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奇
(黃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黃石435003)
納西族是一個在我國滇、川、藏交界處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古老民族,這個古老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對天、地、萬事萬物從何而來的問題開始了思考、想象,自然在這個古老民族的神話體系中,也就少不了類似漢族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并且一樣的充滿智慧,這就是納西族創(chuàng)世史詩——《創(chuàng)世紀》,細讀《創(chuàng)世紀》,就容易發(fā)現(xiàn),史詩中非常突出地反映了納西族先民樸實的信仰、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崇拜大自然,在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上,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中都是很普遍、很樸素的觀念。古代社會,自然科學和生產(chǎn)力都極其低下,各種自然現(xiàn)象,無論是日月星辰,刮風、下雨,還是晨露、晚霞,在樸實、好奇又充滿想象力的先民眼中,它們都顯得很強大、很神秘,他們認定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存在于天上或是地下。原始先民還會反觀自己,思考自身的誕生問題,思考與大自然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漸漸地將這種思考融進自己民族的信仰當中,并傳承到當下社會。正如陳榮富先生所說,在原始先民心中,萬物有靈,并且神圣,還充滿巨大力量,而在面對這些變幻莫測、令人恐怖的自然魔力時,覺得自己太渺小,太脆弱。但是他們又無法將擁有魔力的事物具體形象化,他們只能對照自己的身體外形,自己的思想感情,將大自然的這種魔力具體成天地神靈,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向觀念中幾近定型的神靈祈禱,“乞求它們多賜福少降災”。[1]通讀納西族《創(chuàng)世紀》,便可以發(fā)現(xiàn),納西族先民就對山神、動物、植物、祖先有著虔誠信仰和崇拜。
“在中國民間自然物崇拜形式中,對于山的崇拜及對山的神靈的崇拜占有重要的位置”[2]。大自然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了高山、平原、大河、湖泊,因為遠古時代,人類生存條件簡陋、惡劣,生活在平原、湖邊容易遭受大風、洪水的侵襲,而在高山,便可以住進涵洞,依傍山石峭壁搭建安全住所,在山上,還可以采摘到野果、葫蘆,可以獵取動物等食物,吃和住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先民們便感恩高山的賜予。在《創(chuàng)世紀》中,納西族遠古先民對山的崇拜表現(xiàn)為 “居那若倮神山”,在《創(chuàng)世紀》第一章開天辟地中,當神的九兄弟和神的七姊妹開了天辟了地后,由于天又在搖晃,地又在震蕩。決定造神山來穩(wěn)天固地,如:
“精”與“撮”商量,“固”與“斯”商量;
所有會動的人都來商量,不辛苦就開不了天,
不勞累就辟不了地,要使天地永不搖,
一定要把神山造……
所有的人啊,都來建神山,
有的帶來好土,有的帶來白石,
有的帶來金和銀,有的帶來寶石和珍珠,
有的帶來海螺和珊瑚……
當神山建好時,所有的人都歌頌“居那若倮”神山。說它像東神色神一樣巨大;像神獅一樣雄偉;像神象一樣莊重;像大力士一樣英雄;像白螺一樣圣潔;像松樹一樣青綠。這些對山的贊美表明了納西先民對山的無限崇拜之情。而當居那若倮山頭頂住天,天不搖晃了;若倮山腳鎮(zhèn)住地,地不震蕩了,居那若倮山上,萬物生長了。可見這神山在納西人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沒有了山,仿佛沒有了人類,也就沒有了生活,當然更沒有了希望。
由于對山神的敬畏和感激,納西人產(chǎn)生了許多祭山神的宗教活動。如永寧地區(qū)摩梭人的祭山神:對于世居高原的摩梭人來說,山對于他們的生活關(guān)系最密切。山曾經(jīng)使摩梭人繁衍生存至今;能夠使牲畜和莊稼豐盛;可以使人們受到保護或遭不幸。因此,他們認為山有“靈”,而且力量神奇,必須感激它、屈從它、祭祀它。祭祀山神的儀式有大有小,大的祭山儀式由全村落舉行,由達巴主持,小的祭山神以家庭為單位,宰羊和雞祭祀犧牲。贊頌山神的神力和祈求山神賜給家庭人畜興旺,五谷豐收,財源茂盛。
