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留陽
焦裕祿提議取消“特需證”
韓慶云,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長垣縣人。1954年蘭封、考城合并為蘭考縣,他作為懂農業(yè)的科技人才被分到蘭考縣農業(yè)局工作。
1962年年底,焦裕祿來到蘭考。為了改變蘭考的貧窮面貌,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焦裕祿上門拜訪過韓慶云,還多次邀請他一塊下鄉(xiāng)。這讓韓慶云十分感動,他的工作干勁自然更大了。
后來,在長期繁重的工作中韓慶云積勞成疾,得了肝硬化,焦裕祿等領導經常去看望他,催他到醫(yī)院進行治療,勸他在家休息,可他還是一有空就下鄉(xiāng)跑基層。焦裕祿和農業(yè)局領導商量,叫韓慶云去食堂當司務長管伙食,他說:“伙食我可以管,可這鄉(xiāng)我還得下。我是農業(yè)技術員,是研究如何種好糧食的,不是研究咋吃糧食的。”
韓慶云由于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病情不斷加重,后來他不得不在縣醫(yī)院住院治療。出院時,醫(yī)生給他開了治療肝病的藥和兩袋葡萄糖粉。當他到藥房取藥時,藥房的人告訴他,葡萄糖粉沒有了,等有了再來取吧。韓慶云指了指貨架上的葡萄糖粉,說:“你讓我來回跑個啥呀?那不是有嗎?”那人回答說:“那是憑特需證領取的,是供應縣委領導和老紅軍的,不能隨便挪用?!表n慶云聽了,鼻子一酸,無奈地走了。
說來也巧,第二天焦裕祿下鄉(xiāng)回來,去看望了韓慶云。
得知此事,焦裕祿生氣地說:“生病的人治病不能用,留給沒有病的人保健用,我看這個規(guī)定得改?!彼ゎ^對身邊的同志說:“今晚就召開縣委常委會,廢掉這個規(guī)定。另外,告訴通訊員,把分給咱倆的葡萄糖粉馬上給老韓送來?!?/p>
聽了焦裕祿的這番話,韓慶云感動極了。他流著淚說:“焦書記,你的肝病也不輕啊,我咋能吃你那份呀!再說,這規(guī)定也不是你定的?,F在物資這么緊缺,絕對平均也不行。關心照顧老同志和領導也是可以理解的?!?/p>
焦裕祿笑了笑,說:“老韓,你放心,我不會批評任何人,也不否定這個規(guī)定有其合理性。我是說新一屆縣委領導班子,取消特需證,有利于防止干部特殊化?!?/p>
在隨后召開的縣委常委會上,焦裕祿以取消特需證為題,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縣委常委們積極響應,紛紛表示同意,他們還圍繞防止干部特殊化制定了“干部十不準”。會后,通訊員按照焦裕祿的指示把葡萄糖粉給韓慶云送去,并告訴他特需證已經廢掉的消息。聽后,韓慶云用顫抖的雙手捧著兩袋葡萄糖粉,感動得嗚嗚哭了起來。
焦裕祿留下致富樹——泡桐
朱禮楚,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人,1960年畢業(yè)于湖南農學院(現為中南林業(yè)大學),被分配到林業(yè)部工作,后又隨蘇聯(lián)專家在南京林學院(現為南京林業(yè)大學)繼續(xù)深造,完成學業(yè)后被分配到洛陽林校任教。1962年8月15日,朱禮楚從洛陽調到蘭考縣工作,住在十分簡陋的縣招待所。電影、電視劇《焦裕祿》中,來自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兩個大學生之一的人物原型就是朱禮楚。
