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鐘毅平,陳遠博
(湖南師范大學(xué)教育科學(xué)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081)
人們做出選擇的行為受多種心理加工過程的影響。多種判斷和決策理論表明,人們的判斷與決策受到與行為有關(guān)的潛在結(jié)果的影響。[1]信息框架理論認為,個體面臨的獲得或損失的行為結(jié)果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2-3]信息框架,即同一個問題兩種在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要么強調(diào)收益,要么強調(diào)損失。[2-3]事實上,大量研究已表明了信息框架對于影響人們決策行為的有效性,特別是在保護健康的行為方面。[2]獲得性框架的信息強調(diào)參與保護健康行為或規(guī)避危害健康行為的收益;與之相反,損失性框架的信息強調(diào)規(guī)避保護健康行為或參與危害健康行為的代價。
信息框架是前景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4]前景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在風險條件下,如果問題以積極正面的形式表征,人們更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如果問題以消極負面的形式表征時,人們更傾向于風險尋求。[3]基于前景理論,Rothman 和Salovey指出,在改變行為方面,獲得性與損失性框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行為是否被知覺為包含有風險,而這種風險通常從該行為的目的加以考慮,比如該行為是檢測疾病還是預(yù)防疾病。[3]由于檢測和篩查疾病的行為(例如X光攝影檢查術(shù)、結(jié)腸鏡檢查術(shù))可能會發(fā)現(xiàn)潛在的威脅健康的因素,參與這些行為被認為是危險的。相比較而言,預(yù)防疾病的行為,比如使用防曬霜、吃水果和蔬菜等,被認為是安全的。
Rothman和Salovey將信息框架置于前景理論中,指出由于人們在面對潛在損失時傾向于風險尋求,損失性框架信息在促進檢測和篩查疾病行為方面更有效;同樣,由于人們在面對潛在收益時,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獲得性框架在促進預(yù)防疾病方面更有效。[3]事實上,關(guān)于這一方面的問題,已經(jīng)有很多相關(guān)的實證研究。[5-9]
關(guān)于運用信息框架減少危害健康行為方面,Rothman和Salovey認為,參與危險行為的人們,更傾向于對強調(diào)終止這種行為的好處的信息(即獲得性框架信息)做出反應(yīng),而不是對強調(diào)繼續(xù)這種行為的壞處的信息(即損失性框架信息)做出反應(yīng)。[3]這是因為,參與健康行為和預(yù)防疾病行為都是為了保持健康,健康可被看作一種潛在收益,當個體面臨潛在收益時會選擇風險規(guī)避,所以,鼓勵人們終止危害健康行為,獲得性框架更有效。[2]對此假設(shè),相關(guān)的實證研究較少,所以其具體效果還不是很清楚。盡管Schnei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強調(diào)戒煙好處的獲得性框架與強調(diào)吸煙危害的損失性框架相比,獲得性框架的效果更為明顯;在促進戒煙行為的信念、態(tài)度方面,獲得性框架的效果也更為明顯。[10-11]但是,目前尚無研究揭示這種效果在行為層面是否具有顯著性。
本研究的另一個目的,是評估時間距離對信息框架效應(yīng)的影響。大部分的行為后果可以分為短期的后果(如經(jīng)常吸煙會在一段時間或數(shù)周內(nèi)影響人際關(guān)系)和長期的后果(經(jīng)常吸煙也能夠在未來很長時間內(nèi)對人際關(guān)系產(chǎn)生負面影響)。本研究中的時間距離,是指吸煙的后果產(chǎn)生在相對近的未來和相對遠的未來。以往關(guān)于時間上的折扣效應(yīng)的研究表明,框架效應(yīng)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是否考慮到了自己行為的長期或遠期后果。[12-13]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低估較遠未來的行為后果。[13]較遠未來行為后果被低估的原因是,短期行為后果更加顯著,更容易讓個體加以概念化。[14]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行為結(jié)果本身并沒有變化,但是當人們考慮到行為的短期后果時,其行為比考慮到長期后果時更容易發(fā)生變化。[15-17]從這個角度講,強調(diào)行為短期后果的信息比強調(diào)長期后果的信息更有影響力。
時間上的折扣效應(yīng)的研究表明,人們對未來行為后果的低估程度取決于個體是否意識到潛在的收益或損失。強調(diào)長期后果與強調(diào)短期后果的信息相比,強調(diào)長期后果的時間折扣率更為明顯;此外,獲得性框架信息的時間折扣率比損失性框架更為明顯。[12]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jié)論,本研究預(yù)期,當人們考慮到行為的短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在減少危害健康行為方面更為有效;當人們考慮到行為的長期后果時,這種有效性會削弱或消失。
