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動態(tài)
來源:《政法論壇》 2014年0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蔡彥敏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
我國民事審判組織適用的現實狀況與立法的規(guī)定之間呈現斷裂之勢。獨任制適用的高度擴大化,合議制適用中“形合實獨”的常態(tài)化,以及司法審判的行政化等現象,已致使規(guī)范民事司法的訴訟法律長期經受著來自民事司法資深的背離和挑戰(zhàn),也致使“司法與人民漸行漸遠”,危及司法公信。應對民事審判組織立法與司法之間斷裂的狀況把脈問診并對癥下藥,既及時修改完善立法在審判組織上不切實際的規(guī)定,亦有效矯正民事司法在審判組織適用中背離法律的行為,以促進民事審判組織在名實相副,提升司法公信力。
來源:《政法論壇》 2014年0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王新宇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和法律對女性的關注從來就沒有脫離女性的貞潔。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女性貞潔作為女性單方義務存在了幾千年,女性自身也在父權制之下經歷了性從屬化和客體化的演變;在大男子倫理之下,貞潔問題實行的是男女不同、女女不同的評價標準。在法制臻于文明的今天,法律應該擺脫舊倫理道德的纏裹,擔負起現代使命,去除雙標準化,保護女性應有的權益。
來源:《法學家》 2014年第1期
作者:蔣立山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摘要】與成熟法治國家的情況不同,探索編制一套以經濟社會法展位坐標、以分析法治狀況與經濟社會指標的相關性為核心內容的“法治國情指數”,可能有助于推進我國的法治國情研究,并服務于宏觀的法治決策。“法治國情指數”既不完全等同于國內各級黨政部門已經普遍開展的、主要用于工作考核的法治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別于國際上通行的單純評價法治狀況的“法治指數”。
來源:《法學研究》 2014年第2期
作者:沈巋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摘要】新一輪如火如荼開展的行政審批改革,并沒有呈現出擺脫運動化、形式化痼疾的明顯跡象,行政審批邊減邊增、明減暗增問題依然嚴重。行政許可法集中收攏設定權、加強公眾參與、提供自由主義標準以及明確時候跟蹤評價等規(guī)制法案,無力使行政審批改革脫困于結構性制約??朔Ь车乃悸分唬顷P注行政體系和過程內部的結構設計,以及這種內部結構嵌入外部結構的整個系統(tǒng),通過專門的行政改革委員會、開放的研究計劃和議程設置、公眾和專家充分參與的民主商議、年度和專題的行政改革研究報告以及試驗改革的授權制度機制,使行政審批改革常態(tài)化、持續(xù)化、規(guī)范化。
來源:《法學研究》 2014年第2期
作者:郭松 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摘要】地方司法機關圍繞刑事訴訟制度進行的試點改革,其興起并趨于活躍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特有的刑事司法環(huán)境所形塑出來的多種因素與多重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這些試點改革由地方司法機關主導,所以,它們在具體的實施中表現出了一些體現中國司法管理與司法制度的運行特點。實踐中各種類型的試點改革共享類似的制度邏輯,具有共通的內在特質。它們最大的價值在于可以充當我國層面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驗室”,為刑事訴訟立法提供實證依據與經驗素材。作為一種高度技術化的法律改革活動,地方司法機關的試點改革存在諸多必須為我們所正式的技術缺陷。未來應該突破價值論的意識形態(tài)藩籬,采取有針對性的彌補措施,促進地方司法機關試點改革的發(fā)展。
來源:《中國法學》 2014年第1期
作者:鄭春燕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摘要】國家秘密保護,是政府信息公開建設中不可回避的課題。規(guī)范分析顯示,我國《保護國家秘密法》對于國家秘密,采取的是復合形式的認定結構,即只有既符合形式要件亦符合實質要件的事項,才能構成國家秘密。通過對五份涉及國家秘密公開的案件的觀察,折射出法院在司法審查標準、司法審查強度和司法審查方式上,對立法原意的偏離。兩者之間的鴻溝,向我們揭示了修法之外的路徑:重新解釋涉及國際秘密公開案件的審查模式,以司法審查的完善,實現立法者預期的公開與保密之間的平衡。
來源:《現代經濟探討》 2014年第2期
