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癡漢騎馬歌》的翻譯為例"/>
殷 麗
(中國藥科大學(xué) 外語系,江蘇 南京 210009)
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辜鴻銘(1857—1928)逆西學(xué)東漸之潮在儒家典籍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將我國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庸》等譯成英文,為中華文明搖旗吶喊,因其流暢地道的英文句式和旁征博引的翻譯風(fēng)格而名震西洋。另一方面他將外國詩歌翻譯成中文,成為近代中國翻譯史上譯介西方詩歌的先驅(qū)。
近年來,辜氏英譯儒家經(jīng)典備受關(guān)注,與此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也呈現(xiàn)多樣化,如:通過多種文本對比進行研究、從文化視角和后殖民主義視角進行研究;對辜鴻銘英譯儒家經(jīng)典的生態(tài)翻譯學(xué)解讀,等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辜鴻銘漢譯英詩的研究卻明顯不足,即便是專門研究辜鴻銘翻譯思想的論文,也僅限于對其英譯儒家典籍進行翔實的分析,而對辜氏的漢譯作品只限于提及,更無翔實的分析研究,辜氏漢譯英詩的代表作《癡漢騎馬歌》(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n Gilpin,Linen Draper)更是鮮有人提,這對我們?nèi)胬斫夤鉴欍懙姆g思想或有失偏頗。本文以辜鴻銘翻譯英語詩歌《癡漢騎馬歌》為例,對辜鴻銘漢譯英詩的翻譯研究作一個初步嘗試。
辜鴻銘翻譯的英語詩《癡漢騎馬歌》是18世紀(jì)英國著名詩人威廉·柯柏(William Cowper 1731—1800)的一首著名的敘事長詩,也是一首幽默詩,詩題全稱是 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 Gilpin,Linen Draper(直譯名為《布販約翰·基爾賓的趣事》)??掳赝ㄟ^描繪日常生活和英國鄉(xiāng)村場景,改變了18世紀(jì)自然詩的方向。在許多方面,他是浪漫主義詩歌的先行者之一。詩人柯柏長期患有嚴(yán)重的抑郁癥,從奧斯汀夫人(Lad Anna Austen)那里聽到這個趣聞,立刻引起了詩人的想象,躍然紙上。這首詩于1782年首次匿名發(fā)表在Public Advertiser《大眾報》,后來于178年與威廉·柯柏的著作The Task《任務(wù)》一起出版。1878年再版,并且由世界著名的插畫家魯?shù)婪颉P迪克(Randolph Caldecott)作插畫。該詩共為63節(jié),每節(jié)4行,描述了布販子約翰·基爾賓(John Gilpin)在結(jié)婚紀(jì)念日與妻兒出游,途中馬兒失控,與家人走散,繼而重逢的趣事,全詩詼諧生動,引人發(fā)笑。詩歌一經(jīng)出版,大受歡迎,童叟樂之,廣為傳誦。
辜鴻銘的漢譯本《癡漢騎馬歌》是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中國譯壇誕生的兩部單行的詩歌譯本之一(另一本是英詩 An Essay on Man的漢譯本《天倫詩》)。辜鴻銘在英譯《論語》《中庸》等儒家典籍的譯序中明確提到了英譯儒家典籍的目的和動機,而與此不同的是,辜氏的這篇譯作初版的時候并沒譯序介紹,也沒有記載出版年月,能夠佐證的材料很少,因而選譯的詳情也不得而知。筆者認(rèn)為,西方好詩多如星辰,而辜氏選擇將這樣的一首輕松幽默的長詩譯介給國人,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深受西方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同時也跟他本人天生詼諧幽默的性格密不可分。該詩的最初版本到1934年已經(jīng)絕版,商務(wù)印書館于1935年1月出版了國難后第1版,書名為《華英合璧:癡漢騎馬歌》[1]。本文分析采用的即為此版本(下文中所列舉的譯作章節(jié)均出自該版本)。吳宓認(rèn)為辜氏譯此詩,“為吾國人介紹西洋詩歌之始?!保?]蘇曼殊說辜氏的對該詩的翻譯“可謂辭氣相副!”[3]《癡漢騎馬歌》是我國翻譯史上漢譯英詩的代表,也是詩歌翻譯中語言運用成功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從翻譯策略的分析著手對辜氏漢譯英詩的特色一探究竟。
