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忠秀
摘 要: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和驕傲的古典文化瑰寶。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據(jù)了很大的篇幅,入選篇章都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精華,作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求知欲做了探索。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探索 思考
文言文教學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會,更好地學習古代漢語的發(fā)展脈絡(luò),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體驗文言文帶給他們的身心愉悅。但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并不是很樂觀,或者說文言文教學困難重重、坎坷難行。從學生方面的原因看,絕大部分學生根本不喜歡閱讀文言文,覺得文言文作品距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太遙遠,文中的字、詞、義艱澀難懂,加之行文簡練、典故頗多,學習難度更是加深了。從教師方面看,為了迎合應(yīng)試教育的需要,教師一味地講解字詞意思,然后翻譯全文,而沒有給予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體驗不到文言文帶給他們美的享受,當然就沒有興趣去學習了。因此這些文言經(jīng)典常常被學生束之高閣,針對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筆者對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做了思考和探索。
一、改變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師往往把考試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側(cè)重的是字、詞的注釋,文章的翻譯和串講,然后就是課文的背誦和默寫。詞、句意思的準確掌握與理解是學習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礎(chǔ),但并非僅此而已。這種以老師占主導地位的教學,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太被動,一味地接受和背誦文言文,導致的結(jié)果是對這些優(yōu)秀篇章沒有自己的解讀,無法發(fā)掘文章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藝術(shù)鑒賞能力。入選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典之作,有抒情言志,有歌詠山川,有記述經(jīng)歷。要讓學生多讀李白的詩歌,蘇軾的詞,浸潤其中,慢慢體味,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感悟古詩詞帶給他們的美的體驗,寫成鑒賞評析的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文學性和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理想追求,品味課文的語言和意境美。這些能提高學生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審美情趣。
二、創(chuàng)立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機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只有人們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么重要。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充分挖掘?qū)W生的興趣。如七年級上冊曹操的《觀滄?!?,在課前我們可以以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告訴學生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烏桓勝利后,帶著愉悅的心情踏上了凱旋之路,登上了碣石山,一展豪邁情懷,以歌言志,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樂府詩《觀滄?!?。又如九年級上冊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是《三國演義》里面的著名人物,“三顧茅廬”、“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諸葛亮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就是智慧的化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述諸葛亮的傳奇人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感悟意境,增強審美體驗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內(nèi)涵豐富,典雅簡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深厚醇美。意境的感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作為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以李白詩為例,《峨眉山月歌》可以體驗山月與人萬里相隨的意境,《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可以體驗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以月念友的意境,《春夜洛城聞笛》可以體驗夜深人靜、聞笛思鄉(xiāng)的意境。只有用心感受作者的心,品讀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才能看到蘊含在詩中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只有受到作者情感經(jīng)歷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增長人生智慧,提升審美感悟。
四、跨越時空,實現(xiàn)零距離對話
文言文產(chǎn)生的年代畢竟久遠,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很大差異,如古漢語單音詞往往能表達一個意思,復音詞則是后來慢慢發(fā)展而來的。因此古詩詞的“字”可謂是“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由于時代和思維觀念的局限性,中學生現(xiàn)在的認知很難理解作品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時一定要幫助學生搭建溝通古今語文的橋梁,使學生在思想意識上跨越時空,與作者零距離對話。教師可以利用教具,可以讓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一目了然。比如八年級上冊周敦頤的《愛蓮說》,老師可以準備蓮花的一些圖片,直觀地展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質(zhì)。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教學,在教學《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時,把課文內(nèi)容制作成課件,充分再現(xiàn)課文場景,引領(lǐng)學生跨越時空對話古詩。這樣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變?yōu)榫唧w的圖像、音頻,使古老的文章富有靈氣與活力。因此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尋找到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消極情緒??缭綍r空,讓文言文真正能夠古為今用,浸潤心靈,增長知識,解決困惑。
綜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學要能挖掘出作品的文化價值,體味出文化意蘊,感悟出優(yōu)美的意境,積極創(chuàng)建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機制,并跨越時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那么學生就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大膽探索與創(chuàng)新,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典詩詞等偉大篇章。筆者相信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在各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學的難題必定會攻破,學生必會學好文言文,讓祖國燦爛瑰麗的文化藝術(shù)綻放出異彩。
參考文獻:
[1]鄭方.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四部曲[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2]宋玉峰,宋艷華.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課程(教研),2011(03).
[3]張滇.淺談文言文教學的新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
[4]戴訓霞.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探析[J].考試周刊,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