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思 齊
(武漢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在比較的視域中探討莫言小說的詩意構(gòu)成是一件饒有趣味的工作。在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紅樹林》具有重要的地位。紅樹林是華南的一個漁村,那里有一個女青年,名叫陳珍珠。她懷揣改善生活的夢想進城,來到一家珍珠加工公司打工。公司總經(jīng)理從其母姓,名叫林大虎。對于珍珠,大虎一見而性欲洶涌。對于大虎,珍珠卻始終不為所動。大虎企圖霸占珍珠,珍珠憤然回到家鄉(xiāng)。在大虎的酒肉朋友中,主要有二虎和三虎,他們都是干部子弟。后來,在大虎與二虎、三虎一道,輪奸了漁家女珍珠。珍珠有未婚夫,名叫呂大同。大同欲進行報復(fù),刺殺大虎的母親、常務(wù)副市長林嵐。不料,大同卻刺傷了檢察官。該檢察官姓馬名叔。后來,此三虎又輪奸女工小云,于是他們被當(dāng)場抓獲。為了救兒子,本來心計極深的林嵐,兀然落入了刑偵科長金大川的手里。馬叔則與另一名干部牛晉頂住重重壓力,堅持重新審案,終于將害民的三虎繩之以法。
一部小說,可以有多種讀法。有不少人將《紅樹林》作為另類愛情小說來讀。倘如此,則《紅樹林》的情節(jié)線在珍珠與其未婚夫之間展開。珍珠與其弟弟小海的故事,為一條副線。市里各位干部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他們后來的種種糾結(jié),為另一條副線。由于《紅樹林》內(nèi)容豐富,蘊含多個意義單元,因而還可以劃出不少其他的副線來。不過,筆者認為,長篇小說《紅樹林》的形上意義(metaphysical significance)至為明顯,它關(guān)注的中心始終不移?!都t樹林》以一位女干部的宦海沉浮為主線,性愛經(jīng)歷為副線,展示了我國南方某縣級市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畫卷。該小說往上回溯,延伸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女干部父輩的人生經(jīng)歷,暗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該小說往下延展,讓我們看到了問題多多的當(dāng)代中國社會,仍然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如果從這種維度著眼,那么《紅樹林》大致可以歸為政治小說的大范疇。就世界文學(xué)的范圍來考察,一般說來政治小說大都難于具有詩意。然而,東方文學(xué)中的某些大家,則在他們的政治小說中,展示了他們作為詩人的特殊品質(zhì),成功地在小說這一文類之中做出了富有詩意的表達。印度的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年)是突出的一位,其長篇小說《戈拉》等作品具有優(yōu)美的抒情詩格調(diào)。中國作家莫言也是突出的一位,其長篇小說《紅樹林》就是杰出的代表?!都t樹林》的詩意不是清新優(yōu)美的抒情詩格調(diào),而是濃郁茂密的史詩品格。泰戈爾的小說《戈拉》已經(jīng)擁有許多專門的研究。莫言的小說《紅樹林》仍有待探討,誠如陶潛《歸去來辭》云:“三徑就荒,松橘猶存[1]?!庇需b于此,故而這里的探索集中在后者之上?!都t樹林》的詩意構(gòu)成表現(xiàn)在以下諸方面。
在小說《紅樹林》中有許多語段具有散文詩的品格。以下是一些例子和分析。
紅樹林海灣,是全世界人魚最多的地方。他們光滑的身體勝過最豐潤的美女,它們的雌性也像人一樣,生著豐滿的乳房。小人魚叼著大人魚的奶頭,在紅樹林里游泳。它們可以用隨便什么姿勢游泳,仰著,臥著,打著滾兒[2]110。
這里描寫人魚,同時也描寫陳小海。由于父母死得早,小海與姐姐陳珍珠相依為命。姐弟二人都是潛海采珠的好手,而小海的游泳本領(lǐng)更勝一籌。他是大海的精靈,在水里感覺親切,行動自如,幾可混同于人魚。小人魚叼著大人魚的奶頭游泳這一描寫,極富詩意,又暗示了姐弟二人的依存關(guān)系,為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人魚在紅樹林間穿梭游行,有幾條技藝高超的可以飛躍棧橋。它們飛躍棧橋時就像一道道油滑的黑色閃電……水面被激起一道道漣漪。一只只大鳥蹲在棧橋旁邊的樹冠上,伸手即可觸摸,紅樹林的鳥兒對他們滿懷信任[2]111。
這里描寫人魚和大鳥,以及它們與姐弟兩人的關(guān)系。一條條人魚是紅樹林海灣的生靈。一只只大鳥也是紅樹林海灣的生靈。作家從人魚寫到飛鳥,不僅使得小說富有詩意,也暗示了姐弟二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為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小船依依呀呀地唱著歌,漸漸進入紅樹林。水清如鏡,水中的游魚仿佛懸浮在空氣里。櫓在水里搖,恰似攪動了琉璃世界。小船拖著一條長長的翡翠尾巴,在青綠色的或是粉紅色的樹干間穿行著。不時有秋茄的肥厚葉片摩擦著珍珠的頭發(fā),不時有紅海欖懸掛的小絲瓜一樣的胚軸碰到珍珠的頭發(fā)。楊葉肖槿放出醉人的悶香,角果木的氣味像魚皮一樣光滑陰涼,桐花樹的氣味則像一個熱情奔放的姑娘腋窩里的氣味,有點臭,有點酸,生氣蓬勃,蒸蒸而上。紅樹林里所有的樹木都在清晨把自己最強烈的氣味放出來,混合成一個彌漫如云霧的氣團體,籠罩在樹林的上方。紅樹林里所有的樹木都在那輪初升的紅日照耀之下泛著深淺不一的紅光。每一片葉子都耀眼,每一片葉子都像在橄欖油里浸泡過[2]112。
