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菲
簡述行人的歷史軌跡
姜麗菲
行人是我國封建時期歷朝歷代設置的一種專門從事對外工作的人員。史料表明,行人可以擔當皇帝傳達給皇宮外的各種使命,是每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或缺的部分。從周朝至清朝,行人的歷史悠久,任務特殊。在明代,統(tǒng)治者更專門設置行人司以職掌捧節(jié)、奉使之事。本文主要從各朝歷史文獻中,梳理行人們出現(xiàn)的軌跡。
行人 明代 行人司
“行人即古之大行?!盵1]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歷代統(tǒng)治者均設置有行人一職,只是名稱不同。行人們以不同的名稱穿梭在中央與地方,國內(nèi)與國外,為溝通雙邊關(guān)系搭建橋梁。
從歷史文獻中發(fā)現(xiàn),行人一職在周時就已出現(xiàn)?!吨芏Y》中有記載:“而小行人之職,使適四方?!盵2]周時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儀。小行人,性質(zhì)實與秦之典客相近,蓋原意以接待遠方賓客為主。此后歷代典籍中,都不乏行人的出現(xiàn)。
《漢書·藝文志》曾提到:“從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盵3]行人之官之后為縱橫鬼谷子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紛爭,行人一般是作為各國之間往來的使者,叱咤風云的縱橫家即為行人的延伸。
行人并不是周王朝的專屬,各屬國也有行人,此時的行人其大意是出行的使者之意?!皡峭醴虿罴葎冽R人于艾陵,乃使行人奚斯釋言于齊。”[4]《史記》中也提到伍子胥即為吳國行人。
秦官有典客,掌諸侯及歸義蠻夷。《文獻通考》在解釋該詞時提到:“韓信亡楚歸漢,為連敖?!盵5]連敖即典客的別稱,漢改名為鴻臚。可見秦時的典客,也擔任行人之職。大行,是漢代的一種官名,秦時稱典客,景帝初改云大行,后更名大鴻臚。
漢承秦制,行人一職仍延續(xù)下來,但其名稱屢次變更?!妒酚洝分刑岬剑骸按笮袨樾腥?,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妒酚浰麟[》曰:韋昭云:‘大行,官名,秦時云典客,景帝初改云大行,后更名大鴻臚,武帝因而不改,故《漢書·景紀》有大鴻臚。《百官表》又云武帝改名大鴻臚。臚,附也。以言其掌四夷賓客,若皮臚之在外附于身也。復有大行令。故諸侯薨,大鴻臚奏謚;列侯薨,則大行奏誄?!盵6]由此我們可以整理一下,擔任行人一職的名稱,周稱大行人,秦改稱典客,漢景帝又恢復稱大行,武帝曰大鴻臚。
但是,名稱的變化并沒有改變行人的本質(zhì)職責和使命?!稘h書》記載:“典客,秦官,掌諸侯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后屬大鴻臚?!盵7]該史料記載了行人在漢朝的名稱變遷。
魏晉南北朝時期,行人作為各國使者,也出現(xiàn)在歷史典籍中。但此時的行人并非一種官職,僅代表一種傳遞使命的身份。《魏書》中記載:“登國元年……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于慕容垂以征師。”[8]晉朝也有此職,如《晉書》中有,“復遣行人劉猗詣尚請救”[9]。著名的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無神論者范縝即擔任此職,“范縝……永明年中,與魏氏和親,歲通聘好,特簡才學之士,以為行人”[10]。
隋朝雖僅經(jīng)兩代,《隋書》中依然不乏有關(guān)行人的記載?!端鍟肪戆耸恢屑从校骸扒宕鹪唬骸实鄣虏⒍x,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諭?!盵11]
唐朝是我國封建時期與國外文化交融的繁盛時期,行人更是屢屢出現(xiàn)在史書記載中。如《舊唐書》曾記載:“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往撫慰之。”[12]唐末王朝分崩離析,各割據(jù)勢力混亂,但行人一職依舊存在,并出現(xiàn)在各朝史書中。行人們“采聽風俗,吏政各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盵13](P73)《南史》中有:“乃報明啟當別遣行人?!盵14]《北史》中也有多處記載行人出使的場景,如:“遣行人安同、長孫賀征師于慕容垂,垂令其子賀麟率師隨同等?!盵13](P21)“召募行人,分使絕域,諸蕃至者,厚加禮賜。”[13](P73)《北史張濟傳》中行人一職甚至是皇帝厚愛才賞賜的官職,文中記載:“道武愛之,與公孫表等俱為行人,拜散騎侍郎,襲爵?!盵13](P3)
除了中原王朝歷代派遣行人外,少數(shù)民族王朝史書中也不乏行人的影子?!督鹗贰肪砥呤辉d:“太祖……詔曰:‘若彼再來請和,汝當以阿疏等叛亡,索而不獲至于交兵,我行人賽剌亦不遣還。’”[15]《遼史》卷二十八:“二月,耶律奴哥還自金,金主復書曰:‘能以兄事朕,歲貢方物,歸我上、中京、興中府三路州縣,以親王、公主、駙馬、大臣子孫為質(zhì),還我行人及元給信符,并宋、夏、高麗往復書詔表牒,則可以如約?!盵16]
