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輝,羅 倩
(1.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檢察院,中國重慶400025;2.重慶市人民檢察院,中國重慶401147)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視角下的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
王登輝1,羅 倩2
(1.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檢察院,中國重慶400025;2.重慶市人民檢察院,中國重慶401147)
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既是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又是維護社會秩序、完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建設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必然要求,還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舉措。青少年失足的原因較為簡單,故對其幫教的針對性也較強;失足青少年對文化產(chǎn)品的需求較高,幫教難度較小。就工作思路而言,應做到“四個結合”,即幫教工作和預防首次犯罪、重新犯罪相結合,監(jiān)禁勞動和職前培訓相結合,監(jiān)所文化建設和文化教育相結合,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就工作重點而言,應關心輟學、留守、流浪青少年等邊緣青少年的成長,完善監(jiān)護制度,積極推動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
失足青少年;未成年人;幫教;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出臺了不少部門規(guī)章及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一些地方性法規(guī)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也制定了相應措施。本文所謂“失足青少年”,指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時不滿18周歲的人;而刑釋解教后“三年”或“五年”的限制,對于失足青少年的界定意義不大。鑒于當前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青少年經(jīng)濟來源及獨立生活能力延后、社會結構深刻變化以及社會觀念更新,將20周歲(甚至25周歲)及以下的人視為青少年,并無不當;將“失足青少年”解釋為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時不滿20周歲的人,亦無不可。不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分歧,保持內(nèi)涵一致,本文仍采第一種解釋。盡管勞動教養(yǎng)制度停用約一年后且于2013年11月被宣布廢除,但不可否認先前被勞動教養(yǎng)過的青少年仍屬本文所指的失足青少年。因種種原因,被收容教育、收容教養(yǎng)、收容審查等“小勞教”處理過的青少年不屬本文討論的范疇。
有學者認為,做好安置幫教工作,是維持我國社會政治長期穩(wěn)定、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是預防和減少犯罪的重要舉措;對提高監(jiān)獄和勞動教養(yǎng)機關的改造質(zhì)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面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應有之義[1]。本文認為,認識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的重大意義,應當站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和全局工作的視角和高度進行。
第一,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是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yǎng)的人在就業(yè)、求學、擇偶等方面會遇上比常人更多的困難,是社會弱勢群體,更需要社會的關懷。而失足青少年因一時錯誤,已付出相應代價,理應“輕裝上陣”,不應“一失足成千古恨”,不應一生都貼著“失足”的標簽,不應以一生來救贖。失足青少年的合法權益應當和正常人一樣得到保障,對于已歸正的失足青少年,在制度上和實踐操作中均不應有所歧視。鑒于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①《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中的“兒童”指不滿18周歲的人,其內(nèi)涵與我國的“未成年人”相同。切實關注未成年人成長的現(xiàn)實需要,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也有利于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茁壯成長,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和實現(xiàn)其合法正當權益,把他們培養(yǎng)成守法公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二,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完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必然要求。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可以推測得知,我國未成年人數(shù)量已逾二億。雖然失足青少年準確數(shù)據(jù)暫缺,但可以肯定其絕對數(shù)量是巨大的,其數(shù)量當以十萬計。一般而言,這些失足青少年成為潛在規(guī)范違反者的可能性高于他人,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使其有家可歸、有學可上、有業(yè)可就,滿足其合理需求,正確引導,而不是無所改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結伙橫行,漂浮于城市、為害于鄉(xiāng)里。做好對失足青少年這一特殊人群的社會關懷幫扶工作,進一步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完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有利于促進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第三,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建設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必然要求。刑釋解教人員本來已不易被社會接納,數(shù)以十萬計的失足青少年散布在社會各個角落,可能被視為不穩(wěn)定、不和諧的因素,不少人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被周圍的人視為“定時炸彈”,唯恐避之不及。