朱禮楚這個曾被焦裕祿生前多次表揚過的大學生,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初到蘭考,我有幾個沒想到:沒想到蘭考自然環(huán)境那么惡劣;沒想到蘭考那么窮;沒想到蘭考的干部群眾與‘三害抗爭那么頑強;沒想到焦裕祿等領導對我如此的關愛與器重。說實話,來蘭考后我曾一度后悔。然而在和焦裕祿同志相處的日子里,我慢慢改變了想法。如今40多年過去了,焦裕祿同志與我以及除‘三害辦公室的同志們相處的情景,猶如剛剛過去的昨天……”
朱禮楚回憶說,他剛到蘭考三個多月,焦裕祿就調到蘭考工作,任縣委書記。焦裕祿十分重視沙區(qū)造林工作,一上任就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找除“三害”的辦法之中。
一天,焦裕祿和一些同志到老韓陵張莊泡桐園,看望朱禮楚和魏鑒章。焦裕祿頭一句話就問他們:“生活習慣嗎?”他們回答:“慢慢會習慣的。生活上是與我們南方不一樣。我們南方人一般吃米,也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風沙。”
焦裕祿說:“你們是南方人,遠離家鄉(xiāng),闊別親人,這是為了革命,這是黨的需要。蘭考是個沙區(qū),現在又有特別嚴重的災情,生活是苦一些,但這只是暫時的。只要咱們在蘭考沉下心,在群眾中扎下根,就一定能鎖住風沙,把沙荒變成綠洲。組織會盡可能地為你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配給你們一些大米。以后生活上、工作中有啥困難或問題都可以提出來,縣委想辦法幫助你們解決。”
焦裕祿笑著指了指朱禮楚,對大家說:“我和小朱有緣?。∷衲臧嗽路輳穆尻栒{來,我十二月份從洛陽調來。目標相同,時間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小朱是林業(yè)老師,我是小朱小魏的學生,今后林業(yè)上我還要向你們常請教嘞?!?/p>
朱禮楚和魏鑒章聽了,臉一紅,忙說:“你是領導,俺是你手下的兵。”
跟在焦裕祿身邊的同志說:“你們真是捋著胡子過河——謙虛過度了。焦書記是除‘三害的主帥,你們倆是治理‘三害的精兵良將。在蘭考,‘要想富,種桐樹‘沙區(qū)沒有林,有地不養(yǎng)人,只要咱們上下一心,充分調動群眾地積極性,大力發(fā)展植樹造林,咱蘭考的沙荒就能變成綠洲?!?/p>
焦裕祿點點頭說:“泡桐是蘭考一大寶,很有發(fā)展前途,特別值得研究。尤其是農桐間作,這是勞動人民在與風沙斗爭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經驗。你們要將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群眾的實踐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就一定會大有作為。而這其中的關鍵是要把自己扎根在人民群眾中。”說到這兒,焦裕祿伸手指著一棵泡桐樹,“就像這棵桐樹,樹干這樣粗,樹葉這樣茂盛,沒有扎得很深的根是不行的,根深才能葉茂呀?!?/p>
聽后,朱禮楚表態(tài)說:“焦書記,各位同志,你們放心吧。我們一定要在蘭考扎根,搞好封沙育林、農桐間作,為蘭考走出貧困貢獻自己的力量?!?/p>
焦裕祿這次親臨泡桐園看望他們,深深鼓舞著二人。事隔不久,焦裕祿又來看望他們,還用自行車馱著大米。焦裕祿扎好自行車,扛著大米,興致勃勃地走進觀測站。二人見狀,趕忙跑了出來。
焦裕祿說:“小朱小魏,快來看,我給你們送啥來了?”
