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論模擬試題:依法治國
1.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站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新起點,黨的十八大鄭重宣布: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實現(xiàn)“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號角。要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2.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疤煜轮拢浑y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出臺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黨風政風煥然一新。但仍有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依舊故我,一些黨員干部“人治”觀念、特權思想揮之不去,還沒有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有的人言在法中、行在法外,我行我素,隨意變通。這種狀況如果不扭轉,法律制定得再多也無濟于事。
不受制約的權力難免腐敗,絕對不受制約的權力絕對腐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jīng)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當權力調控市場,當權力與資本相遇,不受制約的權力,難免導致腐敗。
司法是規(guī)范權力的最后一道防線,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p>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不僅體現(xiàn)在法院判決中,更體現(xiàn)在判決執(zhí)行上。倘若公正判決得不到完全執(zhí)行,或者得不到及時執(zhí)行,結果將毫無公正可言?,F(xiàn)實生活中,法院判決執(zhí)行工作可謂步履維艱。2014年初最高法工作報告披露了去年的執(zhí)行數(shù)據(jù):各級法院受理執(zhí)行案件298.9萬件,執(zhí)結271.8萬件,同比分別上升14%和10.2%。相較往年,這已經(jīng)是很大進步,但仍有27.1萬件沒有執(zhí)結,執(zhí)行難的痼疾還沒有根本性好轉,我們離“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改革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3.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也是立法、執(zhí)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營養(yǎng)”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這個層面上堆積與滋生,盛開“鮮花”或者“惡之花”。
一年多前,治理“中國式過馬路”成了交管部門既頭疼又棘手的問題?!凹t燈停、綠燈行”,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問題,卻在現(xiàn)實中制造了大量“警民沖突”,一些人對交警執(zhí)法非常抵觸。
而在非傳統(tǒng)事務領域,民眾的法治思維同樣欠缺。樓盤降價,部分業(yè)主就以怒砸售樓處的方式“維權”,這種現(xiàn)象存在已不是一年兩年了,近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勢。但這“維”的是什么“權”?打砸的方式是不是涉嫌違法呢?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有漲有跌難道不是正?,F(xiàn)象嗎?如果房價下跌就要砸售樓處,那么股價暴跌是不是要砸證交所和上市公司呢?
專家指出,新時期民眾的權利意識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勇于主張和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但民眾與之相應的法治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卻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些民眾一方面迫切要求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依法承擔應盡的義務;一方面對自己的合法權利寸土必爭、寸步不讓,另一方面又動輒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求,以非法治的方式維護權益。
法治中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一個健康有序的法治社會必須有較強法律意識、規(guī)則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p>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4.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進依法治國滾滾向前,共同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這一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精髓要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钡?,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走向法治社會,既要靠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也要靠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構建。
從2014年開始,山東省榮成市每個市民和企業(yè)都有了一張“誠信身份證”,根據(jù)違法違紀、榮譽獎勵等方面的信息,劃分為不同信用等級,與招工招考、金融信貸、創(chuàng)業(yè)扶持掛鉤?!拔覀兠總€人腦子里繃著一根弦,以前覺得闖紅燈就是駕駛證扣幾分,現(xiàn)在直接記入信用報告,真正影響今后的生活?!笔忻顸S先生說。
“我們不能期待將大量的社會行為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應當以社會規(guī)則、行業(yè)規(guī)則、生活規(guī)則的形式固定下來,進而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guī)范。”四川某律師事務所主任施某說。
法治與德治交相輝映,中國已在路上?!蛾P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新鮮出爐,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推進誠信建設規(guī)范化、長效化。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新增了“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jīng)??赐蛘邌柡蚶夏耆恕钡姆梢?guī)定,推動了敬老愛老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白眈{入刑”持續(xù)發(fā)力,讓“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成為飯桌上的約定和人們推崇的美德。
專家表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耙婪ㄖ螄?,依靠的是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以德治國”,依靠的是社會輿論和人的良知、修養(yǎng)。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道德的紅線不能觸碰。
1.根據(jù)“給定材料2”和“給定材料3”,簡要概括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2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2.根據(jù)“給定材料4”,簡要談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在關系。(30分)
要求:分析合理、條理清楚,語言準確,不超過300字。
3.給定材料中寫道:“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闭埥Y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聯(lián)系自己的體會或感受,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主題應與“給定材料”相關,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給定材料。(2)觀點鮮明,結構完整,內容充實,語言流暢。(3)字數(shù):800~1000字。
前不久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和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qū)召開的一次專門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這次全會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專題研究法治的中央全會,是第一次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決定的中央全會,是第一次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中央全會。這三個“第一次”,充分說明黨中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的高度重視。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需要深化改革提供動力,也需要加強法治提供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yè)滾滾向前。所以三個“全面”可以說是“一體兩翼”,“一體”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翼”分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1)個別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2)執(zhí)法司法不規(guī)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xiàn)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zhí)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3)部分群眾法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契約精神缺失,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識不強,依法維權意識不強。
2.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依法治國是保障。德治的實現(xiàn)需要法治的規(guī)范、制約,需要以法治體現(xiàn)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以德治國是支撐。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只有讓法治精神成為民族精神,讓法治文化融入社會文化,依法治國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3.題目要求圍繞“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這句話思考作答,意在強調提升民眾法治意識、法治信仰的價值。為什么?因為民眾法治意識的提升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怎么提升?那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文章寫作角度的時候,一定要緊緊圍繞“民眾法治信仰”展開,主題之下的切入點較多,但切忌泛泛空談“依法治國”。具體行文,建議開門見山,先點題破題,亮出中心論點,然后多角度切入。由于題目并未對文章類型做特別要求。所以既可側重分析,重點強調提升民眾法治信仰的意義、價值,也可側重對策,重點探討提升民眾法治信仰的途徑、措施等。最后收束全文,深化主題。
(華圖教育紅領培優(yōu)申論首席顧問 黃文濤)
本欄責編:何一樂
E-mail: ssbghy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