本研究將信息框架理論和時間距離加以整合,旨在找到一種簡明的、低成本的干預(yù)手段,用于減少在校大學(xué)生的吸煙行為。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我國目前在讀大學(xué)生(普通高校、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將近2000萬人。他們多是處于18~30歲年齡段的青年人,正是樹立理想、打造自己美好未來的黃金時期,也是人生身心發(fā)育與完善的關(guān)鍵階段,更是最容易變成香煙“癮君子”的敏感期。吸煙不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不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專家指出,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現(xiàn)在的中國青少年如不能改掉吸煙的壞習(xí)慣,他們將會有1/3死于與吸煙有關(guān)的疾病,這意味著國家人才和勞動力的巨大損失。1990年5月30日,第三個世界無煙日的主題為“青少年不要吸煙”,同日,我國政府頒布了《國家教委辦公廳關(guān)于重申有關(guān)規(guī)定,在學(xué)校開展不吸煙活動的通知》,強調(diào)了大學(xué)生“不在禁煙區(qū)吸煙”的規(guī)定,說明國家對大學(xué)生吸煙問題已經(jīng)有了相當重視。[18]
減少危害健康行為的干預(yù)手段,通常強調(diào)這些行為在未來引起的健康問題,通過說明這些行為的長期后果來喚起個體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樣,強調(diào)不參與危害健康行為的短期后果,是一種最有效的干預(yù)策略。
本研究為研究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的相互作用對大學(xué)生吸煙行為的影響,設(shè)計了一個研究實驗,讓被試閱讀四種有關(guān)吸煙的實驗材料(獲得性框架短期后果、獲得性框架長期后果、損失性框架短期后果、損失性框架長期后果),每日記錄吸煙數(shù)量。實驗產(chǎn)生了如下預(yù)期:獲得性框架與損失性框架相比,獲得性框架下被試的吸煙行為減少地更為明顯;當考慮吸煙行為的長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與損失性框架下的被試的吸煙行為的減少程度沒有差別??傊?,置于獲得性框架信息、強調(diào)吸煙短期后果的實驗情境下的被試,吸煙行為的減少程度最為明顯。
本研究從兩個方面對信息框架理論進行了拓展。第一,盡管很多研究證實了信息框架對促進積極健康行為的有效性,但對減少危害健康行為的效果研究不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框架對減少大學(xué)生吸煙行為的具體功效。第二,關(guān)于信息框架的觀念內(nèi)容,我們還知之甚少。[2]本研究基于時間距離(特定行為的長期后果或短期后果)的框架效應(yīng)探究大學(xué)生的吸煙行為,發(fā)掘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研究假定,獲得性框架信息下強調(diào)短期后果的實驗材料,對減少吸煙行為最有效。
實驗選取某高校的160名男生,其中,82.5%的學(xué)生有一年以上的吸煙史,其余學(xué)生的吸煙史在一年以下。
本實驗為一個2×2的被試間設(shè)計,兩個因素是信息框架(獲得性、損失性)和時間距離(長期后果、短期后果)。在四種實驗情境下,不同被試分別閱讀四種實驗材料(這四種材料在信息框架類型和時間距離的設(shè)計上存在差異,其余部分完全相同)。獲得性的信息框架強調(diào)不吸煙的好處,損失性的框架強調(diào)吸煙的壞處;同樣,在時間距離上,一種強調(diào)吸煙的長期后果,一種強調(diào)吸煙的短期后果。四種實驗材料,內(nèi)容包括了吸煙對身體健康、心理功能等方面造成的危害。
實驗要求被試每日記錄自己的吸煙數(shù)量,持續(xù)三周。三周后回收問卷,共收回133份問卷,回收率為83.13%。
閱讀完實驗材料后,被試需要完成一個關(guān)于此材料的測驗,主要用于評估被試對材料的總體感覺,比如上述有關(guān)吸煙的信息容易理解嗎(1=非常不容易,7=非常容易);了解被試閱讀完實驗材料后的情緒反應(yīng),比如你是否感到恐懼、擔心或焦慮(1=完全沒有,7=感覺很強烈);用于檢驗實驗的操作效果,比如材料是強調(diào)吸煙的長期后果還是短期后果,強調(diào)吸煙的壞處還是不吸煙的好處。各個測驗項目均采用7分等級量表加以計分。
被試的吸煙行為用吸煙數(shù)量、吸煙頻率加以量化,作為因變量指標。吸煙數(shù)量采用6分段計分法,0根計為0分,1~2根計為1分,3~4根計為2分,5~6根計為3分,7~9根計為4分,10根以上計為5分。吸煙頻率即指被試每周的吸煙數(shù)量,采用5分段計分法,0~35根計為1分,36~40根計為2分,41~45根計為3分,46~50根計為4分,51根以上計為5分。