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艾爾馬赫(Schleiermarcher)在《論翻譯的方法》中認(rèn)為譯者的任務(wù)就在于如何縮短原作者與譯語讀者之間的距離。為了達(dá)到這一目的,他認(rèn)為譯者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不打擾原作者,讓讀者接近原作者;二、不打擾讀者,讓原作者接近讀者?!保?]這兩種條道路分別指出了“異化”和“歸化”的根本區(qū)別?!爱惢睆娬{(diào)譯文應(yīng)當(dāng)符合譯出語的語言規(guī)范,保持譯出語的異域風(fēng)情,具有異國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歸化”則是在翻譯過程中通常會丟開譯出語的語法規(guī)范,而選擇譯入語中與原文語用意義相同或相似的表達(dá)方式,譯文更加流暢同時具有譯入語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適應(yīng)譯入語文化的需要。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對兩種語言的通曉程度、翻譯目的及讀者的審美愛好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辜鴻銘極具語言天賦,飽讀西方文學(xué)和中華儒家文學(xué),學(xué)貫中西,通曉東西文化,能夠嫻熟的運用中英兩種語言。
原詩是一首敘事詩,描述了一個布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該詩并無太深奧的道理隱藏其中,但可慰藉人的心靈,使人回嗔作喜,輕松開心。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將原詩中的戲謔可笑的“趣”味表現(xiàn)出來,同時又要不失原詩的風(fēng)格神韻,譯者選擇了不打擾讀者,讓原作者去接近讀者的“歸化”翻譯策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詩歌是歷來被認(rèn)為最難譯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譯詩必然涉及到詩的形式的翻譯。西方詩歌歷來注重節(jié)奏,原詩 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n Gilpin,Linen Draper是一首歌謠體的幽默長詩,其語言淺顯流暢,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詩歌風(fēng)格鮮明。關(guān)于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辜鴻銘有自己的見地。他認(rèn)為譯作能否整體地再現(xiàn)原文的風(fēng)格,能否讓譯入語讀者同樣的感受到原作的語言風(fēng)格和神韻是極為重要的。在《中庸》英譯的譯序里,他寫道:“徹底掌握原文的意義,不僅要對等的譯出原作的文字,而且要再現(xiàn)原作的文體風(fēng)格?!保?]這一標(biāo)準(zhǔn)不僅體現(xiàn)在辜氏英譯儒家典籍中,而且也在這首漢譯英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且先來看辜鴻銘的2段譯文:
25(節(jié))[1]9譯文:
Away went Gilpin,neck or nought; 任馬狂奔去[1]9
Away went hat andwig! 冠巾隨風(fēng)飄
He little dreamt,when he set out, 出門意氣高
Of running such a rig. 到此竟悴憔
26(節(jié))[1]9譯文:
The wind did blow,the cloak did fly, 長袍隨風(fēng)舞[1]9
Like streamer long and gay, 飄飄若懸旌
Till,loop and button failing both, 鈕扣支不住
At last it flewaway! 飛去更無情
顯然,辜鴻銘采用了我國的五言古體翻譯出了這首外國詩。我國的五言詩最初衍生于西漢的樂府民歌,并在民謠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古體詩的特征就是具備音樂的品質(zhì),配合音樂而唱的詩歌。這種詩歌的優(yōu)勢在于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祥切,易于被大眾接受。它更適合敘事的特點,被后來的文人廣泛沿用。相對于律詩或絕句,五言體是古代的自由詩,篇幅長短自由,句子形式(長短)比近體格律詩自由,用字不限平仄,押韻也比較自由,既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如:在譯文中“飄”與“憔”;“旌”與“情”的押韻與原詩歌中隔句用韻,每節(jié)一換韻的形式一致。這樣在形式上與原詩相近,保留了原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同時,辜鴻銘用五言古體譯出的詩句流暢自然,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將布販上馬出游時的得意痛快,轉(zhuǎn)而馬兒失控疾馳,布販張惶不安的情緒、滑稽可愛的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讓人忍俊不禁。辜鴻銘采用五言古體將原詩的形式和輕松有趣的語言風(fēng)格全部呈現(xiàn)了出來,較原詩毫不遜色!
