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建國,劉含笑,姚宇平,袁偉鋒,郭 峰,余順利
(浙江菲達環(huán)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311800)
燃煤電廠產(chǎn)生的細顆粒物(PM2.5)約占全社會總量10%[1],是大氣細顆粒物重要排放源之一,且燃煤產(chǎn)生的細顆粒物通常富集As、Se、Pb、Cr等重金屬及多環(huán)芳香烴(PAHs)、揮發(fā)性有機物(VOCs)等污染物,危害極大。加強火電行業(yè)細顆粒物排放控制技術的研究至關重要[2]。
凝聚器一般安裝于電除塵器進口煙道內,對進入電除塵器前的粉塵進行分列荷電處理,并通過擾流裝置的擾流作用,使帶異性電荷的不同粒徑粉塵產(chǎn)生速度或方向差異而有效凝聚,形成大顆粒后被電除塵器有效收集,提高電除塵器PM2.5脫除效率。國外公司從1999年就開始研究該技術,至今已有10余套裝置的應用業(yè)績,設備運行良好,效果顯著。國內相關單位自2008年開始研發(fā),已在300 MW機組、135 MW機組上得到了應用,第三方測試機構對300 MW機組應用工程的測試結果表明,電除塵器出口PM2.5的下降率超過30%,總煙塵質量濃度的下降率超過20%[3-5]。
凝聚器結構簡單,提效程度明顯,且改造方便,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將其設置在電除塵器前置煙道上時,直煙道直段長度需大于5 m,這就限制了其在某些場合的應用。本文探討一種將凝聚器布置在電除塵器進口封頭內的方法,對其氣流分布特性及湍流強度進行分析,旨在為工程設計提供技術參考,擴大凝聚器的應用范圍。
氣流分布是影響電除塵器除塵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CFD)的方法,進行氣流分布模擬試驗,研究將凝聚器布置在電除塵器進口封頭內時,對其氣流分布的影響。
參照某135 MW機組布置方式,將凝聚器布置在第一、二層分布板之間[6],并探討4種不同方案時氣流分布狀況,如圖1所示。
圖1 幾何模型
方案A:電除塵器原始方案;方案B:第一、二層分布板間增設凝聚器(或稱為電凝聚器、雙極荷電裝置或微顆粒捕集增效裝置);方案C:在方案B的基礎上去掉第二層分布板前4個直條;方案D:在方案B的基礎上將第二、三層分布板下端割掉0.5 m。
網(wǎng)格劃分如圖2所示。把幾何模型劃分成許多個子區(qū)域,所有區(qū)域均采用六面體結構化網(wǎng)格進行劃分,網(wǎng)格總數(shù)約為140萬個。進口封頭內氣流分布板設為多孔介質區(qū)域,并進行密封處理。
圖2 網(wǎng)格劃分
設進口封頭內速度為12.3 m/s,出口靜壓為-2 k Pa,進口氣流分布板采用多孔介質模型;進口喇叭處的導流片、陽極板及灰斗擋風板等,均采用固體壁面邊界條件;空氣密度設為0.901 kg/m3(對應工況溫度、壓力條件下空氣密度),計算采用非耦合求解器、湍流模型為k(湍動能)-ε(耗散率)兩方程模型、應用標準壁面函數(shù)、壓力速度耦合方法采用SIMPLE算法、對流項差分格式采用二階迎風格式。計算過程中可檢查變量的殘差變化,監(jiān)視計算的收斂性,當收斂精度達到10-4及監(jiān)測斷面的速度、壓力等參數(shù)變化很小時,計算完成。
根據(jù)電除塵器氣流分布模擬試驗標準,要求電場入口截面相對均方根差σr≤0.25[7]。
式中:vi為各測點風速;v為截面平均風速;n為測點數(shù)。
計算不同方案時的第一電場入口速度分布,分別取y=0截面進口封頭處速度云圖如圖3所示,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云圖如圖4所示,y=0截面速度云圖如圖5所示,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云圖如圖6所示。
圖5 y=0截面速度云圖
由圖5可以看出,電除塵器進口封頭內具有明顯的速度梯度,經(jīng)導流板導流后,氣流被分割打散,并局部改變氣流方向,使氣流均勻性增強。觀察方案D速度云圖,由于第二、三層分布板下端割掉0.5 m,因此下端煙氣流速較高。由圖5可知,電除塵器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分布大部分集中在0.5~1.5 m/s范圍內,低流速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截面下端,這是因為分布板下端一般留有一定空隙,下端氣流大量從縫隙流過,且受分布板最下端導流板的遮擋,因此第一電場入口有效收塵截面的下端一般為低流速區(qū)域。由于煤灰顆粒受重力影響,進入電除塵器內時一般下端煤灰濃度較高,上端濃度低,因此下端流速較低對收塵有利[8]。
圖6 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云圖
將凝聚器布置到進口封頭內,可使煤灰顆粒帶上異極性電荷后有效凝聚,但由于封頭內流速較低,帶電煤灰顆粒容易沉積在接地的氣流分布板上,此時需要采取必要的清灰措施,且為了保證封頭下端卸灰順暢,將第二、三層分布板下端割掉0.5m(方案D),觀察此時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云圖,該有效收塵截面下端存在一個高流速區(qū)域,此處高流速對封頭下端卸灰有利,但會使有效收塵截面的氣流均勻性降低。
