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軍超
(許昌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河南 許昌 461000)
“箴言”中“箴”字從“竹”從“咸”,竹指遠(yuǎn)古時代竹制的針灸用針,“咸”指酸澀感覺。因此“箴言”就是一類帶有酸澀味的語言,也就是俗稱的“刺耳逆言”?!疤幨荔鹧浴本褪侵赣脕硪?guī)勸、勸誡那些行為處事不太合規(guī)矩的、類似于病人的那種社會成員的言論。它的特點是簡潔、寓意深、勸慰性強(qiáng)。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箴言錄,但是能被譯為英文,鄭麟、林素珊輯譯《處世箴言》中英文對照本算是開了先河。本文在對譯者生平簡介考證的基礎(chǔ)上,對該譯本的翻譯方式、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進(jìn)行了系統(tǒng)性關(guān)照,以借前人譯介之成果,補(bǔ)今日之所需,促明日“中學(xué)西送”之所為。
《處世箴言》中英文對照本由鄭麟,林素珊輯譯,于1947年由世界書局出版發(fā)行。通過對國內(nèi)外圖書館及舊書網(wǎng)站的搜索,并未發(fā)現(xiàn)有再版。全書共118頁,由林素珊中文序言(4頁)、鄭麐中文序言(8頁)、上篇(中文)(16頁)、下篇(中文)(19頁)和英文正文(71頁)(鄭麟,林素珊,1947)構(gòu)成。
譯者之一,鄭麐,生卒年不詳,字相衡,廣東潮陽人。他早歲在哈佛大學(xué)學(xué)習(xí)哲學(xué),之后在牛津大學(xué)學(xué)習(xí)歷史,歸國后任教于清華大學(xué)。1926年,清華政治系成立之時,系里僅4位教授,鄭即為其中之一。之后“1932年6月出任鐵道部秘書,同年十月調(diào)任該部參事,1933年12月免職”[1]1438。后來他去上海經(jīng)商,出任某銀行經(jīng)理,職位令人羨慕,同時在市中心巨潑來思路建有自己的豪華別墅。但之后他卻辭去銀行經(jīng)理一職,把自己最年富力強(qiáng)的一段生涯都貢獻(xiàn)給了翻譯事業(yè)。他以“近十年之力,通譯先秦古籍為英文,期其與希臘哲人之典籍相比較。如十三經(jīng)及諸子多已成稿,已出版者歐美漢學(xué)家頗稱道之,國內(nèi)如吳稚暉、李石曾、王亮疇諸先生亦謂可能具信達(dá)雅之條件”[2]35。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的“英譯先秦群經(jīng)諸子叢書世界學(xué)院中國學(xué)典館叢書”迄今也只出版了幾本,《處世箴言》(中英對照)(鄭麟,林素珊輯譯)(1947,世界書局)即為其中之一。這也正好印證了臺灣著名史學(xué)家黃大受教授早在五十年前所做的論斷,“這個工作(指鄭麐的翻譯)雖然快大功告成,但因印刷費(fèi)用太大,至今還無法全部和世界人士相見”[3]34。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家只對他的藏書票感興趣。國內(nèi)對他的追述與研究也只見于張偉一文[4]54-57。文中張偉對鄭麐所做的諸多貢獻(xiàn)進(jìn)行了梳理,但同時卻發(fā)出了感嘆,諾大一個中國,“僅僅幾十年的光陰,這樣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就在塵世間消失得無影無蹤?”[4]http://trade.taobao.com/trade/detail/tradeSnap.htm?spm=a1z09.2.9.33.VI7bN w&tradeID=447633076315658
譯者之二,林素珊(?-1953),因與焦菊隱、李石曾二人的婚姻而出名。1925年由燕京大學(xué)轉(zhuǎn)入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她成績也不錯、家境也不錯,“因為她打扮的非常漂亮,很神氣,英文又好,看上去很嬌貴,很有外國派頭”[5]31?!澳Ч碓娙恕庇谫s虞的夫人夏繼美認(rèn)為劉和珍、焦菊隱(林素珊前夫)和自己都屬于站在時代前列、比較進(jìn)步的青年,是窮學(xué)生,愛國愛民,反軍閥反腐敗,熱心參與新文化運(yùn)動。而“林素珊是大小姐派,很少與我們來往,講究穿戴,課后結(jié)交權(quán)貴、買辦資產(chǎn)階級、世家兒女”[5]32。她與焦菊隱同時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因參演北京國立藝術(shù)專科學(xué)校戲劇系主任熊佛西的多幕諷刺話劇《蟋蟀》遭通緝。之后幾經(jīng)曲折與焦菊隱結(jié)婚。1930年李石曾籌辦中華戲曲學(xué)校,林素珊任副校長?!爸腥A戲校的籌建過程,困難重重,資金的籌措、認(rèn)識的糾紛,全靠林素珊與官場應(yīng)酬,與董事會斡旋。”[5]351935年由于建校分歧問題,林素珊隨同焦菊隱赴法。1946年回國后兩人正式離婚。同年林素珊又與李石曾結(jié)婚,共同辦理刊物《世界》月刊等雜志。先隨李石曾去臺灣,“后擬周游世界,抵達(dá)南美烏拉圭首都Montevideo,卻羈留下來,并應(yīng)其教育當(dāng)局之請,籌辦中國國際圖書館?!盵6]391954年因腦血栓突然病逝。焦菊隱后來在日記中寫到:“每逢生活苦惱,特別思念素珊,比起群魔,彼實忠厚百倍。雖有缺點,但絕非流氓之輩。結(jié)發(fā)之情終生引以為歉……”[5]35言外之意,林雖帶著小資的派頭,但卻有真性情,敢愛敢恨。
