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英
(河北省邢臺市中醫(yī)醫(yī)院內二科,河北 邢臺 054001)
中醫(yī)特色護理慢性結腸炎60例臨床觀察
張紅英
(河北省邢臺市中醫(yī)醫(yī)院內二科,河北 邢臺 054001)
結腸炎;慢性病;護理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fā)性炎癥,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fā)病部位,指直腸、結腸因各種致病原因導致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及出血病變。癥狀為左下腹疼痛、腹瀉、里急后重、便下黏液及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時好時壞,纏綿不斷,反復發(fā)作。2008-04—2012-10,筆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應用中醫(yī)特色護理慢性結腸炎60例,并與常規(guī)護理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病例均為我院內二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19~61歲,平均(38.05±10.3)歲;病程2.5~21年,平均(9.8±2.7)年。對照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26~57歲,平均(41.5±11.4)歲;病程2.8~19年,平均(8.6±2.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確診[1]。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向患者講解情緒與本病的關系,鼓勵及安慰患者,消除焦慮、緊張心理,指導患者掌握腹痛的誘發(fā)及緩解規(guī)律,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作用。②飲食指導宜選擇少渣、易消化、低脂肪及高蛋白飲食。腹瀉嚴重的患者要注意補充營養(yǎng),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纖維素成分,如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飲食,以減輕高纖維素成分可能給結腸黏膜帶來的機械性損傷,宜多進食溫、軟、易消化的食物,如面片湯、小米粥等,忌暴飲暴食以及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嗜好。③囑咐患者注意休息,重者應臥床休息,腹痛者采取止痛措施,密切觀察有無并發(fā)癥的出現,若見腹痛加重、腹脹、腸鳴音消失,或者水、電解質紊亂等癥時,立即報告醫(yī)師,配合醫(yī)師給予相應治療。④做好出院指導,囑患者出院后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勞逸適度,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誘發(fā)因素及發(fā)病機制,休息、情志及飲食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待病情好轉后可適當運動,如散步、打太極、練氣功等,并堅持治療,定期隨訪。
1.3.2 治療組 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應用中藥保留灌腸、辨證施膳、艾灸等中醫(yī)特色護理。
1.3.2.1 中藥保留灌腸 選用我院協(xié)定處方,藥物組成:黃芪、白術、丹參、白芍藥各20g,黃連、黃芩、側柏葉、防風各15g,金銀花、連翹、白及、生地黃各10g。每劑藥煎3次,每次煎藥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飯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藥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腸,預先囑患者排空大小便,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適當抬高,藥液距離肛門約30~40cm,滴速60~80滴/min,藥液溫度38~42℃,灌腸管插入深度約為15~30cm為宜,灌腸結束后,協(xié)助患者舒適臥位,也可視情況變換體位,保留2h以上為佳。
1.3.2.2 辨證施膳
1.3.2.2.1 脾虛濕滯證 出現腹脹、腹痛、泄瀉癥狀。適用銀花紅薯粥。紅薯切成小塊或研成細粉,加入金銀花(視臨床癥狀輕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飯、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堅持吃,不少于3~4個月,方可逐步收效。紅薯含大量食物纖維,可加強腸蠕動,其所含的多量維生素E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蘿卜素對上皮組織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在紅薯飯內加入金銀花無疑會增強抗菌、抗炎功能,生姜調胃和中。
1.3.2.2.2 濕熱下注證 出現大便膿血,里急后重癥狀。適用馬齒莧飯。馬齒莧洗凈切細,與大米調和,加水常法煮飯,可早晚服食。連服15d以上。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時有效。馬齒莧是常用的清熱解毒、止痢止瀉的中草藥,也可作為食物用。鄉(xiāng)間以馬齒莧加肉做餡,包餃子、包子等均可。
1.3.2.2.3 脾胃虛弱證 出現便溏泄瀉癥狀。適用山藥芡實扁豆糕。先將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適量白糖待用。將茯苓、扁豆、芡實研成細粉,加少量水蒸熟。鮮山藥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藥粉,拌勻成泥狀。將藥泥在盤中薄薄鋪一層,再將豆沙鋪一層,如此鋪成六七層,成千層糕狀,上鍋再蒸。待熟取出。以烏梅、白糖熬成濃汁,澆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藥益氣健脾治本,芡實固澀,扁豆、茯苓助山藥健脾,烏梅配伍芡實收斂。主要作用為健脾止瀉,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1.3.2.2.4 脾腎兩虛證 出現大便溏稀,氣滯不暢癥狀。適用蕎麥山楂石榴餅。先將陳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加適量白糖,用水1 000mL煎煮,30min后濾渣留汁。鮮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狀待用。蕎麥面用藥汁和成面團。將山楂泥揉入面團中,做成小餅烤熟。每日2次,每次1塊食用即可。以上配量為1 劑量,服完后可繼續(xù)再做。蕎麥又名凈腸草,有清利腸道污物之效。
1.3.2.3 艾灸 調整室溫18~22℃,患者取平臥位。取中脘、胃俞、脾俞穴,切取6~9片厚約2cm的生姜,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柱,放置于穴位上施灸,施灸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如其感覺灼熱不可忍時,要及時更換,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每日2~3壯。此療法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弱之腹痛、泄瀉患者。
1.3.3 療程 2組均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無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或者以上癥狀明顯緩解,大便近似成形,次數未超過3次/d,結腸鏡檢查發(fā)現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腹瀉次數較前減少,不伴有腹痛癥狀,結腸鏡檢查見黏膜輕度炎癥;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患者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較前減輕<50%或加重,結腸鏡檢查無改善[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60例,完全緩解4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60例,完全緩解42例,有效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慢性結腸炎屬中醫(yī)學腹痛、泄瀉、久痢范疇,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及體質虛弱等因素有關,本病主要病機屬脾胃虛弱,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之證,其總的特點為脾陽(氣)不升,脾濕不運,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常,傳化失司?;谶@種認識,我們在臨床上緊緊抓住脾虛這個根本環(huán)節(jié),從補中益氣、溫陽健脾立法,以甘溫益氣、健脾和胃治其本,以澀腸止瀉、止痛止血、生肌消腫治其標,積極開展中醫(yī)治療護理項目,自制中藥保留灌腸協(xié)定處方,具有止痛、消炎、收斂的功效。中藥灌腸后,藥物直達病所,經由腸黏膜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愈合,增強免疫功能,避免藥物被腸道消化酶破壞和被肝臟分解,對胃無刺激性,并可調整腸道內外環(huán)境,藥物作用在局部吸收后還具有全身治療作用,是整體與局部用藥的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另外,采用睡前灌腸,可以使藥物保留時間延長,增強藥物的吸收和彌散。中脘、胃俞及脾俞采取隔姜灸方式,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達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同時給予辨證施膳,根據不同證型,配制不同功效的藥物加工制成,進一步輔助改善患者體質。研究結果顯示,運用中醫(yī)理論發(fā)揮中醫(yī)特色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效果確切,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辨證施膳、艾灸等中醫(yī)特色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穩(wěn)定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
[1] 陳治水,危北海,陳澤民.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4):239.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效方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439.
(本文編輯:董軍杰)
張紅英(1972—),女,主管護師,學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574.62
A
1002-2619(2014)07-1100-02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