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
法王亨利四世寬嚴相濟的安邦方略*
郭冬梅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
1601-1606年間,法國波旁王朝多次出現(xiàn)傳統(tǒng)封建貴族密謀分裂活動,嚴重威脅王權(quán)。亨利四世以信任與寬大處理為名,要求主謀者赴巴黎最高法院申辯認罪,同時徹底追查鎮(zhèn)壓密謀活動參與者,強調(diào)忠順意識,最終取得成功。在當時傳統(tǒng)封建貴族勢力依舊強大、宗教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寬嚴相濟是亨利四世采取的一種安邦方略,有效解除了王國可能再度分裂的威脅且強化王權(quán),鞏固了新建波旁王朝的統(tǒng)治,對于近代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法國;亨利四世;王權(quán);安邦方略
近代早期,法國傳統(tǒng)封建貴族仍是威脅王權(quán)、阻礙中央集權(quán)的主要力量。作為新建波旁王朝的奠基者,亨利四世在樹立寬厚仁慈君主形象的同時,不斷推進絕對統(tǒng)治,強化王權(quán),力圖保證王國和平統(tǒng)一、重振國威。1601-1606年接連出現(xiàn)三起顯要貴族密謀活動,威脅國王統(tǒng)治與王朝發(fā)展,且牽涉面較廣,處置不慎會引發(fā)國內(nèi)胡格諾教徒等造反及外國武裝干涉。亨利四世對密謀活動嚴加追查,輔以有條件寬大處理,實質(zhì)性控制了主要顯貴,穩(wěn)定了江山,為日后法蘭西王國強大與復興打下基礎?!皻W洲的民族國家是在王權(quán)的領導下形成的,王權(quán)統(tǒng)一了國家,因此它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雹馘X乘旦:《1500年:現(xiàn)代化起步——換一種視角解讀近現(xiàn)代史》,《南風窗》2004年第1期。研究這一寬嚴相濟的安邦方略,對于探討亨利四世統(tǒng)治中期強化王權(quán)、鞏固統(tǒng)治,進而促進近代法蘭西民族國家初步形成有積極意義。
1589年亨利四世以異端國王身份即位,備受質(zhì)疑,王位難保。隨后十年,通過改信天主教及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他不斷爭取各方力量,王位漸穩(wěn)。1598年,最后一位天主教同盟首領歸順,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推行宗教寬容,與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在韋爾萬議和,歷經(jīng)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結(jié)束②張芝聯(lián)主編:《法國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7頁。,國內(nèi)和平初步實現(xiàn)。戰(zhàn)后的法國滿目瘡痍,亟待復興發(fā)展。
然而,長期混戰(zhàn)使國王權(quán)威嚴重受損,王國內(nèi)部矛盾重重,新王朝與和平局面強化了貴族的政治權(quán)利欲望,和平的維持重要且艱難。首先,宗教矛盾導致胡格諾教派與天主教派彼此敵視,亨利四世改宗后,一些胡格諾教派重要人物與他保持警惕與距離,胡格諾教徒對于教派領袖的信任擁護也讓國王有些擔憂。其次,隨著和平來臨,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亨利四世在非軍事事務方面越來越不重視傳統(tǒng)封建顯貴,他們深感被忽視并抱怨酬勞不足,對于司法財政新貴的政治經(jīng)濟等獲益極為不滿,而王室債務問題、經(jīng)濟改革如征收新稅等措施又損害到部分封建貴族的經(jīng)濟利益③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74.。再次,國王漸老病多、男王族與私生子的存在也使王位繼承問題成為一些貴族密謀的動機,1600年10月已47歲的亨利四世與瑪麗再婚,次年未來的路易十三出世,之前他與瑪格麗特長期有名無實的婚姻未留下任何合法繼承人。國內(nèi)顯要貴族不滿情緒與野心滋長的同時,法國與西班牙等地區(qū)也在明和暗斗,西班牙國王、薩伏依公爵力圖拉攏支持顯貴挑戰(zhàn)亨利四世的王權(quán),宗教問題仍持續(xù)影響著國際關系。因此,當時法國王權(quán)尚弱,各貴族集團對經(jīng)濟與政治權(quán)力等利益的追求,加上西班牙、薩伏依等地區(qū)與法國的敵對情緒,這些是促使貴族密謀活動的主要原因。
這一期間的密謀活動同時卷入數(shù)名顯要貴族,他們?yōu)楦髯岳姘低ㄎ靼嘌赖韧鈬鴦萘ν{國王人身安全與統(tǒng)治。
