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王瑞霞
?
民國時期白木耳試驗研究和生產貿易狀況述評(三)
賈身茂1王瑞霞2*
(1.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鄭州 450008;2.《食用菌學報》編輯部,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1934年鄭稷熙在《四川銀耳概論》中講:“銀耳雖為近年發(fā)現之食物,然已與參茸燕桂齊名矣,其經濟價值,其食用功效,殆莫不相與同等焉,惜此種林產物,數量稀少,竟成富豪仕宦之嗜好,不能惠澤兆民,實有負食物價值之本旨,故為達普及眾民之目的,及提倡林產與發(fā)展農村經濟起見,農林學士,當菏責群往研究,以開農村富源,若任之棄貨于地,是誠暴殄造物營造之美意,而亦吾儕之咎也。”[7]
為此,1935年鄭稷熙在《籌設銀耳改良場計劃書》中更進一步具體地闡述了建立改良場的意義:“惟有改良銀耳一事,關系災區(qū)善后要政,既為復興農村捷徑,復為生產建設要道。不榖前于生產會議,及經濟災區(qū)農專文中,俱曾提議呈請之,緣最重災區(qū)之萬源通江兩縣,其生產土物中,可有開發(fā)希望,而又能輔助于孓遺之生計者,惟銀耳一物!往昔鄉(xiāng)農,持以為生,直接間接,十萬有余。每歲運滬漢各地,能有二百萬之收益。官府目為重要稅源,市纏賴以繁榮。有土此有財,造化厚生,民悉勝用,可謂當矣?!卩l(xiāng)農經營,嫌之粗放,而又墨守陳技?!綉O法改良,增進生產。若試驗得要,復可推廣風土類似之森林區(qū),均得引種產殖,俾山農能盡地力,而人類食貨,亦足美滿?!盵19]
鄭稷熙在《籌設銀耳改良場計劃書》一書中提到銀耳改良計劃有14項之多,其標題為“一測量氣候,二考察土宜,三蕃殖耳木,四撫育森林,五耳木種類,六栽培耳菌,七制造耳菌,八貯藏耳菌,九分析耳木,十化驗耳菌,十一改育菌種,十二制造菌種,十三生產合作,十四運銷合作”。[19]
其中“十一改育菌種”的內容為:“據著者歷年之調查悉知,華北銀耳色銀白而不潤澤,遵義銀耳質薄而枯澀,陜南銀耳色暗而不滑膩,萬源通江兩縣者其色澤有黃白漂白,其皺褶有深紋淺紋,商業(yè)上之提裝銀耳,則以色油黃而褶深者為最上品。然究竟品質上營養(yǎng)上成分上以何者為佳良?即應考驗各種而決定之。并當設法育進佳種,以為改良之基本?!盵19]
“十二制造菌種”的內容為:“產耳之區(qū),常有間年或數年,或產后不再產者,鄉(xiāng)人目為運氣所在。實則耳菌之胞子,因環(huán)境不良,永久或暫時之不存留,故乃有其現象。此可知用人工播種,殆為必要,而又必以人力制造菌種,救其弊?。∷浦N,且可供應各試驗場考究之用,或為推廣新產區(qū)之種菌?!盵19]
這里首先提出了“改育菌種”的重要性,繼而分析了“產耳之區(qū),常有間年或數年,或產后不再產者,鄉(xiāng)人目為運氣所在。實則耳菌之胞子,因環(huán)境不良,永久或暫時之不存留,故乃有其現象”的原因,因此提出“人力制造菌種,救其弊病”的意見是很有遠見的。
熊文愈1941年在《通江銀耳之調查及其改進方案》一文中指出的銀耳之“改進方案”共有8點:“a擴大產耳面積,b增植寄生樹種,c改良栽培技術,d施行合理管理,e改良采集與干燥方法,f集中銷售,g增加耳農資本,h嚴禁銀耳摻假” 。[1]
在“c改良栽培技術”一項中提出的三點意見很有見地:一是“銀耳既為通江農家副產,復能銷售南洋香港各地,換取外匯,充實抗戰(zhàn)力量,我國農林當局應于通江銀耳區(qū)設立銀耳改良場,研究栽培、管理、采集、干燥等方法,將其所得推廣民間,收效必宏”[1]。二是重視實施消毒初見成效的實例:“作者二十八年在通,曾試擬一法,勸耳農使用,亦有相當成效,即耳堂消毒,段木消毒,凡有雜菌寄生之耳棒應立即撤去”[1]。三是改天然接種為孢子液人工接種的成效:“摘鮮耳于冷沸水中,搓壓攪拌,使胞子脫落胞子柄而浮游于水中,然后將此液用細孔噴水壺(噴霧器最佳)噴淋于無雜菌寄生而尚未產耳之段木上,越十數日,即可發(fā)現銀耳菌絲蔓延生長,更發(fā)展為銀耳。部分耳農始信銀耳人工栽培之可能?!盵1]