各項檢驗結(jié)果如表1所示。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在四種實驗情境下,實驗材料的易理解性,F(xiàn)(3,116)=1.408,P>0.05;被試認為材料對自己是否有價值,F(xiàn)(3,116)=0.381,P>0.05;對于被試來講,此類材料是否經(jīng)常接觸到,F(xiàn)(3,116)=0.938,P>0.05;材料上的信息是否值得關(guān)注,F(xiàn)(3,116)=1.452,P>0.05;被試的吸煙史,=8.972,P>0.05。對上述各因素的分析表明,在四種實驗情境下,被試關(guān)于材料的總體印象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被試吸煙史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 實驗操作效果的檢驗結(jié)果
關(guān)于實驗操作效果方面,與損失性框架信息(M=4.55,SD=1.21)下的被試相比,在獲得性框架信息(M=2.72,SD=1.28)下,被試認為,實驗材料更多強調(diào)的是不吸煙的好處,F(xiàn)(1,116)=57.259,P<0.001;與強調(diào)短期后果(M=2.55,SD=1.16)材料下的被試相比,在強調(diào)長期后果(M=5.42,SD=1.15)材料下的被試,認為材料更多地強調(diào)吸煙行為的長期后果,F(xiàn)(1,116)=181.689,P<0.001。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xiàn)(1,116)=3.313,P<0.05。
被試閱讀完材料的情緒反應(yīng)方面,被試在獲得性框架(M=3.83,SD=1.64)下和損失性框架(M=3.93,SD=1.65)下的情緒反應(yīng)沒有顯著差異,F(xiàn)(1,116)=0.207,P>0.05;在強調(diào)長期后果(M=4.98,SD=1.30)和短期后果(M=2.78,SD=1.12)的實驗情境下,被試的情緒反應(yīng)存在顯著差異,F(xiàn)(1,116)=100.217,P<0.01;在強調(diào)吸煙短期后果時,被試更容易感受到恐懼或焦慮情緒。在情緒反應(yīng)方面,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xiàn)(1,116)=3.313,P<0.05。
采用2×2多因素方差分析,對因變量指標進行檢驗。
對于吸煙數(shù)量,檢驗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吸煙數(shù)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
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信息框架的主效應(yīng)顯著,獲得性框架下被試的吸煙數(shù)量(M=3.14,SD=0.59)低于損失性框架下的被試(M=3.59,SD=0.32)。時間距離的主效應(yīng)顯著,強調(diào)吸煙短期后果(M=3.11,SD=0.55)材料下被試的吸煙數(shù)量,明顯低于長期后果(M=3.61,SD=0.34)下的被試。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的交互作用達到顯著水平,見圖1。進行簡單主效應(yīng)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強調(diào)吸煙短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M=2.67,SD=0.42)下的被試吸煙數(shù)量低于損失性框架(M=3.55,SD=0.21),并且這種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F(xiàn)(1/58)=10.072,P<0.01。然而,當強調(diào)吸煙的長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M=3.60,SD=0.27)與損失性框架(M=3.62,SD=0.40)下被試的吸煙數(shù)量未達到顯著性水平,F(xiàn)(1/58)=1.973,P>0.05。此外,正如前面所預(yù)期的那樣,被試在獲得性框架信息、強調(diào)短期后果的實驗情境下,吸煙數(shù)量最小,F(xiàn)(3/116)=56.46,P<0.01。
圖1 信息框架與時間距離的交互作用(以吸煙數(shù)量為指標)
表3 四種實驗情境下的吸煙數(shù)量(M±SD)
對于吸煙頻率,檢驗結(jié)果如表4所示。
表4 吸煙頻率方差分析結(jié)果
