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生
(教育部 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6)
從2004年在韓國創(chuàng)辦首所孔子學院至今,孔子學院已經(jīng)走過十年,目前已覆蓋五大洲的120 個國家和地區(qū),先后興建起孔子學院440 所,孔子課堂646 所,總數(shù)超過1 100 所。孔子學院十年歷程,在政府的扶持、民間的積極參與、輿論的頌揚和置疑的交織聲中規(guī)模不斷擴大,辦學渠道不斷拓展,滿足了各國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和學習漢語的較大需求,對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筆者只數(shù)次參加對中外方孔子學院院長、對外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的培訓,對孔子學院的建設了解不深。以下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供批評指正。
國家漢辦是中國教育部直屬事業(yè)單位,是政府機構。它擔負著擬定漢語國際推廣的方針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支持各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jié)h語教學;制定國際漢語教學標準,開發(fā)和推廣漢語教材等多項職能??鬃訉W院,包括孔子課堂,是推廣漢語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是由國家漢辦承辦的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它的基本職能是幫助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加強中外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鬃訉W院與國家漢辦的職能和任務有較大的差別??鬃訉W院如被定位為中外文化綜合交流平臺,這就意味著孔子學院從最初的漢語推廣機構逐步添加了國家外宣和開展教育的多種職能。而絕大多數(shù)孔子學院的工作者,包括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對外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特別是孔子課堂的中小學教師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的身份不代表“漢辦”,他們沒有必要擔負那么沉重的官方色彩。而我們的宣傳往往給他們貼上“漢辦—中國文化的使者”的標簽,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擔負起“漢辦代表”的職責,而實際上他們的工作就是普通的漢語推廣教師,沒必要去擔當“漢辦政策的代言人”。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被添加上更多的外宣職能往往容易引起很多誤解。國家漢辦提出,今后孔子學院要在搞好漢語教學的前提下,根據(jù)自身特點向四個方向發(fā)展,即教學型、文化型、研究型、特色型。這個提法是科學的。希望在對孔子學院的宣傳上,要回歸它的基本職能——對外漢語教學。
孔子學院要成為中外文化之間的橋梁,前提是這個平臺必須是雙向的、對等交流的。而目前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遠遠談不上對等。以教育交流來說,截至2012年底,以留學身份出國,在外的留學人員有155.34 萬人,其中113.69 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2012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為39.96 萬人,其中國家公派1.35 萬人、單位公派1.16 萬人、自費留學37.45 萬人。而其中超過半數(shù)去了美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反映出,中國出國留學仍然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而欲來華的西方學生實際情況怎樣?據(jù)2014年4月28日美國《華爾街時報》報道:“想留學的英美學生,僅1%想來中國。英國文化協(xié)會的高等教育調(diào)研機構教育情報處的最新報告顯示,在美國學生中,中國目前排在最受歡迎留學目的地的第十位,比去年下降一位。英國學生中,中國排在第11 位,比去年下降兩位。對中國感興趣的美國學生要么因為學費較低,要么他們能得到相關獎學金?!边@種文化教育交流的不對等,固然科技發(fā)展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不高和較深的文化偏見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的效果方面遠不如預期,世界上對孔子學院的輿論批評集中在中國“文化擴張”“文化侵略”等指責上,而我們?nèi)狈χ袊幕哂衅帐纼r值的強有力的證明。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假,但主要指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化模糊混亂,夾雜著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沖突,因此較難消除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我們強調(diào)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拔幕蠓睒s”不能只是一紙空談,一種口號。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扎扎實實,從基礎做起,切忌大轟大嗡。這里不由得讓筆者想起美國華工丁龍借助美國哥大畢業(yè)生、著名企業(yè)家卡本蒂埃捐助成立“中國語言、文學、宗教、法律系-丁龍漢學講座”的例子。丁龍捐資成立哥倫比亞大學東語系,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先哲孔子的哲學理念,推進中美兩國文化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共融發(fā)展。看似位卑弱勢,但中庸有度,慮事周全,成為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的傳奇式人物。①王海龍:《丁龍:一位華工的高貴夢想》,見《人民日報》,2014-02-09。