盡管表面上一時相安無事,但這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因為這樣會使得其四處碰壁而導致逆反心理、反社會心理死灰復燃或者加劇,埋下隱患。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使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痛改前非,加速其社會化進程,使其真正融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從事正當活動,才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和諧穩(wěn)定。社會是由不同群體有機結合而成的,每一個群體都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在這個環(huán)境中相互作用,失足青少年也不例外。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鞏固監(jiān)禁教育改造的效果,使其回歸正軌、健康成長,關系到數(shù)十萬個家庭的幸福,這也是建設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多地把失足青少年改造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心智健全、心理健康、有益于社會的人,有利于增加社會的正能量,無疑是有利于建設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
第四,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舉措。人才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關鍵,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不少刑滿釋放的人尚且做出了不俗業(yè)績,我們沒有理由對失足青少年痛改前非、改邪歸正并發(fā)揮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悲觀失望。把失足青少年視為潛在的可造之才,積極發(fā)現(xiàn)、發(fā)掘失足青少年的優(yōu)點、特長、閃光點,盡量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盡管并非每個失足青少年均能成才,通過幫教使其不再危害社會,于本人、家庭、社會也是有益的。真正以人為本,真情關心每一個失足青少年,真切關懷失足青少年的合理需要,不拋棄、不放棄,“不讓一個人掉隊”,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豐富內(nèi)涵,也有利于實現(xiàn)各自的“中國夢”。
有學者指出,近年來,重新犯罪高發(fā),并出現(xiàn)以下新特點:流動犯罪呈常態(tài)化趨勢,重新犯罪短周期化和重罪化,重新犯罪低齡化;突出原因主要有:灰色再就業(yè),安置幫教弱化,家庭狀態(tài)不穩(wěn)定,犯罪勢力與我爭奪等[2]。相比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的成年人,失足青少年具有不同于前者的特征。相應地,對其幫教工作也具有不同于前者的特點。
第一,青少年失足的原因較為簡單,故對其幫教的針對性也較強。一般而言,青少年失足多與哥們義氣、盜、毒、黃有關,受不良朋友的影響較大,不及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復雜。因哥們義氣而大打出手,因貧困、不勞而獲思想而伸出黑手,因為交友不慎和好奇心重而誤入毒窟,因沉溺于不健康信息的影響而頭腦發(fā)熱等,在失足原因中占有突出地位。結合常見失足原因,針對個案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切實可行的幫教方案,增強幫教的針對性,有利于實現(xiàn)良好的幫教效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二,失足青少年對文化產(chǎn)品的需求較高,通過文教途徑熏陶感化幫教的效果較好。即便是厭學的失足青少年,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未完全泯滅,對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一方面,宜改革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校教育的趣味性,千方百計減少輟學現(xiàn)象、降低輟學率,并維護學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科學精神。另一方面,應當鼓勵創(chuàng)作,多創(chuàng)作能夠代表人類優(yōu)秀精神文明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文化產(chǎn)品,大力宣傳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傳播真、善、美,弘揚正氣和人間大愛,并適當引進域外優(yōu)秀的文化產(chǎn)品,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對促進失足青少年歸正、完全融入社會主流文化,從而壓縮犯罪亞文化的領地,進而徹底壓倒犯罪亞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失足青少年的主觀惡性一般不深,對其幫教難度較小。主要是因為:(1)失足青少年大多是觸輕微犯罪或者行政違法。如果所犯的是重罪,一般不會在18周歲之前就刑滿釋放。由于其世界觀、人生觀尚在形成過程中,思想未定型,可塑性較強,主觀惡性較小,惡習不深,并非罪大惡極,又在看守所、監(jiān)獄、勞動教養(yǎng)部門等教育改造過,使其深刻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有利于其悔過自新。(2)一般而言,失足青少年所得家人關愛和關注較多,幫教難度相對較小。實踐中,不少被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的成年人被家人歧視甚至被家庭拋棄,走投無路。相比之下,失足青少年要幸運得多,他們的監(jiān)護人一般會加大監(jiān)管力度,密切關注其行為和思想動向,及時監(jiān)督和糾正,并給予充分的精神慰藉。來自家庭的強大“拉力”,有利于促進失足青少年遠離消極頹廢的亞文化圈,積極投身健康向上的社會主流文化。(3)“三無”、“三假”相對較少,脫管和失控也相對較少。“三無”指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業(yè)可就的人,“三假”指假姓名、假身份、假住址,通常伴隨有假證。而失足青少年一般有家可歸,有親可投,暫未面臨緊迫的經(jīng)濟壓力。(4)失足青少年較多面臨的是求學問題,而不是就業(yè)、感情的問題。由于失足青少年不滿18周歲,通常而不具有勞動力市場準入資格,當務之急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能力,為將來從事正當職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奠定基礎;即使“啃老”一般也能被社會所理解,不至于被公眾指責,故有相對充足的時間為未來就業(yè)做準備?,F(xiàn)代青年首次婚齡普遍較晚,一般而言失足青少年較少地面臨著感情糾葛和紛爭,有利于其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文化知識和社會規(guī)則上。