這里描寫小船和樹木。小船是采珠人賴以生存的大型的生產(chǎn)資料。由于小船是一個三維空間,它本身也構(gòu)成一個典型環(huán)境。采珍珠的人下海撈珠,上岸卸貨,都離不開船,因而可以說這艘小船就是一個典型環(huán)境。小說《紅樹林》中的主要人物陳珍珠和陳小海,其性格部分地在這艘小船中形成,其展開與這艘小船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珍珠和小孩,他們的性格具有典型性。這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只能是這樣的,而不可能是那樣的。這里描寫的樹木種類繁多,主要有秋茄、紅海欖、楊葉肖槿、桐花樹,自然還有紅樹科的海生紅樹。這里的樹木,色彩斑斕,有的呈青綠色,有的呈粉紅色。小說《紅樹林》的主要場景有兩個。一個是城市,即華南沿海的縣級市南江市。一個是以盛產(chǎn)珍珠而聞名的濱海漁村,即紅樹林。陳珍珠就是在紅樹林長大的,按理說,她應(yīng)該具有紅樹的品格。盡管如此,作家卻沒有以紅樹為陳珍珠的對應(yīng)物,而以桐花樹為其對應(yīng)物。桐花,卉型肥大,氣味濃烈;桐花,蒸蒸而上,生氣勃勃;桐花,既清香誘人,又油臭悶人。以此之故,作家特地以桐花喻美人。這位美人是典型的,她注定了要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發(fā)展。這位美人,猶如桐花樹。這位美人是一個熱情奔放的姑娘。她經(jīng)常勞動,汗腺發(fā)達,腋毛濃黑。她腋窩里的氣味,自然是既有點臭,又有點酸的。陳珍珠是小說《紅樹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并沒有把她的肌膚氣味描寫為自然芬芳,而刻意點出其為清香、微臭和微酸的混合物,這就為她的不幸遭遇做了鋪墊,為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在小說《紅樹林》中具有大量詩意濃郁的意象,其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這類意象多達10 余個。這些意象的存在,不僅昭示作品鮮明的政治主題,而且還構(gòu)成了莫言小說作品那質(zhì)地茂密的特殊風(fēng)格。在小說《紅樹林》中,能夠凸顯小說主題的意象主要有紅樹林、紅樹、桐花樹、珍珠海、珍珠、母貝、儒艮、海鳥、門牙、彈弓、燕子、馬、小馬駒、雌母馬、鞭炮“九重塔”、72 頭金牛等。以下僅舉其犖犖大者略作剖析。
如果我們承認《紅樹林》是一部政治小說,那么其一號主人公便是45 歲的中年女性林嵐。林嵐是南江市的常務(wù)副市長。林嵐主管經(jīng)濟工作,成績突出,省里的領(lǐng)導(dǎo)對她很欣賞。又由于市長長期生病住院,因而她前途明朗,儼然一顆璀璨奪目的政治明星。年底換屆時,市長的人選非她莫屬。林嵐的父親林萬森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加游擊隊,到文革前夕,已經(jīng)升任縣長。初中畢業(yè)之后,林嵐當(dāng)過知識青年,落戶的地點正是漁村紅樹林。她的信心就建立在這片人間仙境之上。在舉辦珍珠節(jié)前,林嵐視察了紅樹林村。她發(fā)表演說,給當(dāng)?shù)氐母刹抗膭拧K菡f完畢之后,“突然轉(zhuǎn)身,深情地望著碧波蕩漾的海灣和色彩變幻的紅樹林”[2]142。這是林嵐的正面形象之一。這是傳神之筆。這不禁使我們想到日本現(xiàn)代作家小林多喜二(こばゃしたきじ,1903-1933年)的小說《沼尾村》(1932年)。在日本北海道,從事工運的青年兼一郎與女工吉枝相愛了。有一天黃昏時分,他們來到郁秋別煤礦的旁邊談工作。分手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小枝,你看那邊的燈光吧……”
吉枝若無其事地向他說的方向看去。這時,兼一郎突然板著她的肩膀,匆匆朝她的面頰吻了一下。
“噓!”吉枝閃開身子,捂住面頰。
兼一郎笑著抽冷子跳上了自行車。
“我一定加油!”
在黑暗中他自己的臉也燒得通紅,拼命蹬著車子。過了忽兒,他回頭一看,吉枝還站在原地,在為他送行呢,他朝吉枝招了招手。
日本天才作家小林多喜二只活了29 歲,其作品的總體傾向與藝術(shù)成就與中國作家葉紫(1912-1939年)相似?!墩游泊濉肥且徊块L篇巨制的未完稿,僅寫成第一部,作者就被殺害了?!墩游泊濉访鑼?0 世紀20年代日本工農(nóng)大眾的革命斗爭。他們奮起反抗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日本法西斯政權(quán)。在世界文學(xué)中,如此傳神之筆不多。筆者初中時讀過此小說一遍,竟然能背誦出結(jié)尾的那幾句?!都t樹林》得名于生于淺海灣水中的紅樹科植物,小說中描寫紅樹林的地方還有很多。紅樹林是標題意象(titular image),它向讀者表明:當(dāng)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中國革命一以貫之的產(chǎn)物,中國革命又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在當(dāng)代中國的存在方式。紅樹堅韌,汁液殷紅,生生不息。紅樹林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讓日寇的炮艇動彈不得,而今紅樹林頑強地捍衛(wèi)著祖國的海疆。
紅樹是植物。一般說來,花草樹木等植物比較容易引發(fā)詩意,進而使人產(chǎn)生詩性的思維,中國古代文學(xué)甚至由此而形成了香草美人之傳統(tǒng)。至于人體,其詩意之生發(fā)則要難許多。美人的頭發(fā)、眼睛、牙齒等也有入詩的。至于男人的牙齒,則少見入詩之例。其實,男性的牙齒也能產(chǎn)生詩意,這是莫言的創(chuàng)造。馬叔,林嵐的初中同學(xué)。其父親馬剛,頗具傳奇色彩。他是老革命,倘若他不“犯錯誤”,本來可以官至省長。大躍進時期,地委書記秦某逼著縣里搞浮夸,要求將水稻的畝產(chǎn)上報為8 000 斤。當(dāng)時身為副縣長的馬剛堅決不同意。于是,縣委召開常委會,幫助馬剛轉(zhuǎn)彎子。在會上,地委書記將馬剛定為反黨分子。他一語未落,馬剛便左手按著桌子,身體往前一靠,那右拳隔著桌子就捅了過去。好一記重拳,正中地委書記的面門。只聽呱唧一聲響,地委書記連人帶椅往后倒將下去了。眾人簡直嚇愣了,過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人們七手八腳把地委書記扶起來?!皶浺坏皖^,將兩顆帶血的門牙吐到手心里”[2]59。這是一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意象,足見其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何謂門牙?