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qū)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臘八粥是古代蠟祭的遺存,《祀記·郊特牲》說蠟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臘八粥又和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結合,稱為養(yǎng)生佳品。
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年終時候要舉行祭祀八種自然神靈的儀式,稱為蠟祭。蠟祭后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有的農(nóng)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
臘八粥還有一種說法:它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菩薩的——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早在宋代,每逢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逢臘八,“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睋?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據(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國人鐘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臘八粥不僅是習俗和美食,更是養(yǎng)生佳品。每逢臘七臘八是一年當中氣溫最低的日子,人的體質也變得較弱,而簡單的一款臘八粥卻包含了和胃、補脾、養(yǎng)心、清肺、益腎、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作用,可謂是面面俱到,同時豐富的營養(yǎng)為人體增強免疫力,提高耐寒指數(shù)。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等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以待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粥的制作竅門:
1.臘八粥的一般煮法是先把大麥米和紅小豆、綠豆、豇豆等各種豆類揀好洗凈,煮成半熟后再放入白米、小米、黃米、糯米等等。難煮的豆類最好預先浸泡。
2.水要一次加足了。煮粥時先用旺火,等米快開花了改用文火煮。一邊煮一邊攪拌,注意不要糊鍋。
3.粥煮好后,吃的時候再加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