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禮
(云南省昭通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昭通657000)
因生半夏有刺激口腔、咽喉和胃黏膜,產(chǎn)生咽痛、舌麻和嘔吐等不良反應,被列入毒性中藥品種。筆者在學習及實踐中,認識到半夏生用安全效佳。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半夏列為下品,指出“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卑胂目梢陨茫部梢圆捎枚喾N炮制方法炮制后使用,生半夏長于消腫散結(jié)[1]。
《傷寒》、《金匱》兩書以半夏入藥組方計42方,共49處。其中《傷寒》18方、《金匱》24方。最大量為2升,約合今用120g,如大半夏湯;最小量為1分,約合今用0.1~0.5g,如鱉甲煎丸。仲景以半夏所制之42方中,有20方注明“洗”??芍敃r用的是生半夏,而制半夏則無洗的必要[2]。
《傷寒論》[3]中半夏與甘草、生姜同用的24方次,與炙甘草、干姜同用的有5方次,與姜配伍共30方,有12方不與姜配伍,與炙甘草配伍的有2方,可見半夏與姜和甘草配伍不單是解毒之用。
《金匱要略》[4]治療留飲的甘遂半夏湯,用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0.5升,去滓),也就是先煎半夏,再用所煎取得半夏液半升,混入余藥同煎。再如治療支飲的小半夏湯,用半夏1升,生姜0.5斤,以水7升,煮取1.5升,分溫再服。說明半夏的用量增大,宜久煎,且與大量生姜同煎。小半夏加茯苓湯茯苓的用法也是如此久煎。
陶弘景謂:“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保ā吨兴幋筠o典》2012:777)??芍帐嫌玫氖巧胂?。
《本草綱目》謂[5]:“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睆娬{(diào)半夏的“涎滑能潤”之性。
丹溪謂半夏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潤滑?!八滓园胂臑樵铮`也[6]。”說明當時用的也是生半夏,制半夏沒有潤滑之性。
制半夏浸泡主要的輔料是白礬水溶液,法半夏須經(jīng)石灰水浸泡,清末民初張山雷[7]認為:“半夏最多涎沫,其體及滑,而味甚辛。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其味辛而開泄,本未有燥濕之意。而六朝以降始講制藥,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則尤百出而不窮,于是浸之又浸,搗之又搗,藥物本真,久已消滅。甚至重用白礬,罨之悠久,而辛開滑降之實,竟無絲毫留存,乃一變而為大燥之渣滓,則古人所稱之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謂矯枉而過其正,最是魔道?!?/p>
張錫純[8]謂:“惟藥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礬水煮之,相制太過,毫無辛味,轉(zhuǎn)多礬味,令人嘔吐,即藥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礬,以之利濕痰猶可,若以止嘔吐及吐血、衄血,殊為非宜。愚治此等證,必用微溫之水淘洗數(shù)次,然后用之。然屢次淘之則力減,故須將分量加重也。”
李可老中醫(yī)在破格救心湯中加生半夏30g治療肺心病心衰。認為“方中生半夏為降逆化痰要藥,用時以溫水淘洗3次,加等量鮮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強療效,頗有妙用[9]?!?/p>
黃煌[10]說:“張仲景當年使用的是生半夏,與當今習用的經(jīng)姜、礬等反復炮制后的制半夏不同,兩者的用量和用法可能也有一定差異,最多用過60g,治療偏頭痛,未見不良反應?!?/p>
半夏的炮制品有多種,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醋半夏、宋半夏、半夏曲等。其加工時均用白礬溶液浸泡,法半夏還要經(jīng)甘草、石灰湯浸潤[11]。
朱良春[12]指出:“半夏生用止嘔之功卓著,半夏是可以生用的,而且用生半夏止嘔療效優(yōu)于法半夏?!敝炖显趯嵺`中進而體會到生半夏久煎,則生者變熟,何毒之有。用生半夏入湯劑,應單味先煎30分鐘,至口嘗無麻辣感后,再下余藥。常以生半夏為主的煎劑治療心下痞等癥而取效。
吳銀根喜用生半夏10~15g(先煎0.5h)治療許多內(nèi)科疑難雜癥而每獲特效。認為半夏炮制后毒性雖去,但藥力亦大減[13]。
姜春華稱制半夏為藥渣,用藥渣試于仲景方劑,療效平平。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經(jīng)煎煮,則生者已熟,毒性大減,何毒之有?半夏生用,非但無毒且藥性混全,力大效速[14]。
筆者取生半夏15~30g,搗碎,用溫開水2000mL浸泡30min、煎煮30min,口服100mL,1日2次?;騿挝?、或配生姜、或配炙甘草,常用于臨床,未見不適反應。如治王某,男,51歲,2008年9月23日初診??人?、呼吸困難反復發(fā)作3年,復發(fā)加重1周。自購中、西藥服用不效。癥見呼吸困難,咳嗽痰少,喉中哮鳴音,不渴納差,二便如常,舌淡苔白潤,脈弦細。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哮鳴音明顯。血常規(guī)示W(wǎng)BC16.3×109/L,中性粒細胞87.5%。胸片示雙肺紋理增粗紊亂。西醫(yī)診斷為哮喘性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為哮喘。證屬痰飲伏肺,外感風寒。治以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方用射干麻黃湯加味。射干15g,麻黃15g,半夏15g(溫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細辛10g,五味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蘇葉15g,炙甘草15g,大棗20g,生姜15g。3劑,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用喘定、鹽酸氨溴索、頭孢噻肟鈉靜脈滴注。9月26日二診,咳嗽、呼吸困難明顯減輕,喉中痰鳴音消失,少許哮鳴音,舌質(zhì)淡苔白潤,脈弦細。繼用射干麻黃湯加減[射干15g,麻黃15g,半夏15g(溫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細辛10g,五味子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蘇葉15g,杏仁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再服4劑。9月29日三診,咳嗽、呼吸困難已消失,復查血常規(guī)已正常。仍有乏力食少,動則出汗。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浮緩。予參蘇飲加減[人參15g,蘇葉15g,葛根30g,半夏15g(先用溫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前胡15g,茯苓30g,木香10g,枳殼10g,桔梗10g,陳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5g],7劑。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半夏生用安全效佳,先用溫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既可發(fā)揮半夏的藥力,又能保證用藥安全。
[1]王子壽,薛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95.
[2]周禎祥,鄒忠梅.張仲景藥物學[M].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160.
[3]李心機.傷寒論通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湖北中醫(yī)學院.金匱要略[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1:117.
[5]李時珍.本草綱目[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73.
[6]李克紹.李克紹醫(yī)學全集——中藥講習手記[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210.
[7]張山雷.本草正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01.
[8]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35.
[9]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8.
[10]黃煌.張仲景50味藥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00.
[11]王孝濤,程明,蒙光容.簡明中醫(yī)飲片炮制與應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4.
[12]朱步先,朱勝華,蔣煦,等.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集[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11-212.
[13]樓錦英.中藥臨床妙用錦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22.
[14]李金昌,黃金活,嵇玉峰,等.生半夏臨床應用體會[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5,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