在人類遠古先民的生活中,他們觀察天地萬物,不僅僅對自己的身體及身體的各種生理想象產(chǎn)生疑惑,還會對別的動物產(chǎn)生疑惑,進而對動物的許多生殖、運動等多方面自己所不能及的能力產(chǎn)生敬仰和崇拜,在納西《創(chuàng)世紀》當中,對動物的崇拜也很明顯,有天上的飛禽,有地上的走獸,有龐大的野牛,有細小的白雞,有輕盈敏捷的蝙蝠,它們都成了神秘、怪異的事物,還成了力量的源泉,它們或是人類的好老師,或是人類的好朋友,或是人類的保護者。如:
白蛋飛出海,撞在巖石上,
巖石閃金光,蛋裂震天響,
一條野牛出世人……
它的父族頭上生雞冠,它卻生了角,
母族腳上生雞爪,它卻生蹄子,
父族身上長羽毛,它卻遍身長牛毛。
在《創(chuàng)世紀》中為什么除了雞外,最早出現(xiàn)野牛?雞的出現(xiàn)是為了說明蛋生萬物論。而野牛的出現(xiàn)顯得突然,如果了解一下納西族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野牛實則是指現(xiàn)在的牦牛?!凹{西族古代長期在高寒地區(qū)畜養(yǎng)牦牛,生活資料大抵仰給于牦牛的皮、肉、毛、乳。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對牦牛的依賴性,引發(fā)出對牦牛的崇拜,視其為本民族的標志與符號”。[3]在洪水到來時,從忍利恩躲入牦牛皮做的口袋逃避洪水。這樣野牛最后能化生萬物也情有可原,表明了納西先民對其的喜愛之深。現(xiàn)在納西族居民均立兩石于大門左右以之為門神,左石老虎,右石代表牦牛,它們都曾充當過納西族的圖騰,具有驅(qū)邪除惡之神力,故有保護家宅安全、家人平安、家畜家禽興旺的特殊功能。
史詩中,講述居那若倮山建造時,用了九只虎豹守著白獅子,后來天神子勞阿普要從忍利恩去擠三滴虎奶等,表明納西先民認為人的勇猛強悍都是學自老虎,老虎是武士的老師。相傳古時納西人在遷徙途中承蒙老虎引路,這只老虎死后,頭朝東方,因此云南中甸縣白地的納西人在舉行喪禮時要使死者屈身面東,有懷念老虎之意。許多納西人的名字和地名與虎有關(guān)?;⒃?jīng)是納西族的圖騰,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保留了許多有關(guān)虎的形象,其中有:在門楣上懸掛虎圖,作為辟邪的神靈。在達巴的神棒上,也刻有虎頭形象?!霸谀λ箫L俗以屬虎之年為吉年,屬虎之日為吉日。在男女十三歲舉行‘穿裙子’和‘穿褲子’禮時,若屬虎年,認為大吉,比其他年的成丁禮更為隆重。50年代前,他們?nèi)襞c外族爭斗,以虎頭旗為戰(zhàn)旗,訂屬虎之日出戰(zhàn),表示具有虎威,能克敵制勝?!盵4]當然對虎的崇拜,在整個中華民族中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
史詩中,“蝙蝠用智慧從天神那里偷來了治好從忍利恩的三個兒子不會說話的秘方。納西人認為能言善辨、能力非凡、充滿智慧的蝙蝠,勇敢地飛到天上,向女神祈求,從而得到了三百六十種用于占卜的經(jīng)書,并帶回人間,治好了忍利恩兒子的病,不僅如此,蝙蝠還聽到天神說了一些機密的話,慢慢讓生活在地上的人類懂得了溝通的語言;狗與貓從天上給人類帶來谷種,納西人感激它們,在過節(jié)日的時候,把最好的食物總是先給狗和貓吃,更不允許殺死它們;螞蟻與蝴蝶幫助從忍利恩解決了許多生產(chǎn)勞作難題,納西人認為螞蟻與蝴蝶教會了人們勞作等等?!盵5]
中國各民族崇拜植物,歷史極其久遠,原始先民最先也就是居住在樹上,森林、大樹不僅僅給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還能夠提供必需的充饑食物,對他們來說,有的樹大到可以遮天蔽日,有的樹年復一年地長出甘甜的果子,既感激森林、樹木,又崇拜森林、樹木的神秘和創(chuàng)造。隨著人類離開森林、樹木,生活到地上,他們進而產(chǎn)生對花草、谷物的崇拜。原始人認為植物與人一樣有靈魂有生命,植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對氣候的適應,是植物有靈魂作主宰的表現(xiàn),是有著與人類相同的感情意志的表現(xiàn),同時有些植物表現(xiàn)出的頑強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讓原始人羨慕不已,從而求告植物、崇拜植物、祭祀植物,希望獲取它們的神力。