最先被捕的是比龍公爵(Charles de Biron)。他出身于軍事貴族家庭,擅長作戰(zhàn),然而自負且有權(quán)力欲望*G. Bordonove, Henri IV: le Grand, 1553-1610, Paris: Pygmalion/G. Watelet, c2002, p.273.。亨利四世曾不斷給他加官進爵,授其法國元帥之職,但在重要非軍事問題方面并不信任他*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75.。受薩伏依公爵等的挑唆利誘*P. Delorme, Henri IV-Les Réalités d’un Mythe, Paris: l’Archipel, 2010, p.331.,加之居功自傲、不滿政治經(jīng)濟待遇等,比龍漸生反叛之心。早期他曾向亨利四世承認過反叛念頭,獲得國王口頭原諒,然而其密謀活動卻沒有停止。1601年深秋,亨利四世與其顧問察覺他參與通敵(西班牙、薩伏依)密謀,曾有弒君企圖,暗中調(diào)查并獲得證據(jù),于是寫信將其誘至巴黎進行審問。被捕后比龍面對親筆書信等證據(jù)拒不認罪,且未供出任何參與密謀的其他顯貴,惹怒亨利四世。盡管有眾多貴族親屬為之求情,亨利四世還是決定維持巴黎最高法院的死刑判決。比龍于1602年7月末以叛國罪被處死。
幾乎同時被捕的同謀者奧維涅伯爵(Charles d’Auvergne,曾跟隨比龍作戰(zhàn),私交甚好)在供出一些同謀顯貴后于1602年10月份被釋放*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78.。此人背景深厚,是前朝國王查理九世的私生子,與亨利四世情婦安麗雅特同母異父,也是蒙莫朗西元帥的女婿。1604年,他再次被查出參與新的密謀活動:在國王亨利四世一度患病有生命危險時,奧維涅等謀劃借西班牙之力待其死后扶持安麗雅特與國王的私生子登上王位。1605年初巴黎最高法院判處他與安麗雅特之父死刑、安麗雅特監(jiān)禁,最后亨利四世修改了判決,釋放安麗雅特,但將他長期關押于巴士底獄(在路易十三統(tǒng)治時期獲釋),將安麗雅特之父軟禁于其領地*Henri IV, “A Monsieur d’Entragues (21 avril 1600)”,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225, n.1.。
涉嫌參與上述兩次密謀的還有布永公爵(Bouillon)。他是胡格諾教派重要人物,曾在宗教軍事方面為亨利四世提供幫助,但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后兩人關系逐漸惡化,布永對自己的經(jīng)濟與政治利益均有不滿*V. J. Pitts,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281-282.。他涉嫌依靠德意志新教諸侯力量,拉攏并領導國內(nèi)胡格諾教徒叛亂。面對國王的質(zhì)問與誘捕,他于1602年末逃離法國。外逃期間,他將事件與宗教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多次向外國新教勢力尋求宗教庇護,并涉嫌制造新的破壞活動*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84.。亨利四世采取多種政治外交活動將之孤立,阻止其聯(lián)合國際新教勢力的企圖。1606年亨利四世出兵欲以武力攻取色當(其避難堡壘與封地),同時依舊重申有條件寬恕,攻占前布永投降表示服從并交出色當。國王取得最終勝利,“兩年后才將色當還給他”*F. Bayrou,Henri IV: le Roi Libre,Paris:Flammarion, 1998, p.483.。
雖然亨利四世多次宣稱自己仁慈寬厚,發(fā)表寬恕聲明,但實際上他采取的是寬嚴相濟的做法。正如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德洛姆指出的那樣,“好國王亨利”傳奇形象的背后有著需要探求的真相*P. Delorme, Henri IV-Les Réalités d’un Mythe, Paris: l’Archipel, 2010, p10.。面對威脅王位與王朝延續(xù)的密謀活動,亨利四世堅決予以追查鎮(zhèn)壓,對于密謀者的懲處根據(jù)情況給予有條件寬大處理,并以寬大處理作為平息密謀活動的輔助手段。
反復聲明的寬恕是有條件的,即認罪與服從巴黎最高法院的司法權(quán)威?!皩嗬?,‘忠誠’與‘服從’是至理名言”*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38.,他對可信任的忠臣給予要職,對拒不認罪者毫不手軟,嚴懲不貸。審訊中,亨利四世感到比龍的傲慢態(tài)度與“敵意”*Henri IV, “A Monsieur de Beaumont(2 aot 1602)”, in J. Berger de Xivrey,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645.,故打消寬恕念頭,強大的親屬求情團與比龍臨死前的求情信都沒能使他減輕判決;而奧維涅初次被捕后,正是在指出蒙莫朗西、布永等人知曉比龍密謀后被國王釋放;布永最后也是交出封地色當、表示臣服才得以獲得寬恕。