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麗
(許昌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許昌461000)
明代是封建社會的成熟期,經(jīng)濟文化空前發(fā)展和繁榮,與其相適應,書院這一古代特殊的教育組織在經(jīng)歷了唐末五代的形成期、宋元兩代的興盛期之后,到明代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其不僅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了前代,而且影響也更為深遠,在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受國家文教政策的影響,明代書院經(jīng)歷了曲折發(fā)展的過程。史料記載,“宋元之間,書院最盛,至明而浸衰。蓋國學網(wǎng)絡人才,士之散處書院者,皆聚之于兩雍,雖有書院,其風不盛。其后國學之制漸隳,科舉之弊孔熾,士大夫得倡講學之法,而書院又因之以興?!保?]明朝初期,由于戰(zhàn)亂和官府大力發(fā)展官學、限制書院的文教政策,從而使明初近百年的時間內(nèi)書院的發(fā)展處于一個沉寂階段。到了明朝中期,官學衰落,各地書院逐漸興盛。但是到了明朝末期,由于禁毀書院事件的發(fā)生,書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受明政府對書院政策這一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地處中原的河南書院的發(fā)展也是一波三折。
元代對書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強控制的政策,書院相繼恢復并逐步官學化。元代見于史書記載的河南書院共有11所,其中雎陽書院(又名應天府書院,位于商丘市)、嵩陽書院(位于登封市)、花洲書院(位于鄧州市)、龍門書院(位于洛陽市)、百泉書院(位于輝縣)、伊皋書院(又名伊川書院,位于伊川縣)等6大著名書院是在前代書院舊址上修復、擴建的,其余的澮濱書院(位于永城市)、穎谷書院(位于登封市)、志伊書院(位于開封市)、崇義書院(位于濮陽市)、諸葛書院(位于南陽市)等5個書院是元代新建的。
元末明初,戰(zhàn)亂使河南的文化事業(yè)遭受到了巨大破壞,大部分書院被毀。如建于元朝至大年間的南陽諸葛書院,當時“祠十有二(間),廟學四十有六(間)”,學田四十頃,規(guī)?!岸饲f廣直”,聞名一時,但元朝末期“兵燹之余,僅存遺址”[2]卷43《南陽府·南陽縣》。永城的澮濱書院,在至正末年“兵亂被毀”[3]卷2《營建志·學?!?。伊川的伊皋書院“元末尋毀”[4]卷16《學?!?。此外,還有陽翟(今河南禹州)的儒林書院、光山的涑水書院、商丘的雎陽書院等也都在此時被毀壞。
明朝初年,政權(quán)稍微穩(wěn)定之后,政府重視官學,大力提倡科舉,大多讀書士子也都向往官學的優(yōu)厚待遇和美好前程,不再熱心進入清苦的書院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河南書院進入了凋敝和沉寂階段,發(fā)展較為緩慢。據(jù)雍正《河南通志》記載,明朝初年,除了元朝延續(xù)下來的11所舊有書院外,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八朝近百的時間內(nèi),河南地區(qū)只新建書院2所,即天順三年(公元1459)建的修武集賢書院和天順五年(公元1461)建的祥符麗澤書院;重修書院2所,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4)重修嵩縣伊川書院和宣德二年(公元1427)重修永寧洛西書院[5]86-102。而此時,官學卻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儒學遍設省內(nèi)各府、州、縣,形成了“唐宋以來所不及”的盛況[6]卷69《選舉志》。
明朝初期,書院的講學活動非常少,培養(yǎng)出的人才也不多。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曹端(公元1376-1434年),字正甫,澠池人,就學于龍門書院,永樂年間舉人,曾任霍州學正,著有《曹月川集》。
王祥(?-公元1457年),字伯禎,光州固始人,就學于志伊書院。
王越(公元1423-1498年),字世昌,??h人,就學于百泉書院,景泰二年(公元1451)進士,官至兵部尚書,著有《王襄敏集》2卷,續(xù)集1卷[7]33。
明憲宗成化以后,中央官學日漸衰落,當時任禮部尚書的姚夔曾經(jīng)說過:“太學乃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歲生員,及納草納馬者動以萬計,不勝其濫,且使天下以貨為賢,世風日陋”[6]卷69《選舉志》。另外,各地方官學也逐漸廢棄,如輝縣“官學漸廢,公廩不續(xù),學官奉空腹而臥,士或易衣而行”[8]卷6。夏邑縣“環(huán)學皆水,而號舍傾圮,青衿無肄業(yè)之地,黌宮絕講誦之聲,日復一日,漸淪于廢”[9]卷4《學校》。同時科舉也日益腐朽,弊端百出。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理學家和有志之士紛紛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書院,于是河南書院如雨后春筍,逐漸興盛。從成化到嘉靖初年,河南創(chuàng)建了眾多書院。
