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至26日,由中國文聯(lián)、中國音協(xié)、中共廣州市委和市政府主辦,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文聯(lián)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廣州舉行。隨著金鐘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本屆“金鐘獎”規(guī)模超歷屆。經各省、市、解放軍總政治部選拔推介并由經中國音協(xié)組織的專家初評,共有367名選手獲得復賽資格。其中聲樂(美聲)112人,聲樂(民族)112人,鋼琴47人,鋼琴與弦樂重奏24組共96人。本屆“金鐘獎”到廣州決賽階段選手比歷屆超出近三分之一。這367名選手經過復賽、半決賽與決賽的嚴格挑戰(zhàn),最終聲樂(美聲)王傳越獲得金獎,劉穎、王澤南獲銀獎,張學樑、田園、趙明獲銅獎;聲樂(民族)黃訓國獲得金獎,龔爽、呂宏偉獲銀獎,張辛、李超、陳燕妮獲銅獎;器樂(鋼琴)比賽,鹿堯獲得金獎,李金鴻、尹存墨獲銀獎,古靜丹、吳君麟、葉子豪獲銅獎,李金鴻還獲得了中國作品演奏獎;鋼琴與弦樂重奏比賽,上海音樂學院的棱境組合(張潤蛤、耿文彬、朱宛晨)獲得金獎,Ohrid組合(牟吉喆、黃達、馮穆霏),Rococo組合(陶樂、張櫓、蔡菁婧)獲銀獎,騏驥組合(郝楠、何暢、趙藜茜)、Gloria Trio組合(范早早、謝吳明、姜小溪)、Rhythm組合(徐曼、肖航辰、張弓賀、樊翔)獲銅獎。胡松華、于潤洋、馮文慈、何占豪、李重光、譚冰若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中國文聯(lián)主席孫家正,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席陳曉光,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中國音協(xié)名譽主席傅庚辰,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中國音協(xié)主席趙季平,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音協(xié)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以及金鐵霖、羅成琰、宋祖英、孟衛(wèi)東、余隆、程揚、陳建華、甘新等出席閉幕式并頒獎。
亮點一:“金鐘獎”展現(xiàn)核心競爭力
始于2001年的中國音樂“金鐘獎”已走過了13年,它逐漸成為中國音樂界的龍頭工程和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從2003年“金鐘獎”落戶廣州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徐沛東談到,“金鐘獎”落戶廣州后,廣州一直在實踐中探索“金鐘獎”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模式。尤其是廣州對“金鐘獎”豐厚資源的發(fā)掘、打造和推介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科學的長效機制。在廣州,“金鐘獎”既是音樂惠民品牌,賽事演出家喻戶曉,廣受歡迎;又促成音樂文化活動接連不斷地開展,融入人民大眾之中;還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帶動了音樂演出市場的繁榮,進一步提升了廣州的城市品牌效應。本屆“金鐘獎”在廣州首創(chuàng)了“金鐘進社區(qū)”——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音樂普及進社區(qū)活動,首次讓“金鐘獎”走出賽場,走進社區(qū),“金鐘獎”評委及音樂家進到社區(qū)演出,與社區(qū)群眾互動,給市民輔導音樂知識。廣州12個區(qū)縣都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可以參與其中。
本屆“金鐘獎”評委陣容依然強大,陳曉光和金鐵霖為比賽監(jiān)審,全程監(jiān)督、審查評委評審工作。此外,為培養(yǎng)新生代音樂專業(yè)人才,過往曾參與“金鐘獎”并獲得過金獎的幾位代表性人物首次入選了評委陣容,她們分別是第三、第五、第七屆“金鐘獎”民族唱法金獎得主雷佳、吳娜、王麗達。她們三位的共通點都是通過在早年獲獎,讓她們的音樂事業(yè)生涯踏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次她們回歸“金鐘獎”,身份雖然轉換了但依然為“金鐘獎”的發(fā)展與壯大不遺余力。
