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國家。回避制度確立于兩漢,成熟于唐宋,完備于明清。古代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裙帶關系滋生,抑制盤根錯節(jié)的地方勢力,并保證官員任職期間免受人際關系的干擾,公正地履行職務。歷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在鞏固中央集權,預防權力腐敗方面確實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
中國古代任官回避制度,是隨著對以血緣關系為基本準則的人事制度的否定逐步產生的,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歷史上,曾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配置權力,在這種權力運行的方式下,家族內部為權力而爭斗,成為當時眾多戰(zhàn)亂的根源,且影響皇權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者意識到了親屬、血緣關系對政權的威脅以及諸多危害,對其進行限制,于是產生了回避制度。漢武帝時期采取了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國守相不用本郡人、縣令不用本縣人的措施。這些規(guī)定在當時并未形成不須觸碰的法規(guī),到了東漢后期,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出臺了。
中國第一個關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規(guī)是東漢桓帝時期出臺的“三護法”。“三護法”明確規(guī)定“婚姻之家”和“兩州之士”不得“對相監(jiān)臨”,就是地方官員不得在姻親之家所在地任職,或兩個地方的長官雖然沒有姻親關系,也要回避籍貫上的對應關系(如甲州刺史是乙州人,則乙州刺史就不能用甲州人),以防他們用相互包庇對方親屬的辦法搞權權交易。東漢選任地方官員過程中,“三護法”得到了實際的執(zhí)行。如東漢官員史弼,他本應出任山陽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陽轄內,于是史弼上書自陳應回避,被調任為平原相。
回避制度在隋唐以后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到了宋代,這一制度被細化,明代,經朱元璋的嚴格定制,其內容終至完備。綜而言之,中國古代任官回避主要有親屬回避、地方回避、職務回避以及科舉回避四種基本形式。
親屬回避。它是回避制度中最先確立的回避關系,“三護法”中即有。需要回避的親屬范圍,歷代各有不同,唐時主要限制在“大功”以上的近親。宋代范圍擴大,宋仁宗時出臺的《服紀親疏在官回避條制》,將避親范圍擴大到“緦麻”以上,即同一高祖父母名下的旁系和各種姻親。親屬回避要求有直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的人員應避免在同一衙門,或有上下級關系的衙門,或互為監(jiān)察的單位擔任職務。
明清時,親屬回避的范圍大致上包括直系、旁系血親和姻親。清代《大清會典》規(guī)定:凡叔伯、兄弟在同一衙門任職者,不論輩分,均以小官回避大官;如官職相等,則以后任回避先任。如系祖孫父子關系,其中一方為某部門長官,則屬官回避長官,其余無論品級及任官先后,均令子孫回避尊長??傊?,親屬回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官員擺脫親屬關系的羈絆,避免腐敗的發(fā)生。
地方回避。地方官回避本籍的規(guī)定,自漢代已經開始,東漢的“三護法”中規(guī)定,官員任職要回避自身的本籍,這一做法到唐代之后成為定制。地區(qū)回避的具體范圍,不同朝代有不同要求,總的來看,越到后朝回避的范圍越大,執(zhí)行越嚴格。
唐時,地方州縣長官一律不得在本籍及臨近州縣任職。宋代,地方官要回避本州和本府。明清時期,地區(qū)回避更加嚴格。明朝規(guī)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個中國。清朝法律略有緩和,只規(guī)定不得本省為官。一旦為官,便要拿著身份證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稱為“避籍”。除本籍回避外,清時還有寄籍、商籍的回避規(guī)定。寄籍,即在本籍之外官員或其父輩長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商籍,指官員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內,官員都有可能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wǎng),有必要加以限制。通過地方官員任職本籍回避,預防和削弱了地方獨立勢力,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
這種避籍也存在一些問題。官員遠赴他鄉(xiāng),異地為官,對于任職地的風俗很難事先了解,也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不通的現(xiàn)象,官吏治理必然存在困難。然而通過這樣的辦法,使官吏孑然一身,在轄地舉目無親,避免了過多的社會關系造出人情網(wǎng)。
職務回避。中國古代,一些特殊的職務對任職者有特別的要求,稱之為職務回避。如中央大員的親屬不得擔任監(jiān)察官和諫官。監(jiān)察官的避親制度比較嚴格。北魏時有明確的規(guī)定,士族子弟不得任監(jiān)察官。唐時宰相大臣子弟不得任監(jiān)察官,以避免父有過,子不便彈劾。宋代規(guī)定,凡宰相所推薦為官的人,以及宰相的親戚、子弟、屬官,都不得充任監(jiān)察官。明代在唐宋的基礎上進一步規(guī)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明、清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各道監(jiān)察御史的合稱),并令巡回監(jiān)察官回避原籍、曾任官之地、寓居之地等,以防親朋故舊干擾監(jiān)察。在監(jiān)察過程中,如主管監(jiān)察官與案件牽涉仇嫌亦應提出回避,否則,因此而致案件枉違者,加重處罰。清代規(guī)定,現(xiàn)任京官三品以上及外省督撫子弟不得考選科道,本籍和親屬也是監(jiān)察官領受使命時必須回避的。
在司法審判過程中,自唐代起已開始有親仇回避的原則。凡審判官與當事人有親屬或師生或仇嫌關系要回避,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一些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財政、稅收等事,明清時期也有相應的職務回避要求。明代規(guī)定,負責國家財政收入的戶部官吏不得由江蘇、浙江、江西人出任,因上述地區(qū)的稅賦是國家的主要財政來源,以原籍之人擔任恐其與當?shù)貏萘唇Y,侵吞國庫。清時規(guī)定,曾任鹽商,或祖孫、父子、叔伯、兄弟之近親中有從事鹽商者,都不得任管理鹽政的戶部職務,以防其以權謀私。
科舉回避。隋末唐初,形成了科舉取士的任官選拔制度。為防止考官與應試者勾通作弊,保證科舉的公正性,唐政府又制定出了科考中的各種回避規(guī)定,科舉回避制度出現(xiàn)。
唐開元時代起,凡與考官沾親帶故的考生,都必須回避他地,另行考試。到了宋代,“鐘鼎之家”的子弟們在科舉考試后,必須再加試一場,以示公允。
科舉回避是科舉取士公正性要求的必然結果??婆e是寒門儒生通向仕途的獨木橋,因其涉及個人出路,取與不取舉足輕重。因此,鋌而走險之人大而有之,歷史上科舉舞弊案并不少見。所以統(tǒng)治者力圖通過科舉回避制度在選拔人才過程中避免由于親故、同籍等關系而造成請托、作弊行為。
總之,在重視宗族血緣之情的中國古代社會,回避制度作為用于防止同宗、同鄉(xiāng)徇私,用于防止官員限入地區(qū)性利益之中的一種重要措施,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封建社會官場腐敗現(xiàn)象,使吏治得到相對的澄清。
研究中國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吸取一些合理的積極因素,古為今用,重視回避制度在當今人才選拔,尤其是在國家公務員選拔任用中的作用,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現(xiàn)行的公務員回避制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是有積極現(xiàn)實意義的。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