計算不同方案第一電場入口有效收塵截面速度的相對均方差σr,方案A的σr為0.154;方案B的σr為0.165;方案C的σr為0.168;方案D的σr為0.20。
進口封頭內設置凝聚器后氣流均勻性有所降低,但仍滿足標準要求(σr為0.25),為保證卸灰順暢,將第二、三層分布板下端割掉0.5 m(方案D),此時第一電場入口有效收塵截面速度的σr為0.2,仍滿足標準要求。
為了進一步保證卸灰順暢,在方案D的基礎上去掉第三層分布板最下端的導流板,計算此時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分布如圖7所示,此時截面下端高流速區(qū)域流速變得更高,而低流速區(qū)域速度變得更低,均勻性進一步降低。經(jīng)計算,此時第一電場入口有效收塵截面速度的σr為0.32,已經(jīng)超出標準值(σr為0.25)要求。
圖7 第一電場入口截面速度云圖及局部放大圖
正、負荷電顆粒能否有效凝聚,取決于在其流動區(qū)域內是否有足夠的湍流強度使其產(chǎn)生足夠的速度或方向差異[9-11],因此對進口封頭內顆粒運動軌跡及湍流強度進行了測試。
為簡化計算,僅取入口煙道擾流柱和進口封頭為研究對象,三層氣流分布板圓孔均實體建模,如圖8所示。
圖8 幾何模型
k-ε兩方程模型模擬流場參數(shù),離散相模型(DPM)模擬顆粒運動軌跡,考慮重量作用,連續(xù)相對顆粒作用采用Discrete Random Walk模型,煤灰顆粒真密度值取平均值2 100 kg/m3計算,壁面邊界處理為彈射。
各截面湍流強度與顆粒運動軌跡偏移關系如圖9所示。
圖9 湍流強度與顆粒運動軌跡關系
封頭內顆粒運動軌跡如圖10所示。
湍流強度為湍流脈動速度與平均速度的比值。第一層分布板所產(chǎn)生湍流強度值最大,其最大值與煙道內擾流柱所產(chǎn)生的湍流強度值相當(參見圖9中上面兩條曲線);第二、三層分布板產(chǎn)生湍流強度值較小。觀察進口封頭內顆粒運動軌跡,發(fā)現(xiàn)不同粒徑顆粒經(jīng)過分布板后,軌跡發(fā)生明顯偏移,且第一層分布板處顆粒偏移幅度較大。因此,若將荷電裝置設在第一層分布板之前,會使荷電顆粒有更多的碰撞凝聚的概率,但此時積灰的風險可能會更大。
圖10 進口封頭內顆粒運動軌跡
對于某些除塵器前置水平煙道較短的項目,可將凝聚器布置在電除塵器進口封頭內。本文利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探討將凝聚器布置在第一、二層分布板之間及不同方案時對氣流分布的影響,并計算進口封頭內顆粒運動軌跡及湍流強度值,結論如下:
1)進口封頭第一、二層分布板之間布置凝聚器,對氣流均勻性影響不大,可以滿足第一電場入口速度均勻性要求。
2)第二、三層分布板下端適當割斷及去掉導流板,可有利于卸灰,但對氣流均勻性影響較大,實際應用時應謹慎處理。
3)依據(jù)湍流強度值推測,將凝聚器布置在第一層分布板之前,可能會使荷電顆粒有更多的碰撞凝聚的概率。
[1] 葉勇健.對火電廠降低PM2.5顆粒排放的若干問題的探討[J].電力建設,2012,33(2):49-52.
[2] 陳其顥,朱林,王可輝,等.PM2.5標準及火電行業(yè)PM2.5主流控制技術[J].華東電力,2013,41(5):1124-1127.
[3] 中國環(huán)境保護產(chǎn)業(yè)協(xié)會電除塵委員會.燃煤電廠電除塵器選型設計指導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
[4] 酈建國,姚宇平,劉含笑,等.凝聚器二維單擾流柱流場計算[J].華東電力,2013,41(11):2404-2407.
[5] 酈建國,梁丁宏,余順利,等.燃煤電廠PM2.5捕集增效技術研究及應用[C].第十五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
[6] 王衛(wèi)群,華偉,張恩先,等.多種電除塵新技術在135MW燃煤機組上的綜合應用[C].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9分會場:火電廠煙氣凈化與節(jié)能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
[7] JB/T 7671—2007電除塵器氣流分布模擬實驗方法[S].
[8] 趙剛,李紅新.電除塵器氣體分布板設計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J].新世紀水泥導報,2010,(5):49-50.
[9] 劉忠,劉含笑,馮新新,等.湍流凝聚器流場和顆粒運動軌跡模擬[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14)71-75.
[10]劉忠,劉含笑,馮新新,等,超細顆粒物聚并模型的比較研究[J],燃燒科學與技術,2012,18(3):212-216.
[11]Hanxiao LIU,Zhong LIU.et,Multiple Vortex Body Vortex Numerical Simulation[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32(14)1755-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