成化二年(公元1466),伊陽縣(今河南汝陽縣)在縣城內(nèi)創(chuàng)建汝墳書院[10]565。成化四年(公元1468),襄城縣人故戶部尚書李敏在縣西南紫云山麓創(chuàng)建了紫云書院,“其制如儒學而小,精麗過之”[11]卷4《學?!?。成化五年(公元1469),郟縣人劉濟創(chuàng)建青云書院[12]卷30《汝州·郟縣》。成化六年(公元1470),知府戴昕在陳州府城創(chuàng)建思魯書院,后改為弦歌書院[10]567。成化八年(公元1472),南陽知府段堅修復了諸葛書院,同時又以僧寺改建了豫山書院。成化十年(公元1474),又創(chuàng)建了志學書院[13]。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知縣朱銓于寶豐創(chuàng)建了程子書院[14]846。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河南提學僉事吳伯通檄修伊川洛西書院,新建洛陽伊洛書院[15]卷5《學?!?。此后,吳伯通還在其他各地也檄修或修復了不少書院,如輝縣百泉書院、汝陽汝南書院和通許育英書院等。
以上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如陳州知府戴昕、南陽知府段堅、河南提學僉事吳伯通等人都是當時河南名望較高的學者。尤其是襄城紫云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李敏,既是朝廷的重要官員,又是當時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者。青年時期,他曾先后游學洛陽龍門書院、登封嵩陽書院。景泰五年(公元1454),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中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大同巡撫等職。在任職期間,他體會到官學讀書教育作用甚微,立志創(chuàng)建象龍門、嵩陽那樣的書院。成化元年(公元1465),他因親憂回到家鄉(xiāng)襄城,隨即在縣內(nèi)風景優(yōu)美的紫云山建起一所書院。明憲宗親自給書院頒賜匾額為“紫云書院”。李敏在紫云書院講學兩年,當時襄城、中原,乃至全國一些地方的學子慕其名而來求學的者眾多。李敏為紫云書院教育的振興,為明朝中葉河南書院教育的重新興作出了很大貢獻[7]33-34。
正德、嘉靖年間,在王守仁和湛若水的倡導下,全國的書院教育掀起了新的高潮。河南書院更是有了長足發(fā)展。
省城開封在這一時期新建了“玉泉”、“東城”、“西亭”、“南埔”、“宏文”5所書院;洛陽新建和恢復了“伊洛”、“望嵩”、“瀍東”、“偃師二程”、“新安川上”5所書院[10]567。正德元年(公元1506),河南兵備閻欽在信陽城西北隅子貢祠建“申陽書院”(后改稱瑚璉書院);同年在南陽府城東關(guān)建“養(yǎng)正書院”;正德十年(公元1515),參政楊子器在寶豐縣城西隅建“程子書院”(后改稱明道書院);嘉靖四年(公元1525),提學肖鳴鳳在睢縣駱駝崗院建“錦襄書院”,同年,邑人王誥在西平縣城東南隅建“東隅書院”;嘉靖六年(公元1527),汝州城二程祠建“童蒙書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禹州知州劉魁在州城南建“儒林書院”,第二年,在州城東穎水之南建“穎濱書院”,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他又分別在州城西北鈞陽里、州城西順店建“白沙書院”和“東峰書院”;后來,禹州人戶部侍郎任洛在州城西南建“西溪書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巡按譚纘在陳州弦歌臺偏后建“知德書院”;嘉靖十年(公元1531),參政劉漳在鄧州城大西關(guān)建“臨端書院”,十三年(公元1534),劉漳又在葉縣城內(nèi)東北隅建“問津書院”,同年,汝南縣城拱北門外建“篤志書院”(后改稱天中書院)。此后不久,鴻臚序班焦輅在裕州(今河南方城)創(chuàng)建“堵陽書院”[7]35。一時間河南書院呈現(xiàn)出十分繁盛的局面。
正當河南書院蓬勃興盛之時,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御史游居敬上疏斥責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chuàng)書院,乞戒諭以正人心”[16]卷50《學??肌?。明世宗下令“罷各處私創(chuàng)書院”[17]卷57《世宗紀》。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吏部尚書許瓚又“請毀書院,從之”[16]卷50《學??肌?。此即明代歷史上的第一次禁毀書院。在這次禁毀書院的活動中,河南70%以上的書院被禁毀。但這次禁毀書院在河南維持的時間不長。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封丘知縣文大才在縣城東關(guān)中岳廟新建“祟正書院”,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夏邑知縣鄭桐在縣城慈圣寺西新建“崇正書院”。兩所“祟正書院”的興建標志著第一次禁毀書院在河南的結(jié)束。此后,正陽縣創(chuàng)建了“賢良書院”、汝南縣創(chuàng)建了“正學書院”、永城縣建了“大丘書院”、內(nèi)黃縣建了“黃池書院”、西平縣建了“朝陽書院”、鄧州建了“大成書院”、許昌建了“汝南書院”、郟縣建了“臨汝書院”和“青云書院”、扶溝建了“大程書院”、林縣建了“黃華書院”、湯陰縣建了“主靜書院”[18]130。以上14所書院都是由當?shù)毓賳T主辦,可見,經(jīng)過第一次禁毀書院后,私人創(chuàng)辦書院的元氣大傷。