兩位譯者,都已作古,前者囿于政治原因(將愚公翻譯為stupid old man)被打入“冷宮”,以至于湮沒無聞,后者囿于婚姻原因,辦報刊,辦圖書館,點籍有名。但是輯譯的《人生箴言》如何呢,能為各自的一生作注嗎?這些尚待評點。
翻譯方式一般被分為兩種:獨譯和合譯。前者強(qiáng)調(diào)譯者從源文本選擇,到閱讀理解,直至翻譯成外文、進(jìn)行譯出語文字處理等過程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后者強(qiáng)調(diào)整個翻譯過程的協(xié)作性。根據(jù)合譯者分工、合作方式的不同,張德讓將合譯又分為以下四種:“主譯加潤色的主配角式、口述加筆譯的互存式、‘化整為零’的承包式和大規(guī)模合作的立體式”[7]25。
總體來說,二人翻譯的《處世箴言》(中英對照)并非完全獨譯,也沒有被公司承保分工,沒有大規(guī)模的立體式合作,經(jīng)過類別匹配,我們將其定位為部分屬于“承包式”翻譯,部分屬于“主譯加潤色的主配角式”,部分屬于獨譯。
所謂“化整為零”的承包式翻譯一般存在于商業(yè)翻譯領(lǐng)域,指的是翻譯公司為了節(jié)省時間,快速完成任務(wù)將翻譯分工承包下去。雖然時間上有了保證,但是容易造成搶譯現(xiàn)象。另外,對翻譯體例或校對流程缺乏規(guī)范從而很難做到“合一”。鄭、林之譯的確各有自己的翻譯內(nèi)容分工,鄭麐編譯上篇一百五十句,林素珊編譯下篇二百五十句,可以說二人都有自己的“承包”任務(wù)。但二人都不從屬于任何翻譯公司,而且并未對時間上有過多的考慮。因此該譯本不完全屬于這種模式。所謂“主譯加潤色的主配角式”指的是主譯者精于源語,負(fù)責(zé)翻譯,而輔譯者精通譯語,負(fù)責(zé)潤色與審校。這樣一來雙方都保持各自對自己精通語言風(fēng)格完整性的把控。這種方式雖然有自身的優(yōu)勢比如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等,但也存在著規(guī)模小,周期長的弊端。鄭、林之譯本“最后的編輯和校對都由林素珊完成”[8]鄭麐序ⅵ,但沒有誰主誰輔的角色分配,因此也不完全屬于這種模式。從分篇的角度來看該譯本中鄭、林都選擇了自己的翻譯材料、而且給出了自己的譯文,但是輯譯到一起成為一本書這應(yīng)該也不能算作還完全獨譯。由此可見,該譯本的翻譯方式屬于“四不像”。但是只要譯本質(zhì)量好、譯本目的明確,翻譯方式倒在其次。
既然是輯譯,必然會有輯譯者共同的考慮,當(dāng)然也少不了各自的具體打算。
1.共同目的
林素珊在中文版序言中提到,在翻譯上,“出乎意外的,我們竟是同志”[7]林素珊序2。“同志”一詞在中國二十世紀(jì)八九十年代前帶有階級與革命的色彩。1947年左右,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相對來說兩人在政治上無異議,都更傾向于前者,所以他們的“同志”指稱主要凸顯到了文化上。林素珊自謙,“這是一本隨喜性的小冊子,它孕育在作者們喜悅的情緒中,又產(chǎn)生在偶然閑談的機(jī)會里……值此文化工作極端艱難的時候……至少能幫助一般青年們鞏固其國文英文及應(yīng)用語言的基礎(chǔ),同時使學(xué)習(xí)中國語的歐美人士,獲得一條輔助的捷徑?!盵8]林素珊序3-4當(dāng)然他們希望有意外的收獲,那就是“使一般的外國人士了解一些中國古代的思想和傳統(tǒng)的美德”。鄭麐認(rèn)為,“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時針對中國古籍有兩派觀點,一派是對西方抱有強(qiáng)烈渴望的人,他們將中國古籍視為一堆無用的垃圾,另一派是舊式的知識分子,他們認(rèn)為對中國古籍教育的忽視造成了道德墮落和政治混亂”。既然沖突是無法解決的,“那么人們需要對中國古籍有一個公正的觀點,并需要了解它們的真正價值”。囿于這個視角,鄭麐期望“通過本書的出版發(fā)行能使國內(nèi)外對中國古籍感興趣的相關(guān)人士獲得一套‘讀什么’和‘如何讀’的方案”[9]ⅰ。這樣看來他們的主要目的有著異常的相似,文化面臨挑戰(zhàn),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化面臨挑戰(zhàn),因此他們的共同任務(wù)是在這對待中國古代文化“一刀切”的氛圍里,如何保留并向國內(nèi)外宣傳中國古代文化有特色且有價值的東西。翻譯出版《處世箴言》就是他們的嘗試。雖然頁碼不多,內(nèi)容不厚重,但是充滿智慧與處事風(fēng)格的箴言處處散發(fā)著中國古代文化獨有的芳香,它能讓“這個社會中的人們生活的和諧與高尚”[8]鄭麐序ⅷ。