如果說面龐是一個人的門面,那么門牙就是一個人的招牌。人一開口,就見門牙。門牙能夠凸顯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以此之故,古人甚至用門牙來指稱將帥在其營帳之前樹立的旗幟。朱熹《朱熹集》卷二六《與江西張帥札子二》:“咫尺門牙,無緣進謁。第切傾鄉(xiāng)之私。比以告糴,仰干臺聽,竊意必蒙矜念[4]?!边@還是一個復(fù)合型的意向。小說家第一次創(chuàng)造這一意象,篇幅較長,計29 行,850 余字。后來小說家多次提及這一意象,也還是相當(dāng)花費筆墨。這使我們想到了古希臘詩人荷馬,他以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而著稱于世界文壇。英國詩人查普曼(George Chapman, 1559-1634年)在所譯荷馬史詩的序文中說:Of all the books extant in all kinds, Homer is the first and last[5]. 這兩句英文難覓,今特予揀出,以方便學(xué)人。此語亦見于美國人約翰· 瑪西著《世界文學(xué)史話》第六章《希臘的敘事詩》,胡仲持譯作:“在凡有現(xiàn)存的各類書籍中,第一以及最優(yōu)者當(dāng)推荷馬[6]?!焙神R在史詩中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他尤其擅長比喻,用來增強場景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有一個術(shù)語“荷馬式的比喻”(Homeric simile),筆者認為它甚至開啟了后來象征主義的先河。一般說來,比喻要求短小精煉,不要冗長繁瑣。然而,也有持續(xù)的或擴展的比喻,可以長達數(shù)行乃至貫穿全篇作品的始終。荷馬式的比喻不是一個單詞或詞組,而是多達數(shù)行、10 數(shù)行,甚至20 行一個語段。這種比喻,反映了人類早期思維的特征,它不僅見于荷馬史詩之中,而且也見于印度兩大史詩以及其他民族的史詩之中。那些具有世界體積的文學(xué)大師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回歸到人類的原始思維時期,從中吸取靈感和力量。后來,英國詩人彌爾頓 (John Milton,1608-1674年) 在創(chuàng)作《失樂園》的時候,還有所模仿和運用。荷馬式的比喻是擴展了的比喻,它是一大段描寫相對完整的畫面,雖然顯得較為松散,但是大氣磅礴,感動力(pathos)強。筆者認為,《紅樹林》中關(guān)于地委書記門牙的那一段描述,與荷馬式的比喻相當(dāng)接近。門牙比喻的使用,使得《紅樹林》具有史詩的品格。
馬,這是小說《紅樹林》中出現(xiàn)得最多的意象。馬,豪邁而獷野,喜歡集群生活,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堅定的革命者馬剛,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怒打浮夸的地委書記致其兩顆門牙脫落。馬剛的兒子馬叔,為人正直,一直心愛林嵐,卻缺少勇氣,未與林嵐結(jié)婚。小說中人物的姓名,自然屬于虛構(gòu)。然而如何虛構(gòu),卻也體現(xiàn)小說家的智慧。馬剛和馬叔,父子俱正直,他們是我們社會中正能量的代表。父親馬剛,正直而剛烈,是高貴的馬。兒子馬叔,事業(yè)上成熟老到,卻未能成為情感生活中的贏家,他是一匹在人生征程中略有所輸?shù)鸟R。初中時代的馬叔好似一匹馬駒子,靦腆害羞,這一點在小說中多次提及。初中時代的林嵐更是一匹小馬駒,這一點在小說中不僅多次提及,而且有詳盡的描繪。馬駒,身體柔軟,毛色如緞,體態(tài)勻稱,神情高貴。雌性馬駒,姿勢優(yōu)美,臀部略微撅起,十分招人喜愛。初中時代的林嵐,宛如一匹雌性馬駒。她插班來到南江中學(xué)時,就落落大方,沒有新來學(xué)生那種拘謹或羞澀?!澳銓χ覀兟N起你的像小馬駒一樣的屁股。從那一時刻起我就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我認為你的尾骨那兒翹著一根看不見的尾巴,就像孔雀的尾巴那樣”[2]10。這是她的同學(xué)馬叔的回憶。雌性馬駒,精力充沛,尾巴不時拂動,尤其嫵媚動人。正如圣經(jīng)舊約《士師記》5:22 寫道:“那時壯馬驅(qū)馳、踢跳、奔騰[7]。”初中時代的林嵐是賽跑高手?!澳憔镏o繃繃的屁股,翹著看不見的尾巴,一路領(lǐng)先往前躥,我們扯開喉嚨為你歡呼:林嵐,加油!林嵐,加油[2]31!”她輕松地獲得了南江縣第一屆中學(xué)生運動會女子800 米賽的冠軍,并打破了該項比賽的全省紀錄。馬還是一種高尚的動物。野生的馬群,親子代之間從不交配。馬駒長大之后,馬群必將其驅(qū)逐,以避免近親繁殖。宋代王禹偁(954-1001年)《小畜集》卷十四《紀馬》:
今諫議大夫、東莞臧公(丙),予之執(zhí)友也。其先人事故魏王符公(彥卿)。諫議亦頗熟王之家事,為予言。
王之在鄴也,多畜名馬。其牝亦有良者,為之息種。歲擇健馬以配之,往往得駿骨。居一歲,有牝產(chǎn)子,與他駒特異者。既壯,圉人將以合其母。當(dāng)孳尾之出月,而示之。見其所生,卒無欣合之態(tài)。將強之,則蹄嚙不可。向邇,圉人復(fù)曰:以是駒配是母,幸而騮(俚談,以牝馬為騮,牡馬為騍),其駿必倍;不幸而騍,又獲其種。年將胥靡之(腐刑也,俚言,改馬也), 不可失也。乃以數(shù)牝馬誘之,乗作之勢,以巾其目,間而進其母。既已(句), 徹巾,然后 暁其所生,因垂耳俯首,若不欲活者。旁顧,適有永巷(但取其巷之長也,非謂宮中之名) ,修直百余步,巷際有 闬閎(閎,巷門也?!洞呵飩鳌吩唬狠偠胗陂b) , 扄鑰甚固,蓋常所不啟者。遂哀鳴疾馳,以首觸其鋪(平)。如是者數(shù),踣而死。
嗚呼!《禮》稱: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夫馬,本獸也。古圣人調(diào)伏而策御之,故曰伏牛乘馬,是也。是馬也,獸其身,而人其心乎!圉人誘陷,知恥而死。于小人之心也,遠矣!圉人之心,望于禽獸者,又遠矣予!