萬歷七年(公元1579),宰相張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觀民科斂民財私創(chuàng)書院為借口,請毀書院,于是“詔毀天下書院……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凡先后毀應天等府書院六十四處。”[17]卷67《神宗紀》從而導致了明朝歷史上第二次禁毀書院的發(fā)生。這次禁毀活動使河南的書院受到嚴重破壞,造成河南境內(nèi)十多年都沒有新建書院,一直到了萬歷十九年(公元159I),推官王如堅在懷慶府城(今河南沁陽)興建“懷仁書院”和“昌黎書院”,侍郎蔡毅中在光山縣城北關(guān)興建“宏道書院”,這才結(jié)束了河南書院沉寂的局面。此后,河南又掀起了興辦書院的熱潮。如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南汝守道劉漳在新野縣城北隅建“白水書院”。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睢陳道徐即登在陳州府城(今河南淮陽)建“崇正書院”。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河南巡撫方大美在省城開封建“游梁書院”;同年,唐河縣城在仙音樓右側(cè)建“敷文書院”。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滑縣知縣王延諫在縣城建“歐陽書院”。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歸德知府鄭三綬在府城(今河南商丘)東建“文正書院”(又名“范文正公講院”)。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鄢陵知縣張舜典在縣城建“宏仁書院”。此外,鞏縣建“城中書院”、登封建“存古書院”、太康建“蓮城書院”、濟源建“啟運書院”、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建“王公書院”、武陟建“講學書院”、延津建“蓮塘書院”、孟縣建“同室書院”和“造士書院”、??h建“性道書院”和“陽明書院”。以上21所書院仍由巡撫、道臺、知府、縣令等各級地方官創(chuàng)辦,這說明此時河南書院教育已完全官學化[7]36-37。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宦官魏忠賢專權(quán),政治日益腐敗,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之余,“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保?]卷231《顧憲成傳》魏忠賢嫉恨東林黨人,于是矯旨“毀天下東林講學書院”[6]卷22《熹宗紀》。河南書院也因此遭到破壞,不僅省內(nèi)一所書院未設,而且大量書院被毀。到了崇禎年間,河南省新建書院也只有3所,即,“天中書院”,鄭州知州魯士任于崇禎元年(公元1628)在新鄭縣興建;“人龍書院”,滎澤知縣龐杰于崇禎二年(公元1629)在縣城東門興建;“興言書院”,睢陳道張鵬羽于崇禎九年(公元1636)在陳州興建[7]37。
[1]柳詒徵.江蘇書院志初稿[M].影印1931年《江蘇國學圖書館年刊》第四期本.
[2]田文鏡.河南通志[M].四庫全書本.
[3]秦時雍.永城縣志[M].隆慶二年刻本.
[4]康基淵.嵩縣志[M].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5]王洪瑞,吳宏岐.明代河南書院的地域分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12).
[6]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劉衛(wèi)東,高尚剛.河南書院教育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張?zhí)煺?(嘉靖)輝縣志[M].明嘉靖六年刻本.
[9]夏邑縣志[M].1963年上海古籍書店據(jù)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10]王日新,蔣篤運.河南教育通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11]許州志[M].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據(jù)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12]李 賢.大明一統(tǒng)志[M].四庫全書本.
[13]張文山.南陽地區(qū)書院簡介[J].南都學壇,1990(2):103-106.
[14]季嘯風.中國書院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龔嵩林修,王 堅纂.(乾?。┞尻柨h志[M].乾隆十年刊本.
[16]王 圻.續(xù)文獻通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7]夏 燮.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8]趙國權(quán).中原文化大典·教育典·書院[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