2.不同目的
雖然二人的翻譯目的在總體上一致,但是在具體的期望上卻存在著比較多的差異。
鄭麐對中國典籍異常重視,他的視角相對有更多的學(xué)術(shù)意味。他期望將十三經(jīng)以及諸子百家的著述都譯介出去。還說自己的翻譯“對法國語言學(xué)家、著名漢學(xué)家Henri Cordier編著的Biblio?theca sinica是一種提供材料上的補(bǔ)充”[9]ⅱ。黃大受認(rèn)為,鄭麐從不迷戀國粹,而是“通過梳理中國古籍以與希臘哲學(xué)歷史比較找出中西文化的共同根源”[3]34。鄭麐所選的箴言皆來自十三經(jīng)或諸子言論,且都給出出處。它們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鄭麐看來它們都是中國人實踐信條(body of creeds)的要核。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宗教信仰并不意味著精神空虛”[8]鄭麐序ⅰ,因為有很多實踐信條在支撐著他們。這些信條包括相信神靈、相信美德重于物質(zhì)財富、相信人皆可至善、相信善必勝、相信萬物歸一等呈現(xiàn)到名言、警句、格言、諺語等箴言中,成為上至達(dá)官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的共識(common knowledge)。這些共識是“中國人對人文研究的過度重視”[8]鄭麐序ⅴ。但是隨著西方民主科學(xué)思想的傳入,鐘擺晃到了另一極,人們太多在注重實用技術(shù)而忽視了共識,這些信條就是共識“智慧”的映射。因此“國內(nèi)外對此感興趣的人有必要了解這些”[8]鄭麐序ⅴ。
林素珊相應(yīng)地更多強(qiáng)調(diào)的是語言表達(dá)層面,她“對格言與成語感興趣”,而且“當(dāng)時大部分青年們因語言的貧乏而應(yīng)用不得當(dāng)誤用成語引起笑話”[8]林素珊序1,因此從語言學(xué)習(xí)的角度有必要讓國內(nèi)外青年知曉它們。她輯譯的材料大部分來自于書報或者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民間流傳成語,它們有意義與情趣,且偏于通俗化,適宜于一般人使用。因此她的輯譯材料無一標(biāo)明出處。
在翻譯策略上,林素珊在序言中指出,鄭麐偏于“直譯”,自己偏于“意譯”[8]林素珊序3。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nèi)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直譯與意譯相互關(guān)聯(lián)、互為補(bǔ)充,同時,它們又互相協(xié)調(diào)、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漢語雖在其它方面有所欠缺,但特別適合警句寫作。古文寫作追求自然的對仗和押韻,而且經(jīng)常以對偶形式出現(xiàn)。同樣一個句子中的詞語簡單的并置會被用來指稱截然不同的意義。因此“人們不得不承認(rèn)漢語的獨特構(gòu)造之美和魅力很難被充分譯為英文”[8]鄭麐序ⅶ。但是在我們看來這種文體形式之美在鄭麐先生的嫻熟語言轉(zhuǎn)換功底之下獲得了極適合的展示。比如他將書名“處世箴言”譯為“Chinese wisdom-thoughts for harmoni?ous and victorious living”。箴言是人們對和諧成功處世的思考,里面充滿了智慧。譯出的語言自然而簡潔,且意境全在。再如以下幾例:
1.“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出自《論語》被譯為:
When one fails to plan for ahead
he may find sorrow close at hand.The Confucian Analects[8]13
2.“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出自《漢書》被譯為:
Hanker not after wealth and honor Nor disheartened by poverty and failure.The History of Hann Dynasty[8]17
3.“愛之則不知其過,惡之則不知其善”出自《后漢書》被譯為:
