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芬
蘇教版選編的古詩,大多抒發(fā)壯懷激烈的人文情懷,像《池上》、《小兒垂釣》這類童心盎然、童趣濃郁的古詩并不多見。詩中的小兒形象躍然紙上,讀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對古詩的處理,我采用扶放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自己的體會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兒,即便隔著歲月的長河,循著詩歌的脈絡,學生依然能夠放飛童心,觸摸和捕捉到詩歌中小兒的天真和爛漫。
一、了解小兒,疏言通文
對小學古詩教學來說,語言是一個難關。如何根據(jù)學情,讓學生學得開心,讀得用心,這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池上》,小兒偷采白蓮,留下一路的浮萍竟渾然不覺?!缎捍贯灐防铮簩W著大人釣魚,“路人借問遙招手”,卻不知動靜極大,依然會驚了魚兒。這兩個小兒在詩中都有生動的表現(xiàn),但因為生活的時代背景不同,要想讓現(xiàn)在的孩子理解詩中所描寫的撐小艇、采白蓮的意境顯然是有難度的。如何讓學生進入特定的詩境,了解這兩個小兒呢?
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先幫助學生疏通語言:浮萍是什么?大家看一下插圖。學生認識到浮萍是一種水生植物。我借此提出問題:“浮萍”兩個字都是三點水,但結構有何不同?“撐小艇”的“撐”是什么意思?
我讓學生根據(jù)“撐”的結構來理解:左邊一個“手”,右邊是“掌”,試著用鉛筆畫一下。想想看,“撐船”和“劃船”有什么不同?學生發(fā)現(xiàn)撐更吃力一些,而劃則輕松得多。這說明小兒力氣不大,撐著小艇很吃力。
師:我們來認識一下詩中的小兒。詩中是怎么稱呼他們的?
生:一個叫小娃,一個叫蓬頭稚子。
我借此讓學生理解稚子的含義。通過疏通古詩的語言,學生對整體有了清楚的認識,初步了解了兩個小兒的形象:一個撐小艇,年齡不大,但挺有蠻力,敢撐船;一個學垂綸,不是大人,但挺有耐心,會釣魚。
二、感悟小兒,品讀詩境
古語云,因文見義,因義明文。想要把文章讀透,就必須從外到內(nèi),悟得內(nèi)在精髓。尤其是古詩,理解詩意,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讓學生進入詩境,才算是讀懂了古詩?;诖耍處熅鸵龑W生品讀關鍵詞,走進詩境,體味詩境,身臨其境,回到小兒的狀態(tài),做一回偷采白蓮的小娃,學垂綸的蓬頭稚子。
師:讀完這兩首詩,你對這兩個小兒有什么印象?
生:小娃頑皮淘氣,天真可愛;稚子活潑可愛,故作老成。
根據(jù)學生對小兒的初步印象,我就此展開悟讀的旅程:“你從哪里看到小娃的頑皮和淘氣?(“偷采白蓮回”)你怎么理解“偷”?(不經(jīng)人同意就采摘白蓮)這池塘或許本來就是沒人家的,可以隨便采摘,但為什么要用“偷”字?(小娃瞞著大人去采蓮)他為什么要采蓮呢?(想吃蓮子,想玩荷葉,想把荷葉戴在頭上)”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猜度小娃的內(nèi)心世界,不知不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皬哪哪芸吹叫⊥薜目蓯勰兀浚ā安唤獠刿欅E,浮萍一道開”)小娃的船后面都是浮萍,他本來想躲著的,結果被誰看到了?詩人看到這,是什么表情?會怎么對小娃呢?(詩人笑瞇瞇的,因為小娃太可愛了。)”相對小娃而言,垂綸的稚子就顯得老成多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透過字詞來解讀稚子的淘氣、天真、可愛:“蓬頭”、“學垂綸”——來不及梳頭就急急忙忙跑出來釣魚;“側坐”、“草映身”——他想讓草把自己擋住,這樣魚兒就不怕人而大膽地吃魚餌了;“遙招手”、“不應人”——想說話但怕驚動了魚兒,就招手要人家過來小聲耳語。
三、豐富小兒的形象,表達童心
語文課堂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激蕩,更是一種表達。學生將情感投入課堂,就達到生本與文本、文本與人本的和諧共生,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同構共生?!冻厣稀?、《小兒垂釣》帶領學生穿越時光的流水,體驗古代孩童的童真和童趣,那么對現(xiàn)今坐在教室里的這些小兒而言,如何讓他們和詩中小兒的形象對接呢?我抓住吟誦的形式進行引導:古人的詩歌是拿來吟唱的。(播放現(xiàn)代兒歌)你們想怎么表現(xiàn)這兩個小兒呢?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學生很快將自己融入其中,扮演詩中的小兒,和著音樂的節(jié)奏唱出《池上》、《小兒垂釣》的天真、可愛,通過啞劇的編排,使得短短的古詩一下子豐富起來。在玩鬧中,我展開追問:課文將這兩首古詩編排在一起,有何深意?學生對這兩首詩的立意和取材進行對比,認為兩者都是描寫小兒的古詩,而且兩位詩人對小兒都非常喜愛,字里行間流露著童真。
兒童的喜好就是玩,如果學生在課堂中和詩中的小兒那樣淘氣、天真,那么古詩教學就不再是背誦、默寫那么乏味枯燥了,而是一個放飛童心的世界,一個有關童年的夢境。
語文課堂的美麗,在胡令能和白居易的古詩中展開,而學生求知的童年也會因這兩首詩而變得生趣盎然。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