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楠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依托于互聯網、移動通信、數字技術的新媒體空前勃興,中國和世界同步經歷著一場新媒體革命。隨著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普及,新媒體已經并將繼續(xù)深刻改變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運用,輿論愈發(fā)彰顯出前所未有的獨特作用和巨大能量,對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日益顯現。
新媒體對輿論的深刻影響
在新媒體所營造的全新的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下,任意意見領袖營造一條輿論的正弦波,就必有一條群眾自發(fā)參與的余弦波與其相對應。新媒體輿論呈現出迥異于傳統輿論的一些特征:輿論主體的匿名性與參與渠道的廣泛性,傳播空間的無界性與意見匯聚的實時性,議題生成的自發(fā)性與輿論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價值觀念的多元性與價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見表達的失范性與群體行為的極化性。這些特征都對輿論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成為社會輿論的集散地。互聯網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為公民參政議政、表達訴求的重要平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更加順暢,為民眾表達意愿和利益訴求甚至參與決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jiān)督權提供了條件,也為更好地推動社會民主政治進展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車。
互聯網正在逐漸成為消解大眾不滿情緒的解壓閥。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解壓閥的功能逐漸被以互聯網和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工具所取代。特別是在社會熱點事件中,人們利用網絡媒體,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緩解恐慌情緒,或者利用新媒體交互性與開放性,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憤怒,從而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社會解壓閥”的作用,可以緩解我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結構性壓力。
手機成為獨特的輿論放大器。無線通信技術以及手機的便攜性使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障礙,作為離人最近的傳播工具,手機已經被很多使用者內化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人們許多時候是通過手機在微博或網站客戶端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特別是在危機事件中,受眾對人際傳播信息的需求比在日常生活中要高出很多。手機的人際傳播模式實際上是人借助手機這種媒介,延伸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手機媒體獨特的傳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中傳播主體的權威性,實現了傳受雙方對于信息接受和傳播的對等。多個傳播主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節(jié)點中的每個人都能深度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因此,手機媒體的傳播是一種高度整合的社會性傳播。
微博成為公民參政議政的重要工具。微博迎合了即時網絡的發(fā)展趨勢,縮短了從信息源發(fā)布到信息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從而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零時間。正是因為即時性保證了瞬時傳播,高度的互動性才成為可能,交互性使信息接收者在傳播活動中的地位得以極大提升。網民通過微博真正實現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表感想,其參與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從國家大事到民計民生,從政治改革到文化創(chuàng)新,從醫(yī)患矛盾到城管治理,網民可就感興趣的事件或話題提供事實素材或發(fā)表意見,這些信息通過微博網絡的指數擴散,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他人的反饋。這樣的機制不僅刺激了發(fā)表者的積極性,更賦予了公眾更多可以自由選擇的議題。現在不僅專家學者在網上成為呼風喚雨的“意見領袖”,草根民眾也可借助互聯網實現維權和“圍觀”,而且連演藝明星和非公企業(yè)投資人等“新社會階層”也在網上發(fā)聲,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
2007年“黑磚窯”事件中,天涯社區(qū)把受害者親屬的一篇帖文推薦到首頁,與山西當地報紙的新聞一道引起全社會的震驚。中央政治局四位常委、一位委員做出批示,中央多部委派出聯合工作組趕赴山西查處。而黑磚窯所在地洪洞縣領導干部因“工作繁忙”顧不上花時間上網,對自己治下的丑惡現象一無所知。所以當時的山西省省長反思,“黑磚窯”事件反映出山西基層干部嚴重缺乏新媒體素養(yǎng)。
輿論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輿論是多數人對共同關心的事物表達的大體一致的意見。作為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中一種十分獨特的形式,輿論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和作用迅速而直接,是影響社會發(fā)展乃至制約歷史進程的強大精神力量。近年來,在應對一系列自然災害和突發(fā)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全面參與,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激烈交鋒,輿論的力量井噴式地集中迸發(fā)出來。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輿論動員,到波詭云譎、錯綜復雜的輿論斗爭,輿論以前所未有的強勁勢頭將自己推向時代前臺,提醒人們從維護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層面和全局高度,重新審視輿論這個人類早已有之的古老社會現象。
維護國家輿論安全,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必然要求。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需要一個基調積極、平穩(wěn)有序的國內輿論環(huán)境,也需要一個客觀友善、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如果發(fā)展被來自國內外的各種負向輿論拽住手腳,就會導致發(fā)展阻力加大、發(fā)展成本增加、發(fā)展速度減緩。這里面既有政治賬,也有經濟賬。