When one is loved his faults are overlooked;
When one is hated his virtues are overlooked.The History of Latter Hann Dynasty[8]214.“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軻語被譯為:
He who lovesothersisoften loved;
He who respects others is often re?spected. Mencius[8]29
5.“惡言不出口,惡聲不入耳”出自鄧析語被譯為:
Let not your mouth utter evil words;
Let not your ears receive evil words.Deng Shi[8]34
以上五例在直譯出原語的意義外,還分別押了[d]、[?]、[t]、[d]和[dz]韻。而且第5例還運(yùn)用了古英語的表達(dá)形式。這充分體現(xiàn)了鄭麐為追求與中文形式上的一致所付出的努力。又如:
6.“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出自孔丘之語,被譯為:
Good medicine though bitter to the mouth is beneficial to the sick;
Honestadvice though disagreeable to the ears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duct.Confucius[8]2
7.“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出自《易經(jīng)》譯為:
Careless exposure of precious things tempts robbery;
Needless display of personal charms incites lewdness.
The Book of Changes[8]3
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出自《漢書》被譯為:
The earlier events not forgotten can serve the teacher of later events.
The History of Hann Dynasty[8]10“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誨盜誨淫”都是直接譯出,并未從修辭格的角度進(jìn)行意譯。“后事之師”旳“師”被譯為“teacher”也從屬于此類??梢娻嶜媽υ鹧砸饬x的重視,唯恐譯掉原有的寓意,如若是蘊(yùn)藏著修辭格就讓它保持原始狀態(tài);如若是押韻就盡量押韻;如若語言比較古樸就譯出古樸的樣態(tài)。黃燦然先生指出,“翻譯壞譯文或難以令人滿意的譯文的產(chǎn)生,源自兩個誤解。一個是譯者誤解原文,一個是譯者誤解自己”。由此引出他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即“只要理解力”[10]44。理解力強(qiáng)的人無論是原文或是譯文都能順暢的掌控,可以將以原文譯為任何適合的風(fēng)格,可以譯為歐化長句,也可以譯為古樸英文?!袄斫饬拖褚粋€碰頭點。大家從不同方向來到碰頭點,取得理解,然后互說再見,各走各路”[10]44。雖然這個標(biāo)準(zhǔn)很難把握很難界定,但是在這條路上鄭麐走的就比較平坦,鄭麐自輯箴言150句,除上面引出的8句之外,也并非如林素珊所說全為直譯。只是他比較隨性而已,他以傳遞中國文化理念為己任,原本無押韻的他照樣譯出了韻律,原本押韻的如若無合適的韻律,他就譯為散文體。
林素珊宣稱自己“意譯”較多,通過對譯文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她所做出的意譯委實不少。比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被她譯為“Eight or nine out of life’s ten experiences are unpleasant”[8]39,“一日三秋之感”被她譯為“One weary day seems long like three years”[8]40,“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北凰g為“When three men are together they can teach one another”[8]40,“鐵石心腸”被她譯為“An unsym?pathetic heart is as hard as iron and rock”[8]43,“天無絕人之路”被她譯為“Heaven does not close man’s road to success”[8]42,“塞翁失馬,焉知非?!