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
新課程理念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不是教師填充知識的容器,而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科學的設置多層次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本文就該話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控制設問的難度,學生樂于研究問題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過渡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巧妙的設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原有知識狀態(tài)失衡,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新舊知識相互摩擦碰撞,推進學生知識平衡的移動,達到理想的潛在發(fā)展水平.設問的難度直接影響到探究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大堆問題,很多是簡單的“對不對”、“好不好”的虛假設問,學生覺得問題過于簡單,不需要開動腦筋,久而久之就失去回答的興趣;有些教師懷疑學生的能力,總是怕學生回答不到,將一些內容拆分成很多細小的問題,啰啰嗦嗦,將知識嚼碎喂給學生,這些過多、過碎的問題讓學生應接不暇,眼花繚亂感到身心疲倦;但是過難、過大的問題也會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高不可攀,從而失去探究的信心,使課堂陷入冷場的狀態(tài).
例1 如表1所示,在學習摩爾質量與氣體摩爾體積相互關系時,教師依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設計相關設問.
表1 1 mol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
下面是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
甲:①1 mol氣體的體積是多少?規(guī)律是什么?如何加以解釋?②氣體體積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響?
乙:①從物質狀態(tài)的角度把表格中的物質分成幾類?②比較表中的固體和液體,1 mol物質的體積是否相同?可能原因是什么?③在相同條件下,1 mol氣體的體積有何關系?外界條件如何影響氣體的體積?
學生進入高一,剛剛接觸物質的量,對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物質的量的運用比較生疏,加上甲教師設計的問題比較大,學生很難一下子從表格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更加談不上去解釋規(guī)律.相比較而言,乙教師設計的問題大小比較適中,層次性比較明顯,學生在設問的引導下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規(guī)律,相同物質的量的氣體在相同條件下體積幾乎相同,而等物質的量的固體和液體的體積差距較大,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進行交流討論,最終順利得到相關結論.
二、在思維的矛盾處設問,挖掘知識的內涵
設問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和矛盾,矛盾的解決可以促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已有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之間的落差導致學生思維上產生矛盾,教師在矛盾之處設問,作為突破口,不能簡單講解新內容是什么,而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良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
例2 鹽類的水解是選修四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可設問如下:
①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能否舉例說明鹽溶液的酸堿性?
②實驗證明CH3COONa溶液呈堿性,在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質的電離?
③溶液中的H+和OH-均來自于水,H+的濃度小于OH-,其原因可能是?
④如何用化學用語來表達CH3COONa溶液呈堿性的過程?
⑤如何得出鹽類水解的定義?
⑥觀察比較鹽類水解和酸堿中和反應,二者有何關聯(lián)?
⑦鹽類水解是微弱的,如何理解?
學生的困難在于學習的鹽類的水解平衡與長期建立的酸堿中和存在較大的認識矛盾.學生總是認為酸堿不能共存,怎么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鹽跟水發(fā)生反應生成了酸和堿.設問從實驗事實出發(fā),研究水溶液中存在的離子,離子濃度大小變化的原因,從平衡移動加以解釋說明,用化學用語進行表示,將鹽類水解與中和反應進行比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習題設置的技巧
除了課堂上的設問外,課后的習題也是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的具體問題,習題解答的過程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解題技巧的過程,更應該是通過習題沉淀科學思想的過程,提高思維品質的過程.比如在化學習題教學中巧設迷惑性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充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學生在習題中遇到新的類型時感到比較棘手,其障礙在于不善于進行新舊模型的對比,去研究和認識新、舊模型上的共性,從而無處下手.教師在習題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洞察新舊模型間的共性,突破思維障礙,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3 物質A在兩個恒容容器中平衡體系A(g)2B(g)和2A(g)B(g) 中的轉化率分別為a1和a2,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均增加A物質的物質的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1、a2均增大 B.a1、a2均減小
C.a1減小,a2增大 D.a1增大,a2減小
新課程理念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不是教師填充知識的容器,而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科學的設置多層次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本文就該話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控制設問的難度,學生樂于研究問題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過渡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巧妙的設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原有知識狀態(tài)失衡,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新舊知識相互摩擦碰撞,推進學生知識平衡的移動,達到理想的潛在發(fā)展水平.設問的難度直接影響到探究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大堆問題,很多是簡單的“對不對”、“好不好”的虛假設問,學生覺得問題過于簡單,不需要開動腦筋,久而久之就失去回答的興趣;有些教師懷疑學生的能力,總是怕學生回答不到,將一些內容拆分成很多細小的問題,啰啰嗦嗦,將知識嚼碎喂給學生,這些過多、過碎的問題讓學生應接不暇,眼花繚亂感到身心疲倦;但是過難、過大的問題也會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高不可攀,從而失去探究的信心,使課堂陷入冷場的狀態(tài).
