覃永艷 高茜
摘 要:西方政治思想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貢獻,而作為西方民主政治的搖籃的古希臘,為以后的文藝復興也奠定了基礎。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是以城邦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度,它不僅僅是標識一個人文地理的概念,而且還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況。作為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來源,居民在城邦制內的社會生活活動,都體現(xiàn)了城邦制的自由和民主的精神。當然這種制度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結晶,它對現(xiàn)代社會仍有著重要影響和啟發(fā)。
關鍵詞:地理位置;居民生活;城邦;局限性;現(xiàn)代意義
古代希臘是民主政治的萌芽。從詞源意義上講,民主一詞的意義是由希臘語的demos(人民)和kratia(政治或權威)派生出來的“democratic”意為“由人民進行統(tǒng)治”。 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諸多城邦都發(fā)生了偉大的政治轉型——民主化改革。從嚴格意義上講,希臘的民主只是相對意義上的民主,而人類今天以科學精神為主導的政治學,也是從古希臘那種倡導理論思考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氛圍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人們在探討那些相關的政治科學的基本概念時,也不能不重新回到古希臘這個曾經孕育現(xiàn)代科學文明原始狀態(tài)的城邦制社會中。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下古希臘城邦制度的真正面目吧。
1 古希臘的城邦制含義
古希臘沒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的平原,連綿起伏的山脈把希臘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孤立閉塞的小區(qū)塊,沒有可做統(tǒng)一基礎的天然地理統(tǒng)治中心。因此,希臘就在這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了自己的區(qū)域管理制度:城邦制。城邦是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tài)。它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若干個村落。黑格爾在提到希臘自然環(huán)境時說:“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tài)的海灣。這地方普遍的特質便是劃分為許多小的區(qū)域,同時各區(qū)域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又靠大海來溝通。我們在這個地方碰見的是山嶺、狹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這里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這里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而這種自然環(huán)境導致多種經濟形態(tài)并存,生產、生活方式多樣,航海交通和商業(yè)貿易發(fā)展。
2 城邦制度內容
2.1 公民范圍
什么是“公民”呢?公民原意為屬于城邦的人。在希臘人之中,婦女、奴隸、邊區(qū)居民、外邦人都不是公民,所以,他們也不享有公民權。希臘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在古希臘,因為宗教與政治聯(lián)系緊密,公民之位生自參與城邦祭祀。公民的一切民權與政權皆由此而生。若脫離宗教,亦等同于脫離權利。論起可信度,還是前一種說法更具準確性,當然,后一種說法也是存在的,只是一種史實。
2.2 公民的權利
(1)政治權利。雅典實行公民擁有直接參與城邦治理的權力,就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權屬于它的公民,而不是通過選舉代表,組成議會或者代表大會的形式來治理國家。公民大會每月舉行二至四次,雅典的全體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會,解決城邦的一切重大事件,包括選舉和評審政府官員,修改法律等重大事件。其中,陪審法庭是一個重要的權力機關,它享有司法權,并部分參與立法,同時負責檢查公職人員,除了十個將軍外的所有公職人員都從經過資格審查的公民中抽簽選舉產生,所有公民擔任公職的機會是均等的。雅典城邦設立了十個陪審法庭,作為最高的司法機關,審理重大訴訟案件。而陪審員由通過抽簽方式選出,任期一年,不得連任,年滿30歲的男性公民均有權成為陪審員。對所受理案件采用開庭審理方式,經過原、被告的申辯之后,由陪審員投票,得票多者即為勝訴。
但同時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凡有權參加議事或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睙o疑,這又將公民的范圍縮小了很多。但是,亞里士多德的上述定義,是從公民權利方面來解說公民含義的。如果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放在一起考慮,那么,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們拿起武器保衛(wèi)城邦和家人的義務。同時,他們也有權力參加城邦議事或審判的職能。當然,這個“主人”也是有限制的,可以理解為公民是城邦的一切非公民——農奴、奴隸、外邦人、邊區(qū)居民、甚至他們家里女人與小孩的“主人”。因此,在古希臘城邦雖然實行民主政治,但由于公民的限制,也只有少數(shù)部分有公民權的人可以享受到民主。例如,在希臘的某個時期,僅僅只有幾千人可以享有公民權。所以,古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也是有局限性的。
(2)公共領域活動。在希臘城邦中,公共領域是以公共生活空間作為表象的。希臘城邦通常是圍繞一個中心城市形成的,這個中心城市即是城邦公共建筑的首要集中地。城邦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可分為三類:一是宗教性公共建筑如神廟,神殿和祭壇。二是城邦的市政建筑如市政廣場,議事大廳,公民大會會場。三是城邦社會與文化活動的場所如體育館,運動場,露天劇場等。城邦的市政廣場是城邦經濟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同時這里又是市政建筑集中的地方,是城邦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空間。人們在這里交流有關城邦事務的信息,參與市政議事會和公民大會。在雅典的市政廣場上,建有一個稱作“紀名英雄墻”的建筑,其頂端樹立著10個雅典英雄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雅典的10個部落,墻身用做公告欄。有關城邦的事務諸如公民大會等皆公告于此,各項法令的預案也公告于此,供人們討論,而后在公民大會上投票表決。同時公民大會所通過的法令都刻在石碑上,然后公布于廣場之上。
