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光,李晨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內(nèi)容依托教學理念下英語專業(yè)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劉風光,李晨
(大連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法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重點教授語言系統(tǒng)知識,而忽視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交際教學法的引入,語用能力的作用日益突顯,但是,目前學界對語用能力的本質(zhì)尚未達成共識,而且如何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更無定論。通過以內(nèi)容依托教學理念為基礎(chǔ),對語用能力的內(nèi)涵加以澄清,并從教師、教材和課堂組織三個方面探討了語用意識的提高以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
內(nèi)容依托教學;英語專業(yè)學生;語用能力
目前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用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語用失誤、跨文化障礙等。Thomas指出,語法錯誤可以從表層結(jié)構(gòu)上看出并易被受話者察覺,受話者會認為這種錯誤是由于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可以被諒解。語用失誤則不同,外語口語能力強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則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該交際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視為粗魯或敵意[1]。由此可見,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只具備扎實的語法知識、流利的口語能力、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zhì)等基本素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較強的語用能力以及敏感的語用意識。
國內(nèi)外學者基于不同維度對語用能力進行界定和分類。在國外,Leech將語用能力區(qū)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前者以語法為基礎(chǔ),涉及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后者指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guī)則進行得體的交際能力,是更高層次上的語用能力[2]。Bachman從測試學的角度對語用能力進行界定與分類,認為語用能力可以分為施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兩種[3]。Crystal從研究語言使用者的角度,看其在社會互動中使用語言時對語言的選擇以及在選擇時所遇到的限制,并且在交際中對其他參與者施加影響的能力[4]。Kecskes從社會-文化以及個人意愿和喜好的角度,探討了母語語用能力發(fā)展與第二語語言能力發(fā)展兩者之間存在的根本性差異[5]。在國內(nèi),洪崗從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關(guān)系的角度,認為語言能力強的人,語用能力不一定強,即有很好的語音、語法、語匯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也就是說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不完全成正比。即使學會了語言知識,但并不能保證會熟練地運用,非西方文化國家的人尤其如此,也就是說語言能力并不等于語用能力[6]。楊文秀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以及交際能力三者的關(guān)系,認為語言能力作為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與語用能力之間是相互獨立的;語用能力與交際能力之間是相互交叉的,它們都包含社會語言能力與話語能力,但各自又包含不同成分——前者包含思維能力與表達理解真實意圖的能力,后者包含語言能力與策略能力[7]。陳新仁認為,語用能力指具體語境中運用話語進行得體交際從而實現(xiàn)交際目的(包括行事、人際目標)的能力,并將其分為四類: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及語篇組織能力[8]。何自然認為,語用能力指人們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能夠適宜、得體和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語言,實現(xiàn)話語效能并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9]。陶源、姜占好從認知觀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語用能力是言語者實施自己言語行為和理解交際對方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能力,是一種語境條件下的言語行為能力。語用能力可以分解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10]。綜上,語用能力涵蓋以下能力,即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和語篇組織能力。本文所采用的是陳新仁對語用能力的界定,即語用語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指說話人為實施或理解某一言語行為所掌握的全部語言資源(詞匯、語法知識等)方面的能力;社交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指基于社會—文化因素的考慮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主要包括面子需求的考慮、對禮貌的表達等;語用認知能力(pragmacognitive competence)指在話語表達和理解中提供或捕捉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能力,包括會話含義的推理,在常規(guī)情況下使用簡潔的表達方式等;語篇組織能力(discoursal competence)指“構(gòu)建語義連貫、格式規(guī)范獨白語篇和參與自然會話組織”的能力。
近30年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S提出,全球化的21世紀呼喚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呼喚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11]。內(nèi)容依托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簡稱CBI)理念由此應運而生,其理論核心正是基于某學科知識將外語和學習同內(nèi)容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教學效率大幅度提高。國內(nèi)一些學者致力于CBI的教學實證研究,并發(fā)現(xiàn)依靠CBI在方法上具有靈活性,它通過問題驅(qū)動、輸出驅(qū)動等方法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把啟發(fā)式、任務式、討論式、結(jié)對子、小組活動、課堂展示、多媒體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和手段與學科內(nèi)容教學有效地結(jié)合,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思辨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12]。但目前,關(guān)于探討如何在CBI理念的指導下,具體結(jié)合語用學課程本身,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語用能力的課題還尚不多見。因此,本文基于CBI這一理念,將語用學教學和語言教學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并從任課教師、教材選定及課堂組織三個方面著手,探討如何使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學習語用學內(nèi)容的同時克服在交際中遇到的障礙,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提高語用意識,最終提高語用能力。在教材方面,將語用意識和語用知識(如對面子需求的考慮、對禮貌的表達、對語體正式程度的把握、會話含義的推理、預設(shè)的把握等方面)融入教材,讓學生在學習語用學知識的同時,提高社交語用能力和語用認知能力;在教師方面,任課教師應為語用學專業(yè),具有很強的語用意識,對教育學和心理學有所了解,并對學生的學習策略的選擇能給予直接及間接的幫助;在課堂組織上,應為學生提供目標語的相關(guān)材料,保證學生們置身于真實的二語環(huán)境中,進而提升學習者的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和語篇組織能力。
