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茹
“講解員”這一職業(yè)是伴隨著中國最早的博物館——1905年由張騫創(chuàng)辦的南通博物苑誕生的。經過100余年的發(fā)展,目前從事與博物館相關教研、解說的專業(yè)工作者超過了10萬人。講解是文博系統經常使用的一種面向普通大眾的宣傳教育形式,是以“博物館陳列(展覽)為依據,由講解人員進行提煉、選擇,運用語言藝術、講解技能和真摯的感情,向觀眾有針對性地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一種教育行為,同 時也是 一 門 綜 合 性 的 藝 術 ?!保?](P81)講 解 員 是 文 博系統的窗戶,是溝通博物館和觀眾的橋梁。盡管1998年誕生的語音導覽器對文物的展出起到了較好的補充介紹作用,但千人一詞的標準化講解內容不可能滿足所有參觀者的需要。尤其是我國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政策實施后,大量普通觀眾涌入博物館,他們文化層次、興趣愛好和對博物館及其文物的關注點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講解員與觀眾面對面地介紹、溝通,將博物館展品內在的“品質”呈現出來。
講解員是用聲音體現勞動成果,用聲音創(chuàng)造勞動價值的職業(yè),“嗓音”是講解員這一職業(yè)最重要的本錢,“嗓音”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講解的效果。但實際情況是,一些講解員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患上了喉炎、咽炎、聲帶息肉等嗓音疾病,導致發(fā)音質量下降,發(fā)音能力減退,工作起來非常吃力,最后不得不離開講解的崗位。想要預防和治愈這些嗓音疾病,除醫(yī)學干預外,掌握科學的用氣發(fā)聲方式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講解實踐中是必要的。
據筆者了解,文博系統講解員完成一次講解任務需要陪同參觀者邊走邊看邊講解,或疾步或駐足,一般每天的講解時間在六小時左右,遇到節(jié)假日甚至可以達到十小時。長時間高強度的用嗓,使得許多講解員的嗓子長期處于緊張和疲勞狀態(tài),這就需要科學的呼吸方法作為支撐。
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人們呼吸、發(fā)聲、說話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呼吸方式可分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又稱鎖骨式呼吸法,多見于女性,其特點為吸氣時肩頭和上胸部上抬,胸圍增加,肋骨下緣胸廓周圍徑基本不變,膈肌基本不參加呼吸運動。許多女性講解員在工作時采用這種呼吸方式,在行走過程中,由于換氣頻繁、橫隔下降困難,較容易發(fā)出較細、較高的聲音。再加上為了讓觀眾聽清楚其講解內容,往往在講解時一味拔高音調,調大音量,一場講解下來,嗓子很可能就嘶啞了。如果一天講解次數超過三次(每次平均1.5小時)就會感覺嗓子擠、干、癢,影響講解效果,嚴重時無法正常發(fā)聲,不能工作。另一種呼吸方式為腹式呼吸法,它與胸式呼吸法相反,呼吸時進和出的氣流都較大,聲音顯得深、重、低、沉。
我們提倡講解員在工作時運用科學的“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式進行講解。所謂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不是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的簡單相加,而是指“胸、腹所有呼吸器官都參與了呼吸運動,使胸廓 、橫膈膜及腹部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得到合作,不但擴大胸廓的周圍徑而且擴大胸腔的上下徑,因而能吸入足夠的氣息,氣息的容量大。另外,由于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住兩肋及橫膈膜的張力和來自小腹的收縮力量所形成的均衡對抗,有利于形成對聲音的支持力量?!保?](P261)這 樣 不 僅 自 己 的 發(fā) 聲 器 官 最 大 程度的受到了保護,觀眾聽起來也會覺得聲音更加圓潤、悅耳。講解員的工作性質決定需要一邊走一邊為客人講解,行走中的進氣量比靜止狀態(tài)下的進氣量多一些,更需要提高發(fā)聲效率,節(jié)省用氣。因此,對腹肌、膈肌等肌肉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講解員平時可通過多做仰臥起坐和仰臥起腿的方式體會腹肌的爆發(fā)力。一旦講解員掌握了這種科學的用氣發(fā)聲方式,就能在講解中對呼吸進行有效控制,從而達到“均、勻、深、透”。但這種科學的發(fā)聲方式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練習才能夠在講解實踐中運用自如。
