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麗+王志杰+李共欣+梁艷
摘要:國有林絕大部分為天然林,天然林比人工林所起的作用無疑更加巨大,它可以過濾掉水中的污染物,大大改善水質,同時可以減少山崩、侵蝕和沉降的危險,減少洪澇災害,并有助于儲存水資源,對于生態(tài)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起足夠重視,加大對其保護力度。
關鍵詞:國有林;林木采伐;生態(tài)林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1-54-1
1林木采伐必將影響生態(tài)安全
隨著國有林區(qū)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啟動,一部分國有商品林由林業(yè)職工家庭承包經營,把林地的經營權、林木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交給職工,這種做法很可能引起進一步的森林采伐,加劇亂砍濫伐等情況發(fā)生。
集體林和村屯自留山在劃分之前,林分也與國有林一樣郁郁蒼蒼,而現(xiàn)在林分情況截然不同。集體林由于受政府和林業(yè)部門雙重管理,在各方利益驅使下,有些集體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亂砍濫伐、亂墾濫占、亂采濫挖問題突出,大量的林地、沼澤地被開成參地、農地。良好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到處是低質林,有的成了荒山,很難恢復,森林保護土地、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全面弱化。近十幾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雖然逐年增加,但同時有林地單位面積蓄積量卻在下降;生態(tài)功能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不足30%。我國90%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土地年發(fā)展速度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2100平方公里發(fā)展至90年代末的34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大。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
相比之下,國有林由于有林場管護,森林植被茂密,物種資源保護良好,形成了生態(tài)安全的主體屏障。中國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性遠比獲取木材重要得多,我國森林覆蓋率2003年為18.21%,相對其他國家比較低,但生態(tài)需求還是很大,所以國有林應該繼續(xù)實行管護政策,用來保護環(huán)境。
2保護國有林是社會需要
這些年國有林也進行采伐,但在采伐方式、采伐蓄積上有嚴格控制,基本上采大樹,留小樹,沒有破壞森林的良好結構,喬灌草生長旺盛,依靠天然林強大的自然恢復功能,保持了森林的生生不息。如果對國有林進行個人承包,其采伐方式往往不科學,是全林皆伐,林地沒有了喬木層保護,土壤會被雨水沖刷,變成荒山禿嶺,到時再想恢復森林難上加難。
采伐森林資源會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對這些地區(qū)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自然資源及對維持生產力過程的森林生態(tài)功能的保護,可以確保形成一個促進糧食生產有效和持續(xù)供應的環(huán)境。按市場價格,國有林的旅游資源、漁和野生生物資源價值占全部國有林資源價值的3/4。砍伐森林及木材交易往往會引起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破壞,導致那些以森林為生的農村社區(qū)面臨貧困的境地,林副產品喪失,旅游業(yè)風光不再。
目前,在全世界的105個大城市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東京、雅加達等,其飲用水大部分依賴于流域中受保護的森林。加強對森林的保護,可以使流域內的城市居民能用上潔凈的飲用水或者衛(wèi)生設施。與修建污水處理廠等措施相比,加強對森林的保護,對于改善城市飲用水所耗費的成本更低。
3職工經濟能力難以真正實現(xiàn)林業(yè)可持續(xù)經營
國有林區(qū)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將林地承包給個人,希望通過林地內造林,精心經營,大力培育速生豐產林,以圖解決我國木材需求緊張狀況。林分生長需要土壤、水、自然環(huán)境等綜合因素,天然林自然恢復很快,伐掉天然林栽樹或在天然林林冠下栽樹,不但花費大量資金,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而且也不利于國家整體效益的提高。即使更新原有林分,造林成功與否,也與職工的經濟實力是緊密相關的,前景似乎不容樂觀。國外人工林培育也是政府政策扶持,資金雄厚的林業(yè)公司經營很長時間才能從中獲利。造林條件好的成活容易,條件不好的成活困難,期間森林養(yǎng)護經營的費用很大,同時見效慢。林木生長周期長,目前短周期闊葉材桉木、楊木速生豐產林的輪伐期為6年,而針葉材如松木的輪伐期為15年,期限較長。因速生林要真正達到投入———培育———輪伐———更新再投入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貸款期限基本上需要2個輪伐期,屬于中長期貸款。
同時人工林在維護生態(tài)上的作用與天然林相去甚遠,生態(tài)功能好的天然林,喬木、灌木、草、地衣生長旺盛,土壤蓄水力強。而人工林林分林種單一,南方是杉樹,北方是楊樹、落葉松,導致森林病蟲害頻發(fā)。人工林林齡相同,林層單一,地表長年見不到陽光,雜草和矮小的灌木絕生,于是土質疏松,樹根裸露,起不到水土保護作用。
破壞天然林和濕地,也就破壞了水的涵養(yǎng)地。使陸地水分的蒸發(fā)量減少,從而減少了降雨量,同時也減少了對地下水的補給。長此以往,加劇了氣候的干旱,降低了地下水位,使淡水資源極度匱乏,造成生態(tài)惡化,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我們應當予以重視。
作者簡介:高曉麗,雙遼市林業(yè)局,工程師,研究方向:基層林業(yè)生產、設計及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