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鑫+矯紅偉
摘 要:盡管我們在馬克思原著的字里行間中并不能找到任何有關“民生”的直接用詞,但不能否定的是在馬克思近乎所有的著述中都飽含著對人生存與發(fā)展的民生思考,都蘊藏著對人類實現民生發(fā)展的建議和指引。在馬克思看來“民生”的內容包括三個層次:滿足人民群眾的基礎生活需要、用實踐推進人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在現實形態(tài)上, 馬克思關于民生思想的論述著眼于五種形式:經濟層面上的民生、政治層面上的民生、社會層面上民生、文化層面上民生、生態(tài)層面上民生,內容上的三個層次與現實上的五種形式構成了馬克思的民生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 民生思想 民生建設
中圖分類號:A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1-031-03
2011年5月13日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要求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強調系統(tǒng)學習并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前提。2013年11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的講話明確指出:“解決發(fā)展問題、改善民生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民生建設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相關理論,尤其要重視研讀馬克思的經典著作。因此從馬克思的原著中去探究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對我國社會民生事業(yè)發(fā)展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與他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馬克思自身的工作環(huán)境。19世紀初期,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態(tài)愈加暴露,工人的生存狀況受到進一步威脅,進而促使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會政治舞臺,而在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工人階級亟需相關革命理論和社會建設理論的正確指導;與此同時,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在《萊茵報》工作,這一工作經歷可以使馬克思直接、充分地參加到德國現實民生的斗爭中,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參加了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對摩塞爾河地區(qū)農民生活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等。這些都促使他投入更多的經歷和時間去關注民生問題。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在內容上以人生存為前提、通過實踐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實現過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最終目標。我們黨歷來重視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在惠及民生的過程中不斷推動民生的發(fā)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被擺在了社會建設更加突出位置上,無論是“五位一體”整體布局,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人的發(fā)展。馬克思的經典著作向來是我們黨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因此深刻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對推進我國民生事業(yè)發(fā)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在經濟層面上的民生思想
馬克思關注人的經濟生活領域,他認為經濟生活是一切社會生活的重要物質前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關注工人生存現狀為出發(fā)點,“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奔毮伒毓蠢粘霎敃r勞動人民的悲慘現狀,加之他對“國民經濟學”理論脫離現實社會的虛構進行批判,在經濟事實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工資、利潤和地產等經濟形式重新分析定位,“我們必須弄清楚私有制,貪欲和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系?!卑盐覀儚膶と藲埧嵘瞵F狀的認識上升到對丑惡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質的認識上,在此種經濟制度境況之下工人的物質生活根本無法滿足,經濟制度的不平等直接導致了經濟利益的不平等。此外他還重點對資本主義生產中人的“異化勞動”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边@種現象與我們的一般認識截然相反,在我們看來,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越多品類越豐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越大,他們的經濟生活狀況會愈加改善,然而從馬克思這一論述中我們發(fā)現,在社會財富大量積累,資本家過著奢靡生活的同時勞動人民卻處在殘酷的生活窘境中。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明確:從淺層意義上說,分配不合理造成了財富的嚴重兩極分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極度不平衡;從根源上說,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異化勞動是勞動人民經濟窘困的根本原因。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異化勞動做了深刻剖析和批判,馬克思說:“勞動為富人產生了奇跡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產生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資產階級把工人當作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利益的工具,滿足了他們的無限財富欲望,而工人作為這種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得到的卻是肉體的折磨以及精神的摧殘。一方面,表明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資產階級貪婪與殘酷罪行的深惡痛絕以及對工人生存現狀的同情與感慨,鏟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勞動異化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改變社會的經濟分配結構,最終目的是提高工人的經濟生活現狀。另一方面,馬克思也強調,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民生進步與否并不是在于它生產了多少物質財富,也就是他所提到的“奇跡的東西”“宮殿”和“美”,而是在于這些物質財富能否歸全體勞動者所擁有,從而使工人不再“赤貧”和“畸形”,這是馬克思經濟層面上民生的目標所在?!拔覀円祷剡@樣的信念:經濟的增長和它帶來的富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生存、生命的機會和人民的希望。”
二、馬克思在政治層面上的民生思想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實現全面自由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產階級必須首先獲得政治解放,只有經過政治解放,擺脫階級的壓迫、不再受專制思想的束縛,勞動人民成為獨立的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具有合理的發(fā)展空間,人的價值才能得以充分體現,民生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政治解放是實現馬克思在政治層面上民生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改善民生前提?!罢谓夥乓环矫姘讶俗兂墒忻裆鐣某蓡T,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同時,馬克思也提出了實現政治解放的方法即政治革命,通過政治革命推翻政治專制使國家的權力歸人民所有,從“市民社會”中剔除政治干涉色彩,“政治革命打倒了這種專制權力,把國家事務提升為人民事務,把政治國家確定為普遍事務,即真實的國家;這種革命必然要摧毀一切等級、公會、行幫和特權,因為這些都是使人民脫離自己政治共同體的各種各樣的表現。于是,政治革命也就消滅了市民社會的政治性質。”從而實現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對于人類解放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不能否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解放”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所以,馬克思在《論猶太人的問題》中在肯定政治解放進步性的同時也暗示當時的“政治解放”不是實際的解放,“政治解放當然是一大進步;盡管它不是一般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們這里指的是實在的、實際的解放。”所以,“實際的政治解放”是馬克思政治層面上民生的思想所在,通過政治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實現馬克思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解放使勞動人民成為獨立的個人,具有平等的社會法律地位和自由的發(fā)展空間,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做出必要準備。endprint