維護我國輿論安全的另一個當務之急是要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輿論工作水平。高度重視輿論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令人擔憂的是,當前不重視輿論工作、不善于做輿論工作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領導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還十分突出。近年來陸續(xù)曝光的“彭水詩案”“孟州書案”“儋州歌案”“志丹短信案”“王帥案”等一系列因言獲罪案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對輿論工作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輿論工作水平欠佳,甚至缺乏起碼的輿論工作常識和技巧。這與當前輿論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不相適應,與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執(zhí)政水平的任務和要求也存在不小差距。大量事實證明,輿論可以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不利因素,也可以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各級領導干部都應從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認識輿論工作的重要作用,切實增強輿論安全意識,不斷提高運用輿論推動工作的能力,引導輿論在通暢的航道中有序奔流,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如何建構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
完善我國新媒體管理法律規(guī)制。一是強化在新媒體管理上“有自由、有限制”的觀念。在互聯網發(fā)展的初期,一些國家將其看成是“無法律、無管治、無國界”的“三無地帶”。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尤其是各種嚴重網絡危害的侵襲和美國互聯網全球戰(zhàn)略的步步緊逼,西方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網絡自由,認為網絡不能成為“超越法律與道德的純自由之地”。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曾說過,回顧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不難發(fā)現,當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影響力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時,就必須加以限制,以保證良性秩序的實現。因此,對新媒體進行管理是必然的。
二是建立健全新媒體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新媒體是因技術創(chuàng)新而生,有很多問題是過去的通行法律所不能覆蓋的,有必要對此制定專門法規(guī)。應當根據新媒體的本質特點和將來發(fā)展趨勢,制定全覆蓋、可延伸、適用面廣的新媒體管理專門法規(guī),將通過實踐檢驗又切實可用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管理范圍和重點、管理機構職責、法律解釋等上升到法律層面,形成一個新媒體管理的通則。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辦法,可在憲法以及新媒體通則的指導下制定和完善,對新媒體相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界定。
三是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新媒體管理跨地區(qū)、跨領域、跨行業(yè),需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管理體系??山⒏邔蛹壙绮块T的新媒體建設和管理領導小組,通過有效整合各部門管理資源和管理力量設立一個專門機構,理順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和關系,強化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統一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并就重大事件決策以及日常管理事宜進行協調。應加緊建立由國家新媒體管理部門主導,新媒體所屬地和相關地管理部門協同配合的高層協調機制;充分發(fā)揮行業(yè)組織的作用,與政府對新媒體的管理形成優(yōu)勢互補、良性互動;盡快成立新媒體方面的全國性行業(yè)協會,引導新媒體堅守社會責任,做到守法自律;充分發(fā)揮公眾監(jiān)督作用,建立健全便民舉報機制,擴大舉報途徑,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舉報受理服務,落實舉報人保護、獎勵制度。
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走到前臺,發(fā)揮好中堅骨干作用。這是新形勢下打開意識形態(tài)工作新局面的迫切要求,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應有擔當。培養(yǎng)一批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的“大家”,發(fā)揮好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尖兵和帶動作用,特別是適應網絡時代的傳播特征,造就一批在網民中有廣泛影響的博主、“大V”,用創(chuàng)新手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內容。利用各種場合和時機,揭露各種錯誤思潮、言論的危害和影響,壓縮有害信息傳播空間,凈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新興陣地,打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主動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chuàng)新。按照理念、手段、基層工作“三個創(chuàng)新”的要求,認真反思經驗教訓,找到突破口,切實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作用,引領多元化、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生產生活方式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決不能放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弱化音量,更不能被錯綜復雜的輿情所左右。研究傳播規(guī)律,加強傳播力建設,擴大“權威發(fā)布”“權威闡釋”的影響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正能量,不斷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和影響。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網絡建設,營造馬克思主義的學風輿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要求。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輿論陣地,能否用得好、管得住,直接關系到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權穩(wěn)定。與此同時,積極營造大興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之風,把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時尚,促使大家都來學習、鉆研和推崇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大批馬克思主義“粉絲團”,激發(fā)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學習欲望,使其鐘情于馬克思主義,積極擁護、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升人們精神生活的層次和水準,平時交往都滲透馬克思主義元素,使社會交往告別庸俗、告別低級,走向高尚、走向高層次。通過有力的措施辦法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讓大家堅信唯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光照中國福祉民眾,使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作者單位: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