“大米!讓我們想念的大米!”他們二人又高興又驚訝。endprint
只聽焦裕祿說:“縣委研究決定給科技人才按全細糧供應,你們以后可以吃上大米飯了?!贝嗽捯怀?,他們兩人不知所措地呆住了,眼淚奪眶而出。是啊,這在當時是多么大的關懷和鼓勵呀!那時除了老紅軍外,地專級領導干部還不能享受全細糧政策呢!而且焦書記和蘭考人民都吃的是啥:粗糧占一多半,加上青菜和副食品,常常也是食不果腹。
他倆哽咽著,立下誓言:“蘭考面貌不徹底改變,我們誓不離開蘭考?!?/p>
焦裕祿于1964年5月14日逝世后,蘭考人民“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愿化宏圖”,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40多年過去了,蘭考在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實踐檢驗了、科學證明了焦裕祿同志的論斷的正確性。
而蘭考出現的最根本的變化是農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
農業(yè)上,以干熱風對小麥的影響為例。干熱風又叫旱風、火風,出現在每年五月下旬,這是一個嚴重影響小麥產量的災害性氣象因子。我國晉、冀、魯、豫、皖等小麥主產區(qū),每年因常規(guī)性的干熱風危害,糧食減產10.1%~38.8%。嚴重時,河南曾因干熱風大約損失小麥30多億斤。
當時蘭考因地制宜,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農桐間作。1963年測出,農桐間作區(qū)平均光照強度為二到三萬米燭光,無桐區(qū)為六到七萬米燭光。小麥正常進行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照強度為三萬米燭光左右。超過正常光照強度,植株生理機能受到抑制。蘭考因為實行了農桐間作,大大降低了干熱風對小麥的影響,保證了小麥的產量,這是其他農田基本建設工程所無法取代的效果。
再來看看泡桐的經濟效益,以孔場三隊40畝以農為主的間作林為例:16年生泡桐平均樹高14.57米,胸徑54.91厘米,單株材積1.6101立方米;16年平均材積年生長量為0.1006立方米,每畝木材積7.7285立方米,材積年生長量每畝平均0.483立方米。按時價每立方米900元計算,產值可達434.7元;小麥按時價每斤0.7元計算,用這434.7元就可買回小麥621斤。
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態(tài)效益”。這種生態(tài)效益來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歸功于“三害”的根除,而除“三害”的豐功偉績是由焦裕祿同志繪制藍圖,開好局、起好步,再由蘭考全縣人民大干10年完成的。
由于焦裕祿的名人效應,蘭考除“三害”的經驗被推向全國。據統(tǒng)計,全國農桐間作面積超過一億畝,同時泡桐還漂洋過海被引種到阿根廷和日本等國。
2009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深入蘭考,以“荒漠治理——中國在行動·蘭考的啟示”為題拍攝了專題片。
強將手下無弱兵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痹谔m考,人們說:“干起工作不要命的焦裕祿同志,帶出了一大批干起工作不知死活的拼命三郎?!?/p>
申顯魁就是其中一位。他畢業(yè)于河南省水利學院(現為華北水利電力學院),1959年分配到蘭考工作,是焦裕祿在任時的水利技術員。申顯魁在蘭考工作、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不但見證了蘭考的歷史變遷,而且為治理“三害”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當時焦裕祿率領蘭考人民治理東半縣的排澇河道——賀李河時,作為水利技術員的申顯魁提出了“裁彎取直”的建議,被焦裕祿采納并實施,不但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財、物力,而且提高了河流的排澇能力。老百姓說:“水堿一家。河道通,鹽堿輕。申顯魁是鹽堿的克星,降伏澇災的行家里手。”
焦裕祿逝世后,申顯魁不辜負焦裕祿的希望,為改變蘭考災區(qū)貧困面貌,舍身忘家地工作。1969年,為了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田,改良土壤,蘭考決定在壩頭建一個大型提灌站——東方紅提灌站。申顯魁負責勘察設計工作,任務一下,他就奔赴施工地點……
人們無法統(tǒng)計申顯魁為改變蘭考面貌繪制了多少張圖紙,勘察記錄了多少水文數據,設計修建了多少橋梁、涵閘……只知道他繼承焦裕祿的遺志,為造福蘭考百姓兢兢業(yè)業(yè)工作了半個多世紀。
歷史不會忘記焦裕祿,也不會忘記實現焦裕祿遺愿的后來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