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書浩,李守成
(南京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隨著汽車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汽車在人類生活中越來越普及,隨之而來的是交通事故的頻繁發(fā)生。汽車追尾碰撞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行駛車輛之間保持可靠的安全距離極其重要。無人車以車載計算機為核心,利用車載傳感器來感知周圍環(huán)境,獲取道路前方區(qū)域內信息,自動控制車輛的速度和方向,使其能夠在道路上安全行駛。不僅可以大大減少交通事故,提高汽車主動安全性,同時也減輕駕駛員負擔,提高了乘坐舒適性[1]。
現有的無人車避障系統(tǒng)中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大都采用固定安全車距或根據經驗公式的安全距離計算模型,這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車輛的行駛安全性;另一方面當系統(tǒng)判定平臺需要減速時,沒有考慮兩車間的距離和相對速度就采取完全制動,則會對平臺行駛平穩(wěn)性產生影響。針對現有避障系統(tǒng)的不足,系統(tǒng)采用了動態(tài)安全距離模型,基于模糊控制與最優(yōu)控制理論設計了避障控制器,對典型工況進行了仿真驗證。
動態(tài)安全距離數學模型以前車B的運行狀態(tài)作為參考,把前車B分為靜止、勻速或加速運動、減速或減速停止等三種狀態(tài)[2],安全距離計算公式一般為:
式中SA為自車A制動距離;SB為前車B制動距離。文中自車A指無人平臺,前車B指無人平臺前方同一車道內的運動車輛。ΔS的選取對系統(tǒng)安全性及虛警率有一定的影響,為保證充分的安全距離,在本文中取ΔS=5m[3]。根據《汽車理論》制動距離分析過程[4]及式(1),可推導出動態(tài)安全距離數學模型為:
式中υa0為自車A制動前的初速度,單位為m/s;υb0為前車B制動前的初速度,單位為m/s;τ1為制動器傳遞延遲時間,單位為s。
自車A在行駛過程中控制器一直起作用,要在盡可能小的加速度波動情況下跟蹤前車B行駛,需要設計合適的狀態(tài)反饋控制規(guī)律控制加速度的輸出u(t)[5]。定義控制誤差為安全距離D與相對距離的差值,即:
根據二次型性能泛函的一般形式采用的指標函數表達式為:
式中qe、ru分別為控制誤差和控制量的加權值。
為使J取最小值,根據最優(yōu)跟蹤問題的求解方法,可轉化為:
最優(yōu)控制理論基于推導的數學模型,建立的數學模型忽略了模型未知因素,因此在最優(yōu)控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模糊控制理論,可使系統(tǒng)達到較好的控制性能。本文設計的模糊控制器是一個雙輸入、單輸出的模型[6],以相對距離與安全距離的差值Ds和相對速度Vr作為輸入變量,以自車A的加速度a作為輸出變量[7]。相對車速的模糊論域范圍取[-0.8,0.8],實際車距與相對距離差值的模糊論域取[-2,4],輸出加速度模糊論域?。郏?,8]。
根據駕駛員的實際駕駛經驗,并通過反復試驗調試,建立的避障模糊規(guī)則如表1所示。
表1 避障系統(tǒng)模糊控制規(guī)則
根據推導出的動態(tài)安全距離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環(huán)境下建立模糊最優(yōu)避障系統(tǒng)仿真模型,并對前車B不同的運行狀態(tài)下進行仿真研究,以驗證所提算法的準確性。
(1)假設前車B靜止,自車A以較低車速12m/s行駛,在某一時刻兩車相距30m。自車A完全停止時停止仿真,其仿真運動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工況(1)仿真結果
圖2 工況(2)仿真結果
從圖1可以看出,在初始時刻,兩車相對距離略大于自車A行駛的安全距離,自車A采取了適度的制動措施,隨著相對距離與安全距離差值的漸漸增大,自車A制動減速度逐漸減小,直至自車A完全停止,此時距離前車B5m左右。
圖3 工況(3)仿真結果
(2)假設前車B靜止,自車A以較高車速18m/s行駛,在某一時刻兩車相距30m。自車A完全停止停止仿真,其仿真運動過程如圖2所示。
從圖2可知,在初始階段,自車A速度較大時,安全距離大于相對距離,自車A采取了較大的制動措施,隨著速度的降低,相對距離與安全距離的差值也越來越小,自車A的制動減速度逐漸減小,直至停止行駛,此時距離前車B2m左右。
(3)假設前車A突然以6m/s2的減速度緊急制動時,兩車行駛初速度均為18m/s,兩車相距30m,仿真時間10 s,在自車A完全停止時停止仿真,其仿真運動過程如圖3所示。
從圖3可知,在初始階段,相對距離大于安全距離,自車A采取了相應的加速運動,安全距離隨之增大。隨著兩車相對距離的減少,制動減速度逐漸增大;在3 s前車停止時刻,相對速度達到最大值,自車A繼續(xù)減速直至制動停止,此時距離前車B4 m左右。
本文建立的動態(tài)安全距離模型能動態(tài)反應車輛行駛的一般駕駛規(guī)律,并把最優(yōu)控制技術運用到模糊控制理論中,保證了車輛道路行駛的通過能力和主動安全性,得出以下結論:
(1)動態(tài)安全距離模型考慮了前后兩車的行駛狀態(tài),前車B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時,安全距離模型不同。
(2)結合模糊控制理論技術,提出的控制策略符合駕駛員駕駛一般規(guī)律,兩車相對距離較大時,自車A進行了加速運動;相對距離較小時,采取了制動減速措施。
(3)本文在環(huán)境感知技術基礎上搭建的最優(yōu)模糊控制系統(tǒng)仿真環(huán)境對典型工況下的安全距離模型進行了仿真分析,結果表明在兩車完全停止時,兩車相對距離仍在2m~5m范圍內,安全距離模型較準確,系統(tǒng)可靠性好。
[1] 吳翠娟,章磊,費樹岷.基于圖像處理的高速公路汽車防追尾系統(tǒng)研究[J].電氣自動化,2011,33(6):61.
[2] 許穎.基于模糊理論的車輛防碰撞預警系統(tǒng)研究[D].湖南: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
[3] 曠彪.汽車追尾防碰撞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與仿真[D].湖南:長沙理工大學,2011.
[4] 余志生.汽車理論[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97-100.
[5] 李朋,魏民祥,侯曉利.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tǒng)的建模與聯(lián)合仿真[J].汽車工程,2012,34(7):624 -625.
[6] 石辛民,郝整清.模糊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7] 王熔熔,李朋.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車避障系統(tǒng)建模與研究[J].公路與汽車,2012,28(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