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祥 劉道平 梁 俁 陳永軍 陸引哲
(上海理工大學(xué)制冷技術(shù)研究所 上海 200093)
目前關(guān)于氣泡泵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加熱功率、沉浸比、豎直提升管的內(nèi)徑對氣泡泵提升效率的影響等方面,對于提升高度的研究甚少。氣泡泵[1],對Einstein制冷循環(huán)的性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其本質(zhì)上是一段加熱管——在氣泡泵底部進(jìn)行加熱,產(chǎn)生上升氣泡,由于浮力和摩擦阻力兩者達(dá)到平衡,從而能夠把液體“泵”到高位儲液器中。對于氣泡泵性能的研究,Delano等[2-3]建立了氣泡泵的數(shù)學(xué)模型,研究了熱量輸入、提升管直徑、沉浸比對氣泡泵性能的影響。Schcefer[4]在Delano模型的基礎(chǔ)上,研究了直徑、沉浸比、液體提升量和熱量輸入之間的關(guān)系。王汝金等[1]研究了氣泡泵沉浸比、提升管內(nèi)徑、加熱功率與氣泡泵的提升效率之間的關(guān)系。湯成偉等[5-6]研究了不同實驗工況條件下的氣泡泵的性能,得出了氣泡泵的液體提升量以及提升效率與提升管管徑,沉浸比和加熱功率有關(guān)。針對在相同的加熱功率、提升管內(nèi)徑和沉浸比條件下,研究不同的提升高度對于液體提升量及提升效率的影響甚少。
搭建此實驗系統(tǒng)的主要目的是測試在相同的沉浸比、內(nèi)管徑、加熱功率條件下,不同的提升高度對于液體提升量和氣泡泵提升效率的影響。實驗裝置如下圖1所示。整個裝置主要由氣泡泵、豎直提升管、高位儲液器、低位儲液器和測量系統(tǒng)組成。測量系統(tǒng)主要由量杯、秒表和電子秤組成,可直接測得液體的質(zhì)量流量。系統(tǒng)的加熱功率由電控箱控制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范圍0~1000 W。為使實驗更加準(zhǔn)確,系統(tǒng)全部做保溫處理。
1氣泡發(fā)生裝置 2豎直提升管 3高位儲液器 4測量系統(tǒng) 5低位儲液器6排液口7電控箱8補水箱9補水閥10液位計
系統(tǒng)運行條件:壓力為一個標(biāo)準(zhǔn)大氣壓(開式系統(tǒng)),溫度為100 ℃的飽和狀態(tài),工質(zhì)為水。
具體實驗方案:豎直提升管采用玻璃管,內(nèi)徑都為7 mm,內(nèi)徑表面粗糙度相同,高度分別為600 mm和800 mm,在相同的沉浸比(H/L)下(H/L分別取0.2,0.3,0.4,0.5),加熱功率依次取100 W、150 W、200 W、250 W、300 W、350 W、400 W、450 W、500 W、550 W、600 W、650 W,通過測量單位時間內(nèi)液體的提升量,分析不同的提升高度(如下圖2所示)對液體提升量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以沉浸比都等于0.5為例,800 mm高度的提升管比600 mm的提升管多提升100 mm。
圖2 不同提升高度的對比圖
本實驗的流動模型采用均相流模型[7]。由于實驗是在提升管內(nèi)徑相同、沉浸比相同的條件下,研究不同的提升高度對于液體提升量的影響,在平亞琴建立的流動模型[8]基礎(chǔ)上建立新的氣泡泵模型。為簡化計算,本模型基于以下假設(shè):1)由于采取了足夠的保溫措施,故認(rèn)為整個系統(tǒng)絕熱。2) 氣泡泵在提升效率最大的彈狀流下穩(wěn)定工作。3) 系統(tǒng)流動壓頭與流動阻力相等。4)由于提升高度不同產(chǎn)生的提升后液體的重力勢能不同忽略不計。
由氣泡泵的工作原理可得[9],提升管內(nèi)兩相流的流動壓頭,是液體高度H產(chǎn)生的推動力:
Sflow=ρlgH-[αρg+(1-α)ρl]gL
(1)
式中:Sflow為流動壓頭,Pa;ρgρl為分別為儲液器內(nèi)氣體和液體的密度,kg/m3;H為儲液器的相對液位高度,m;L為氣泡泵的提升高度,m;α為截面含氣率,由下式計算得出:
(2)
式中:Qg、Ql分別為氣相和液相的體積流量; m3/s;A為提升管的截面面積,m2;D為提升管內(nèi)徑,m。
由圖1可知,流動阻力可分為管內(nèi)流動阻力、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2.2.1管內(nèi)兩相流流動阻力
兩相流在豎直管內(nèi)流動的總阻力為三部分壓降之和——摩擦壓降、重力壓降和加速壓降[8]。
1)重位壓降
重位壓降與兩相流的密度沿通道長度變化有關(guān),即與加熱方式有關(guān),對于絕熱通道,α沿通道長度不變,流體流過直管時的重位壓力梯度[7]為:
(3)
式中:θ為直管的水平傾角,對于垂直的上升管,θ=90°; g為重力加速度,m/s2。
2)加速壓降
均相模型的加速壓降的計算基于兩相流的動量方程式,所研究的管段入口為飽和液體(x=0),在等截面通道內(nèi)的加速壓降梯度[7]為:
(4)