作者:王新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內容摘要】“以房養(yǎng)老”近期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耙苑筐B(yǎng)老”也稱“倒按揭”或“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老人通過房屋產權抵押而定期獲取一定的養(yǎng)老金,老人去世后住房使用權由銀行收回。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采取類似的措施來應對養(yǎng)老問題。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近2億,“以房養(yǎng)老”為一部分有房無子女、子女不在身邊或子女無贍養(yǎng)能力的老年群體提供了更靈活、更個性化的養(yǎng)老路徑。北京、上海、南京等地2003年后曾不同程度的嘗試過“以房養(yǎng)老”,但受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的影響,房屋70年產權的制約,或其他配套養(yǎng)老制度建設的不完善,“以房養(yǎng)老”陷入久推不進的困局,走出困局尚需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果能將“以房養(yǎng)老”這部分“死錢”激活,用作補充養(yǎng)老金,對建立多元化、分層次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建設,做大養(yǎng)老產業(yè)不失為一個新的途徑。
來源:《社會學研究》 2014年第1期
作者:王廣州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麗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內容摘要】經過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獨生子女。本文以“單獨二孩”計劃生育新政目標人群為研究對象,以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原始抽樣數據為基礎,結合1990、2000以及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過人口微觀仿真技術,建立2010年原始仿真數據庫,對目前中國東、中、西部地區(qū)農業(yè)和非農業(yè)單獨育齡婦女和一孩單獨育齡婦女總量、結構進行估計。研究結果表明:全國一孩單獨育齡婦女有2051萬人左右,符合新政策可能生育的育齡婦女在1411萬以內?!皢为毝ⅰ笨赡苌哪繕巳巳簴|部地區(qū)最多,約688萬人,中部地區(qū)“單獨二孩”目標人群不到395萬人,西部地區(qū)約328萬人。最后,本文針對“單獨二孩”政策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來源:《人民論壇》 2014年3月中
作者:何麗艷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
【內容摘要】道德認同是激發(fā)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動機,在當前的親社會行為研究中備受重視。文章認為,當前親社會行為研究強調個體道德心理機制對道德認同的培育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社會倫理機制的存在價值。其實,由道德教育、道德回報、社會誠信等組成的社會倫理機制,在親社會行為的道德認同培育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4年第1期
作者:邢朝國 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內容摘要】本文考察中國農村社會初級關系圈中與糾紛、爭吵、不公、丟面子、委屈、怨恨等道德情感性因素勾連在一起的暴力事件。文章基于情境、情感和力三個因素,構建了SEPV分析框架,以此來解釋此類暴力行為產生及再生產的機制。研究發(fā)現:力的不均衡容易促發(fā)暴力行為,并且在糾紛演變過程中,當事人雙方的力并不是一個恒量,而是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負面情感是暴力行為的重要促動力,其強度在糾紛演變過程中同樣不斷變化;情境是暴力產生的環(huán)境因素,對情感和力的施與產生刺激或抑制作用。
來源:《理論與改革》 2014年2期
作者:秦龍 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院長,教授;高健 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內容摘要】社會公平是通過社會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得其所得,而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是一個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協商持續(xù)互動的過程。當今中國社會治理中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社會不公問題:居民收入分配規(guī)則不公、教育權利和機會不公、社會保障等權利和規(guī)則的不公。我們要通過樹立發(fā)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構建合理的分配調節(jié)機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完善維護人民權益機制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核心訴求——社會公平。
來源:《南京社會科學》 2014第2期
作者:廖奕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摘要】當下中國司法改革的困境之源,在于制度與文化的沖突、邏輯與策略的錯位。現代法治文化的培育,是中國司法改革的長期愿景。就現階段的戰(zhàn)略任務而言,削弱專制結構對司法運行的消極影響,強化中國政治“同意結構”對于司法權威的捍衛(wèi)功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