用同樣的方法對吸煙的頻率,即被試每星期的吸煙數(shù)量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信息框架、時間距離的主效應(yīng)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達到顯著性水平,見圖2。對吸煙頻率在時間距離的兩個水平上進行簡單主效應(yīng)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強調(diào)吸煙短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M=1.77,SD=0.77)下的被試吸煙頻率低于損失性框架(M=3.90,SD=0.89),并且這種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 T(1/58)=9.94,P<0.01。然而,當強調(diào)吸煙的長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M=4.13,SD=0.82)與損失性框架(M=4.23,SD=1.00)下被試的吸煙頻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T(1/58)=0.422,P>0.05。
表5 四種實驗情境下的吸煙頻率(M±SD)
本研究通過引入時間距離這一中介變量,揭示了在不同時間距離的影響下,信息框架對于減少危害健康行為的不同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吸煙的獲得性或損失性框架信息的效果,與信息是強調(diào)吸煙行為的長期后果還是短期后果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正如實驗結(jié)果所揭示的那樣,在強調(diào)吸煙行為的短期后果時,獲得性框架信息下被試吸煙行為的減少程度更為明顯,且兩種信息框架下,被試吸煙行為的減少程度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而在強調(diào)吸煙行為的長期后果時,兩種信息框架下被試吸煙行為的減少程度沒有差異。簡而言之,對于減少大學(xué)生的吸煙行為,強調(diào)吸煙行為的短期后果比強調(diào)長期后果更為有效;在強調(diào)短期后果時,強調(diào)不吸煙的好處比強調(diào)吸煙的壞處更為有效。
以往的大多數(shù)研究,關(guān)注的是運用信息框架鼓勵人們參與保護健康的行為,比如使用防曬霜、清牙垢、注射疫苗,[6,19-21]運用信息框架干預(yù)人們減少危害健康行為的研究很少,而且僅有的研究也只是從態(tài)度、情緒、信念等層面進行了探討,沒有從行為層面驗證信息框架的有效性。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要想被試改變危害健康的行為,必須強調(diào)行為改變的即時后果,并且要其意識到改變行為的潛在收益。這也解釋了在以往研究中,干預(yù)人們戒除飲酒行為時,過分強調(diào)飲酒的危害,但戒酒效果不明顯的原因。[22]
本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了框架效應(yīng)的邊界條件。研究結(jié)果表明,獲得性框架信息對減少大學(xué)生吸煙行為的效果,只有在信息強調(diào)的是行為的短期后果時才能體現(xiàn)出來,信息框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行為后果的時間距離。這與先前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即人們傾向于低估行為的遠期后果。[12-13]這個研究結(jié)果也符合廣大煙民的實際情況。有研究表明,吸煙者更關(guān)注的是吸煙的即時后果,比如牙齒和手掌變黃、呼吸不暢、吸煙的經(jīng)濟負擔,而不是吸煙的長期后果,比如肺癌、心臟病等。
大學(xué)生吸煙危害極大,廣告往往把吸煙與放松、成熟、時髦等聯(lián)系在一起。大學(xué)生的心智尚未健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上從眾、好奇、叛逆以及同伴的慫恿和引誘,很容易染上吸煙、飲酒甚至吸毒的惡習(xí)。另有一部分人則是由于對所學(xué)專業(yè)不感興趣、情感受挫、人格或心理不健康等原因?qū)е聦W(xué)習(xí)成績下降,產(chǎn)生焦慮和煩躁情緒而以吸煙排解,從而陷入了“吸煙—心理障礙—不良行為—學(xué)業(yè)荒廢”的惡性循環(huán)。有人認為吸煙容易成為其他諸多不良行為的媒介,這并非毫無道理。賀兆濤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學(xué)畢業(yè)生中,吸煙者飲酒、曠課、嚴重違紀的發(fā)生率高于非吸煙者,且學(xué)習(xí)成績明顯落后、CET的及格率下降。[23]張洪波等人研究也顯示,男生香煙成癮行為與酒后騎車、打架、制訂過自殺計劃以及過量飲酒呈高度關(guān)聯(lián)。[24]本研究可為控制在校大學(xué)生的吸煙行為提供參考。
本研究中也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因變量指標的測量采用的是自我報告法,雖然為研究采集了較為可靠的數(shù)據(jù),但仍然忽略了對突發(fā)事件的記錄,而這些事件可能對被試的吸煙行為有較大影響。此外,本研究證實了信息框架對影響吸煙和飲酒行為的有效性,對其他危害健康的行為是否有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 Edwards W.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inferred from decis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1962,69:109-135.