以上建議的建立試驗場及改良方案,雖然未能全部落實實施,但當時知識分子之發(fā)展農村經濟和愛國之心躍然紙上。不少學者尋求利用銀耳孢子、菌絲做菌種接種栽培,雖然是少數的、零星的,但也取得了初步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進一步改良菌種積累了經驗。
民國時期對傳統(tǒng)栽培銀耳技術的經驗進行科學總結,是進一步改良的基礎,有不少從事農林業(yè)領域工作的知識分子主動做了這一工作,撰寫了一些論文。其中以連載在《新科學》1940年3~4期“科學論文”欄目的《中國白木耳栽培法》(上、下)比較系統(tǒng)。該文分9個部分:“Ⅰ緒言,Ⅱ白木耳樹的種類,Ⅲ段木的造成法,Ⅳ白木耳的時期,Ⅴ白木耳種場的管理,Ⅵ白木耳的采法,Ⅶ白木耳的焙法,Ⅷ白木耳的功用,Ⅸ白木耳的經營法”。[16]
其中 “Ⅲ段木的造成法”[16]中提出了原木、段木、干燥度、井字形堆積、刻紋等概念:“到了明年的三四月,才可以把原木切斷,使成我們所需要的適當長度,這切斷的樹干,便是我們栽培用的材料,在這里我們叫做段木。”“原木的干燥度適當后,方可切斷,就成段木。尚覺其干燥不充分的時候,可用人工促其速干,其法是于山腰內選擇適宜的地帶,把段木作井字形堆積起來,便能縮短時間而達到適當的干燥度。”“當段木干燥度適宜后,便可從事刻紋工作,工具是斧或鑿,刻時,可把段木的大端著地,刀口宜傾側,回旋刻之,紋與紋之間得距離約六七寸,其深程度,普通約在一分五厘左右,但不能說定,這是隨樹的種類而不同的,樹皮厚的,則宜深刻;樹皮薄的,則須較淺,大致刀鋒通過的樹皮,更切開少許邊材部,便頗適度,進行這種工作時,手宜輕捷,并需注意皮層,不可使之與材部剝離?!?/p>
“Ⅳ白木耳的時期”[16]又分:“1、排期,2、排法,3、樹向,4、架法,5、種子”等部分。“Ⅴ白木耳種場的管理”[16]又分:“1、修籬,2、整蔭,3、澆水,4、發(fā)菌,5、產耳,6、產量”[16]等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Ⅳ白木耳的時期”的“5、種子”部分,該文講:“耳樹受日光的照射,飽受熱度,并且堆疊合宜,空氣流通新鮮,樹身不朽不蛀,一遇濕氣,則自然發(fā)生黃色微菌,有此黃色微菌,白木耳自必能產生。”[16]這里分析一下“黃色微菌”。“黃色微菌”的出現,這一點確實是銀耳栽培中段木上發(fā)生耳芽前的一種普遍現象,民國時期在很多調查報告里也都曾提到“黃色微菌”的出現是銀耳出現前的征兆。不過當時“黃色微菌”還沒有引起調查者的高度關注,既不認識也未進一步研究其本質特性。唯獨楊新美教授獨具慧眼,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觀察與研究,在《中國的銀耳》中作了報告:“有一種灰綠色的淡色線菌及一種球殼菌(未做鑒定)經常與白木耳伴隨生長,耳農稱前者為‘新香灰’后者為‘老香灰’,認為是銀耳的變態(tài),并認為與產量有其重要的關系。根據初步觀察,二者確與銀耳相伴,前者約占產耳段木總數的77.4%,后者占74.5%,而且在濕潤的氣候下,新香灰經常也發(fā)生在老香灰的黑色子座上,在培養(yǎng)中尚未斷定期間關系,他們可能在營養(yǎng)上與銀耳有著深切的相關,但它并非銀耳的一個世代是可以肯定的(在它們的菌種培養(yǎng)上并未發(fā)現其相互轉化的跡象)?!盵20]楊先生自此發(fā)現了“香灰菌”“在營養(yǎng)上與銀耳有著深切的相關”?!般y耳與香灰菌關系的確定,為銀耳混種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边@一事實,充分證明了“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真理,那些淺嘗輒止的做法,永遠也探索不到科學真理的曙光。楊先生博識深湛的科學素質,使他在旁人不注意的細節(jié)上有了新的科學發(fā)現。