對于案件的審理,亨利四世強調(diào)只有巴黎最高法院有權(quán)審理叛國罪,要求他們到此申辯,向其本人及家屬等表示王家司法的公正及突出地位,同時告誡最高法院法官不必顧慮、依法審理,最后根據(jù)忠順、社會關系等因素在巴黎最高法院判決的基礎上考慮寬大處理。他對求情的比龍親屬說:“我讓司法運行,你們會看到對此事的判決”*J. des Preyz,Recueil memorable de tout ce qui s'est passé pour le faict du Sieur de Biron, Mareschal de France, Langres: J. des Preyz, Imprimeur du Roy, 1602, p.6.;對于涉案的情婦安麗雅特,他曾收到其多封求情信,但依舊是在最高法院判決基礎上做改判決定;對于布永公爵,亨利四世明確表示“我的司法與寬恕之門都向他敞開”*Henri IV, “Au Landgrave de Hesse(18 juillet 1603)”,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I1603-1606, Paris: Imprimerie impériale, 1853,p.138.。
寬大處理為誘捕與控制服務。當時顯貴在軍事與地方事務方面保有實力,不服從國王調(diào)遣,對于國王傳喚有條件拒絕或逃避。比龍即是在他信任保證之下被誘捕的,后來他還試圖誘捕布永,處死比龍后釋放一些參與密謀的貴族以示誠意,但未能成功。比龍死后,他寫信給其貴族親屬M. de La Force表示一如既往的關愛與照顧,希望后者送其長子陪在自己身邊*Henri IV, “A M.de La Force(7 aot 1602)”,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648.,名義上不做深究,實則不失為一種增加人質(zhì)的策略。給予安麗雅特之父等的寬大除了考慮情婦的情面,更是一種交換條件。他再婚前曾被迫寫下承諾,說明情婦若及時生子就娶她為妻,因第一子產(chǎn)出即死亡,亨利四世不必守諾卻留下把柄,承諾書一直無法要回。1601年末安麗雅特生下第二子(比瑪麗王后晚產(chǎn)6周),聲稱其子是唯一真正的王太子*P. Delorme, Henri IV-Les Réalités d’un Mythe, Paris: l’Archipel, 2010, p.329.,嚴重威脅到王后的合法地位與日后路易十三的王位繼承權(quán)。1604年7月安麗雅特之父為求寬大處理交出這份承諾*Henri IV, “A Monsieur d’Entragues (21 avril 1600)”,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227, n.2.。
口頭聲明信任與寬恕,暗中嚴查謀劃。這點在降服布永方面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布永社會關系廣,國外有德國新教諸侯支持,國內(nèi)有胡格諾教徒的信任。1602年,亨利四世要求布永赴巴黎申辯的信中滿是信任之詞:“我感覺并堅持你是無辜的”,“身為你的好主人與朋友,我向你保證我將非常愿意助你自證清白”。*Henri IV, “Au Duc de Bouillon(18 novembre 1602)”,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p.696-697.布永出逃期間,他以寬恕承諾要求布永回國認罪申辯,并密切監(jiān)視布永的活動,搜集相關證據(jù)。應對布永挑起的宗教問題與信任危機,亨利四世成功孤立布永。他一方面安撫國內(nèi)胡格諾教徒,提拔重用胡格諾教派大臣蘇利,給胡格諾教徒更多優(yōu)惠政策等等;一方面勸說外國新教諸侯放棄對布永的支持,強調(diào)布永的不忠與拒絕請求寬恕,多次致信神圣羅馬帝國的黑森伯爵以表明自己的正義性*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285-286.。孤立無援的布永最終被困色當,只得投降。
亨利四世雖減免奧維涅與布永的刑事責任,卻控制削弱其勢力與影響力。奧維涅伯爵被長期關押,失去爵位與伯爵領地,其富有心計的姑姑瑪格麗特(亨利四世的前妻,查理九世的妹妹)將領地收回,欲當作禮物送給王太子路易,以討好國王換取返回政治權(quán)力中心巴黎*E. Viennot, “Marguerite de Valois et le comté d’Auvergne : stratégies pour la reconquête du pouvoir”, in K. Wilson-Chevalier &E. Viennot (dir.), Royaume de Femynie. Pouvoirs, contraintes, espaces de liberté des femmes, de la Renaissance à la Fronde, Paris:Honoré Champion, 1999, pp.91-102.。