在我國翻譯史上,除了在早期的佛經(jīng)翻譯中譯者運用了五言詩和七言詩的形式翻譯過一些佛經(jīng)中的故事之外,后來運用五言詩和七言詩的形式進行翻譯的極其少有。“辜湯生譯《癡漢騎馬歌》,用五言古體,把詩人的風(fēng)趣和詩中主角、布販子的天真爛漫,特別是他那股‘癡’‘呆’味兒都譯出來了,讀來十分親切?!保?]辜鴻銘沿用五言詩這種形式將柯柏的這首敘事長詩翻譯得形神兼?zhèn)?,實為難得,讓人不得不嘆服其在中英兩種語言上的駕輕就熟的運用功底,辜氏的譯本在中國古詩中,亦屬少有。
我國歷來就有詩文用典之風(fēng)。適當(dāng)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的表現(xiàn)力,使內(nèi)容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從而增加韻味和情趣。辜鴻銘在第15節(jié)中別具匠心的借用了中國的典故巧妙的翻譯了人名。如下:
節(jié)選自15節(jié)[1]6譯文:
When Betty,screaming,came downstairs, 秋香忽來報[1]6
“The wine is left behind!” 美酒猶在茲
原詩中的“Betty”是布販家的女仆,直譯為“貝蒂”,然而辜鴻銘卻譯為“秋香”。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民間典故“唐伯虎點秋香”或“三笑姻緣”里的“秋香”是個家喻戶曉的女子。中國明朝才子唐伯虎不拘禮法,敢闖朱門豪宅,敢與達(dá)官貴人插科打諢。經(jīng)過種種斗智斗勇,唐伯虎和“秋香”有情人終成眷屬?!扒锵恪北闶沁@個典故里一位美麗能干的婢女。詩文中,“Betty”也是一位女仆,故譯者直接用“秋香”來代替“貝蒂”,讓漢語讀者立刻想到發(fā)生在一位聰慧伶俐的女子身上的趣事,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期待,跟原詩中的女仆邊下樓邊大喊著告訴主人忘了帶美酒出行的內(nèi)容相符合。辜鴻銘將兩種文化中對等的文化意象進行置換,消除了英語異域文化給中國讀者帶來的陌生感和異質(zhì)感,降低了漢語讀者對英語文化理解上的隔閡,讓漢語讀者一下就記住了詩歌中的人物身份和特性。
關(guān)于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原則,辜鴻銘在《論語》譯序中作了清楚的說明。他寫道:“為了進一步消除英語讀者理解過程中產(chǎn)生的陌生和隔閡,我們不得不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省去所有的中文專有名詞的翻譯?!保?]這一翻譯原則在辜鴻銘漢譯英詩的翻譯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即人名、地名如何翻譯取決于是否有利于讀者對原文的理解。“John Gilpin(約翰·基爾賓)”是這首長詩中主人翁布販子的名字,在全詩中共出現(xiàn)了17處。首先出現(xiàn)在詩的標(biāo)題中 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n Gilpin Linen Draper直譯是《布販約翰·基爾賓的趣事》,而辜鴻銘卻沒有將其直譯出來,而是將標(biāo)題翻譯成《癡漢騎馬歌》。一個“癡”字、一個“漢”字可謂逸趣橫生,畫龍點睛,令人稱絕!同樣在整個詩歌的翻譯中辜鴻銘也并沒有直接音譯“John Gilpin”為約翰·基爾賓,而是使用“癡漢”“富家翁”“富翁”或“君”等名詞來代替“約翰·基爾賓”。此外,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布販的妻子,詩中對其稱呼是多樣的,如“John Gilpin's spouse”“Mrs.Gilpin”“Mistress Gilpin”等。這些稱呼在原詩中出現(xiàn)了4次,辜鴻銘同樣沒有將其直譯出來,而是以“良婦”“婦”“賢婦”等這樣漢語讀者更為熟悉的稱呼來代替,這樣是為了讓讀者能更加通順的理解這首詩,領(lǐng)會詩歌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在譯文中俯拾皆是,在此各舉一例:
節(jié)選自第1節(jié)[1]1譯文:
JOHN GILPIN was a citizen 昔有富家翁[1]1