三、馬克思在社會層面上的民生思想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孤立于社會關系之外,否則將喪失人的本質意義。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礎,這種需要就包括了人對社會關系的需要,“在他早期的著作中,馬克思曾經的人類‘物種存在性,而這正是關于人性的唯物主義認識。我們物質機體的性質使我們成為了現在這樣有各種需要、會勞動、愛好交友、有性欲、渴望溝通和自我表達的動物。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別人的支持與關愛,”這里的“別人”就可以理解為“社會”,因此社會對人的支持與關愛即是馬克思在社會層面上民生思想的核心。這種支持與關愛尤為表現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側重關心和重視上:一是社會對女性的關注,不可否定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女性一直處于社會的相對底層,在就業(yè)、教育、人權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和歧視。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表明女性卑微地位嚴重的束縛了女性的自身發(fā)展和女性對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制度在女性人權方面的腐朽與落末。因此馬克思指出“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可知,馬克思重視女性,強調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女性,女性的地位對社會進步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二是社會對無工作能力的人的關注,我們可以想象到,在一個工人拼命勞動都無法享有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社會,沒有工作能力的人的處境是何等悲慘,因此馬克思要求社會“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了各種基金”滿足他們基本的生存需求并提供相應的人道幫助,為“那些由于年齡關系還不能參加生產的人,是未來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的主體,在沒有具備參加生產勞動能力的階段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部分生活保障?!鄙鐣谒麄冃枰獛椭臅r候關愛他們,將來他們會更好地回報社會,從而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由此我們可以說,一方面馬克思試圖尋找人與社會相和諧發(fā)展的路徑關系,在這一關系下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人,社會應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價值,也就是馬克思“以人為本”的觀點,從而充分發(fā)揮人的優(yōu)越性,更好地反作用于社會,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具有一定的義務性,這種義務性也可以理解為是人道主義,而從更深層次來講社會對民生建設同樣具有義務性,不應以營利情況來衡量,否則就會抑制社會的發(fā)展。
四、馬克思在文化層面上的民生思想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對社會本質和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的批判上,也體現在他對文化領域的關注上。馬克思認為,在人類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思想會逐漸變得愈發(fā)獨立于身體的需求,而這里的“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一個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工人的生活資料極度匱乏,不停地勞動滿足其最基本的物質需要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這樣一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本無從談起,因此馬克思強調待到“人類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人受剝削壓迫地位得以改變,否則文化層面上的民生很難實現。另一方面,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平行的,只是在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的制度下才“變異”,馬克思說:“共同體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里的“共同體”是指人類的實質??梢娢镔|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統(tǒng)一的,都是人的生活,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缺少了精神生活從而也就沒有了人的實質的完整性。馬克思在凸出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也闡述了文化生活的意義,馬克思認為,精神生活對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有著重要意義應予以充分重視,他批評自私自利、缺乏教養(yǎng)的這種人格,“自私自利用兩種尺度和兩種天平來評價人,它具有兩種世界觀和兩付眼鏡,一付把一切都染成黑色,另一付把一切都染成粉紅色。”所以,在馬克思這里文化民生是人類實質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文化對個人的道德素質提高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
五、馬克思在生態(tài)層面上的民生思想
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tài)問題開始頻繁侵擾人類的生活成為了重要的民生問題,主要涉及全球氣候變暖、空氣和水體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人類思索生態(tài)問題的根源什么?馬克思對于生態(tài)問題又有怎樣的論述,能否為我們揭開問題的答案呢?眾所周知實踐觀點是馬克思理論的根本觀點,實踐是人類探索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從實踐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逐步使人的生存條件得以優(yōu)化。然而馬克思改造自然的觀點是有條件的,并不是一味地無限地改造,而是既要合理利用也要注重保護,馬克思對于生態(tài)的認識曾有過親切的比喻,他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彼炎匀唤绫茸魅说摹盁o機身體”,健康的身體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筆無價的財富,擁有它時你可能并不在意,認為理所當然,可當失去的時候就會追悔莫及。馬克思通過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口吻告訴了我們生態(tài)重要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評判》中提出,地球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也是一切人們事物的基礎。而對于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忠告都是枉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逐是野蠻的貪婪的,無限地榨取工人的工資及剩余勞動時間,造成了“勞動異化”;謀求減低原材料成本對資源大肆掠奪以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態(tài)危機”,其根源也在于資本家對資本的過度貪婪。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多危機都源于貪婪,克制貪婪是我們解決一切危機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面對生態(tài)問題,我們要不斷學習和強化馬克思在生態(tài)層面的民生思想的內涵,運用馬克思生態(tài)理論不斷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推進社會民生建設,進一步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以滿足人生存為基礎,追求人的發(fā)展為動力,最終實現人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過程。五種現實表現形式分別體現了馬克思關注民之所需、提出民生目標、直面民生難題、道出解決路徑的理論和現實依據。五種現實表現形式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民生建設思想不謀而合。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轉型期,實現民生發(fā)展目標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前景美好但道路崎嶇。因此,探究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對我國當下的民生建設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特別是在認清民生發(fā)展的本質、實現民生發(fā)展的路徑方面。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研究”(項目編號DL13CC07)和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利益矛盾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1544048) 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俞吾金.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特里.伊格爾頓.李楊,任文科,鄭義譯.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北京:金星出版社,2011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