例1 如表1所示,在學習摩爾質量與氣體摩爾體積相互關系時,教師依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設計相關設問.
表1 1 mol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
下面是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
甲:①1 mol氣體的體積是多少?規(guī)律是什么?如何加以解釋?②氣體體積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響?
乙:①從物質狀態(tài)的角度把表格中的物質分成幾類?②比較表中的固體和液體,1 mol物質的體積是否相同?可能原因是什么?③在相同條件下,1 mol氣體的體積有何關系?外界條件如何影響氣體的體積?
學生進入高一,剛剛接觸物質的量,對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物質的量的運用比較生疏,加上甲教師設計的問題比較大,學生很難一下子從表格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更加談不上去解釋規(guī)律.相比較而言,乙教師設計的問題大小比較適中,層次性比較明顯,學生在設問的引導下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規(guī)律,相同物質的量的氣體在相同條件下體積幾乎相同,而等物質的量的固體和液體的體積差距較大,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進行交流討論,最終順利得到相關結論.
二、在思維的矛盾處設問,挖掘知識的內涵
設問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和矛盾,矛盾的解決可以促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已有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之間的落差導致學生思維上產生矛盾,教師在矛盾之處設問,作為突破口,不能簡單講解新內容是什么,而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良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
例2 鹽類的水解是選修四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可設問如下:
①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能否舉例說明鹽溶液的酸堿性?
②實驗證明CH3COONa溶液呈堿性,在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質的電離?
③溶液中的H+和OH-均來自于水,H+的濃度小于OH-,其原因可能是?
④如何用化學用語來表達CH3COONa溶液呈堿性的過程?
⑤如何得出鹽類水解的定義?
⑥觀察比較鹽類水解和酸堿中和反應,二者有何關聯(lián)?
⑦鹽類水解是微弱的,如何理解?
學生的困難在于學習的鹽類的水解平衡與長期建立的酸堿中和存在較大的認識矛盾.學生總是認為酸堿不能共存,怎么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鹽跟水發(fā)生反應生成了酸和堿.設問從實驗事實出發(fā),研究水溶液中存在的離子,離子濃度大小變化的原因,從平衡移動加以解釋說明,用化學用語進行表示,將鹽類水解與中和反應進行比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習題設置的技巧
除了課堂上的設問外,課后的習題也是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的具體問題,習題解答的過程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解題技巧的過程,更應該是通過習題沉淀科學思想的過程,提高思維品質的過程.比如在化學習題教學中巧設迷惑性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充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學生在習題中遇到新的類型時感到比較棘手,其障礙在于不善于進行新舊模型的對比,去研究和認識新、舊模型上的共性,從而無處下手.教師在習題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洞察新舊模型間的共性,突破思維障礙,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3 物質A在兩個恒容容器中平衡體系A(g)2B(g)和2A(g)B(g) 中的轉化率分別為a1和a2,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均增加A物質的物質的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1、a2均增大 B.a1、a2均減小
C.a1減小,a2增大 D.a1增大,a2減小
新課程理念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不是教師填充知識的容器,而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科學的設置多層次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本文就該話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控制設問的難度,學生樂于研究問題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過渡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巧妙的設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原有知識狀態(tài)失衡,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新舊知識相互摩擦碰撞,推進學生知識平衡的移動,達到理想的潛在發(fā)展水平.設問的難度直接影響到探究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大堆問題,很多是簡單的“對不對”、“好不好”的虛假設問,學生覺得問題過于簡單,不需要開動腦筋,久而久之就失去回答的興趣;有些教師懷疑學生的能力,總是怕學生回答不到,將一些內容拆分成很多細小的問題,啰啰嗦嗦,將知識嚼碎喂給學生,這些過多、過碎的問題讓學生應接不暇,眼花繚亂感到身心疲倦;但是過難、過大的問題也會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高不可攀,從而失去探究的信心,使課堂陷入冷場的狀態(tài).