布永雖免除牢獄之災,但顏面盡失,事件結(jié)果表明胡格諾教徒更加信任國王,德意志國新教諸侯也更在乎保持與亨利四世的關系。此后他處于退隱狀態(tài),再未能構(gòu)成威脅,瑪麗攝政期間他雖又煽動新教徒,滋生不軌企圖,終因影響力不再而自行放棄*Moreau, “Notice sur la Vie du Duc de Bouillon et ses Mémoires”, in J.F. Michaud; J.J.F. Poujoulat, Nouvelle Collection des Me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France, Première Série, XI. Paris:Ed. du commentaire analytique du Code civil, 1838, p.12.。
1598年國內(nèi)混戰(zhàn)局面結(jié)束以后,擺在亨利四世面前的主要任務是復興王國,維護新王朝統(tǒng)治與延續(xù)。他時刻警惕宗教矛盾,密切監(jiān)視具有威脅性影響力的軍事貴族及其集團,這也是三十多年宗教戰(zhàn)爭與前王朝滅亡的警示。面對不安定因素,他力圖盡快平息,有意通過寬嚴相濟加速追查進程。比龍輕信寬恕承諾而自投羅網(wǎng),而借助處死比龍,亨利四世表現(xiàn)出安邦的強硬立場,以儆效尤;對布永公爵等許諾信任與寬恕,從公眾輿論上對其施壓,力圖使之盡快認罪回國,發(fā)現(xiàn)并阻止更多密謀活動。
同時有必要向貴族灌輸忠順意識。16世紀后半期起,由于經(jīng)濟利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原因,傳統(tǒng)封建貴族與君主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宗教內(nèi)戰(zhàn)以來,他們逐漸失去國王恩寵,負債增加,因信仰導致同族對抗等,這些使中世紀以來宣揚的貴族忠誠美德不斷被削弱*M. Greengrass, France in the Age of Henri IV: the struggle for stability, 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1995, Second Edition, pp.221-229.。亨利四世上臺后極力強調(diào)忠誠意識,用豐厚補貼與貴族重建忠誠紐帶,寬嚴相濟也是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嚴懲比龍的同時,他讓下跪求情的親屬站起,指出“你們作為比龍的親屬將不必因此感到羞恥,只要你們繼續(xù)保持忠誠”*J. des Preyz, Recueil memorable de tout ce qui s'est passé pour le faict du Sieur de Biron, Mareschal de France, Langres:J. des Preyz, Imprimeur du Roy, 1602, p.6.。同時由于其他貴族的不滿,亨利四世最后改變了巴黎最高法院的充公判決。他給比龍的親屬M. de La Force寫信提到:“我允許他(注:指比龍)立遺囑及處置他的財產(chǎn),因為你知道的,我絕不愿意依靠他人財產(chǎn)致富,我僅滿足于他因所犯的罪行受到應有的懲罰”*Henri IV, “A M.de La Force(7 aot 1602)”,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648.。不過事實上比龍的財產(chǎn)主要由與蘇利(亨利四世的心腹大臣)親屬聯(lián)姻的兄弟所繼承*V. J. Pitts, Henri IV of France: His Reign and Ag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p.278.。
避免激化矛盾,穩(wěn)定大局也在亨利四世的考慮之中。從國內(nèi)角度講,當時王權(quán)尚處于恢復階段,貴族問題、宗教團結(jié)都關系到王權(quán)鞏固。懲罰過嚴一方面可能會導致顯貴造反,他們身后有強大的家族力量與社會關系。從前朝王室角度來說,亨利四世自身就是成功即位的男王族,因此他對于可能威脅王權(quán)的男王族密切監(jiān)視*M. Greengrass, France in the Age of Henri IV: the struggle for stability, 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1995, Second Edition, pp.221-229.,懲處奧維涅對他來說是解除一大心患,但此人在顯貴中關系眾多,不乏求情者;布永當時在胡格諾教派極具影響力,教徒起初大多相信他的清白聲明。另一方面可能會激化宗教矛盾,被人利用。如比龍死前指出自己是因虔誠的天主教信仰而遭毒手,而布永則譴責亨利四世親天主教派,對他進行宗教迫害。從國外角度看,西班牙國王期望法國內(nèi)亂并涉嫌參與了顯貴密謀活動,暗中提供支持;同時亨利四世改宗后一直處于信任危機中,天主教派懷疑其改宗的真誠,原新教同盟國也懷疑他會鎮(zhèn)壓國內(nèi)胡格諾教徒,因此對布永從輕發(fā)落也是為了拉攏國內(nèi)外新教勢力,防止外國干涉。