式中:xe為出口含氣率;G為兩相流的質(zhì)量流速,kg/s。
3)摩擦壓降
根據(jù)均相流流動模型,可以得到豎直提升管中兩相流摩擦壓降[7]:
(5)
(6)
(7)
式中:λl0為全液相摩擦阻力系數(shù);φl0為全液相摩擦因子;υl為提升管內(nèi)液相的比容, m3/kg;μl,μg分別為液相和氣相的動力粘度,N·s/m2;X為Martinelli數(shù)[10]。
(8)
2.2.2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單相流從低位儲液器流到氣泡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可按下式計算:
(9)
式中:λ為沿程損失系數(shù),層流狀態(tài)下的λ=64/Re;ρs為單相流體的密度,ρs=ρl;ke為進(jìn)口損失系數(shù),ke=0.5;kd為出口損失系數(shù),kd=1;Ls、Ds分別為中間連接管的長度和直徑;us為連接管內(nèi)單相流體流速,m/s。
對于氣泡發(fā)生器與豎直提升管相連接的漸縮口的壓降△pTP,徐濟(jì)鋆[11]提出了以下的計算方法:
對于均相流模型
(10)
其中,結(jié)合馮麗娜[12]提出的氣體流量與加熱功率的換算公式:
(11)
式中:γg為100 ℃飽和水蒸氣氣化潛熱,2.26×106J/kg;ρg為100 ℃飽和水密度,0.59 kg/ m3。
綜合以上公式可得氣泡泵流動的計算模型:
Sflow=△Pa+△Pf+△P1+△PTP
(12)
聯(lián)立公式(11)和(12)可以得到固定沉浸比、不同的提升高度下,液體的提升量與加熱功率的關(guān)系。
量綱分析法[11],又稱因次分析法(Actor Analysis Method),結(jié)合經(jīng)驗與實驗數(shù)據(jù),根據(jù)物理定律的量綱齊次原則,確定某種特定現(xiàn)象各物理量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簡化實驗。
針對本實驗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考慮影響氣泡泵提升性能的主要因素。這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沉浸比H/L、提升管內(nèi)管徑D、提升管的高度L,密度ρ,運動粘度μ,液體提升量Ql以及加熱功率P。即:
Ql=f(H/L,ρ,μ,P,L,D)
(13)
氣泡泵主要考慮的總變量為7個,它們的基本量綱由質(zhì)量M、長度L及時間T組成,即n=7,r=3,故可以組成4個無量綱量。這里取D、ρ及P為基本物理量,則無量綱用冪指數(shù)形式表示為:
(14)
表1 各物理量的無量綱量
利用量綱和諧定理,得:
(15)
則氣泡泵量綱分析關(guān)系式可以轉(zhuǎn)化為π3=f(π1,π2,π4),代入上述等式得:
(16)
從上述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沉浸比下,提升量與L/D(管長與管內(nèi)徑的比值)有關(guān),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成反比關(guān)系,即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條件下,比值越大,氣泡泵的提升性能越差。
以沉浸比都為0.5為例,得出液體提升量與加熱功率關(guān)系的理論值與實驗值,如下圖3所示。
圖3 理論值與實驗值的對比
理論結(jié)果一直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理論計算的基礎(chǔ)是基于前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假設(shè)。與理論計算的結(jié)果相似,實驗結(jié)果表明:較大的提升高度對于提升量有負(fù)面影響。
從圖4和圖5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沉浸比、提升管內(nèi)徑,加熱功率的實驗條件下,提升管高度分別為600 mm和800 mm的氣泡泵的液體提升量曲線大致相同。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加熱功率的增加,液體的提升量不斷升高,當(dāng)過了最佳加熱功率時,液體的提升量開始下降,這是由于兩相流的流型發(fā)生變化,不再是提升效率最大的彈狀流。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沉浸比的增加,液體的提升量不斷上升。
圖4 L=600 mm時,氣泡泵的液體提升量
圖5 L=800 mm時,氣泡泵的液體提升量
