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 穎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810000)
截止到2009年,世界上已經(jīng)有70%的國家廢除了死刑,其中一部分國家完全廢除了死刑,一部分國家廢除了普通的死刑,即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會執(zhí)行死刑,還有一部分國家雖然保留了死刑罪名但是在最近10年中沒有執(zhí)行過死刑,也就是說這些國家雖然形式上保留了死刑制度,但實質上已經(jīng)廢除了死刑制度。
《〈歐洲人權公約〉關于廢除死刑的第6項協(xié)定書》第1條規(guī)定:“死刑應予廢除。任何人不應判處死刑或被處決?!保?]83至此,歐盟的大部分國家均已廢除死刑并且不再適用死刑。2002年,歐洲委員會通過《歐洲人權公約第十三議定書》,將廢除死刑的范圍由原來的和平時期推廣到包括戰(zhàn)爭時期[2]80。這說明歐洲大部分國家徹底廢除了死刑。在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雖然這些國家的刑法中仍然規(guī)定了一些罪名適用死刑,但在實際的司法操作中,這些國家并沒有對犯罪嫌疑人判處死刑,實質上已經(jīng)廢除了死刑罪名。澳門在1996年制定的《澳門刑法典》特別規(guī)定不得設立死刑,死刑廢除的人權理論在澳門的確已經(jīng)生根,而且還是根深蒂固,并已經(jīng)內化為民眾自身觀念的重要內容[3]42。
我國自1979年制定刑法以來,到2011年5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死刑罪名的數(shù)量不斷地變化。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刑法一共有55個死刑罪名。其中,危害國家安全罪7個;危害公共安全罪14個;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7個;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5個;侵犯財產罪1個;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5個;危害國防利益罪2個;貪污賄賂罪2個;軍人違反職責罪12個。從以上刑法罪名的分布來看,我國的死刑罪名除了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綁架罪和拐賣婦女兒童罪這4個罪名與公民的人身安全有關系以外,其余的罪名都是關系到公共安全、國家利益和涉及到經(jīng)濟犯罪的。但是我國的死刑罪名在經(jīng)濟犯罪領域有10個,剩下41個死刑罪名是和國家安全、社會管理有關的。在這55個死刑罪名中,其實有一部分是不需要死刑罪名來定罪的。
首先,在危害國家安全罪中,這些死刑罪名是與背叛國家、分裂國家或者叛亂國家有關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中,熱愛國家這個觀念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的心中,雖然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但這是極其罕見的情況。同時,這些罪名一般都與政治相關聯(lián)。在司法實踐中,考慮到政治層面上一些問題,國家基本上不會對這些政治犯處以極刑。所以,這些罪名是形同虛設的,而且也沒有繼續(xù)存續(xù)下去。
其次,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中,筆者認為除了放火罪和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即可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傷害的可以判處死刑,其余的幾個罪是沒有必要繼續(xù)存在的。因為如果犯罪分子實施了放火罪、爆炸罪和投放危險物質罪,就會危害到公眾的生命安全,特別是在重大的惡性案件中,此類犯罪分子肯定是極其可恨的人,他們也必然會引起公眾對他們的憤恨,如果不對他們判處死刑難以平民憤。但是,危害公共安全的其他死刑罪名是沒必要的。因為這些犯罪行為僅僅是破壞公共設施或者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槍支彈藥和爆炸物等危險物品,以及搶劫這些危險物品。雖然這些行為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這些犯罪行為并沒有危害到公眾的生命安全,實施這些犯罪行為的犯罪分子也許是為了獲得暴利,也許是為了其他的目的,但這些行為并不是可以被判處死刑的理由。
再次,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侵犯財產罪、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以及貪污賄賂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中,這些死刑罪名更是沒有必要存在。原因在于這些罪名涉及的是經(jīng)濟犯罪和國家安全。對于經(jīng)濟犯罪,對犯罪分子動用死刑其實不是明智之舉。因為對于這些經(jīng)濟犯來說,在他們獲取了大量的不義之財之后,即便被國家判處死刑,但是只要死了他一個,他的家人或者是子孫后代從此衣食無憂,幾輩子吃喝不愁,這對于他來說是死而無憾的事情。對其他正在實施犯罪或者預謀犯罪的人來說是起不到任何震懾作用的。
最后,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筆者認為這幾個罪即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綁架罪和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死刑罪名應當保留的。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特別是故意殺人更是應該被判處死刑。其他的罪名如果致人死亡也同樣是如此。這幾個罪是侵犯他人生命權的行為,剝奪他人生命是一種不可饒恕的行為,對他們采用死刑懲罰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是仍然需要的,也是能被民眾所接受的。
