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紹莉
摘 要:古詩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重視古詩詞的教學,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走進詩境,感受詩趣,讓古詩這一文學中的瑰寶永遠亮麗!
關鍵詞:文本 ;詩意;詩境;詩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90-01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現(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中也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位和審美情趣?!币蚨覀冊诠旁娊虒W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詩中去感覺美、領悟美、表達美,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深刻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從中得到美的陶冶。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古詩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借助文本,領會詩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僅三十來首,每首詩的字數(shù),也不過二十來字。但是這些詩語言精煉、意境含蓄、感情豐富、韻味優(yōu)美,讀懂它,首先得親近文本。我們要依靠文本中的圖畫、背景資料等,讓學生去領會詩意。
1、插圖入手感知詩意。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要充分利用掛圖,指導學生懷著快樂的心情進入境界。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引導學生仔細看孩童釣魚的神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河面,臉繃得緊緊的,身子向前傾,看著魚兒正要上鉤,過路的人來問路,他頭也沒有回,也不答應人家,右手擺了擺,示意問路人不要過來,他嚇跑了他的魚兒。通過觀察,學生了解了這首詩刻畫了一個童趣盎然的孩童形象,并充分感受到詩境的美。
2、介紹背景理解詩意。詩都是詩人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和社會處境中因感情的觸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介紹一些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例如在《江南春》的教學中,如果我沒有對南朝統(tǒng)治覆滅的原因加以介紹,學生是無論如何都體會不到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心情。
二、開辟途徑,走進詩境
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jīng)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教師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讓學生在閱讀中接受美的熏陶。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領悟故詩的意境美呢?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幾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引導。
1、感悟誦讀。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
2、為詩配畫。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可以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學生體會“云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時,你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情景?”學生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層巒疊嶂,云霧繚繞。”“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轉峰回,云纏霧繞?!苯又易寣W生自由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自然就融入詩的意境了。
3、情境表演。愛聽故事、愛表演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有些古詩故事性強,教師便可將其利用為劇本。當學生讀懂古詩后,想象故事發(fā)生的地點,設置布景;想象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設計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例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讓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一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代筆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干什么?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后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便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課堂作秀,而是讓學生在揣摩人物內(nèi)心、醞釀詩人情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歌的意境里。
三、強化實踐,感受詩趣
就古詩而言,雖然“詩本是趣味性情中事”,但由于每個人的詩趣是不同的,對于詩趣只能憑靈心妙悟,需要不同學習個體通過自身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去感受、去體會。為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還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實踐活動,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讓學生在主動、自主中感受古詩文的獨特美質(zhì)。
1、還原生活,情趣對話。比如《尋隱者不遇》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詩人賈島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的小事。教學時,我讓學生嘗試還原生活,進行情趣對話:先是用現(xiàn)代白話文情境對話,在對話中理解詩意;再模仿詩句對話,在情趣中感受古詩描繪的情趣。縱觀整個學習過程,師生有趣的對話,有意義的仿寫,有深度的追問,讓師生“融進”古詩。
2、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詩從自然中來,從勞動中、從生活中來。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熏陶感染,我?guī)W生走出去,下鄉(xiāng)村欣賞“一去二三里”,上田頭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些活動,學生不僅樂于參與,而且加深了對詩的理解和對詩情的感悟,還汲取了古詩營養(yǎng),促使學生的個性在飛揚中靈動起來。
3、作業(yè)變臉,情趣延伸。如在學完一首古詩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yè):學了這首古詩,你最想做些什么?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改一改,背一背,做一做,說一說……可以選擇一項或幾項你所喜歡的來做做。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還將教學延伸到課外,把教學放在了一個更大的背景下進行。又如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之后,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一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實踐。如開展“每日一詩”的誦讀活動,組織“詩歌朗誦會”,舉行“詩歌朗誦比賽”等,以此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使誦讀古詩蔚然成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