現(xiàn)場亮分的評審機制之變也是本屆“金鐘獎”重大革新之處。本屆比賽在每項賽事半決賽后,評委會在每位參賽者表演后馬上打分,待所有參賽者完成比賽后對其得分做即場統(tǒng)計,并將比賽結果通過電子顯示屏展示出來,供觀眾及選手瀏覽,這種做法增加了比賽的緊湊性。此外,為響應中央厲行節(jié)約號召,本屆“金鐘獎”簡化程序,節(jié)儉辦賽,取消了開幕式酒會、組委會全會,開閉幕式程序也得到了簡化。
亮點二:聲樂比賽強調中國曲目的演繹
聲樂(美聲組)復賽只唱一首中國作品,這是本屆“金鐘獎”賽事設置和評選細則方面的一大變化,也令“金鐘獎”評委們十分興奮,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顧平剛聽完復賽就興奮地表示,“我和美聲組的評委都有吃驚的感覺。以往復賽都是唱歌劇詠嘆調,也就是亮嗓子比實力,但是這屆復賽要求自選兩首中國作品,現(xiàn)場抽選一首演唱,這對參賽選手的考驗是很大的,對于一直接受西洋歌劇演唱訓練的選手來說,中國作品的演繹其實難度更大?!?/p>
徐沛東表示做這樣的賽制變化,也是經過了反復論證后的決定,“作為中國的歌手、演唱家要會唱歌,唱好歌,還要唱好我們中國自己的歌,這也是我們辦‘金鐘獎聲樂比賽的初衷,更是這屆‘金鐘獎的最大亮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睆倪@屆的賽制安排來看,美聲組從復賽、半決賽到決賽,選手至少要準備七首歌,且不得重復,復賽是自選兩首中國作品,現(xiàn)場抽選一首i半決賽唱三首:古典作品、中國作品和外國歌劇詠嘆調各一首,且以上三首歌曲中,其中兩首必須用不同外國語言演唱;決賽唱兩首,一首2005年以后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品或一首外國藝術歌曲,另一是首歌劇詠嘆調。
這種選拔方式也讓美聲組評委會主任、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廖昌永感覺“實際收到的效果非常好”,由于用美聲演唱西方經典詠嘆調及歌劇選段發(fā)聲相對科學,且演唱曲目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經典,有很多可以模仿的范本,“但是中國歌曲用美聲唱有很多技巧是需要自己摸索和解決的,尤其是新創(chuàng)作品可供參考的版本很少,演繹起來就更難,這就更能看出一個選手他對作品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新力了?!蹦兄幸舾璩?、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袁晨野也深有感觸,“中國歌曲如今成為了入門的通行證,演唱不好就進不了半決賽、決賽,中國語言的發(fā)聲特點與音樂的音律如何契合,一直是中國歌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難題,做不好就會讓人覺得不倫不類。但是這次選手在演唱中比較注意吐字、發(fā)音,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用習慣聽歌劇詠嘆調的耳朵去適應和享受美聲唱中國歌,這是非常大的進步?!?/p>
作為香港歌劇院及澳門國際音樂節(jié)藝術總監(jiān)、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感慨地說:“中國的男高音近年來進步非??臁保酝敖痃姫劇辈徽撌敲褡暹€是美聲組,大都是“陰盛陽衰”,奪得金獎的大都是女聲,而此次美聲組獲得金銀銅獎的6名選手中,有5名男選手,且男高音表現(xiàn)非常出色,男聲這回獨占鰲頭,可謂是“井噴”式涌現(xiàn),讓很多美聲組評委感到很驚喜。endprint
而民族唱法的選手,雖然沒有外語的障礙,但會遇到方言的難題?!绊嵨丁眲t是民族唱法的靈魂,而韻味來自于把握作品的地域屬性,在方言的使用上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既不刻意模仿,要不隨意丟棄。民歌組評委、中國文聯(lián)演藝中心主任郁鈞劍談到,“韻味是民族唱法的靈魂,要體現(xiàn)韻味,感情的表達非常重要,歌曲有個很大的屬性是文學屬性,它與文學作品是相通的?!泵窀杞M評委、總政歌舞團閻維文提出,感情投入一定要在解決技巧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他認為民族組選手在演唱上還有許多方法的問題需要解決。
