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眾長 圖_加拿大溫哥華丘吉爾高中
移民學生的“生長痛”
文_楊眾長 圖_加拿大溫哥華丘吉爾高中
2010年底,我們全家獲批技術移民加拿大,那時兒子在上海剛剛念完初二上期。為了突擊英文,我們讓他休了學,專門請了個外教每天跟他練習口語。此前,他跟大部分國內同學一樣,接受的英文教育側重閱讀和語法,口語和聽力幾乎是一片空白。應該說,這段時期的突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最多掌握了些日常簡單會話,要達到用英文聽課、做作業(yè)、交朋友的水平,還有相當的距離。2011年夏天,兒子隨他母親前往溫哥華,9月正式注冊成為丘吉爾高中(Sir. Winston Churchill Secondary School)9年級學生。加拿大的公立學校一般從8年級開始算高中,就這樣,一個在國內初二都沒念完的學生,直接就成了高中生。
按規(guī)定,凡是沒有在加拿大讀書經驗的學生,都必須從“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班”(即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念起。經過考試,兒子被分在ESL的3級班。該校的ESL共分4級,即1、2、3和過渡班。3級對移民學生來說,起點算高的,讀到11年級還在ESL里混的也大有人在。但ESL的1—3級都不能休學分,因此,要畢業(yè)的話,必須在12年級(相當于國內的畢業(yè)班)之前升入“常規(guī)班”,至少也要升到“過渡班”。如果高中畢不了業(yè),那就得繼續(xù)念“13”年級;或者打消讀大學的念頭,另尋他法了。
兒子第一年的學習生活并不輕松,甚至可以說相當痛苦。首先是過語言關。他在國內積累的單詞量和突擊而成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即使在ESL班里也是差強人意。因此,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或似是而非就自然而然。
ESL班里,華人學生不少,交朋友倒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這個“不是問題”反倒成了問題:周圍都是華人面孔,大家的英文水平半斤八兩,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你的英文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好在,對于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語言關終究是可以過的。畢竟老師用英文授課,且教材、閱讀材料以及每天所見所聞大多是英文,如果家長能及時與老師溝通,讓老師推薦些合適的閱讀材料來循序漸進地增加單詞量,會對孩子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我們就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每日督促兒子閱讀Worldly Wise之類的閱讀材料,單詞量一上去,他的英文就可以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了。
讓他覺得最不適應的,是加拿大學習生活的節(jié)奏。在國內,他已經適應了每天做大量作業(yè),隨時隨地考試的方式。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國慶節(jié),大假七天,結果數學七張卷子,英文七張卷子,語文七張卷子。不僅搞得兒子垂頭喪氣,連我們做家長的也跟著憤懣不平:這哪里是放假?哪里是休息?與其這樣,不如不放還好點。
一到加拿大,這些情況隨之消失,按說應該高興才是。結果,兒子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讀書了。他甚至認為,周圍這些同學都說來混日子的,一點沒有“痛并快樂著”的學習勁頭,他甚至懷念起當初熬更守夜做作業(yè)的日子來!
作為家長,我們有時候也犯嘀咕:加拿大學生也太輕松了,這樣能練就真才實學嗎?所以,有時候也忍不住把國內那套搬過來。更有甚者,不少移民來的家庭,紛紛像在國內一樣,把子女往這個補習班那個興趣班送,一周七天,天天不打烊。
在不同的課堂上,能接觸到不同性格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社交能力。
其實,在我看來,這還是國內那種“別輸在起跑線”的思維在作怪。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更多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學科沒有主次之分,沒有一個學科可以偏廢。加拿大高中實行的是學分制,必修修完一定學分才可以畢業(yè)。與國內片面強調“語數英”不同,加拿大的高中學分也包括社區(qū)活動的分數、體育成績和音樂成績的分數。換句話說,光讀書而不聞窗外事的學生畢不了業(yè)。
電子課程
Stephanie Cho (斯蒂芬妮·左)在比賽中得到了銅牌
剛來時,兒子一開始沒有很好地融入這個社會,心理上對移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抗拒。
我當時在國內一家外資企業(yè)做高管,不在兒子身邊。他遇到挑戰(zhàn)時,總覺得欠缺父親的關愛和指導。青春期本身就包含各種變化和叛逆,更何況在這些“固定動作”之外,還得面對因移民而帶來的文化和習俗沖突,說雪上加霜,一點都不過分。
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定放棄國內薪資優(yōu)厚的工作,來到加國,陪兒子一起度過這個“生長痛”的階段。在整個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兒子頭上的這股頂頭風并沒有持續(xù)太久,他就投入非常豐富的學校生活去了。
不夸張地說,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是大學生活的預演,大學是高中生活在縱深方面的延續(xù)。在高中,你可以參加各種社團,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別說你沒有興趣愛好,因為總有一款適合你。以體育活動為例,一年四季都有比賽和訓練:校內選拔賽,市級省級聯(lián)賽,主場客場,不亦樂乎。同時,學生會的活動也很多,學校舉辦的幾乎所有活動,比如音樂會、聯(lián)歡會等,都是由學生組織、操辦,老師僅僅起輔助作用。
另外,所有學生組織的“頭目”都是通過競選而不是委任產生的,你要當領導,必須四處拉票、游說。你在臉書(Facebook)上有多少好友,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數”——那意味著你的社交能力。學校的活動多,再加上每個學生選修的課程不一樣(基本上每一節(jié)課都在不同的教室進行,會接觸跟不同的同學),學生的交際圈勢必不僅僅限于某一個班級。這樣,在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學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力都得到了鍛煉。
話劇表演。體育,音樂,美術,手工……總有一款適合你
拿兒子來說,他在國內除了奧數,其他任何興趣班都沒上過,我們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他有何其他興趣愛好。但到了加拿大,在音樂課上他被老師安排去吹長號。很快,他在音樂上的天分開始展現(xiàn)。三年來,他從初級一直吹到高級,從第三長號手“吹”到第一長號手,同時,入選學校的爵士樂團,還代表學校參加了溫哥華爵士音樂節(jié)。
有兒子參加的表演,我們都會去觀看。我經常一邊看一邊想,如果在國內,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還有吹長號的才能,更不用說上臺表演。以吹長號為契機,他又學會了吉他,并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到現(xiàn)在,一些學校的重要活動,他和他的樂隊都會受邀前往助興。
兒子在體育方面的愛好也被激發(fā)出來。他的興趣是羽毛球。經過選拔,他成為學校羽球隊的成員,并代表學校參加溫哥華市的高中聯(lián)賽,第一年就拿到了市冠軍——兒子作為雙打成員,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此外,他還參加了“社區(qū)青少年委員會”,并擔任“藝術分會”的主席,這對他認識社會,進而了解世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一旦進入角色,我們也慢慢感覺到,來到加拿大后的這個急彎,我們總算超車過去了。進入10年級,兒子的各項潛能全面爆發(fā),他那個學年一共拿了11個A,并榮幸地入選僅有5%的學生可以進入的“校長名單”,并且,他在同年艱難地考入了該校聞名于世的“國際文憑班”,一下子就超越ESL,甚至連“過渡班”都不用上,就直接進入該校最具實力的優(yōu)秀學生團體中。
一轉眼,兒子的加拿大高中生活已經過了三年,接下去的這個學年將是最重要的一年,因為他將面臨升入大學的挑戰(zhàn)。我相信,只要整個家庭共同來面對這種文化、社會的差異,他的愿望終將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