例1 如表1所示,在學習摩爾質量與氣體摩爾體積相互關系時,教師依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設計相關設問.
表1 1 mol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
下面是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
甲:①1 mol氣體的體積是多少?規(guī)律是什么?如何加以解釋?②氣體體積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響?
乙:①從物質狀態(tài)的角度把表格中的物質分成幾類?②比較表中的固體和液體,1 mol物質的體積是否相同?可能原因是什么?③在相同條件下,1 mol氣體的體積有何關系?外界條件如何影響氣體的體積?
學生進入高一,剛剛接觸物質的量,對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物質的量的運用比較生疏,加上甲教師設計的問題比較大,學生很難一下子從表格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更加談不上去解釋規(guī)律.相比較而言,乙教師設計的問題大小比較適中,層次性比較明顯,學生在設問的引導下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規(guī)律,相同物質的量的氣體在相同條件下體積幾乎相同,而等物質的量的固體和液體的體積差距較大,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進行交流討論,最終順利得到相關結論.
二、在思維的矛盾處設問,挖掘知識的內涵
設問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和矛盾,矛盾的解決可以促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已有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之間的落差導致學生思維上產生矛盾,教師在矛盾之處設問,作為突破口,不能簡單講解新內容是什么,而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良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
例2 鹽類的水解是選修四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可設問如下:
①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能否舉例說明鹽溶液的酸堿性?
②實驗證明CH3COONa溶液呈堿性,在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質的電離?
③溶液中的H+和OH-均來自于水,H+的濃度小于OH-,其原因可能是?
④如何用化學用語來表達CH3COONa溶液呈堿性的過程?
⑤如何得出鹽類水解的定義?
⑥觀察比較鹽類水解和酸堿中和反應,二者有何關聯(lián)?
⑦鹽類水解是微弱的,如何理解?
學生的困難在于學習的鹽類的水解平衡與長期建立的酸堿中和存在較大的認識矛盾.學生總是認為酸堿不能共存,怎么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鹽跟水發(fā)生反應生成了酸和堿.設問從實驗事實出發(fā),研究水溶液中存在的離子,離子濃度大小變化的原因,從平衡移動加以解釋說明,用化學用語進行表示,將鹽類水解與中和反應進行比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習題設置的技巧
除了課堂上的設問外,課后的習題也是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的具體問題,習題解答的過程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解題技巧的過程,更應該是通過習題沉淀科學思想的過程,提高思維品質的過程.比如在化學習題教學中巧設迷惑性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充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學生在習題中遇到新的類型時感到比較棘手,其障礙在于不善于進行新舊模型的對比,去研究和認識新、舊模型上的共性,從而無處下手.教師在習題教學中,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洞察新舊模型間的共性,突破思維障礙,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3 物質A在兩個恒容容器中平衡體系A(g)2B(g)和2A(g)B(g) 中的轉化率分別為a1和a2,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均增加A物質的物質的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1、a2均增大 B.a1、a2均減小
C.a1減小,a2增大 D.a1增大,a2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