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
中國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然而,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卻是行業(yè)現(xiàn)狀。其中,菜管家運營4年來總計投資3500萬元,到目前仍是虧本運營;武漢家事易短短兩年半時間電子菜箱覆蓋了1200多個社區(qū),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雖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虧本支撐,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傳統(tǒng)的B2C思維
農產品電商千萬別以傳統(tǒng)的B2C的思維去搞,那樣去搞絕對死路一條。顧客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是健康生活,因此農產品電商需要讓消費者從商品背后的故事、種植基地、采摘體驗、物流體驗、可追溯、供應鏈可視化等維度全程展現(xiàn),所以傳統(tǒng)B2C的思維是致命的傷。
目標人群定義
偏離營銷策略走彎路
農產品電商目標人群多半是都市女性白領為主,有追求健康生活+互聯(lián)網購物需求,同時又是時間成本太高的高富帥人群。下一個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爆點是90后一代成家后的家庭主婦,因此農產品電商必須重視這一類人群。
會“電”不“商”
基地整合+營銷+流量+交易+供應鏈服務+口碑營銷,這個閉環(huán)是農產品缺一不可玩法。當前不少農產品電商存在重大的經營管理誤區(qū),認為中心在“營銷+流量+交易”三項,僅僅重視“電”而忽視了“商”;其實真正要實現(xiàn)盈利,關鍵在商。農產品電商后端的服務的角色沒有做好,前端的營銷、流量都是噱頭,當然最終肯定是虧了。
傷不起的客單價與物流成本
客單價是農產品電商致命的傷,行業(yè)數(shù)據(jù):如果客單價低于200元,那將是致命的傷,因為物流成本和損耗將虧出血本。就目前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經營情況來說,每單40元的物流成本+損耗是必然的,因此如果客單價起不來,物流成本降不下來,盈利那只能是一種幻想。就連順豐優(yōu)選做高檔的進口食品和應季商品,在選擇品類上都會從客單價上來定位的。
缺乏一體化的采購基地整合
忽視對基地的整合是當前農產品電商面臨的問題,很多農產品電商僅僅是以定向采購方式與基地合作,談不上打造什么戰(zhàn)略協(xié)同的供求關系。至于是否以市場導向來指導基地有計劃的種植產品,這個國內還僅僅是一種遠景。
客戶體驗是雙刃劍
未來的農產品電商一定要培養(yǎng)忠實的吃貨粉絲群,這是粉絲經濟發(fā)展的商業(yè)價值,拴住—個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群人。還有—個農產品電商的案例,他把目標人群定位在IT互聯(lián)網圈,這些人是典型的網購人群,屬于小白領,而且消費能力不低,同時比較宅,通過滲透IT互聯(lián)網的圈子去做電商,以良好的口碑快速占領這個領域的客戶。
必須面對本地化問題
農產品電商的本地化,趨勢看是要和社區(qū)服務站、便利店等機構整合的,傳統(tǒng)的B2C電商要滲透到社區(qū)末端,需要龐大的運營支撐,而且需要較大的資金和人力的整合,—般的農產品電商是玩不好的。
社會化成熟的冷鏈物流
是農產品電商的心頭之痛
玩農產品電商,冷鏈是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不僅僅你要建庫房,同時還必須要有冷藏+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以及冷藏周轉箱及恒溫設備,否則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戶那里都會成問題商品。冷CYE投入不是一般的農產品電商企業(yè)能夠玩得好的,連續(xù)的資產投入,投資回報周期長,這都是單獨玩農產品電商所面臨的問題。
品類定位錯誤
從供應鏈角度來看,作為品類驅動的供應鏈,在電商平臺選擇品類的科學性就決定了你的盈利的潛力。曾經與國內知名電商的供應鏈總監(jiān)探討,當品類增加10倍,供應鏈的管理復雜度會增加100倍,甚至更高。
退貨比例控制
這是農產品電商必須重點考核的KPI指標,—個退貨帶來的損失不僅僅是商品的損失,重要的是客戶購物體驗及口碑的損失,所以農產品電商控制退貨比例已經成為CEO關注的重點。當然前面也說到了,寧可送客戶,也盡量避免退貨帶來的損失。
【總結】農產品電商虧點主要方面:
1.營銷的浪費。
2.采購的整合不到位。
3.缺乏社會化冷鏈物流的整合與應用。
4.整個供應鏈過程的損耗。
5.品類的定位錯誤。
6.退貨比例的控制問題。
要實現(xiàn)真正的減虧,歸根到底一句話:顧客體驗要做加法,供應鏈運營成本要做減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