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娟,朱海虹,程曉英,朱麗琴,何碧云
(1.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3;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3)
新生兒胃穿孔多為先天發(fā)育缺陷導致胃壁肌層薄弱或缺損所致,發(fā)病率低,占新生兒外科急診的2%~3%,但發(fā)病急、進展快,可引起嚴重的呼吸、循環(huán)障礙,病死率高達50%~80%[1]。早期診斷,及早手術治療,并予精心的圍手術期護理,是患兒存活的關鍵[2]。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NICU收治新生兒胃穿孔13例,均行手術治療,現將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例,男8例,女5例;日齡2~8 d;體重1.2~3.7 kg;早產兒3例,足月兒10例;因拒奶、嘔吐、腹脹等急診收治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紊亂,其中5例呈休克狀態(tài);腹部立位X線攝片檢查均顯示膈下游離氣體,其中9例胃泡未顯影;腹部B超檢查顯示11例氣腹。
1.2 手術方法 13例患兒入院4~17 h在全身麻醉下行手術治療,其中4例行單純穿孔修補術、9例行破裂處不良組織切除及胃壁修補,并用大量等滲鹽水沖洗腹腔;1例患兒術后并發(fā)腸黏連,再次行腸黏連松解術
1.3 結果 手術經過順利,1例早產兒因術后并發(fā)Ⅲ度顱內出血,家長放棄治療自動出院,余12例治愈出院。
2.1 術前護理
2.1.1 密切觀察病情 早期診斷對新生兒胃穿孔的預后至關重要,>12 h存活率僅為25%[3]。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出生后突然出現進行性腹脹,伴嘔吐、呼吸困難和紫紺,應高度考慮本病,立即予X線檢查明確診斷[4]。本組患兒腹脹進行性加劇,6例患兒嘔吐咖啡色和糞汁樣物,4例患兒腹壁緊張、皮膚發(fā)紅發(fā)亮、腹壁靜脈顯露,10例患兒入院后行胃腸減壓時自胃管內抽出大量氣體,但腹脹未見緩解,立即行床邊X線和腹部B超檢查,同時請外科會診,在入院1~3 h內明確診斷,并下達手術通知。
2.1.2 完善術前準備 患兒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心率達170~208次/min,11例血壓平均壓低于其胎齡的5~21 mmHg(正常值為胎齡+1~2),5例患兒呈休克狀態(tài),其中1例出現DIC傾向,穿刺點出血難止,PT、KPTT時間延長,7例患兒血氣分析顯示代謝性酸中毒?;純壕糜谳椛浯采?,提供各臟器功能監(jiān)護;在心功能允許的情況下積極補液,由于細菌和內毒素的吸收易引起膿毒敗血癥,故早期不宜行中心靜脈置管,避免細菌定植于導管上,可選擇粗、直、容易穿刺的腋靜脈,本組患兒予腋靜脈置管,其中5例雙側腋靜脈置管;對酸中毒患兒用2∶1液(2份等滲鹽水和1份1.4%的碳酸氫鈉)20 ml/kg,30 min泵入擴容及糾正酸中毒,其他患兒用等滲鹽水20 ml/kg,30 min 泵注擴容;對DIC傾向患兒予凝血酶原復合物150 IU靜脈注射;患兒均用美洛培南抗感染,結合病情給予全血、血漿和白蛋白,提高對手術的耐受性;給患兒留置導尿,密切觀察尿量;在搶救的同時備皮、備血。
2.1.3 減輕腹脹 進行性腹脹是胃穿孔的主要體征,因膈肌上抬壓迫肺部繼而影響呼吸[5],患兒入院時呼吸快達66~88次/min,其中9例經皮氧飽和度(SpO2)為65%~87%,伴有口周紫紺。立即予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每4 h抽吸胃腸道內積氣、積液,減少反流和誤吸;抬高床頭20~30°,使膈肌下降,有助于增大胸腔容量,同時減輕腹腔內臟對心肺的壓力,可使呼吸困難減輕[6];保持患兒安靜,減少氣體吸入,遵醫(yī)囑予苯巴比妥鎮(zhèn)靜和嗎啡鎮(zhèn)靜鎮(zhèn)痛;避免正壓供氧,如皮囊加壓給氧和持續(xù)呼氣末正壓通氣(CPAP),以免更多的氣體和胃內容物進入腹腔,加重呼吸困難;對腹脹明顯的患兒行腹腔穿刺,可減輕腹脹、改善呼吸、減少毒素的吸收,為防止腹腔壓力迅速下降,加重休克,在抗休克治療開始后緩慢抽吸,每次30 ml/kg[7],抽吸期間和穿刺后嚴密監(jiān)測呼吸、心率、血壓、SpO2的變化。本組7例用苯巴比妥鎮(zhèn)靜,1例呼吸機支持治療患兒用嗎啡鎮(zhèn)靜鎮(zhèn)痛,使用后患兒均轉安靜;5例用改良鼻導管吸氧,2例用面罩吸氧,2例用呼吸機支持通氣,SpO2上升至84%~97%;3例行腹腔穿刺抽氣,腹脹、呼吸困難癥狀較穿刺前明顯緩解。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繼續(xù)控制休克、抗感染,根據血氣分析結果糾正酸堿失衡,靜脈用奧美拉唑或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每8 h監(jiān)測血糖;注意保暖,維持正常體溫,記錄24 h出入量。本組11例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9.3~18.8 mmol/L,經補液和下調進糖速度后,10例患兒術后8~26 h血糖降至正常,1例患兒加用胰島素0.02 U/(kg·h)后降至正常;患兒有不同程度水腫,其中3例有新生兒硬腫癥,經輸注血漿、白蛋白、靜脈營養(yǎng)等綜合治療后消退;患兒體溫均正常。