1994年2月,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對刑滿釋放、解除勞教人員安置和幫教工作的意見》,已明確提出要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各地又有長達20年的相關實踐,安置幫教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等已相當完善,茲不贅述。不過,相關規(guī)定主要是針對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yǎng)的成年人的,針對失足青少年的幫教內(nèi)容較少。規(guī)范和實踐一般均認為,安置幫教工作的重點對象是刑釋人員中的“三無”人員和有重新犯罪傾向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認為,要做好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應當把工作向前向后延伸,注意階段性特征,注意工作思路、工作重點和工作措施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工作思路
第一,把安置工作和預防首次犯罪、重新犯罪相結合。把有重新犯罪傾向的人作為失足青少年幫教工作的重點對象,采取措施預防重新犯罪,是非常必要的,卻只治標不治本。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指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卑压ぷ飨蚯把由欤箯V大青少年學法知法、遵紀守法,不實施犯罪行為,積極預防首次犯罪,可從根本上減少安置幫教的工作量,繼而把幫教工作做得更細、更好。
第二,把監(jiān)禁勞動和職前培訓相結合。職前培訓一直受到高度重視,但似乎不及監(jiān)禁勞動更受重用。職前培訓的內(nèi)容往往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更主要的是培訓者、被培訓者的積極性沒有調(diào)動起來,學習實效也不夠顯著。因此,很有必要把監(jiān)禁勞動和職前培訓有機結合,兩手都要抓好抓硬??梢云刚埪殬I(yè)技術學院的教師前來授課并給予合理報酬,鼓勵成功的歸正人員前來講課,現(xiàn)身說法、正面引導。不妨因人制宜、自由選課、分班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監(jiān)禁勞動變成教學實踐活動,充分調(diào)動兩方面的積極性,完善培訓和學習的激勵機制。青少年頭腦靈活,接受新知識快,掌握新技藝也較快,可以學得更好,兩者有機結合有利于掌握正當謀生技能,增加其就業(yè)競爭力。
第三,把監(jiān)所文化建設和文化教育相結合。忠誠、公正、規(guī)范、文明的監(jiān)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先進的監(jiān)所文化,應當在對被監(jiān)禁人的文化教育中貫徹落實。優(yōu)質(zhì)、成功的監(jiān)所改造,是安置幫教工作的重要前提性條件。監(jiān)獄、勞動教養(yǎng)場所等監(jiān)所具有相對隔離的特征,服刑人員、被勞動教養(yǎng)人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獲得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更需要監(jiān)所提供較多的“精神食糧”。失足青少年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是非觀念、法制意識較薄弱,在監(jiān)禁期間安心學習文化知識、法律常識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力促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入心入腦,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第四,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政府為主導、社會為主體”是安置幫教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不過受人力財力的限制,政府的主導地位明顯而所起的主導作用不夠顯著。我國民間組織(NGO)發(fā)育滯后,力量薄弱,在公共服務方面未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安置幫教工作如果缺乏社會參與或者參與不力,則難以形成強大合力,幫教工作的實效將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因此,宜充分認識、更加重視、充分發(fā)掘企業(yè)、幫教協(xié)會、回歸基金及安置幫教基金會、個體勞動者協(xié)會、私營企業(yè)協(xié)會和志愿者等的巨大力量,鼓勵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幫教工作,例如推廣“彩虹計劃”,并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如小微信貸、稅費減免緩等。
(二)工作重點
一方面,要關心輟學、留守、流浪青少年等邊緣青少年的成長,維護其正當合法權益。除因為貧困外,輟學青少年大多因為學習成績差而厭學,較早流落社會,容易被社會上消極勢力拉攏,“近墨者黑”,同流合污,走上錯誤的道路。許多留守青少年處于“父母管不著,祖輩管不住”的狀態(tài),如果不“犯事”,可能一些政府部門也不會管。而流浪青少年的狀況比留守青少年更糟糕、處境更壞,其思想觀念被犯罪亞文化浸潤更深,也更易成為規(guī)范違反者和受害者。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亟待加強和改進。因此,政府宜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更加關懷輟學、留守、流浪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采取措施給予人道主義關懷,使其學有所教、食有所安、住有所居,保障其基本人權,維護其正當合法權益,減少盲目、違法的私力救濟,減少反社會觀念的形成,減少一切不和諧因素,多措并舉積極預防首次犯罪和重新犯罪,從源頭上遏制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從而減少安置幫教工作的數(shù)量。雖然這不是直接的幫教工作,但其與幫教工作密切相關,且重要性不亞于通常認識中的幫教工作。
與此相關的是,完善和落實監(jiān)護制度。很多失足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是漸進式的、有過程的,除了“問題家庭”中的青少年外,有很多青少年處于“失管失控”狀態(tài)。其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與實際監(jiān)護闕如、監(jiān)護制度的不完善存在密切聯(lián)系。若刑釋解教后依舊如故,失足青少年往往會陷入經(jīng)濟和情感上的困境又孤立無援,幫教工作的實際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如果其來自正常家庭,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正確指引,特別是要謹慎交友,則大大有利于實現(xiàn)幫教工作的目的。故宜規(guī)定,如果失足青少年沒有監(jiān)護人,或者有關部門①如人民法院通過民事訴訟程序有權指定、變更監(jiān)護人;在安置幫教工作中,司法行政機關是主導機關,宜由其決定監(jiān)護人的人選。認為其監(jiān)護人不宜擔此責任的,可以依法定程序變更;并進一步明確監(jiān)護人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
(三)工作措施