英語專業(yè)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在CBI理念下,以語用學課程為基礎(chǔ),從教材選定、教師和課堂組織三個方面,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大連外國語大學通過教學改革,在高年級的語言學模塊教學中加入詞匯學、語言與文化和語用學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同程度地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從教材選定的角度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用能力
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內(nèi)容隨時代凸顯出其重要的作用[13]。
語用學的論著已有很多,何自然、冉永平、陳新仁等學者都出版過關(guān)于語用學的專著[8][14],但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語用能力方面的教材卻鮮有出現(xiàn)。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目前使用的語用學教材已經(jīng)試用4年,該教材基于CBI教學理念,巧妙地將語用意識和語用知識(如對面子需求的考慮、對禮貌的表達、對語體正式成度的把握、會話含義的推理、預設(shè)的把握等方面)融入教材,讓學生們在學習語用學知識的同時,提高社交語用能力和語用認知能力。為了引發(fā)學生們對語用學的興趣,在內(nèi)容的取舍上,本教材精心挑選了一些術(shù)語、觀點及理論,盡量不引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原著,并附以插圖,增加了學習語用學的趣味性。在內(nèi)容的安排上,本教材先從常見的語用現(xiàn)象開始,將這些語用現(xiàn)象分析透徹后,再引入相關(guān)理論,這樣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能鍛煉學生動腦、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在習題設(shè)計上,精選了一些以語用學理論為基礎(chǔ)、時代感較強、貼近現(xiàn)代生活、語言更地道的習題,將語用學知識立體化,做到學有所用。此外,還針對近年來學生在專八考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設(shè)計了相關(guān)的練習,確保語用語言能力的準確性。該教材的編寫者均具有語用學研究背景,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保證了教材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從教師的角度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用能力
目前,對語用學的教學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語用學知識的傳授,即將語用學的基本觀點與主要理論傳授給學習者,讓學習者自己在二語學習中貫徹語用學理念,培養(yǎng)語用意識;另一種是教師本人以語用學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選擇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來促進學習者二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前者強調(diào)的是語用教學中的“學”(pragmatics teaching/pragmatics instruction);后者則強調(diào)語用教學中的“教”(pragmatic teaching/ pragmatic instruction)。語用教學是以語用學的理念為指導來實施語用教學的,因此關(guān)鍵應在教師的“教”這一環(huán)節(jié)[15]。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教授學生英語的語用知識,以給學生更多的語用知識輸入,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目的[16]。
目前英語專業(yè)教師雖然掌握了相關(guān)的語用知識,但對學科教學法知識的認識和對自身語用意識還比較模糊。許多教師認為掌握了相關(guān)學科知識,就掌握了相關(guān)學科的教學法知識,教師在忙于學習學科內(nèi)容知識的同時,很難兼顧學科教學法知識的研究和總結(jié)[17]。而任何一個教師都必須具備兩種知識,一是所教學科的知識;二是如何教該學科知識的知識[13]。語用學教師不僅應具有扎實的語用學知識和高超的語用能力,而且還需要具備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即知道基本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如啟發(fā)式原則。教師在傳授語用知識的同時,不可輕視對教學法知識的把握,教學法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教師需針對學生掌握和運用語用知識的情況進行探討和反思。此外教師還應掌握心理學方面知識。外語教學的對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動,并且心理活動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因此教師應利用心理學指導外語教學,這樣才能保證教師能夠很好地駕馭課堂。
熒光光譜法是一種可以檢測結(jié)構(gòu)、官能團以及熒光成分不同的植物油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必制備大量的樣品,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方慧敏[18]辨別芝麻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主要通過同步熒光圖和三維熒光等高線譜圖結(jié)合的方法,但能夠發(fā)熒光的物質(zhì)較少,易受溫度等其他條件影響。
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并使用相關(guān)的語用學學習策略來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教師可利用自己豐富的教學和學習經(jīng)驗,向?qū)W生講解一些有助于提高語用意識的學習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也可以將策略的培訓與教學過程相結(jié)合,在提出學習要求和任務、布置作業(yè)時包含方法的要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獲得學習策略[13]。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行預測,盡量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