明代,太祖朱元璋設置行人司以職掌奉使、捧節(jié)之事。明代的行人也因此有了正規(guī)的管理與定制。據(jù)《明會要》記載:“行人司……職專捧節(jié)、奉使之事。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番、征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每歲朝審,則行人持節(jié)傳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冊,批繳內(nèi)府。”[17]行人的蹤跡遍布《明史》。后明代統(tǒng)治者熱衷宣揚天朝威望,屢次派遣行人出使各國?!皠⒓竟}……洪武中進士,除行人,使朝鮮,卻其饋贐?!盵18](P32)“帝遣行人李思聰?shù)仁咕拠鞍僖??!盵18](P77)甚至頒行皇帝詔命,“三十一年,太祖崩?!腥祟C遺詔于天下?!盵18](P6)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guī)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并懸鐵牌于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但是皇帝處理國家大小政務,批閱奏章,傳達圣旨,需要有能擔當此任的文官,這也是明代行人司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清朝初至順治、康熙年間仍設有行人司?!痘食墨I通考》卷二百二十七中有記載:“丁其譽……,順治乙未進士,官行人司行人”,“顧陳垿……,康熙己酉舉人,官行人司行人?!盵19](P184)但是,清初行人的規(guī)模已與明代鼎盛時期相距甚遠。在談到清初行人司的規(guī)模為:“行人司。初設司正一人,司副一人,行人十九人,隸禮部。”[20](P50)康熙之后,行人則逐漸被裁汰,“順治五年,裁行人一人。順治十五年,裁行人六人??滴跞四?,裁行人四人??滴跷迨?,裁行人四人”[20](P50)。而至乾隆朝,先是“行人司副行人乾隆三年(1738)裁”[19](P187),后“行人司司正乾隆十三年(1748)裁”[19](P187),行人司衙門裁后事務歸禮部辦理。至此,行人司這一機構(gòu)不再見于史書。
從封建王朝起始時期,行人一職就隨其存在,并在明代發(fā)展至頂峰,直至清朝中后期被歷史淘汰。可見,行人上達天子,下抵邊疆,是歷代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清)孫承澤.天府廣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399.
[2]崔高維校點.周禮[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48.
[3][7](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70,16.
[4](周)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1987.98.
[5](漢)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79.
[6](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1.
[8](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
[9](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745.
[10](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43.
[11](唐)魏征,令狐德棻.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73.38.
[12](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59.
[13](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96.
[15](元)脫脫等.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1636.
[16](元)脫脫等.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36.
[17](清)龍文彬.明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99.
[18](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清)張廷玉等.皇朝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書局,1882.
[20]沈云龍.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
姜麗菲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樊 譽)
※ 本文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明代行人司與《行人司書目》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CXJJS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