我們可以通過無聲和有聲兩種練習來進行訓練。
首先,在無聲練習時,講解員可以采用靜止講解的站態(tài)。丁字步自然站立,重心放在兩腳之間,下頜微收,雙肩放松,雙手可交叉按住肋骨。先在自然狀態(tài)下深嘆一口氣,然后保持嘆氣最后一瞬間的感覺,慢吸一口氣,體會小腹微鼓,兩肋向左右打開,雙手被撐開,后腰自然擴張的感覺。注意在此過程中體會小腹和兩肋對抗的力量。
其次,在無聲練習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用“數葡萄”的練習來體會慢吸慢呼的感覺。具體步驟如下:先深嘆一口氣,保持住嘆氣最后一瞬間的狀態(tài),地位橫向吸一口氣,吸到八分滿時慢數:“一個葡萄、兩個葡萄、三個葡萄、四個葡萄、五個葡萄、六個葡萄……”一般數到25到30為宜。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古詩詞的朗誦來體會“吸到肺底、兩肋打開、腹壁站定”的感覺。如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等。也可以將講解詞中的對聯、古詩詞等作為練習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文本,用夸大四聲的方式練習。
有的講解員抱怨,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夠在講解中有意識的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式,咽喉器官感覺不那么難受了。但身體特別累,體力上吃不消。我們應該意識到,出現這種情況屬正?,F象,這是學習的初級階段,這是尚未建立科學用氣發(fā)聲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磨合,這種情況會逐漸好轉。
講解員要想長期持久高效的進行講解工作,在長時間、高頻率發(fā)聲后發(fā)音器官最大程度的得到保護,除需要掌握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外,還需要對喉部進行控制。喉部在人體中處于咽和氣管之間,聲帶位于其中。對喉部的控制不僅決定音色和音質,也直接影響到使用壽命。許多講解員講解時引經據典、幽默風趣,深得觀眾喜愛,可就是不注意對喉部的保養(yǎng)和有效控制,使其暗啞失色,聽之難以入耳,自己也深受其苦,最后不得不過早的離開講解員這個崗位。
在談喉部控制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喉的結構。它是由軟骨支架、肌肉、韌帶和纖維組織膜等構成的。喉位于頸的中前部,成年女性和兒童的喉的位置比成年男性稍高。喉是呼吸時氣流的必經之處。沒有接受過發(fā)聲專業(yè)訓練的講解員往往在喉部控制方面存在諸如“發(fā)音時喉部緊張、擠、壓、緊”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反復出現會直接影響講解效果。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未經過科學訓練的人,喉頭的移動隨意性較大,根據習慣上下移動,出現“上提”或“下壓”的現象,這種沒有控制的大幅度的上下移動會造成音色不通暢,嚴重時會造成生理疾病。而優(yōu)秀的歌唱演員和播音員不論音域怎么變化,喉頭的移動總是能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這種較小的幅度變化,保證了聲音的通暢與和諧。
在日常訓練中,講解員可以通過音高變化訓練來擴展音域。具體訓練方式為:從自然音高開始,發(fā)a音或者i音,層層上繞,氣息要拉住,小腹逐漸收緊。下繞練習相反也就是從自然音高開始發(fā)a音或者i音,層層下繞。練習時注意上繞時氣息要拉住,下繞時氣息要托起,小腹逐漸放松,周而復始,循序漸進。此外,還可以通過音色的變化來獲取穩(wěn)定的講解音色。發(fā)不同元音的延長音來鍛煉喉頭的上提和下移的能力。如:發(fā)低舌位、大開口度的“a”音和舌高點偏后的“u”音時,體會喉頭向上提的控制力。發(fā)高舌位、小開口度的“i”和舌高點偏前的“ü”音延長音,鍛煉喉頭向下的控制力。
音色變化的訓練:單元音對比,如
a(實聲)——a(虛聲) i(實聲)——i(虛聲)
a(虛聲)——a(實聲) i(虛聲)——i(實聲)
a(實聲)——a(虛聲) i(實聲)——i(虛聲)
音強變化的訓練:可按照“‘元音、字詞、句段、講解詞'內容依次遞增的方式進行?!保?]講解詞可以按照講解方式的不同進行練習。如:報告式的講解感情比較激越,面對的受眾較多,音量要求較大;敘述式的講解語氣較平和,面對的受眾較少,可用中等音量;交談式的講解一般與一到兩名參觀者互動,音量較小。
