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平 李平潔
(河北省行唐縣中醫(yī)院骨科,河北 行唐 050600)
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及預防
張玉平 李平潔
(河北省行唐縣中醫(yī)院骨科,河北 行唐 050600)
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形成;手術后醫(yī)護;下肢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fā)病,尤以下肢多見[1]。下肢DVT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緩慢、靜脈內膜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大都發(fā)生于制動狀態(tài),尤其是術后臥床,致使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之手術對局部靜脈造成損傷,極易引發(fā)血栓形成。下肢DVT造成下肢靜脈回流障礙、肢體功能不全甚至殘疾,患肢出現(xiàn)疼痛、腫脹、皮膚青紫。急性期可能由于血栓脫落而發(fā)生肺栓塞,嚴重時可導致猝死,是骨科術后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2],也是圍手術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下肢DVT形成的護理及預防尤為重要。我科對住院的骨科術后患者120例進行了護理及預防,結果如下。
2011-12—2012-12我科共收治股骨頭壞死、腰椎退行性側彎、脛骨骨折、腓骨骨折、髖部骨折等患者120例,并進行相應的脊柱、髖部、腰部、脛腓骨部位的手術。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3歲;住院時間14~40d,其中有2例發(fā)生DVT(2例在術后3~7d內出現(xiàn)患肢腫脹、疼痛,局部皮膚溫度升高,經(jīng)彩超確診),經(jīng)及時治療和精心護理,痊愈出院,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余118例均未發(fā)生下肢DVT形成。
2.1 入院評估 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詳細評估,結合術前檢查,確定是否為高危人群,如高齡、吸煙、肥胖以及嚴重外傷史的患者極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2 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工作
2.2.1 吸煙患者勸其戒煙,因煙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縮,增加血液黏稠度。
2.2.2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的原因、危害、常見癥狀,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及時通知醫(yī)護人員。
2.2.3 向患者講解臥床期間活動的重要性,并指導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
2.2.4 指導患者多飲水,飲食宜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防用力排便使腹壓增加影響靜脈回流。
2.3 一般護理
2.3.1 臥床休息,抬高患肢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2周,禁止按摩患肢,避免患肢活動,以防血栓脫落發(fā)生肺栓塞。
2.3.2 適當應用利尿劑,緩解患肢水腫。
2.3.3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3.3.1 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面部表情,詢問患者的感受,如出現(xiàn)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情況,提示有發(fā)生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將患者平臥,避免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并立即通知醫(yī)生,積極配合搶救。
2.3.3.2 密切觀察患肢腫脹情況、患者疼痛程度及皮膚的顏色、彈性、皮膚的溫度,腳趾的活動度,足背動脈的搏動,注意測量下肢的粗細,如有異常,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松解繃帶,抬高患肢并制動,遵醫(yī)囑應用抗凝血藥物。
2.3.3.3 告誡患者戒煙,低脂、高纖維素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2.4 抗凝和溶栓治療的護理[2]
2.4.1 溶栓治療常用尿激酶8萬U/次,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每日2次靜脈滴注,共7~10d。
2.4.2 抗凝治療常用肝素間歇靜脈注射法 肝素1mg/kg 體質量,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每4~6h靜脈注射1次,間隔給藥前1h做凝血時間測定檢查,用藥5~7d后改用華法林,第1d10~15mg,維持量2.5mg,用藥2個月左右。
2.4.3 用藥期間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每日測出凝血時間或凝血酶原時間。
2.5 心理護理 患者因肢體疼痛、腫脹而懼怕活動,極易產生焦慮、煩躁,因此,護士應及時巡視病房,經(jīng)常與患者交流,多安慰患者,鼓勵其說出對疼痛的感受,解除患者疑慮,講解早期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取得家屬的配合,同時介紹科室的醫(yī)療護理水平和既往成功的病例,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3.1 術后患者返回病房,應立即指導家屬給予下肢按摩,方法是由遠端向近端擠壓肌肉,按摩時,應由下而上的循序進行,每次重復時,應從小腿遠端開始,并指導家屬每日進行按摩,這樣能加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預防下肢DVT形成。
3.2 鼓勵患者早期在床上進行下肢的主動與被動活動,特別是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活動,并做深呼吸和咳嗽動作,適時做抬臀動作,能起床者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以加速下肢靜脈回流。
3.3 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血液稀釋狀態(tài),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3.4 密切觀察患肢有無腫脹、疼痛、皮膚顏色、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
3.5 術后抬高患肢時,不要在腘窩或小腿下方獨墊軟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血液回流。
3.6 采用藥物預防,遵醫(yī)囑及時準確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單位,每日1次,持續(xù)7~14d,注射時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用拇指和示指捏起腹壁皮膚,用1mL注射器垂直刺入腹壁外側皮下組織。注射過程中,注射部位皮膚始終捏起,維持皮膚皺褶存在,直至注射完畢,注射部位左右交替。同時在使用抗凝藥物期間,要注意觀察有無出現(xiàn)傾向。嚴密觀察患側肢體的腫脹程度、皮膚顏色、溫度、感覺等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
3.7 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以避免靜脈炎發(fā)生,避免在患肢穿刺,盡量在上肢穿刺,避免長期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盡可能使用小針頭,以減少對血管的損傷。
3.8 應用物理預防措施,醫(yī)學彈力襪是根據(jù)專業(yè)的壓力梯度設計,由腳踝處向上逐漸加壓,促進靜脈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預防下肢DVT的作用。
4.1 向患者講解吸煙的危害,告知患者一定將煙戒掉。
4.2 出院后仍需穿彈力襪6個月,做好彈力襪保養(yǎng),臥床時抬高患肢,堅持適量活動,不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站久坐,以防復發(fā)。
4.3 告知患者持續(xù)應用抗凝藥物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但過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危險。
4.4 囑其嚴格按醫(y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骨科手術可造成靜脈損傷,靜脈血流停滯、緩慢以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再加上骨科術后患者常需長期臥床,極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常可導致患者DVT,使患者出現(xiàn)患肢疼痛、腫脹、小腿潰瘍、行走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通過對該類患者術前評估教育、嚴密觀察病情,有效地心理護理及術后采取的綜合預防護理措施,能有效地預防下肢DVT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不必要痛苦和家庭經(jīng)濟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倪國華,汪娩南,王紹峰.成人護理(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8-249,250.
[2] 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9,(6):602-604.
(本文編輯:曹志娟)
張玉平( 1970—),女,主管護師。從事骨科臨床護理工作。
R473.6;R543;R543.01
A
1002-2619(2014)10-1574-02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