內(nèi)憂外患之下,亨利四世需要塑造明君形象以贏民心、強統(tǒng)治。法國源自中世紀的附庸制傳統(tǒng)要求附庸效忠于國王或領主,而國王或領主應為效忠的附庸提供保護與公正的裁判*[法]馬克·布洛赫著,張緒山譯:《封建社會》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54-361頁。。他懲辦不忠者,對無罪親屬等繼續(xù)保證予以關照與保護,以顯示自己司法公正。伴隨著宗教戰(zhàn)爭的血雨腥風,前王室在宗教問題上搖擺不定,出爾反爾,亨利三世等缺乏統(tǒng)治才能,國王威嚴受到嚴重挑戰(zhàn)。面對布永在王國內(nèi)外以宗教為由給他制造的負面形象,亨利四世承諾并履行有條件寬大處理也是一種給自己正名的手段,增強國內(nèi)外新教勢力對于其推行宗教寬容與特敕令決心的信任。
首先,一定程度上馴服貴族。16世紀末,法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統(tǒng)一的社會政治司法等政策保障,王權(quán)強化是大勢所趨,符合近代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亨利四世處死有弒君企圖的比龍公爵,關押有野心的男王族奧維涅伯爵,制服挑起宗教事端的布永公爵,給不甘心從屬于王權(quán)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封建顯貴予以重擊,鋪平路易十三繼承王位的道路。同時安撫顯貴家屬,淡化宗教問題,使相關貴族缺乏公開造反的借口,意識到忠順于國王的必要性,如奧維涅伯爵的姑姑識時務地稱其為“壞侄子”*E. Viennot, “Marguerite de Valois et le comté d’Auvergne : stratégies pour la reconquête du pouvoir”, in K. Wilson-Chevalier &E. Viennot (dir.), Royaume de Femynie. Pouvoirs, contraintes, espaces de liberté des femmes, de la Renaissance à la Fronde, Paris:Honoré Champion, 1999, pp.91-102.,向王權(quán)靠攏。在他統(tǒng)治后期,未出現(xiàn)有威脅的貴族叛亂,他遇刺身亡后,有合法繼承權(quán)的幼子順利稱王,外逃的男王族孔代也宣布服從攝政統(tǒng)治。
其次,彰顯王家司法威嚴。這一加強王權(quán)的手段早在之前幾個世紀就已流行。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等國王一直致力于完善統(tǒng)一王家司法體系,并且要求具有絕對的裁決權(quán),弗朗索瓦一世為此曾經(jīng)與高等法院發(fā)生激烈沖突*[法]喬治·杜比主編,呂一民、沈堅、黃艷紅等譯:《法國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604-606頁。。亨利四世對此亦十分重視,他拒絕布永公爵等選擇地方法庭進行申辯的要求,堅持只有巴黎最高法院有權(quán)審理叛國罪,宣稱那里設立的一個法庭司法公正,臣民對之不曾抱怨過*Henri IV, “A mon cousin le Landgrave de Hesse(7 décembre 1602)”, in J. Berger de Xivrey, Recueil des lettres missives de Henri IV Tome V 1599-1602, 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 1850, p.712.。同時,強調(diào)國王的立法最高權(quán)威,掌握修改巴黎最高法院判決的權(quán)利,死刑或者減刑最終由國王本人決定。通過堅持以王家司法途徑懲治參與策劃密謀的顯貴,并取得很大成功,亨利四世彰顯了王家司法威嚴,強化了王權(quán)。
最后,制衡傳統(tǒng)封建顯貴與司法財政新貴兩派勢力。盡管亨利四世傾向于依靠新職能貴族進行政府管理,但他仍會考慮傳統(tǒng)貴族集團整體的利益,其重臣蘇利身上反映出新舊顯貴的聯(lián)系*蘇利父親家族為沒落舊貴族,母親家族屬新職能貴族,他雖以顯貴自居看不起新興貴族,卻因家族沒落與當朝顯貴無法融合,他是亨利四世重要的財政大臣,監(jiān)管司法,可視為有傳統(tǒng)顯貴血統(tǒng)的新職能貴族。。當時巴黎最高法院成員的社會地位與影響逐步上升,但并未獲得傳統(tǒng)顯貴的真正認同與尊重;比龍等軍事貴族對于新貴族的政治受寵與經(jīng)濟受益十分不滿。與此同時,最高法院對于傳統(tǒng)封建貴族的審判也趨于苛嚴,蘇利在回憶錄中痛斥布永不顧國王厚待做出許多忤逆之事,任何一項都足以給他判刑*M. de Béthune (Duc de Sully), Mémoires de Sully, principal ministre de Henri-le-grand. T. 4, Paris:J.F. Bastien, 1788, pp. 259-260.。