北凰g為“The Old Man’s loss of a horse may be a fortune in disguise”[8]39,“滿城風(fēng)雨”被她譯為“The city is full of gossips”[8]70?!笆隆北灰庾g為“experiences”,“秋之感”被意譯為“weary”,“必有我?guī)煛北灰庾g為“teach one another”,“絕人之路”被意譯為“close man’s road to success”,“塞翁”被意譯為“The Old Man”、“焉知非?!北灰庾g為“may be a fortune in disguise”,“風(fēng)雨”被意譯為“gossips”等。這充分表明了她對翻譯在交際方面的功能簡單易懂。但是遺憾的是,不同于鄭麐的謹(jǐn)慎嚴(yán)肅,她的一些翻譯竟存在著過分的直譯即“死譯”現(xiàn)象。比如“不翼而飛”被她譯為“Things may fly away though they have no wings”[8]39,“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被她譯為“Among the 36 ways the best way is to depart without delay”[8]41,“分道揚(yáng)鑣”被她譯為“The riders have reached the parting of ways”[8]4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她譯為“When a saint rises one foot the devil will rise ten feet”[8]68,“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被她譯為“Plant melons and you will get mel?ons;plant beans and you will get beans.”[8]70。筆者拿這幾個譯例分別咨詢了美國三所不同大學(xué)的教授,他們竟搖頭說不懂其意,即不懂背后的隱喻義。照此看來,林素珊的很多譯文有待進(jìn)一步梳理。借用黃燦然的話,林素珊作為譯者,雖然沒有誤解原文,但是她誤解了自己,畢竟她說自己是“意譯”為主。
《處世箴言》(中文版)作為中國人的處事指南,譯為英文本理應(yīng)引起中外人士的重視。但事實并非如此,譯為英文本后從未再版過。抑或是戰(zhàn)亂擾亂了常規(guī)生活人們無暇顧及于譯本的流傳與散播,抑或是兩位譯者的身份與經(jīng)歷讓人害怕對其挖掘與考證,反正這個輯譯本被塵封在陰暗的角落里,無人問津。無論是探討這個譯本,還是搜羅兩位輯譯者的信息,這對當(dāng)時中國文化史的考察都會是不可多得的材料。而且在當(dāng)今的社會風(fēng)潮下,重新探討諸多信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發(fā)揚(yáng)亦獲得了嶄新的意義。箴言超脫時空,大多沒有信仰的中國人,仍依賴于這些信條指引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在“中學(xué)西送”的風(fēng)潮下,如何讓別國人民接受這些信條,翻譯《處世箴言》必定成為我們的下一個目標(biāo)和任務(wù)。按照黃燦然的意見,譯者需要以“理解力為指引,釋放自己的潛力”,同時“原文的潛力也要釋放,使其不再受制于譯者、譯評者、譯文和讀者的觀點的扭曲”[10]50。
[1]劉國銘.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M].北京:團(tuán)結(jié)出版社,2005.
[2]佚名.《新編古籍四書》廣告詞[J]. 世界月刊,1948(1).
[3]黃大受.世界學(xué)典有關(guān)的編輯工作[J].世界月刊,1947(6).
[4]張偉.誰人識得鄭相衡[M]∥滿紙煙嵐(人物·書刊·電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4-57.
[5]焦世宏,向宏.父親焦菊隱與石評梅、林素珊[J].傳記文學(xué),2005(9).
[6]蔡登山.戲夢人生—焦菊隱、林素珊與李石曾的情緣[J]. 讀者文摘,2007(8).
[7]張德讓. 合譯,“合一”[J]. 中國翻譯,1999(4).
[8]鄭麟,林素珊,輯譯.處世箴言(中英對照)[M].上海:世界書局,1947.
[9]鄭麟.中國古籍校讀新論(英文)[M].上海:世界書局,1947.
[10]黃燦然. 理解翻譯[J]. 上海文化,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