3.從課堂組織的角度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用能力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在設(shè)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并獲得預期效益的最優(yōu)化,使學習者與傳授者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fā)展,這就是教師所期待的有效的課堂教學。選擇適當?shù)恼n堂教學模式,毋庸置疑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對語用學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在學生頭腦中,語言學的課程往往是術(shù)語多、理論多、觀點多、讀不懂,因而敬而遠之。因此,在語用學課程安排設(shè)計中,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想方設(shè)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用學的興趣。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應新穎、實用并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發(fā)展。如:安排學生搜尋英文電影、電視劇及訪談節(jié)目中的言語行為,通過研讀新聞報道提高學生的批評話語分析能力,這樣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堂模式應轉(zhuǎn)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讓學生觀察語言(如對話輪的操控、會話的調(diào)整、話題掌握等方面),從而提高學生語篇組織能力。要讓學生獲得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教師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想法往往會比較直接、真實,能說到問題的癥結(jié)。教師應在學生思考、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討論及想法進行過濾、篩選、歸納,提出相應的理論。教師需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jīng)歷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獲得探究結(jié)論的喜悅,并結(jié)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語用學課堂教學,增加語用輸入。研究表明,和二語環(huán)境(ESL)相比,外語環(huán)境中缺少足夠的目的語輸入和接觸,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發(fā)展相對緩慢[18]。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應該精選一些原汁原味的視頻向?qū)W生們展示,并結(jié)合語用學知識加以講解,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們置身于真實的二語環(huán)境中,進而提升學習者的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和語篇組織能力。
語用能力和語用失誤在英語語言教學領(lǐng)域中已經(jīng)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學習一門語言并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要比單純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更為重要。目前,隨著交際教學法的引入,學生們的語用能力已經(jīng)有所提高,但學生對英語語言形式和語法規(guī)則的把握依舊優(yōu)于對語用能力的駕馭。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應用,無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確切地表達可以減少因為語用失誤造成的沖突和障礙。因此,減少語用失誤是英語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09.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3]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Crystal,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Cambridge,MA:Blackwell,1997.
[5]Kecskes,I.About bilingual pragmatic competence[J].Modern Foreign Languages,2014(1):1-22.
[6]洪崗.英語語用能力調(diào)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4):56-60.
[7]楊文秀.語用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3):5-8.
[8]陳新仁.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9]何自然.語用學探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10]陶源,姜占好.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認知觀[J].外語學刊,2012(3):96-99.
[11]常俊躍.英語專業(yè)基礎(chǔ)階段內(nèi)容依托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37-40.
[12]常俊躍,趙永青.學生視角下的英語專業(yè)基礎(chǔ)階段“內(nèi)容·語言”融合的課程體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 (1):13-18.
[13]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4]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陳新仁.語用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6]劉建達.中國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測試[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4):259-265.
[17]夏洋,趙永青,鄧耀晨.CBI改革背景下外語教師知識與教師心理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2(4):423-429.
[18]陳新仁.語用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the English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LIU Feng-guang,LI Chen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mainly focuses on improving students'linguistic competenc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systematic linguistic knowledge,but at the same time,the students'pragmatic competence has been neglecte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approach,the func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has been highlighted.However,the nature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 the academia.In addition,it remains unclear how to improve students'pragmatic competence.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nature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explores how to raise pragmatic awareness and cultivate pragmatic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textbooks and class organizatio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English majors;pragmatic competence
H319.3
A
1672-9617(2014)03-0400-04
(責任編輯 祁剛 校對 伯靈)
2014-04-15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1YJCZH101);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遼教發(fā)[2012]13號);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WJQ2011031);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項目經(jīng)費資助項目(2010921092);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3189)
劉風光(1973-),女,遼寧大連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用學、文體學、語篇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