亮點三:鋼莽與弦樂重奏比賽含金量高
一直以來中國的音樂教育注重個人成績,但真正成為獨奏演奏家的卻屈指可數。而接受社會音樂教育的青少年們也多以個人訓練為主,由于在校學習的巨大壓力,很少會成立組合“浪費時間”搞重奏或者合奏,更難發(fā)現(xiàn)“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學習音樂的新途徑和樂趣。近年來,隨著不少世界知名室內樂團紛紛走進樂迷的視野,在不少樂團的首席、高校教授和獨奏家的傾心推動下,中國的室內樂有著穩(wěn)步的發(fā)展,中國音協(xié)成立了室內樂學會,中國音樂“金鐘獎”評獎中也第三次增設了器樂重奏比賽,這無疑是一種導向。
而在弦樂重奏項目上加入鋼琴也成為本次“金鐘獎”突出的創(chuàng)新和亮點。以前兩屆設立過管樂重奏和弦樂重奏項目,對國內室內樂發(fā)展是非常好的促進,首次在重奏中加入鋼琴,在改編純弦樂重奏形式、增加比賽難度的同時,也是對室內樂更為重視的表現(xiàn)?!安皇敲總€人都有機會成為獨奏家,但有大部分人能夠成為合奏家”,徐沛東說。而實際上“金鐘獎”設器樂組合比賽也正是希望用專業(yè)級別的比賽方式為室內樂謀得一席之地。其實單看本次評委會的評委陣容就可見一斑:由兩位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坐鎮(zhèn)評委會主任一職——北京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音樂總監(jiān)譚利華和上海歌劇院藝術音樂總監(jiān)、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張國勇;而評委中則有中國愛樂樂團首席、中國音協(xié)室內樂學會會長陳允,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大提琴演奏家俞明青、李繼武,中提琴演奏家蘇貞、解路軍,鋼琴家杜泰航、唐哲、李民。
鋼琴與弦樂比賽無疑也成為“金鐘獎”中技術含金量最高也最具觀賞性的比賽,看選手們表演就像在聽一臺小型音樂會,張國勇就把這項比賽比喻為一個“精密儀器”,極為考驗組合選手之間的默契配合程度。這次比賽的選手雖然組合時間都不長,但演奏技術和配合度還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見學校對于室內樂培養(yǎng)與訓練越來越重視。譚利華說,雖然是第一次設立鋼琴與弦樂重奏比賽,但選手的起點不低。鋼琴與弦樂重奏,最重要的是一種平衡感,這是由鋼琴與弦樂樂器的不同特點決定的,而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難點在于鋼琴,因為其他弦樂器都有著相似的屬性,唯獨鋼琴在重奏組合中是獨一無二的個性,鋼琴不僅是難點,而且是控制的中心。杜泰航表示,之前很多人都認為鋼琴要么是適合獨奏,要么在樂隊里處于伴奏地方,但這并不是作曲家的初衷,通過這次比賽,能讓大家對鋼琴與弦樂合作時鋼琴的地位有著新的認識。俞明青則指出,鋼琴與弦樂不同的演奏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得到完美的解決,音準與音量的處理也是難點,因此平時的合作練習非常重要,“金鐘獎”加入鋼琴與弦樂項目,比賽的壓力對選手們來說也是一種促進和動力,可以說也促進了這樣一種組合形式演奏上的進步。陳允也特別提出,重奏中演奏的每一個音都是有生命的,不僅要兼顧高音,還要特別重視中低音的樂器,調音時要特別注意往鋼琴上靠,力求使每一個音都演奏出生命的色彩,這樣的重奏才是真正有活力的。
雖然此次參賽的組合中也有幾組交響樂團的組合,但最終金銀銅仍然被“學院派”包攬,上海音樂學院棱境鋼琴三重奏組合成員朱宛晨賽后接受采訪時仍難掩激動的心情:“感覺非常榮幸,也非常幸運能在這么大型的比賽當中拿到金獎。我在第六屆‘金鐘獎中拿過鋼琴獨奏的金獎,這次又拿到鋼琴與弦樂組合的金獎,這在我的事業(yè)中是非常重要的證明,讓我更自信?!倍M合成員中的張潤崯其實也在上屆“金鐘獎”小提琴比賽中拿過銅獎,可見實力相當雄厚。從這個獲獎結果其實也可看出,既能獨奏又能協(xié)奏的全面型人才正越來越多地涌現(xiàn)出來。
張悅 中國藝術報綜藝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 榮英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