首先,適用死刑對其他的犯罪分子以及有犯罪動機的人來說是具有威懾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阻止犯罪的效果。對于嚴重的刑事犯罪,用死刑剝奪其生命是最能表現(xiàn)出對他們的懲罰的。同時,對于其他的具有犯罪動機的犯罪分子來說,死刑對他們有一定的威脅的效果,這是達到預防犯罪效果的最好手段。
其次,適用死刑是保證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方式,也是安撫被害人的一種有效方式。追求正義是每個人基本的價值追求,對惡劣的犯罪分子實施死刑是人們追求正義的必然要求。對于一些影響重大的刑事犯罪,如果不使用死刑是很難平民憤的。因此,對惡劣的犯罪分子采用死刑是真正平復被害人及其親屬精神創(chuàng)傷的有效手段。
再次,適用死刑是順應民意的需要。自古以來,我國就一直奉信“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理念。同態(tài)復仇形式仍是人們心中懲罰犯罪最恰當?shù)男问剑?]10。對于殺人的惡性事件,如果不對被告人判處死刑,就會出現(xiàn)以惡制惡的惡性循環(huán)事件。采用死刑制度讓國家代替?zhèn)€人行使懲罰的權利,伸張社會正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私刑復仇的現(xiàn)象。因此,適當?shù)倪m用死刑制度也是順應民意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法制在逐步完善。雖然目前我國還不能廢除死刑,但是從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我國越來越重視人權保障,而且這也不僅僅是口頭說說而已。因此,在未來,廢除死刑在我國是極有可能發(fā)生的。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對死刑罪名逐步減少的決定,更是說明了未來我國死刑廢除是可以實現(xiàn)的。而且,目前我國存在的55個死刑罪名中,就像之前分析的那樣,除了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和放火罪是與人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在出現(xiàn)重大情形時是有必要判處犯罪嫌疑人死刑的,別的與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以及社會秩序相關的死刑罪名其實是沒有必要存在的,而且有些死刑罪名從來沒有真正地實施過,他們在刑法中就如同是一個擺設。因此,是可以從死刑罪名當中除去的。
如果廢除死刑罪名,如何用別的罪名或懲罰手段來懲治犯罪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在經(jīng)濟犯罪方面,加大對犯罪分子的經(jīng)濟懲罰力度和追償?shù)牧Χ?。對于犯罪嫌疑人來說,如果能夠用自己的生命換取親人和后代的衣食無憂,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相反,對于這樣的經(jīng)濟犯來說,變死刑為無期徒刑或者終身監(jiān)禁,并且剝奪其政治權利,沒收其全部財產并處高額罰金,這樣他的家人不會因為他的犯罪行為得到任何好處,相反卻因為他的行為承受來自社會輿論和他人唾棄的壓力。這樣對于他來說,實施經(jīng)濟方面的犯罪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還會牽連家人,這是誰都不愿意接受的。
其次,要嚴格堅持司法的獨立性原則。在當今社會,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人們對案件的關注比以前要方便得多,對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和辦案結果也會更加關注,特別是對重大案件的關注。此時,對司法機關來說壓力是十分巨大的。近年來,我國某些司法判例迫于社會輿論的高壓下做出了并不適當?shù)奶幜P,重判案件的數(shù)量也呈增加的趨勢[5]35。司法機關接受群眾和媒體的監(jiān)督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堅持司法獨立的原則,不能因為外界要求司法機關判處罪犯死刑,司法機關就按照民眾或輿論的要求來判處被告人死刑。
最后,對于侵犯他人生命安全的犯罪,司法機關可以幫助被害人和被告人和解,在被告人賠償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后,對被告人免于死刑,同時要求被告人在服刑期間由其家屬代替他履行死去的被害人對自己的家人應履行的義務,比如撫養(yǎng)小孩和贍養(yǎng)老人等等。如果造成被害人殘疾的,要承擔撫養(yǎng)被害人的義務,并且替被害人承擔其他義務。同時要求被告人在出獄后繼續(xù)承擔對被告人的扶助義務。這在我們國家有些地區(qū)已經(jīng)實施并且已經(jīng)取得不錯的效果。在有些地方,刑事和解也被稱為“平和司法”、“恢復性司法”[6]3。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很好地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解決被害人的困難,而且也是遵循人權保障原則的最好實踐。
廢除死刑在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死刑制度在中國有很堅固的民眾基礎,只有改變人們心中傳統(tǒng)的復仇主義,不斷地完善我國的司法制度,廢除死刑在我國才能得以徹底地實現(xiàn)。
[1]張美榕.歐洲國家相關死刑廢除的立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J].商品與質量,2011(2).
[2]劉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視野及中國視角 [J].比較法研究,2004(4).
[3]周斯佳.澳門的死刑廢除及其對我國內地的啟示 [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4]陳夢楠.“死刑廢除”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J].知識經(jīng)濟,2011(23).
[5]艾 嫻.死刑廢除問題的思考 [J].知識經(jīng)濟,2012(19).
[6]宋英輝,孟 軍.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調研報告 [J].當代法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