[2] Rothman A J,Bartels R D,Wlaschin J,et al.The strategic use of gain- and loss-framed messages to promote health behavior:How theory can inform practic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56:S202-S220.
[3] Rothman A J,Salovey P.Shaping perceptions to motivate healthy behavior:The role of message fram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21:3-19.
[4] Tversky A,Kahneman D.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211:453-458.
[5] Apanovitch A M,McCarthy D,Salovey P.Using message framing to motivate HIV testing among low-income,ethnic minority women[J].Health Psychology,2003,22:60-67.
[6] Detweiler J B,Bedell B T,Salovey P,et al.Message framing and sunscreen use:Gain-framed messages motivate beach-goers[J].Health Psychology,1999,18:189-196.
[7] Kiene S M,Barta W D,Zelenski J M,et al.Why are you bringing up condoms now?The effect of message content on framing effects of condom use messages[J].Health Psychology,2005,24:321-326.
[8] Robberson M R,Rogers R W.Beyond fear appeals:Negative and positive persuasive appeals to health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8,13:277-287.
[9] Schneider T R,Salovey P,Apanovitch A M,et al.The effects of message framing and ethnic targeting on mammography use among low-incom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2001,20:256-266.
[10] Schneider T R,Salovey P ,Pallonen U,et al.Visual and auditory message framing effects on tobacco smoking[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31:667-682.
[11] Steward W T,Schneider T R,Pizarro J,et al.Need for cognition moderates responses to framed smokingcessation messag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2439-2464.
[12] Estle S J,Green L,Myerson J,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mount on temporal and probability discounting of gains and losses[J].Memory & Cognition,2006,34:914-928.
[13] Green L,Myerson J.A discounting framework for choice with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769-792.
[14] Petty R E,Cacioppo J T.The effects of involvement on responses to argument quality and quantity: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persua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69-81.
[15] Chapman G B.Short-term cost for long-term benefit:Time preference and cancer control[J].Health Psychology,2005,24:S41-S48.
[16] Mischel W,Shoda Y,Rodriguez M I.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J].Science,1989,244:933-938.
[17] Rachlin H.The value of temporal patterns in behavior[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188-192.
[18] 魏栩.大學(xué)生吸煙行為的危害及控煙對策[J].中國校醫(yī),2005,19(5):545.
[19] Rothman A J,Salovey P,Antone C,et al.The influence of message framing on intentions to perform health behavi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3,29:408-433.
[20] Mann T,Sherman D,Updegraff J.Dispositional motivations and message framing:A test of the congruency hypothesis in college students[J].Health Psychology,2004,23:330-334.
[21] Gerend M A,Shepherd J E.Using message framing to promote acceptance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J].Health Psychology,2007,26:745-752.
[22] D’Amico E J,F(xiàn)romme K.Brief prevention for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 [ J]. Addiction,2002,97:563-574.
[23] 賀兆濤,叢中,張峰.大學(xué)生吸煙行為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xué)科學(xué),2000,9(3):224.
[24] 張洪波,張蕊,陶芳標,等.大學(xué)生香煙成癮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0,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