嘗恨不目睹其事,具敝帷以葬之。又懼其事久泯而不傳。且欲警聲色狗馬之家,與世之內(nèi)亂者,故記①。
以上引文中,括號內(nèi)的字句為《小畜集》原有,有助于我們理解文意。王禹偁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先驅(qū),他的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此外,王禹偁還作有幾篇同類文章,如《紀蜂》等,也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王禹偁記載此事,其本意在于,借用馬匹的親子代不交配,而喻示人類必須謹守禮法。盡管如此,王禹偁《紀馬》卻保存了我國古代有關(guān)于馬的習(xí)性之科學(xué)記錄。同時,王禹偁這篇文章還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紅樹林》女主人公林嵐的性格變化之曲線。在英文中,foal 是馬駒的統(tǒng)稱,colt 是雄性馬駒,filly 是雌性馬駒。然而,在英文語境中,filly 一詞還另有含義,它指A lively high-spirited girl or young woman[8]. 即,朝氣勃勃的姑娘或年輕女子。小馬駒,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褒義的,正是青年時代林嵐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誘惑紛至沓來,林嵐也從充滿理想的青年,變成了追逐仕途升遷和現(xiàn)實利益的中年母馬了。她幾經(jīng)摔打,從文革中的火箭式干部跌入人生的低谷,又從人生的低谷攀升至改革開放后的常務(wù)副市長。作為副市長的林嵐,有種種毛病,而其最大的毛病是貪污腐化,金錢成了她人生一世的最大追求,淫蕩成了她放松身心的必要機制。中國有句俗話: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對應(yīng)的英文: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9]539. 此語直譯便是:金錢能使母馬走。這句話于1573年出現(xiàn)在英格蘭,后來幾經(jīng)演變,成了諺語。由于這是一句諺語,因而它并不合乎當(dāng)今的標準語法。按照當(dāng)代語法,make 后作賓語補足語的不定式是不帶to 的。邁爾金(Malkin)曾于1809年翻譯法國作家勒薩日的著名小說《吉爾· 布拉斯》(Gil Bras)為英文,其譯本中有這樣的句子:My business on the high road is not to hear sermons. Money makes my mare to go[9]. 這兩句話直譯為:生意做在大路邊,無須聽人把道宣。金錢使我母馬走(馬蹄聲聲撒蹄歡)。意思是說,即使在人人必須去教堂做禮拜的星期天,他也不去教堂,而是要在路邊擺攤,做生意賺錢。后面這句話與目前普遍使用的諺語已經(jīng)很接近了。林嵐早已將她青年時代學(xué)習(xí)過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拋在一邊了,她正是這樣一匹任由金錢驅(qū)使的母馬。
在西方文學(xué)批評中,人們使用image 這一術(shù)語。此語原來指古羅馬人在送葬時所抬舉的死者之蠟像,后來此語廣泛使用于文學(xué)批評。漢語由于其構(gòu)詞的準確性,對image 的不同功用做了一下區(qū)別。指人的時候,我們說形象,這時它相當(dāng)于英文的character 或 figure。指物的時候,我們說意象。目前英語世界中的人們使用image 一語,主要施用于事物和物體。由于小說屬于敘事文學(xué),其任務(wù)在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所以在小說中我們主要研究人物形象。由于詩歌中的多數(shù)作品屬于抒情文學(xué),言及于事物的時候較多,所以在詩歌中我們主要研究物的意象。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人物形象和詩歌意象,究竟哪一個容易具有詩意呢?顯然,詩歌的意象更容易具有詩意。莫言在小說《紅樹林》中創(chuàng)造了如此豐富的意象,因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了在小說中蘊含一定的詩意。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錯綜時空手法,在小說《紅樹林》中得到了純熟的應(yīng)用,這就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較多平鋪直敘這一敘事模式。這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xiàn)的。一是自由間接引語的使用;一是對照手法的運用。
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在《紅樹林》中的大量使用,使得錯綜時空的效果得到了增強。從總的敘事模式上看,小說《紅樹林》采用倒敘的方式來進行敘述。第一章寫林嵐來到海邊的秘密別墅過夜,馬叔為身心俱疲的林嵐放水洗澡。在這一章里,馬叔對林嵐的一生遭際做了許多回憶。為了使回憶具有生動再現(xiàn)昔日場景的效果,其中有不少馬叔的內(nèi)心獨白。有趣味的是,這些內(nèi)心獨白,有不少是通過自由間接引語來實現(xiàn)的。茲看一例。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清醒了吧?我在她的床邊低聲絮叨著,這個城市里的男人,都在計算你,利用你,只有我對你忠心耿耿,但是你對我的忠心耿耿并不珍惜。他睜開眼睛看著我,嘴巴動了動,似乎要對我說幾句動情話的樣子。我的心立刻就醉了,立刻就碎了。親愛的,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你千萬不要對我說客氣的話,我是你的奴才你的狗,你用腳踢著我我才活得好,如果你把我當(dāng)成了個人,要對我說一些賠禮道歉的人話,那就是我要死了。我像一股冰涼的空氣,封住了她的嘴巴[2]4。
何以知道小說家這里使用了自由間接引語呢?讓我們把以上引文處理一下,將之轉(zhuǎn)換成為直接引語的樣式,就可以看得分明了。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清醒了吧?”我在她的床邊低聲絮叨著:
“這個城市里的男人,都在計算你,利用你,只有我對你忠心耿耿,但是你對我的忠心耿耿并不珍惜。”
她睜開眼睛看著我,嘴巴動了動,似乎要對我說幾句動情話的樣子。我的心立刻就醉了,立刻就碎了。
“親愛的,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你千萬不要對我說客氣的話,我是你的奴才你的狗,你用腳踢著我,我才活得好。如果你把我當(dāng)成了個人,要對我說一些賠禮道歉的人話,那就是我要死了?!?/p>
我像一股冰涼的空氣,封住了她的嘴巴。