具體到某個沉浸比的情況,從圖6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以沉浸比為0.4為例,提升管L=800 mm的氣泡泵的最大提升量為11.5 g/s,提升管L=600 mm的氣泡泵為12 g/s,相差0.5 g/s。各加熱功率相對應(yīng)的液體提升量差值最大為0.78 g/s,減少8.12%的提升率。綜合各沉浸比,出現(xiàn)差值最大的點為沉浸比為0.2、加熱功率為100 W時,減少了10.5%的提升率,說明在低沉浸比低加熱功率下,提升高度對于氣泡泵的性能影響更大。
圖6 不同沉浸比下,兩種提升管液體提升量對比圖
為了更好的分析評價不同的提升高度對于氣泡泵性能的影響。根據(jù)傳統(tǒng)水泵效率的相關(guān)概念,提出氣泡泵提升效率的概念,即:
(16)
計算結(jié)果如圖7和圖8所示,在相同的沉浸比、提升管內(nèi)徑,加熱功率下,提升管高度分別為600 mm和800 mm的氣泡泵的效率曲線大致相同。在低沉浸比的條件下隨著加熱功率的增加,氣泡泵的效率先升高達(dá)到一定的峰值后下降;在高沉浸比的條件下隨著加熱功率的增加,氣泡泵的效率不斷下降。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沉浸比的增加,氣泡泵的效率不斷上升。從圖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相同的沉浸比、加熱功率下,較大提升高度的提升效率反而較大,與提升量隨著提升高度的增加而減少的結(jié)果正好相反。
圖7 L=600 mm時,氣泡泵的提升效率
圖8 L=800 mm時,氣泡泵的提升效率
具體到某個沉浸比的情況,從圖9中可以發(fā)現(xiàn),提升管L=600 mm的氣泡泵明顯比提升管L=800 mm的氣泡泵液體提升效率低,以沉浸比為0.4為例,提升管L=800 mm的氣泡泵的最大提升效率為41.67%,提升管L=600 mm的氣泡泵為34.01%,各加熱功率相對應(yīng)的液體提升效率差值最大為7.66%。綜合各沉浸比,出現(xiàn)差值最大的點為沉浸比為0.5、加熱功率為100 W時,減少了10.16%的提升效率。
通過上述實驗結(jié)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沉浸比的不斷提高,由不同提升高度所產(chǎn)生的提升量逐漸增大,提升效率也不斷增大,進(jìn)一步說明了沉浸比對于氣泡泵性能的重要影響力。
圖9 不同沉浸比下,兩種提升高度的效率對比
從Einstein制冷循環(huán)的原理[13]分析,液體提升量的減少,會導(dǎo)致冷凝吸收器中壓力平衡劑的吸收不充分,降低了制冷劑的冷凝速度和壓力平衡劑的吸收速度,降低了單位輸入熱量的利用效率,假設(shè)提升高度足夠高導(dǎo)致氣泡泵失效,此時的發(fā)生器繼續(xù)加熱,系統(tǒng)內(nèi)壓力上升,直至達(dá)到在吸收-冷凝器內(nèi)氨和正丁烷氣體同時被冷凝時的壓力,極大地降低了整個制冷系統(tǒng)的COP,甚至影響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由此可以看出,提升高度對于整個系統(tǒng)的性能有著重要影響。
通過建立氣泡泵管內(nèi)兩相流流動模型,對氣泡泵性能參數(shù)進(jìn)行無因次分析以及構(gòu)建實驗裝置進(jìn)行實驗,可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從實驗結(jié)果和量綱分析可知,在沉浸比、加熱功率、提升管內(nèi)徑等其他因素一致的條件下,氣泡泵的液體提升量與L/D的比值成反比關(guān)系,即管長越長,液體提升量越少,提升效率與提升高度成正比關(guān)系。
2)通過管內(nèi)流動模型的建立,確定了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原因。由于兩相流流動的復(fù)雜性,本實驗得出了一個定性的結(jié)果,即由于管長的增加,導(dǎo)致氣泡泵流動壓頭,流動阻力的變化,最終導(dǎo)致液體提升量的減少。
3)由于管長的增加,兩相流流態(tài)的改變可能也是導(dǎo)致這種差別的原因,有待進(jìn)一步的研究。
4)對于不同提升高度的氣泡泵實驗和理論研究,為Einstein制冷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吸收-換熱器液體噴淋位置、換熱管布置等裝置的設(shè)計提供了依據(jù)。
本文受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13ZZ117)和上海市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JWCXSL1302)資助。(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Innovation Program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No.13ZZ117)and The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For Graduate Student of Shanghai(No.JWCXSL1302).)