2.2.2 胃管和引流管護理 胃修補術中放置胃管和腹腔引流管。胃管起支撐和引流作用,妥善固定,防止滑脫,避免再次插管造成機械損傷;每4 h抽吸胃內容物,抽吸時用20 ml注射器,緩慢、輕柔抽吸,遇有阻力時可輕輕旋轉胃管調整位置或注入2~3 ml等滲鹽水沖洗后再抽吸,切勿盲目用力損傷胃壁;胃管內持續(xù)有新鮮血性液體引出,可繼續(xù)靜脈注射凝血酶原,同時予凝血酶200 U加入等滲鹽水5 ml自胃管內每4 h注入1次,每次注入前將胃內容物抽盡。腹腔引流管接負壓吸引球引流,當吸引球內充滿氣體和液體時打開流出孔擠出氣體和液體,使吸引球呈負壓狀態(tài);每8 h統(tǒng)計引流量,為補充繼續(xù)損失量提供依據;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和性狀,如腹腔引流液呈糞渣樣、血常規(guī)顯示白細胞升高,作血培養(yǎng)顯示陰性,可在消毒引流球流出孔后取引流液送培養(yǎng)。本組1例患兒術后胃管內持續(xù)有新鮮血性液體引出,經上述處理后出血在術后18 h得到控制;1例患兒術后持續(xù)低熱,腹腔引流液呈糞渣樣,在消毒引流球流出孔后取2 ml引流液送培養(yǎng),顯示溶血葡萄球菌陽性,加用萬古霉素后感染得到控制。
2.2.3 抗休克治療護理 胃穿孔患兒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癥狀,加之手術中失血、失液,術后抗休克治療仍是關鍵。每30 min監(jiān)測血壓、心率,觀察尿量變化,若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尿量減少,及時報告醫(yī)生。本組患兒術后心率達182~204次/min,持續(xù)有創(chuàng)血壓監(jiān)測平均壓低于其胎齡的8~11 mmHg,遵醫(yī)囑抗休克治療,對合并酸中毒的患兒用2∶1液擴容糾正酸中毒,其余患兒用等滲鹽水補充血容量,經積極補液治療,10例患兒6~12 h后血壓、心率恢復正常,3例患兒加用10~20 μg/kg多巴胺泵注維持治療后血壓升至正常。
2.2.4 營養(yǎng)支持 手術后及時補充營養(yǎng),能使機體盡快保持正氮平衡,減少感染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切口愈合。術后早期患兒均禁食,完全胃腸外營養(yǎng),靜脈營養(yǎng)液24 h勻速經輸液泵輸入;感染控制的患兒,水腫消退后予PICC置管,待腸蠕動恢復后行腸內營養(yǎng)。患兒術后6~9 d開始首次喂養(yǎng),從低濃度、小劑量開始,奶量根據喂養(yǎng)耐受程度逐漸增加,行壞死胃壁切除的患兒術后胃容量減小,加奶應謹慎;體重不足1.5 kg的早產兒予鼻飼喂養(yǎng),經鼻插5號胃管,在喂奶前回抽殘留奶觀察其顏色、性狀和量,當胃內潴留量超過喂入總量的50%時應停喂,超過20%~50%,喂入量為總量減去殘留量,觀察2~3 d無異常后拔除胃管;嚴密觀察有無嘔吐、腹脹和反流情況,對手術14 d后仍出現吐奶和腹脹的患兒,請外科醫(yī)生會診,必要時剖腹探查;對并發(fā)胃食管反流的患兒,予半臥位、口服奧美拉唑。本組3例早產兒行鼻飼喂養(yǎng),2例未出現嘔吐、腹脹和反流情況,1例手術第14天仍出現吐奶和腹脹,經外科會診后行剖腹探查發(fā)現并發(fā)腸黏連,予黏連松解,經禁食、補液和抗感染等治療后好轉;3例患兒并發(fā)胃食管反流,經上述對癥處理后好轉。
2.3 出院指導 指導家長喂養(yǎng)方法,少量多餐,喂奶前后注意觀察有無嘔吐、腹脹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出院后1、3、6個月復查,觀察患兒生長發(fā)育情況。
胃穿孔是新生兒外科急癥,病情兇險。護理重點是術前密切觀察病情,早期確診,完善術前準備,及時行胃腸減壓,減輕腹脹;術后做好一般護理,重視胃管和腹腔引流管護理,加強抗休克治療護理,注重營養(yǎng)支持及出院指導,以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潘俊濤,王家祥,楊合英.新生兒胃破裂診治體會[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0,30(10):950-952.
[2] 黃顯鳳,任志東.新生兒胃破裂的圍手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12):3278-3279.
[3] 劉傳榮,蔣國慶.新生兒胃穿孔治療體會[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9):816.
[4]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493-494.
[5] 石英佐,于忠勤,黃益民,等.新生兒胃穿孔12例診療體會[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9,8(5):76-78.
[6] 黃淳淳,張春霞.重癥手足口病并發(fā)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4):337-338.
[7] 曹慧,張宏偉,劉豐麗,等.新生兒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胃穿孔25例[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0,9(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