上面這一段話,文字并沒有改變,只是標點符號做了一些調(diào)整,排列方式做了一些變化。按照傳統(tǒng)方式來寫小說,就是這么做的。當(dāng)然,如果使用自由間接引語,作家還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以便與直接引語拉開距離。為了適應(yīng)我國多數(shù)讀者的閱讀習(xí)慣,小說家莫言有意識地控制了他所使用的自由間接引語之自由度。這樣的內(nèi)心獨白,與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那一段內(nèi)心獨白不同。哈姆雷特說: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10]. (Hamlet, III. I, 56) 這句話有多種中文翻譯,哲理性強的譯文當(dāng)如下:存在抑或不存在,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由這句話開始,哈姆雷特做了一大段內(nèi)心獨白。從話語方式看,這一大段內(nèi)心獨白是用直接引語來進行的。自由間接引語,這是西方小說大量進入中國讀書界之后,才慢慢興盛起來的。它主要表現(xiàn)在不必使用引號,不必改變?nèi)朔Q,不必改變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等,有時還故意少用標點符號以形成綿延的語流。簡單地說,自由間接引語基本上就是不使用引號的直接引語,因而具有當(dāng)事人的臨在感,而尤其使閱讀者感覺親切和可信。
小說《紅樹林》還較多地使用了對照手法,這使得時間和空間之錯綜與情節(jié)線相互交織,并且足以貫徹小說的始終。在事物之間使用對照手法相對容易,在人物之間使用對照手法則困難得多。然而,在小說《紅樹林》中,以下數(shù)組對照手法,正是在人物之間進行的。在下面的羅列中,英文符號vs 表示versus,意思為:對照、對比。在每一組人物對照中,前者為正價值,后者為負價值。根據(jù)不同的價值取向,同一人物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的組合之中。
第一組人物對照:馬叔vs 林嵐。這是一對戀人之間的對照。馬叔和林嵐是初中同學(xué)。他們又是愛情中的陽陰兩極,不過,由于馬叔性格內(nèi)向,勇氣不足,雖然深愛林嵐,終未能與之結(jié)合。馬叔代表正義的力量,林嵐則是腐化的典型。
第二組人物對照:陳珍珠vs 呂大同。這是一對未婚妻夫之間的對照。陳珍珠朝氣勃勃,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她進城打工,想實現(xiàn)自己和弟弟小海的生活邏輯。呂大同老實巴交,他勤奮勞動,想固守漁村,過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生活。當(dāng)未婚妻為他人所霸占之后,他采取魯莽方式去報仇。
第三組人物對照:陳珍珠vs 林大虎。這是在性欲活力場中形成的兩極對照。純潔無暇的陳珍珠,被財大氣粗的公司總經(jīng)理林大虎霸占。林大虎霸占陳珍珠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他步步引誘,把陳珍珠從女工提升為秘書。陳珍珠察覺林大虎的企圖之后,曾一度回到小漁村,林大虎又設(shè)計將之喚回,最終做了營生。這一過程所占篇幅較長,因而導(dǎo)致不少人將《紅樹林》視為另類愛情小說。
第四組人物對照:馬剛vs 秦書記。這是黨內(nèi)正義力量與腐敗分子之間的對照。副縣長馬剛怒打肆意浮夸的地委一把手秦書記,致其兩顆門牙脫落。此后,馬剛被一貶再貶,最終成為烈士陵園的看守人。馬剛的結(jié)局具有悲劇色彩,凄婉感人。秦書記享受著高級干部的待遇,猶如一頭拱進苜蓿地里的豬。他是管轄一個地區(qū)10 來個縣之王,其地位與古代的刺史或郡守相當(dāng),誠然是當(dāng)?shù)氐淖罡呤组L。秦書記身軀肥碩,喜歡美酒好車。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剛就是英勇善戰(zhàn)的游擊隊員。在和平時期,馬剛也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倘若不是遇到秦書記這樣的壞頂頭上司,馬剛很有可能官至省長。馬剛與秦書記,其間反差,極為強烈。
第五組人物對照:林嵐vs 秦書記。在這一組上下級關(guān)系的對照中,林嵐為正價值,秦書記為負價值。林嵐的父親林萬森縣長年老之后,希望自己的女兒有個好前途。林嵐在文革中也學(xué)會了如何掙表現(xiàn)、往上爬。林嵐從知青農(nóng)場調(diào)回南江縣,在廣播局當(dāng)上了播音員。在父親的極力撮合下,林嵐嫁給了地委秦書記的傻兒子秦小強。小強吃了睡,睡了吃,20 幾歲仍然尿床。他與林嵐結(jié)婚半年后仍然沒有做那事情的愿望。秦書記設(shè)計將林嵐強奸,致使她懷孕。林嵐生下一個男孩。此男孩名義上是秦書記的孫子。由于秦書記猝死,之后他便跟隨其母姓林,名曰林大虎。
第六組人物對照:林嵐vs 秦小強。這是一組名義婚姻中的凄慘對照。在這一樁婚姻中,林嵐是受害人,秦小強是受益者。秦小強因為是傻子,并無性生活要求。他心眼不壞,喜歡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那樣畫畫。秦小強與林嵐結(jié)婚之后,生活上有人護理了,有人給他換尿布了。林嵐生產(chǎn)后一個月,她的“丈夫”秦小強就用一根細細的紅頭繩,在窗戶上吊死了。不過,事后秦書記專門召集家里的工作人員開過一個會,大家對外一致宣稱:秦小強因肥胖癥引起的并發(fā)癥而死亡。
泰戈爾在其長篇小說《戈拉》中,主要通過對照手法來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泰戈爾的人物對照,一好一壞,對比似顯得過于分明了些。泰戈爾的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有著雙重的來源。它既來源于印度文學(xué)傳統(tǒng)之本身,也得益于小說家努力向西方文學(xué)學(xué)習(xí)。至于泰戈爾學(xué)習(xí)的主要對象,除了英國作家之外,當(dāng)推法國作家維克多·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雨果是使用對照手法的高手。從創(chuàng)作實踐看,在小說《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對照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艾斯梅爾達vs 孚羅婁,卡西莫多vs 弗比斯,乞丐王朝vs 封建朝廷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理論上看,雨果還有一套完整的對照原則。雨果《〈克倫威爾〉序》:“基督教把詩引到真理。近代的詩神也同基督教一樣,以高瞻遠矚的目光來看事物。她會感到,萬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會發(fā)現(xiàn),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yōu)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11]。”