對于以上兩股勢力,亨利四世寬嚴相濟的方略發(fā)揮了制衡作用。1602年2月,蘇利被任命為巴黎最高法院的榮譽顧問,掌管巴士底獄,積極推動對比龍的逮捕與定罪。比龍赴巴黎申辯前發(fā)誓要“刺死蘇利”*J. Michelet,Histoire de France.11, Henri IV et Richelieu, Paris:Chamerot, 1857, p.90.,臨刑前致信國王稱其受了他人蒙蔽*J. des Preyz, Recueil memorable de tout ce qui s'est passé pour le faict du Sieur de Biron, Mareschal de France, Langres:J. des Preyz, Imprimeur du Roy, 1602, p.10.;布永也表示不接受巴黎最高法院法官的審理,拒絕信任王家司法。亨利四世減輕巴黎最高法院過嚴的判決,越過最高法院未再追究布永的刑事責任,給傳統(tǒng)顯貴一定顏面,在賦予巴黎最高法院叛國罪審理權(quán)的同時又對其權(quán)威加以控制。這樣對于傳統(tǒng)封建貴族與司法財政新貴兩派勢力,亨利四世加強了自身威望與統(tǒng)治,成為仲裁者。
“誰先克服分裂狀態(tài),誰就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專制國家標志著近代國家的起點”*錢乘旦:《歐洲國家形態(tài)的階段性發(fā)展:從封建到現(xiàn)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對于剛剛獲得和平的法國來說,王權(quán)強化有歷史進步意義,它有助于克服分裂與混亂,促進法蘭西王國政治統(tǒng)一與經(jīng)濟發(fā)展,使之躋身于強國之列。從實際結(jié)果來看,在隨后較長一段時間法國未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內(nèi)亂,進入難得的和平發(fā)展時期,并逐步追求它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
寬嚴相濟順應時代要求,是王權(quán)尚弱情況下穩(wěn)定大局、鞏固統(tǒng)治的安邦方略。在當時暫時有效地保證了法國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證明且促進了亨利四世統(tǒng)治時期王權(quán)的加強,因此最終服務于不斷強化的王權(quán)。同時暫時馴服傳統(tǒng)封建貴族,既打擊他們的勢頭又拉攏其心,加速了該群體政治與軍事影響力的衰落,從而降低了日后出現(xiàn)類似宗教戰(zhàn)爭那種顯貴發(fā)動大規(guī)模叛亂、威脅王權(quán)的可能性。此外,其量刑不以宗教派別為標準,擺脫宗教羈絆,從王國大局層面考慮,強調(diào)忠誠美德,反映出他王國利益至上的統(tǒng)治思想,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寬嚴相濟的有效性表明亨利四世逐漸掌握統(tǒng)治實權(quán)。瓦盧瓦王朝末年,對于參與宗教戰(zhàn)爭并向王室挑戰(zhàn)的各方顯貴,王室無計可施,孤軍奮戰(zhàn)。君主與顯貴雙方充滿不信任與對峙,終于導致圣·巴特羅繆大屠殺、亨利三世刺殺吉斯公爵等等以暴制暴事件,而形勢卻不斷惡化。面對顯貴的密謀活動,亨利四世大力培植由司法財政新貴與忠誠封建貴族組成的政治統(tǒng)治集團,如重用大臣蘇利、扶植操控巴黎最高法院、擴充自己的庇護網(wǎng)*[法]喬治·杜比主編,呂一民、沈堅、黃艷紅等譯:《法國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649頁。,逐漸掌握統(tǒng)治王國的實權(quán)。自亨利四世開始,國王擁有一位掌握重權(quán)的輔政大臣:蘇利、黎塞留、馬扎然。路易十三時期,首相黎塞留對于叛亂貴族毫不手軟,采取嚴厲政策,并強力攻陷胡格諾派堡壘,遏制“異端和叛亂源泉”*[法]喬治·杜比主編,呂一民、沈堅、黃艷紅等譯:《法國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655-657頁。,他是王權(quán)的忠誠捍衛(wèi)者。因此,亨利四世不再僅是名義國王,也逐漸擁有服務于國王的日趨統(tǒng)一高效的政治統(tǒng)治集團。當然寬大處理承諾本身也說明這種實權(quán)的運用尚需臣民與外界的認同。