[1] 王汝金, 劉道平, 薛相美, 等. 單壓吸收式Einstein循環(huán)制冷機中氣泡泵參數(shù)的設(shè)計確定[J]. 流體機械, 2008, 36(1):62-65. (Wang Rujin, Liu Daoping, Xue Xiangmei, et al.Parameter Design and Determination for Bubble Pump in Single-pressure Einstei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J]. Fluid Machinery, 2008, 36(1):62-65.)
[2] Delano A.Design Analysis of the Einstein Refrigeration cycle[D]. Atlanta, Georgia: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3] Shelton SV, Delano A, Schaefer LA. Design analysis of the Einstein refrigeration cycle[C]// Proceedings of the Renewable and Advanced Energy Systems for the 21st Century, Lahaina, Maui, Hawaii, 1999.
[4] Schaefer LA.Single pressure absorption heat pump analysis[D]. Atlanta, Georgi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5] 湯成偉,劉道平, 祁影霞, 等. 單壓吸收式Einstein循環(huán)制冷機中氣泡泵的性能分析[J].制冷學(xué)報, 2009, 30(3):35-39. (Tang Chengwei, Liu Daoping, Qi Yingxia,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ubble pump in Einstein refrigeration cycle[J].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9, 30(3):35-39.)
[6] 湯成偉, 祁影霞, 劉道平, 等. Einstein制冷循環(huán)中氣泡泵的試驗研究[J]. 低溫與超導(dǎo), 2009, 37(11):55-59. (Tang Chengwei, Qi Yingxia, Liu Daopi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ubble pump in Einstein refrigeration cycle [J]. Cryogenics and Superconductivity, 2009, 37(11):55-59.)
[7] 閻昌琪.氣液兩相流[M].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xué)出版社, 2007: 165-167.
[8] 平亞琴, 劉道平, 陳盛祥, 等. 單壓吸收式制冷系統(tǒng)氣泡泵理論模型與實驗研究[J]. 制冷學(xué)報, 2010, 31(6):46-50. (Ping Yaqin, Liu Daoping, Chen Shengxiang,et al. Theoretic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ubble Pump in Single-pressur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10, 31(6):46-50.)
[9] 闕雄才, 李紅. 熱虹吸泵絕熱彈狀流的熱虹吸特性研究——無泵溴化鋰吸收式太陽能制冷機機理研究之二[J]. 太陽能學(xué)報, 1986, 10(1):1-13.(Que Xiongcai, Li Hong. Study on thermal siphon characteristics of slugflow with heat insulation in thermal siphon pump-the second mechanism studies on pumpless LiBr absorptionsolar refrigeration machine[J]. Solar Energy Journal,1986,10(1): 1-13.)
[10] Hemik K T. Boiling vertical two-phase flow at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998(41):2909-2924.
[11] 徐濟(jì)鋆. 沸騰傳熱和氣液兩相流[M] 原子能出版社,2010:133.
[12] 馮麗娜,劉道平,陳翠云,等. 氣泡泵冷態(tài)實驗研究及性能參數(shù)的無因次分析[J]. 制冷學(xué)報,2013,34(2):44-48.(Feng Lina, Liu Daoping, Chen Cuiyu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ubble Pump Under the Cold State and Non-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ystem Performance Parameters[J].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13,34(2):44-48.)
[13] 宋玫峰,劉道平, 黃文件. 單壓吸收式制冷技術(shù)的發(fā)展[J]. 暖通空調(diào),2005(3):31-35.(Song Meifeng, Liu Daoping, Huang Wenjian. Development of Single Pressure Absorption-type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HV&AC,2005(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