他認為,現(xiàn)實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復(fù)合而成的,藝術(shù)應(yīng)該擴大范圍,作家應(yīng)在作品中將崇高優(yōu)美和粗俗丑陋相互對照。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世界上作家那么多,為什么雨果卻能夠提出對照原則并且在小說中貫徹之呢?原來,雨果在詩歌方面亦有巨大的成就。雨果的詩歌創(chuàng)作,數(shù)量既多,質(zhì)量又高,只是我們中國讀書界對雨果的詩歌不夠了解罷了。通觀世界各個文類,對照在詩歌中發(fā)育得最為充分。中國詩歌講究對仗,西方各國詩歌稱之為平行結(jié)構(gòu)(parallel structure)。由于方塊漢字的特殊功用,因而漢語詩歌中的對仗看得特別分明。其實,世界各國的格律詩,都講究音韻和諧,音節(jié)整齊,以及句法上的對仗。古代希伯來詩歌就是不押韻而只講究平行句的。西方諸國詩歌中的英雄偶句體(Heroic couplet),非常接近中國的對句。英國十四行詩,亦即莎士比亞體商籟(Shakespearean sonnet),末尾兩句自成一聯(lián),而且必須對仗。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植根于中國的語境,又吸取了世界文學(xué)之精華。莫言在小說《紅樹林》成功地使用了對照手法。這是他將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對仗加以放大的結(jié)果。
西方影視文學(xué)中的蒙太奇手法,被莫言在其小說《紅樹林》中運用得淋漓盡致?!都t樹林》中的蒙太奇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純粹的蒙太奇式敘述模式,一是用歷史典故的穿插來實現(xiàn)的蒙太奇效果。
純粹的蒙太奇式敘述模式見于《紅樹林》第十章。該章在一段導(dǎo)入性的敘事之后,直接展現(xiàn)了45個蒙太奇單元,然后以空一行來暗示各單元之結(jié)束,再以一段綜合性的敘事將觀眾(在這里是讀者)導(dǎo)出。各個蒙太奇單元,莫言用括號內(nèi)的阿拉伯?dāng)?shù)字分別加以標識。這45個蒙太奇單元長短不一。有的結(jié)構(gòu)很簡單,只是幾個分鏡頭而已。有的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它們構(gòu)成一個個敘事的小板塊,如果擴展開來就相當(dāng)于章回小說中的一回。純粹蒙太奇敘事模式的使用,有助于快速推進情節(jié)。由于信息科學(xué)的發(fā)達,在當(dāng)代讀者中追求快節(jié)奏的人數(shù)比例大為增加。很難設(shè)想,在資訊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究竟還有多少人喜歡閱讀托爾斯泰式的冗長與啰嗦,究竟還有多少人喜歡左拉式的自然主義描寫??偟恼f來,第十章結(jié)構(gòu)特殊。莫言將西方影視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小說技法相結(jié)合,用蒙太奇來進行白描,迅速地交待一切必須的情節(jié)要素。倘若第十章不這樣處理,那么該小說的篇幅會增加兩至三倍,當(dāng)代中國讀者并不需要那樣的冗長。《紅樹林》的篇幅為24 萬字。這雖然足以作為一部長篇小說,然而與大多數(shù)西方長篇小說相比,《紅樹林》的篇幅還是比較短小的。在比西方一般長篇小說短得多的篇幅中,使用蒙太奇手法,就能夠拓展時間軸和空間場,從而使得該小說富于歷史厚重感?!都t樹林》的篇幅不太大,但是它信息量極大,令人有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的感覺?!都t樹林》是一部耐讀的而且可以多次閱讀的小說。從讀者的層面說,這種閱讀效果主要是通過歷史典故帶來的。從作者的層面說,由于小說家善于使用歷史典故,因而實現(xiàn)了作品的增容。
小說《紅樹林》所載的歷史典故,大凡極重要者,往往獨立成篇,讀來亦饒有趣味。為便于研究,筆者特予拈出,并擬構(gòu)了標題。
第一篇,蘇東坡迷路南江縣。此見于第八章:“傳說當(dāng)年蘇東坡被貶謫海南島時,乘馬從我們這里經(jīng)過……于是他就跨上白馬,心曠神怡地到海南島上任去了[2]128?!边@是一篇優(yōu)美的歷史故事,行文簡潔,不到300 字。對整部小說而言,這篇故事具有深化場景的作用,它賦予珍珠貝以歷史感和神秘感。
第二篇,洪秀全井邊遇漁姑。此見于第十四章:“井臺上擺著一只用圓木挖成的柚木桶……誰又能把這種說法駁倒呢[2]236-241?”這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的短篇小說,約5 000 字篇幅。它將小漁村的老嫗萬奶奶聯(lián)想為洪秀全的女兒,點明了小漁村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tǒng)。從手法上看,該短篇作品具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莫言確是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融合傳說、歷史與當(dāng)下的文學(xué)巨匠。
第三篇,保爾哥愛戀冬妮婭。此見于第六章:“趁你與冬妮婭小姐合二為一的工夫……淚水更多地從眼睛里溢出來,掛滿了你的臉龐[2]96?!边@是對蘇聯(lián)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相關(guān)故事的濃縮。紅軍戰(zhàn)士保爾與資產(chǎn)階級小姐冬妮婭相戀的故事,曾經(jīng)打動過不少的人。馬叔將林嵐與冬妮婭視為一體。這說明了馬叔的小資情懷。馬叔是小說中的正面人物,他立場堅定,敢于與腐敗勢力作斗爭。盡管如此,他畢竟與父輩革命家不同了。他的父親馬剛,前半生革命業(yè)績輝煌,后半生被折磨得不成樣子,還遭遇了離婚,在烈士陵園守墓至死。馬叔既希望自己保持檢察官的堅定立場,又渴望享受溫馨的充滿小資情調(diào)的優(yōu)雅生活。
第四篇,周總理調(diào)侃赫光頭。此見于第十二章:“這句話同樣來自周恩來與赫魯曉夫的故事:他們的握手風(fēng)波后,赫魯曉夫心存報復(fù),就在一次招待會上,當(dāng)著許多人的面問周:你是什么家庭出身?周答道:地主。赫魯曉夫道:我出身工人家庭。周道:我們都背叛了自己的階級[2]204!”這是最短的一則故事,但也獨立成篇。它屬于當(dāng)代典故。文革前的中學(xué)生,大都從政治教員那里聽到過這個故事。在那講究階級出身的年月,有多少“出身不好”的青年學(xué)生從中受到過鼓舞??!否則,我們便很難理解,為什么他們那么真誠地努力改造自己,爭先恐后地上山下鄉(xiāng)去當(dāng)知識青年。在農(nóng)村,他們每做一件讓貧下中農(nóng)高興的事情,竟然是那么樣地高興!他們高興的程度,遠遠超過現(xiàn)在的提職稱。