Of credit and renown, 饒財且有名
節(jié)選自第17節(jié)[1]6譯文:
NowMistress Gilpin(careful soul?。?賢婦善綢繆[1]6
Had two stone bottles found, 特恐酒味走
除了人名的翻譯外,詩文中的幾處地名的翻 譯也格外引人注意。辜鴻銘除了將第1段(如上)中出現(xiàn)的“London town”,譯成了“倫敦城”來告知讀者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其他的地名一概省略不譯,如省略了原詩中出現(xiàn)的Edmonton(埃德蒙頓,倫敦一區(qū)名),Cheapside(齊普賽街,倫敦一街道名),Islington(伊斯林頓,倫敦一區(qū)名)等。在此僅舉一例:
節(jié)選自第36節(jié)[1]13譯文:
AtEdmonton his loving wife 婦立倚闌干[1]13
Fromthe balcony spied 遙望眼欲穿
辜鴻銘翻譯該詩的時代背景是:文化交流極不平衡,漢語讀者對于西方文化了解甚少,英語文化中的人名、地名更不熟悉。在該詩歌中,原詩中的人名,地名不會影響對整個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如果將其譯出,反顯得詰屈聱牙,影響了譯文的通順性和趣味性,直接影響到漢語讀者對該詩歌的欣賞。辜鴻銘靈活的采用了以上的方法來處理人名和地名的翻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原詩的異質(zhì)感,使讀者易于理解,并且充分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辜鴻銘運用歸化的策略采用我國五言古體翻譯了西方幽默長詩 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n Gilpin,Linen Draper(《癡漢騎馬歌》),神形兼?zhèn)?,自然渾成。同時借用典故、活譯人名和地名的方法,最大化的消除了異域文化帶給漢語讀者的閱讀障礙和隔閡,讓漢語讀者能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欣賞到威廉·柯伯的著作??梢?,歸化策略不僅存在于辜鴻銘英譯儒經(jīng)的翻譯中,同樣也存在于辜鴻銘漢譯英詩的翻譯中。辜鴻銘翻譯中的歸化策略的運用,不僅是譯者對翻譯社會背景的適應(yīng),而且也體現(xiàn)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目標(biāo)語讀者的關(guān)照。辜鴻銘漢譯英詩的歸化翻譯研究表明,辜鴻銘在英譯儒經(jīng)過程中的翻譯原則同樣也在其漢譯英詩的翻譯中得到了體現(xiàn),這對全面理解辜鴻銘的翻譯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威廉·柯柏.華英合璧:癡漢騎馬歌[M].辜鴻銘,譯.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1-22.
[2] 黃興濤.曠世怪杰:名人筆下的辜鴻銘,辜鴻銘筆下的名人[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4.
[3] 蘇曼殊.與高天梅書[M]∥蘇曼殊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226.
[4] 楊柳.20世紀(jì)西方翻譯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98.
[5] Ku Hung-Ming.The Universal Order,or Conduct of Life[M].Shanghai:The Shanghai Mercury,Ltd.,1906:ⅱ.
[6] 伍蠡甫.伍光建翻譯遺稿[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3.
[7] Ku Hu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 Walsh,Ltd.,1898: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