這一安邦方略有利于近代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皩V浦髁x對國家最大的貢獻是用強制的手段消除分裂,把國家?guī)辖褡鍑野l(fā)展的道路?!?錢乘旦:《歐洲國家形態(tài)的階段性發(fā)展:從封建到現(xiàn)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16世紀末,宗教問題、君主與傳統(tǒng)顯貴的矛盾、傳統(tǒng)封建貴族與新興司法財政貴族的矛盾等,是擺在法國君主強化政治統(tǒng)治道路上的幾大障礙。瓦盧瓦末年,法蘭西國王與納瓦爾國王并存,天主教徒才是臣民,胡格諾教徒都是異端,不受國王保護,王室對于封建貴族的不忠與挑戰(zhàn)無法有效控制。亨利四世上臺后,自視為王國唯一的統(tǒng)治者,加強集權(quán)統(tǒng)治,不允許任何人以宗教為借口挑起內(nèi)亂,頒布推行宗教寬容敕令,降低一切導致王國動蕩的可能性,盡其所能擴大統(tǒng)治基礎,他是法國絕對君主制發(fā)展道路的重要推進者。根據(jù)現(xiàn)代化進程理論,在波旁王朝絕對統(tǒng)治時期,法國邁進民族國家的第一個階段,雖然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民族的”國家*錢乘旦主編:《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沖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序言,第11頁。,但法國因而具備了現(xiàn)代化載體的雛形。從這一角度講,亨利四世寬嚴相濟的安邦方略展現(xiàn)出他靈活的統(tǒng)治藝術(shù),保證了王國統(tǒng)一發(fā)展,增強法蘭西民族意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近代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Severity with Leniency:Strategy of Henri IV, King of France, to Ensure Security of Kingdom
Guo Dongm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Shandong 250100)
However, as a series of conspiracies plotted by the nobles were brewing from 1601 to 1606, the fragile peace and the royal power yet to be cemented were gravely threatened. In the name of trust and leniency, the King therefore demanded that the major dignitaries come to the Supreme Court in Paris to make self-justification or plead guilty. Meanwhile he thoroughly cracked down and suppressed the plotted activities through highlighting loyal and obedient mentality, and finally succeeded in putting the principal plotters under control. Against a background in which traditional influences of feudal nobles were still strong and religious conflicts as yet persisted, the practice of severity with leniency was but a strategy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Kingdom. Yet, through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royal power, it effectively removed a once more secession from the Kingdom, and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Bourbon Dynasty. And thi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a modern French nation-state.
French; Henri IV; strategy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Kingdom; royal power
2014-03-20
郭冬梅(1980—),女,黑龍江阿城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K565.3
A
1001-5973(2014)03-0103-07
責任編輯: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