第五篇,盧震寰興造九重塔。此見于第五章:“盧面團道:打?qū)④姏Q蟲王……不知盧南風(fēng),妄做南江人[2]75-80。”這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的短篇小說,約4 500 字。這是一篇近代典故,講述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南江大地主盧震寰如何制造鞭炮極品九重塔的故事,還暗示了辛亥革命與日本的某些聯(lián)系。與這個故事相關(guān)的一些細節(jié),還在《紅樹林》的其他地方多次被提起,可以視作這篇故事的必要補充。盧震寰的兒子盧南風(fēng),后來留學(xué)日本,抗日戰(zhàn)爭時期自己組建了一支游擊隊。該游擊隊為八路軍收編后,盧南風(fēng)仍被委任為游擊隊的副隊長。不過,盧南風(fēng)后來為日軍俘虜,成了叛徒。之后,盧南風(fēng)定居日本,成了大商人。改革開放后,盧南風(fēng)為家鄉(xiāng)捐建了一所小學(xué)。他還租用一架農(nóng)用飛機,來給小學(xué)生們拋撒糖果和牛肉干。不料,有一包牛肉干飛下來,砸死了一個前來搶吃的老太太!在這里,魔幻現(xiàn)實主義、傳說、歷史與當(dāng)下,融為一爐,妙趣橫生。
歷史典故具有串聯(lián)和點化的功能。它們的出現(xiàn),相當(dāng)于在小說的敘事線上掛了一串串葡萄,于是單純的線條變成了多重的糾結(jié)。它們的出現(xiàn),相當(dāng)于在樹干上長了結(jié)疤,或曰樹瘤,于是筆直的樹干多了幾個凸包,可以不斷地推敲,啄木鳥也奈何它們不得。它們的出現(xiàn),相當(dāng)于香豬身上長了核桃肉,于是豬仔兒結(jié)實,茁壯成長。葡萄串好吃,汁液津津。樹瘤多油脂,燃燒時發(fā)射光明。核桃肉不僅匯聚香氣,而且養(yǎng)人。值得注意的是,《紅樹林》中的歷史典故,大都篇幅較長,有的甚至相當(dāng)于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因而具有插話(episode)的性質(zhì)。這說明了什么呢?只要我們看看世界文學(xué)名著中的插話,就可以明白作者的主觀用意和作品的實際效果了。印度詩史富于插話。史詩《摩訶婆羅多》實際上由3 種內(nèi)容組成:第一,史詩故事本身;第二,可以獨立成篇的插話;第三,用詩歌體敘述的風(fēng)俗制度、哲學(xué)思想、規(guī)章法典。所謂插話,就是穿插在某一作品中的那些能夠獨立成篇的故事。一部《摩訶婆羅多》,由18 篇組成。其中,第一篇和第三篇,包含的插話較為著名。金克木選編《摩訶婆羅多插話選》輯有從第一篇中精選出來的插話15 篇。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含有插話14 篇。有的批評家甚至認為,這些插話比小說本身更為精彩。西班牙小說的插話傳統(tǒng)是從哪里來的呢?歸根結(jié)底,還是從印度傳入的。公元711年,北非穆斯林入侵南歐,他們幾乎占據(jù)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稱這些皮膚黑黑的阿拉伯人為摩爾人。之后,摩爾人統(tǒng)治西班牙最南端的安達盧西亞地區(qū)長達800年之久。書寫阿拉伯文學(xué)史的人,大都使用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文學(xué)(Andalusian Arabic literature)一語。書寫西方文學(xué)史的人,大都使用西班牙的阿拉伯文學(xué)(Hispano-Arabic literature)一語。術(shù)語上的這種區(qū)別,恰好說明了安達盧西亞文學(xué)那無法否認的輝煌成就。安達盧西亞文學(xué)是西班牙文學(xué)的重要來源之一,并且它還間接地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學(xué)。阿拉伯人將許多東方事物和印度的文學(xué)傳統(tǒng)一道,帶到了西班牙。阿拉伯人與當(dāng)?shù)鼐用褚坏?,?chuàng)造出了高度的文化。在飲食方面,西班牙人與中國人的口味比較接近。西班牙人至今喜歡吃米飯和豬肉,良有以也。
如果用人們過去常用的術(shù)語來表述,那么詩歌和散文是兩種不同的體裁。如果在比較文學(xué)的視域中來進行考察,那么我們說,詩歌和散文是兩種不同的文類。體裁和文類,它們所指稱的含義,基本上相同。但是,就其著眼點而論,則完全不一樣。文類學(xué)(geneology)要求研究者注意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之間文類的差別、缺失、影響、變異、轉(zhuǎn)換和生成等方面。比如,十四行詩產(chǎn)生于意大利,但是它進入英國之后發(fā)生了變異。又如,漢民族的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主要用來寫景。絕句進入西域之后,演變?yōu)榫S吾爾民族的詩歌形式柔巴依(Rubai)。柔巴依在音節(jié)上不再限于五音節(jié)或七音節(jié)。柔巴依進入波斯之后,稱為魯拜(Rubayat)。魯拜在題材上發(fā)生了變化,它主要不用來寫景,而用來描寫愛情了。魯拜進入英國之后,使詩人們倍覺清新,于是他們紛紛起而仿效,不僅在意境的維度上推動了英國詩壇的新變,而且還將英國的十四行詩定格為每行10個音節(jié)。再如,變文就是中國文學(xué)受印度文學(xué)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文學(xué)樣式。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說在小說《紅樹林》中存在著一種詩文復(fù)合體,然而它迥異于變文。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諸方面來進行考察。
第一,小說《紅樹林》含有不少謠諺和通俗韻語。它們之中,有的是在民間流傳的,有的是作者自己撰寫或加工的。請看數(shù)例。
“采珍珠,采珍珠,官家催珠,如狼似虎。采珍珠,采珍珠,一顆珍珠,萬滴淚珠。采珍珠,采珍珠,珍珠仙子,賜我珍珠[2]107……”這是《采珠歌》的一部分,屬于民謠體裁,結(jié)構(gòu)整齊,回環(huán)往復(fù)。
“從廣西,到廣東,無人不知盧南風(fēng)[2]141!”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在南江一帶流傳的一條俗諺。
“動之以親情,曉之以禮物”[2]176。這本是出現(xiàn)在第十章中的兩句平常的話,不過卻具有當(dāng)代謠諺的品格。人們通常的說法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此話經(jīng)過小說家略加點竄,就燦然而生輝光了。這樣的當(dāng)代謠諺,在《紅樹林》一書中還有不少。請看:“讓天打五雷轟了他們,讓豬肉撐死他們,讓魚刺卡死他們[2]191!”這是第十一章中的幾句平常話,雖然它們還不如謠諺那樣簡練,但是亦鏗鏘有力,充分地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那些饕餮式的貪官們的極端憎恨。
第二,小說《紅樹林》中,有許多語段,與五四運動以后興起的新詩如出一轍。如果把它們摘引出來,就是新詩。請看數(shù)例。
我找珍珠。
你想找什么樣的珍珠?