(1)“胞子的混合液”或“胞子液”菌種及其接種。1934年魏新農在《最新香蕈冬菰及白木耳之栽培法》一書的“第十二章白木耳栽培法”之“五胞子之接種法”中敘述:“現今栽培白木耳的人,所用的方法,乃是采集七八分開的白木耳,把它放在陶器制成的缽里,搗爛之后,加入適量的清水,使成稀薄的液,然后供播種之用。
……配合的方法,大概是每白木耳一兩入加清水二合,或是二合五勺。
如右所述,把白木耳搗爛之后,便可制成胞子的混合液;若不用這種方法,也可依著前邊說的成數(即每白木耳一兩入加清水二合,以至二合五勺),用清水洗白木耳的蕈傘,把生成的胞子,洗落在水中,作成胞子液,以供播種之用?!盵13]
“播種的方法,可分兩種:一種是用胞子注射器的方法,一種是取胞子液磨入榾木樹皮的傷口?!盵13]
史公山在《食用菌栽培法》(1935)“第八章銀耳栽培法”的“第四節(jié)采種法與施種法”[21]中講:“繁殖銀耳用種的采取法,與椎茸一樣,也有兩種:一便是采取其芽孢,二便是采取其菌絲。菌絲采取法,與椎茸相同。”其“芽胞采取”之方法是這樣,“當種木上的銀耳,開放到七八分的時候,就撿起形質最佳的,采摘了下來,放置瓷盆或玻璃器中,混入適當量的清水。再用筷或玻璃棒充分攪稠,令其細碎。或不攪稠,而用手或其他適當器具將其菌傘充分洗刮,使其結生的芽孢盡向水中落下。此時的水中,就混合著無量數的芽孢了,便可以此溶液,作為施種之用。和入清水的適當量,大致以一滿握銀耳混入一升半清水為標準。進行此工作宜注意清潔,采摘銀耳的手,所用的水與器皿,都要注意清潔?!薄安徽撌茄挎呷芤夯蚴蔷z溶液,于調制后,都須立即施種,不可延擱?!薄笆┓N,以用芽孢注射器為最便利?!绮挥米⑸淦?,而用切傷口施種法的時候,可選適宜的長毛刷子或新毛筆,飽含此溶液,涂于切口內。”
(2)種木菌種及接種。李師頤在《銀耳香菰繁殖律》(1940)一書中的銀耳種木菌種的制取方法為:“采取銀耳種木的方法,擇取產生銀耳極旺之寄主,以小鋼刀向產生銀耳部分周圍直徑二寸之內,連皮和木質刮下,惟木質部只可刮一個年輪(多不適宜),因銀耳菌絲力弱,不能進入第二年論也。刮下之皮和木質搗成粉與采下孢子連同培養(yǎng)液拌和,制成塊,可以保持繁殖力二年。”[17]。這種銀耳的“種木”菌種,實質上是孢子與耳木菌絲及細木屑三者混合物。
(3)耳木粉菌種及接種。史公山在《食用菌栽培法》(1935)“第八章銀耳栽培法”的“第四節(jié)采種法與施種法”敘述:“繁殖銀耳用種的采取法,與椎茸一樣,也有兩種:一便是采取其芽孢,二便是采取其菌絲。菌絲采取法,與椎茸相同?!盵21]菌絲采取法即“將菌絲蔓延最旺盛的地方小心的割離下來。……把割離下來的腐朽部,放置于研缽內細細研碎。因其粗細不一,故需用粉篩篩之;篩中殘留的粗粒,仍宜入缽研之,務使成像米粉那樣的細膩,這樣研而后篩,約須三回,最后遂好把殘余的粗渣棄掉。如要采取多量的菌絲以充栽培用種時,可以石臼代研缽之用,雖經重大的槌搗,因菌絲是極細微的東西,所以也不致于發(fā)生何種傷損,故對于這層可以不必顧慮?,F在菌絲粉造成了,于施種時,和以適當量的水,便可應用?!盵21]其接種方法同6.2的(1)中《食用菌栽培法》一書的敘述。
(待續(xù))
,E-mail:wangruixia28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