納西先民對植物崇拜也比較突出。在史詩《創(chuàng)世紀》中,當洪水泛濫之時,從忍利恩六兄弟六姐妹分別遵循神的旨意坐皮囊逃難,但只是從忍利恩一個幸存,因為他的皮囊分別栓在柏、杉、巖石上,而“柏是天的舅父,雷不轟柏樹,杉是天的舅母,電不劈杉樹”。納西先民,自認為和大自然,和生生不息的樹木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以致于在生產(chǎn)、勞作中,憑著對有些樹木的喜愛、感激,逐漸給它們賦予了人性,賦予了思想,賦予了神的力量。當納西先民熟悉了柏杉等植物的習性后,便認為這些植物之所以長壽不死,是因為它們與天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于是就虛幻地、主觀地認為柏是天舅父,杉是天舅母,所以,這是對某些植物的崇拜,也是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不僅在《創(chuàng)世紀》里,就是在后來傳說故事中也可見到,只是給它賦予了不同的涵義。在祭天儀式中,就是用柏杉作為祭物,以此傳達人與神的思想。
尊奉始祖神是祖神崇拜的最古老內(nèi)容,它是一個家族、一個氏族或一個民族最早族源的象征。祖先崇拜源于原始母系氏族制,是對原始女氏族長或?qū)κ献逵胸暙I的女祖亡靈之崇拜,到了父系氏族制時代,以崇拜父系祖先為主,并在父系家庭鞏固的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6]
這一觀念的思想來源是多方面的,試想,遠古社會,生活、醫(yī)療條件極其低下,生育子女存活率很低,后代的繁衍往往是一個原始族群最重視的頭等大事,然而在很多民族遠古先民心中,之所以自己的祖先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并且繁衍后代,是因為在他們身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殖力,進而產(chǎn)生對祖先的崇拜,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有就是原始先民認為萬物有靈,事物形體消亡后,靈魂會以另一種神秘的方式繼續(xù)存在,這種觀念逐漸產(chǎn)生了對死去的氏族祖先之亡靈的崇拜。
在納西族的史詩《創(chuàng)世紀》中也反映了納西先民的祖先崇拜意識,主要是對始祖從忍利恩和襯紅褒白的崇拜。史詩表現(xiàn)了始祖勤勞、智慧、英勇無畏的光輝形象。洪水將世間所有人都淹死了,唯獨從忍利恩活了下來,他設(shè)法跑到了黑白分界的地方,遇到“襯紅褒白”,她是仙女,結(jié)果兩個人真心相愛,向天神子勞阿普索要了繁衍萬物的種子,還有家禽和牲畜,夫妻倆回到人間,繼續(xù)繁衍人類,建設(shè)家園,過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夫妻倆在和子勞阿普的較量中,他們英勇頑強,機警敏捷,跨刀梯、打巖羊、擠虎乳,闖過一道道難關(guān)。在回到人間的路途上,戰(zhàn)勝重重險關(guān)的挑戰(zhàn),挫敗兇神可洛可興的攔截,夫妻倆還非常勤勞,在一天之內(nèi),他們能夠砍完九十九座山的樹林,能夠燒完九十九山的樹,能夠播種好九十九座山的土地,能夠撿回九十九塊山地上的種籽。
當下,在納西族傳統(tǒng)活動中,祭祖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每年分兩次進行,整個過程中,有迎祖、拜祭和送祖這些環(huán)節(jié),而這些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形式就是將 《創(chuàng)世紀》中的先祖世系大聲地念誦,還有祖先們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不畏艱辛的遷徙等等,顯然,讓后世的子子孫孫永遠銘記祖先的事跡就是祭祖的目的所在,“逐代相傳,不數(shù)典忘祖。”[7]
當然,靈物崇拜在《創(chuàng)世紀》中也可以看到,如襯紅褒白命、從忍利恩在居那若倮山上用鹿骨、獐坐骨把兇神可洛可興趕跑,則又是以那種骨頭為可以避邪驅(qū)惡的靈物崇拜。
[1]陳榮富.比較宗教學[M].中國文化書院,1987.33.
[2]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7.
[3]白庚勝.色彩與納西族民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58.
[4]呂大吉,何耀華.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7.
[5]楊福泉.納西古王國的東巴教[M].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54.
[6]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96.
[7]郭大烈,楊世光.東巴文化論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