國家漢辦每年為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提供了大量的資助,包括對每所孔子學院提供每年不超過15 萬元的圖書、提供多媒體教學設備資助、為本土教師提供來華1 至4 周的培訓、資助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資助孔子學院學生來華夏令營和國外教育人士訪華等。國家漢辦每年還向有需求的孔子學院提供公派對外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幫助孔子學院的發(fā)展,給人的印象是孔子學院依托漢辦,有花不完的錢。雖然要求中外方“對等投入”,但真正能否做到“對等投入”,可能這筆賬難以算清。這些孔子學院的運營效果、教學質(zhì)量究竟怎樣?目前似乎也缺乏明晰的評估標準。教育部副部長郝平2010年12月在第五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上的總結報告就指出:“孔子學院已經(jīng)走過五年歷程了,現(xiàn)在是考慮制定辦學標準和建立質(zhì)量評估體系的時候了。大家建議,應該制定不同國別,不同區(qū)域的評估標準和評估辦法,建立量化而有一定彈性的指標體系?!庇诌^去了四年,國家在建立國際漢語教師標準方面有了突破,也全面實施了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但在制定辦學標準和建立質(zhì)量評估體系方面卻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
我們不能忽視辦孔子學院的成本核算。要與外方院校合作探索如何加強孔子學院的造血功能。探索在對方國家進行漢語本土化師資培養(yǎng)的途徑,如何開拓服務當?shù)厣鐣那?,加強孔子學院與國內(nèi)高校入學的對接,如開設商務漢語、HSK 考前班等,努力把孔子學院建設成為來華留學的預科教育基地。
在孔子學院的發(fā)展中,高質(zhì)量的師資不足可能是最大的瓶頸。目前光靠國家漢辦每年公派漢語教師以及國外教師來華培訓遠遠不能滿足發(fā)展孔子學院的需求。現(xiàn)在孔子學院的教師能教漢語的多,但能夠系統(tǒng)把握教學方法,能夠針對文化背景不同,解釋國家間文化差異的教師少;能夠傳授中國歷史知識的教師較多,但能夠傳授儒家思想的精髓的人太少;能夠書寫一些中文書法的教師較多,但能介紹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和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的人卻少之又少。
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一定要朝多形式、多渠道、多樣化的模式轉(zhuǎn)型。筆者看了《北京周報》2013年6月8日的一個報道,即《漢語教師培訓在日內(nèi)瓦孔子學院舉辦》。這是日內(nèi)瓦孔子學院舉辦的第一次大型漢語教師培訓,培訓由3 位來自國內(nèi)、2 位來自巴黎的漢語教學專家主講,內(nèi)容涉及語法知識、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方法介紹等,培訓一共5天,共吸引40 多人報名參加。學員中除來自日內(nèi)瓦與周邊地區(qū)教授漢語的不同機構(公立中學、私立中學、國際中學、語言學校、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等),還有來自法國、德國的漢語教師。8 名來自日內(nèi)瓦大學漢學系的研究生也參加了培訓。這是一次高水平高質(zhì)量的培訓,培訓針對性強,有的放矢,重點放在教學方法的交流討論。學員們感受說:“師資質(zhì)量是目前海外漢語教學最關鍵的問題。國內(nèi)高校也為海外教師提供培訓,但除了費用、時間各方面的限制外,培訓鋪蓋面廣,面對全球漢語教師,很難照顧到不同國家漢語教學的特殊情況?!碧接憽⒔涣鹘虒W方法,提高本地區(qū)教學質(zhì)量是孔子學院舉辦這次培訓的初衷,也是廣大漢語教師的迫切需求。
隨著MOOC 的興起,各種網(wǎng)絡在線學習云涌風動,包括錄播課程、在線直播課程、線上一對一課程等。網(wǎng)絡孔子學院也方興未艾,見報載,目前已建網(wǎng)上孔子學院151 所。中國網(wǎng)上孔子學院總部的網(wǎng)站首頁設計精美,提出的宗旨是:“在線課堂是針對廣大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教學工作者們開發(fā)的全球性的漢語在線學習和教學系統(tǒng)。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跟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一起分享學習經(jīng)驗、交流學習和教學體會、豐富語言和文化知識?!贝蜷_網(wǎng)頁,內(nèi)容比較貧乏,主要是提供一些信息,遠程教與學的功能未能實現(xiàn)。錄播課程比較陳舊;線上一對一課程尚好,可以根據(jù)學習者的個人需要,提供一些關于HSK 考試、中國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專業(yè)咨詢輔導;在線直播課程最為薄弱,只講些乘坐公交車、TAXI 的淺顯知識,遠沒有達到大規(guī)模網(wǎng)上教學的功用。網(wǎng)上孔子學院的課程,除了拓寬拓深漢語教學的內(nèi)容外,還應在漢語師資培訓、教學教法改革、開展?jié)h語教師資格認證、開展標準化課程和標準化評估等方面進行探索。
僅僅兩年,MOOC 龍卷風已經(jīng)刮遍全球。目前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的很多名校都設立了MOOC 平臺,像美國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倫敦大學等??鬃訉W院要探索與本校MOOC 平臺的合作,視各地情況不同,或者開設大規(guī)模公開課,或者開設微課程+小測試,根據(jù)漢語教學的特點,充分應用動畫、視頻等手段,采用“翻轉(zhuǎn)課堂”的學習方法,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強有力地推動網(wǎng)上學習社區(qū)建設,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提供漢語教學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