科學用聲是講解員必須掌握的方法,掌握了這種方法,既能輕松正確地發(fā)出圓潤清晰的講解內容,又不會對嗓音造成破壞或者患上喉部疾病。在實踐中,有以下一些不正確的用聲習慣值得注意:1.緊張而吃力。講解員為了強調文物或景點的重要性,刻意加大音量,過分用嗓。2.擰擠咽部。一些女性講解員為了得到明亮的聲音效果,下意識地擰擠咽喉部,使喉部肌肉縱向用力,過度緊張,聲音聽上去尖細做作不自然。3.過重的鼻音。一些男性講解員為了追求寬厚而深沉的聲音效果,刻意使舌根下壓,使喉部肌肉緊張,造成聲音渾濁。4.下頜過高。講解時下頜部多份用力,引起聲音發(fā)扁。
講解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對音量的控制。沒有經驗的講解員往往會認為提高音量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殊不知過大的的音量反而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甚至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在沒有擴音器的情況下,講解員應該用控制氣息流量的方法來調整音量,盡量在自己比較舒服的中聲區(qū)用小實聲進行講解。如果有擴音設備,則要注意聲音不能過虛,應該有穿透力,讓觀眾聽到圓潤悅耳的聲音。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對嗓音保護的體會是:“精神暢快,心氣平和。飲食有節(jié),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練嗓保嗓,都貴有恒。由低升高,量力而行。五音飽滿,唱出劇情?!?/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胧怪v解達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在平時注意對嗓音的保護,使之處于良好的功能狀態(tài)。
1.注意合理飲食,避免濫用藥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膳食,保證營養(yǎng)充足。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膩、過冷、過熱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因為“過冷的食物容易引起咽部血管收縮,而后血管舒張充血,重者可以出現滲水、水腫,過熱的食物容易使血管舒張充血,甚至滲出,水腫。其他刺激性強的食物有抑制喉黏膜分泌的功能,會使喉嚨感覺很干燥,聲音不滋潤?!保?](P232)此外,在講解前半小時,講解員應該盡量避免大量食用蔥姜蒜等食物,不僅因為食用后口腔會有異味,而且會使喉部的分泌物增多,使講解不暢。此外,一些降壓藥、利尿藥、抗病毒藥、鎮(zhèn)咳藥、平喘藥、抗過敏藥、抗膽堿類藥、抗結核藥、激素類藥可能會引起嗓音障礙,甚至聲嘶,講解前盡量避免服用。平時可用菊花、綠茶、麥冬、橘皮、柚子茶、羅漢果、檸檬等泡水飲用,
2.留意發(fā)病征兆,輔以食材治療。有的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突然出現喉嚨發(fā)干、發(fā)癢、干咳、甚至疼痛的現象,這就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往往是聲帶發(fā)病的前兆,要立即尋找調整發(fā)音狀態(tài)的方法,以防病情加重。如果不幸得了慢性咽炎等嗓音疾病,除堅持用科學的用氣發(fā)聲方式講解外,平時可采用一些治療咽炎的食材的輔助治療。主要有:“1.川貝蒸梨。配方:梨一只,川貝母3g,花椒5粒,冰糖數粒。用法:梨洗凈,在上部橫切一小蓋,掏去核,裝入川貝母、冰糖、花椒,用牙簽將蓋封住,上鍋隔水蒸15分鐘以上,早晚分兩次連湯服用。此方可治急性喉炎,著涼咳嗽,嗓音嘶啞。2.半夏雞蛋湯。配方:生半夏3個,生雞蛋1個。用法:半夏搗碎,在碗內加水100ml,再打入雞蛋,攪拌均勻,隔水蒸熟,去半夏服之。此方可治咽喉炎。3.海帶綠豆糖水。配方:海帶50g,洗凈切絲,綠豆100g。用法:二者一同煮爛后加適量紅糖食用。此方對慢性咽炎有效?!保?](P138)
嗓音是講解員的工具,如果能夠善待并合理利用它,不僅可以使講解員免于嗓音疾病的困擾,而且還能增添講解魅力。反之則會影響講解效果,甚至使講解員過早的患上嗓音疾病,遺憾的離開講解崗位。
[1]北京博物館學會.博物館社會教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吳弘毅.實用播音教程——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fā)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3]米斯茹.四川省文博系統普通話講解員有聲語言使用問題與對策[J].海外英語,2010,(6):226~267.
[4]楊小鋒.教師發(fā)聲訓練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5]付田勻.教師嗓音健康與訓練[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