雅典城邦政治活動極其頻繁,公民大會每月舉行二至四次,參加的大會的公民要每月兩次前往奧林匹斯山,這就造成在具有公民資格的人中,貧窮的以及居住在遠離城邦的公民事實上行使不了公民權。這是因為,雅典的官員早期是無薪制,雖然后來有了一定的津貼,但是類似將軍之職仍然是無薪的,這樣貧窮的公民為生活所迫,不敢問津;公民大會頻繁的會議,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要求農民放棄農活,手工業(yè)者放棄生產,然而為了生計部分公民會選擇放棄,尤其是遠離城邦的公民在時間上更是難以行通。據(jù)統(tǒng)計,經常能出席公民大會的人數(shù)只占公民總數(shù)的1/5左右。
2.3 法治
城邦的公民是分階級的。因此,城邦的法律的適用也是分了階級的。在古希臘,城邦的法律反映統(tǒng)治城邦的階級的意志。雖然這樣,但包含在公民團體內的各階級,一樣都有參與政事和審判的權力。這些階級相互之間的階級斗爭,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如公民大會內、議事機構內、陪審法庭內的合法斗爭。至于在公民團體之外的階級,他們在法律上沒有政治權利。他們之間的斗爭或他們對公民團體和公民團體內的某個階級的斗爭,只有采取法律范圍之外的激烈的手段和形式。比如斯巴達的農奴暴動,雅典等城邦的奴隸逃亡和奴隸暴動等等。
3 城邦制度的衰落
公元前5世紀左右,希臘城邦制度達到鼎盛時期。然而,盛極必衰,在那之后,希臘城邦慢慢走向衰亡。希臘城邦制度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政治制度,其中也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瑕疵或缺點。這些瑕疵和缺點日積月累,在幾百年后到了一個無法忽視,無法解決的地步。而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便是壓倒希臘城邦制度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成為希臘城邦制度的終結。
希臘城邦制度的崩潰十分的突然和迅速,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和預料。當時,希臘城邦形勢復雜多變,階級矛盾尖銳,在各種情況和因素的共同影響和作用下,城邦制度才崩潰消失的。而從城邦制度的本身上看,隨著希臘社會的發(fā)展,城邦制度已經不適合希臘城邦。它正逐步地喪失其凝聚力,不僅無益于希臘的發(fā)展,甚至還阻礙了希臘的發(fā)展。這一點,在雅典城邦身上表現(xiàn)得最明顯。
4 城邦制度的局限性
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無疑是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它對后世所起的重大影響奠定了它的歷史地位。然而,這種民主制不是完美的。它包含了本身的弱點。
第一,公民資格的排他性。希臘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即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城邦男性公民內部的民主,所以真正擁有公民權的僅僅占到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公民資格的排他性,在城邦中的公民與居民之間以及各城邦之間都形成了堅深的思想界限。在城邦內部,公民與居民之間的鴻溝,也使人感到國家“不再是全民的國家,而是自由公民的國家”。在希臘各城邦之間的排他性,導致了各城邦的相對封閉,甚至是不斷的武力侵犯、沖突,從而也就不可能以強有力的“希臘”來抵抗外敵的入侵。
第二,在希臘的民主政治中存在一部分貴族擁有最高權力。而且由于時間,經濟條件的限制。參加公民大會的很少。而且參加公民大會的人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議事效率很低。公職人員雖然經過選舉產生,單數(shù)條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競選公職的可能。
第三,雅典民主政體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領導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識,它將社會的命運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見的人們的手中。”民主制度中幾乎所有的公職都未見有專門技藝要求,都是以簡單的多數(shù)票或抽簽產生的。一切重大國事也以簡單的多數(shù)票決定。這種民主政治無法防止極端化的產生,如果運用失當,它也會反轉向反面。
5 總結
從當時的狀態(tài)來看,古希臘的國家體制和管理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當時并沒有組成統(tǒng)一的君主制國家,以城邦為核心,居民占很大的比重。他們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在經濟和政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充裕的時間從事政治,宗教,文娛,體育活動。希羅多德引證說:“自由乃是雅典城邦繁榮強盛的唯一源泉,淵博的知識在希臘鼎盛時期可以輕易獲得,人人皆是智者。”因此,馬克思曾高度評價希臘的成就,認為它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guī)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從嚴格意義上講,希臘民主制度過于局限化,長期的發(fā)展只能導致城邦的滅亡。所以對當今社會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民主是全民的民主,同屬民主制度的建立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與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要適應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顧準.希臘城邦制度——讀希臘史筆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 基托H·D·F(英).希臘人[M].徐衛(wèi)翔,黃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古朗士(法).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M].李玄伯,譯.北京: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02).
[4] 吳于廑,齊世榮.世紀史:古代史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
[5] 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隔代教育出版社,2000(05).
[6] 叢日云.西方政治文化傳統(tǒng)[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7] 羅伯特·A·達爾(美).民主及其批評者[M].曹海軍,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 王楷模.現(xiàn)代政治概論[M].陜西人民教教育出版社,1998.
[9] 彭亞,黃斌.外國美術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