我想找紅樹林的珍珠。
我們這里全是紅樹林海灣的珍珠。
我不是找珍珠,我是找人,我媳婦是珍珠[2]125。
這是第八章中的幾句對話,分行是原來就有的。呂大同來到城里,站在珍珠總公司的門口,好奇地向里面張望。這時監(jiān)工三虎走過來問他,以上就是兩人之間的對話。應(yīng)當(dāng)承認,這幾行對話與自由體的新詩是很相似的。
姑娘,紅樹林邊的人,如果不愛我們,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姑娘,你難道沒有看到當(dāng)你的柴刀從我們身上抽出時,我們的鮮血把海水都染紅了嗎?/姑娘,收起砍伐紅樹的柴刀,去找你的仇人報仇吧。/我們,紅樹們,永遠是你們姐弟的堅強后盾。當(dāng)你們在外邊受了委屈時,當(dāng)你們在外邊混不下去時,只要回到我們的身邊,我們就會張開蔥蘢的懷抱迎接你們[2]228。
這是第十三章末尾的話。為著研究的方便,筆者在可另起一行處加了斜線。一棵棵紅樹仿佛都有生命,它們在向陳珍珠和陳小海姐弟傾述衷腸。這一段話,與自由體的新詩如出一轍。在這里,紅樹們3 次呼喚“姑娘”,最后以“我們”領(lǐng)起一段誓言:紅樹們愿意隨時接納本村人回歸!如果從“姑娘”和“我們”處另起一行,那么這段話的新詩效果可以看得更為明顯,它非常接近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年)的詩歌,而惠特曼的詩歌正是中國新詩的祖源之一。
第三,在小說《紅樹林》中,有許多表述是接近詩歌的散文,只要將它們稍微增減幾個字,便是一則韻文,有的還就是詩歌。請看數(shù)例。
該小說的卷首語曰:“在欲火如熾的紅樹森林里,煩躁不安的敘述,猶如東奔西突的馬駒[2]卷首……”這幾句話的意思,可以改為四言詩,而含義大致相當(dāng):欲火如熾,紅樹林灣;煩躁不安,敘述燦然;東奔西突,馬駒撒歡。
第一章有云:“春蠶是一個中午成熟的,女人是一個夜晚蒼老的[2]5?!边@兩句話可以改動如下而大意不變:春蠶晌午熟,女人一夜老。這不像民謠么?試問樂府從何來?民謠也是佳詩篇呢。
第四,在小說《紅樹林》中,有的語段還用韻考究,而用韻恰恰是詩歌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之一。請看下例。
你既然與他有約在先,為什么還要讓我去看到你?你為什么生著這樣的身體這樣的臉?這樣的鼻子這樣的眼?你為什么要用水汪汪的眼睛勾我的魂?你為什么要用薄荷一樣的氣味勾我的心?你把我害得得了相思病,然后竟然跟他去登記!你是個狐貍,你是個妖精!我恨你[2]193!
這是第十一章中的一段話。陳珍珠和呂大同去辦理了結(jié)婚登記之后,林大虎便如此質(zhì)問陳珍珠。這一通質(zhì)問一氣呵成,非常像我國戲曲中的那種貞潔女質(zhì)問負心郎的咄咄逼人的追問。林大虎是個衣冠禽獸,他根本沒有資格質(zhì)問陳珍珠,但他還是這樣問了。先、臉、眼,這3個字押韻,平上通押。你、記、貍、你,這4個字押韻,上去通押。病、精,這兩個字押韻,平去通押。此外,魂、心,這兩個字不押韻,但由于它們均以前鼻音收束,因此也有某種語音和諧的效果。
總起來說,中國的詩文合璧傳統(tǒng)在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煥發(fā)了生機。這說明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并非西方文學(xué)獨有的發(fā)達文類。在相似的文學(xué)生產(chǎn)環(huán)境之中,中國作家同樣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小說家。
黃昏時的紅樹林才是真正的紅樹林,紅樹的葉子一片片比賽著發(fā)亮,就像先刷了一層紅漆然后又在漆上涂了一層油。那些白鷺也乘機成了紅鷺,興奮不已的它們落下去飛起來,飛起來再落下去,折騰個沒完沒了,折騰得紅樹林活生生的[2]190。
紅樹是生長在熱帶海邊泥灘上的常綠小喬木,因樹干呈淡紅色而得名。紅樹林是以紅樹科植物為主而組成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海灘上的紅樹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與陸地上的榕樹相似,紅樹具有氣根和支持根,因而它們成林很快。而且,紅樹的果實一旦成熟,種子便立即落入泥中,并且萌發(fā)生長為新的植株。小說《紅樹林》的故事,就發(fā)生紅樹林旁邊的漁村和那緊靠大海的城市里。這座城市的原型當(dāng)是深圳。深圳的紅樹林位于深圳灣畔,目前在行政上屬于福田區(qū),它是我國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這里既是植物的王國,也是鳥類的天堂。紅樹林的特點是生命活動極為旺盛,植物如此,動物如此,而人亦然。
莫言已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莫言與泰戈爾一道,同為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陡昀肥翘└隊柕拇碜髦?,竊以為也屬于政治小說之大范疇。就營造詩意的方式來看,以語段營造詩意和以意象營造詩意,當(dāng)為世界各國作家所共有,這是人類的共通性所致。莫言以錯綜時空手法營造詩意,主要得益于他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繼承,向外國作家借鑒學(xué)習(xí)則僅是第二位的。蒙太奇手法在莫言和泰戈爾的小說中均可見到。從文藝思維的源頭上說,蒙太奇只不過是對印度古老插話藝術(shù)的視覺化而已。因此,莫言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從本質(zhì)上說,乃得益于印度文學(xué)。詩文兩棲復(fù)合體,在莫言和泰戈爾的小說中,所在多有,俯拾即是。這是二人的最大共同之處。往上回溯,詩文兩棲復(fù)合體可以追蹤至變文。再往上溯,則變文又可以追蹤至印度。中印兩國文學(xué)的關(guān)系,乃是一個割不斷、理更親的存在。不過,由于印度與中國具有不同的風(fēng)土文化特征和歷史傳承,因而莫言與泰戈爾在政治小說中對詩意的把握既有契合之處,也有歧異之處。揭示這些異同的動因,有助于我們認識這兩位偉大作家的詩性思維,并進而推進中印兩國文學(xué)互動互補,迎接更加燦爛的未來。
注釋:
① 偁王禹 《小畜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四。
[1]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635.
[2]莫言.紅樹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小林多喜二.沼尾村[M].李德純,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100.
[4]朱熹.朱熹集:第3 冊[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7.
[5]Ifor Evans.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 1976:172.
[6]約翰·瑪西.世界文學(xué)史話[M].胡仲持,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102.
[7]中國基督教兩會.圣經(jīng)——中英文對照和合本[M].新修訂標準版.北京:中國基督教兩會,2004:380.
[8]Margrey S, Berube.The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M]. fourth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519.
[9]Wilson F P, rev.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M]. third edi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539.
[10]Peter Alexander.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M]. London: Diamond Books, 1994:495.
[11]伍蠡甫,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選編:中卷[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