我國不少地方已創(chuàng)新了幫教制度、機制。例如,學歷、資格證書等取得制度,刑釋解教之前的過渡幫教制度,接茬落戶制度,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不受歧視制度,勞動保障和社會救濟制度,監(jiān)控制度,幫教工作聯(lián)席會議制度,談話談心記錄制度,跟蹤考察制度,檢查考核制度,家訪回訪制度,安置基地制度等。又如,完善“重新違法犯罪風險評估”制度,探索實行“必接必送”制度,探索完善“雙向延伸”制度,完善管理軟件信息化制度,健全規(guī)范化管理制度,探索實現(xiàn)安置市場化的新路徑[3]。浙江省溫嶺市創(chuàng)造了“陽光驛站”模式,該模式是以社會力量參與為核心,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來參與犯罪綜合治理;該模式著力與未成年人司法其他配套制度進行融合;幫教措施非常人性化并具實效性;該幫教制度適應了我國當前司法資源緊缺、經(jīng)費不足的現(xiàn)實情況[4]。2006年重慶市大渡口區(qū)人民檢察院決定開展“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建設,以“耐心教育、愛心感化、真心挽救”為工作理念,這一工作創(chuàng)新機制很快在全市檢察系統(tǒng)得到推廣。這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先進經(jīng)驗,值得推廣借鑒。
此外,欲全面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安置幫教工作,推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健康和諧,還應當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措施。主要有如下幾點建議:(1)更加重視教育,確保教育經(jīng)費到位,減少輟學。強制性保證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增加法律常識課程。可以考慮在貧困地區(qū)給學生發(fā)放免費的營養(yǎng)午餐,減少和防止因貧輟學,并對貧困學生給予一定補助。(2)完善信息化管理。公安機關應建立相應數(shù)據(jù)庫,確保無遺漏、不脫管、不失控,全面清理,摸清底數(shù),及時更新;并與司法行政部門、教育部門、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協(xié)作配合,形成合力,共抓落實,形成長效聯(lián)動機制。(3)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禁止未成年人進入酒吧、KTV、網(wǎng)吧、舞廳、歌廳、棋牌室等經(jīng)營性娛樂場所。違反管理規(guī)定的,對經(jīng)營者處以罰款、責令停業(yè)整頓等行政處罰。主要因為,這些地點是高危人員密集地、犯罪多發(fā)地,青少年較多地接觸這些人和地方,不利于其健康成長。(4)切實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相關規(guī)定,禁止未成年人接近特種行業(yè),力避(最好禁止)青少年涉足灰色就業(yè)。
[1]黃京平,席小華.幫教安置工作的理論與實務[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36~38.
[2]鄭祥.改革安置幫教與扼制重新犯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32 ~133.
[3]李曉英.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安置幫教一體化的路徑思考[J].當代法學,2010,(6):150 ~151.
[4]夏佩群,洪海波.論未成年人幫教制度的構建——以W市“陽光驛站”幫教模式為實踐樣本[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11):73~74.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to Juvenile Delinqu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WANG Deng-h(huán)ui1,LUO Qian2
(1.Chongqing Jiangbei District People's Procuratorate,Chongqing China 400025;2.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Procuratorate,Chongqing China 401147)
To do the work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well,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inors,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minors,maintain social order,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management,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soci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appl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 reas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simple and it is easy to give them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Juvenile delinquents have higher demand for cultural products.As for the work,there should be"four combinations",.i.e.,the combination of resettlement with the prevention of first offense and re - offending,the combination of prison labor with the pre-employment training,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ison culture with cultural educ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led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As for the focus of the work,societ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growth of drop - out,leftover children and homeless teenagers,trying to improve guardianship syste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work mechanism.
Juvenile delinquents;Minors;Assistance and education;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DF81
:A
:1008-2433(2014)06-0030-05
2014-09-20
王登輝(1985—),男,湖北隨州人,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武漢大學法學院2012級刑法學博士研究生;羅 倩(1985—),女,湖北黃岡人,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