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玉,王成霞
(華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北京東燕郊 101601)
翻譯理論研究涉及人類文化、語言交際、言語行為、文字行為、語言應用以及譯者的文化修養(yǎng)等問題?,F(xiàn)代翻譯理論與文學、邏輯學、哲學、語言學、符號學、語用學等學科及某些語言學邊緣學科的比較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義學、篇章語言學、立體語言學等都有密切的關系。語際轉換是指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在符號學中成為“換碼”或“解碼”(decoding),語際轉換實際上是語言符號之間的“換碼”。對英漢兩種語言不同之處的深刻認識,有助于提高語際轉換的效率和質量。因此翻譯研究應當建立在英漢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注重語際轉換方面的問題,靈活應用直譯兼意譯等主要手段。
翻譯的理論體系包括五個部分,即翻譯基本理論、翻譯方法論、翻譯程序論、翻譯風格論及翻譯教學法研究,其中翻譯基本理論是整個翻譯理論的基礎。翻譯原理指的是翻譯的基本作用機制,與翻譯的方法論關系最密切。劉宓慶認為,翻譯原理討論的是語際轉換的基本作用機制為題,其中包括語際轉換與語言符號行為模式、語際轉換與語言文字結構機制、語際轉換與思維方式及語感問題、語際轉換的社會功能機制以及語際轉換的四種基本模式。因此,英漢翻譯理論應該以英漢語言之間的轉換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
從翻譯理論的要求來看,英漢兩種語言對比研究應該是“多向度的”(multi-dimensional),不僅須重視和考慮分類學和語義學上的問題,而且更要重視和考慮表達法系統(tǒng)和思維方式上的問題。但是英漢翻譯最終要體現(xiàn)在表達上,表達法是極其重要的研究實踐課題。因此,在英漢翻譯實踐中,要對比分析語言層次的語法形式結構和語義結構。
劉宓慶認為,任何翻譯理論都必須以某種特定的原語和譯語(目的語)為研究對象、研究依據和依歸,通用于任何語際轉換的理論模式是不存在的。如英國的卡特福德(J.C.Catford)倡導的等值翻譯模式和以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為代表的倡導等效翻譯模式??ㄌ馗5抡J為翻譯實踐的中心任務是在譯語中尋找等值體,等值機制的基本條件就是用譯語的等值語法和詞匯替換原語的語法和詞匯。而語言是一種多動能符號體系,符號體系具有行為模式,承載文化信息、文體信息和審美信息等,翻譯實踐要在語法、詞匯、文字結構、風格、語言文化、語義方面實現(xiàn)等值談何容易。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研究主要基于《圣經》的翻譯,是二十世紀圣經翻譯的巨人,他主張譯文在譯語讀者中所引起的效果應該等同于原文在原語讀者中所引起的效果。然而等效翻譯模式忽視了語際轉換中語言結構、譯語讀者層次、時空、民族意識、語言的模糊性等諸多可變因素(variables)。
例1:Things got so bad throughout South America the teams agreed to bring in impartial referees from Europe who were given three promises:good pay,good housing,and a decent burial.
學生譯文:在整個南美,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各隊一致同意請來不持偏見的來自歐洲的被給三項保證:豐厚的報酬,舒適的住房,還有體面的葬禮的裁判。
參考譯文:在整個南美,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各球隊只好一致同意請來不持偏見的歐洲裁判,并給他們三項保證:豐厚的報酬,舒適的住房,還有體面的葬禮。
學生譯文看似采用了等效翻譯模式,可忽略了原文定語從句和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忽視了語際轉換中語言結構的調整。
例2:Friendship and play shorten the day.
參考譯文:好朋友,共游玩,日子過得歡。
原文出自一首兒歌,為了容易為少年兒童所接受,譯文以效果對等為翻譯原則,不受原句形式上的束縛,打破原句的結構,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句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分別處理;針對原句中“play”同“day”押韻,選用韻母相同的兩個字——“玩”和“歡”,讀起來流利、上口,也便于讀者記憶。
例3:She has beauty still,and if it be not in its heyday,it is not yet in its autumn.
學生譯文1:她依然很美,如果它不是在它的全盛時期,它不是在秋天。
學生譯文2:她依有美貌,如果這美貌已經不是最佳時期,也還未到秋季。
學生譯文3:即使不是風華正茂,也不是風韻猶存,但是她芳顏依舊。
參考譯文1:她依然很美,如果不是芳華正茂,也還不到遲暮之年。(黃邦杰譯)
參考譯文2:她依然很美,即使不是芳華正茂,也還未到人老珠黃。(作者譯)
原文中“autumn”和用詞翻譯成風韻猶存有點不準確,這里原文作者運用暗喻的修飾手法,應該是形容女人成熟美,直接說成熟美有點俗;而且“heyday”也是比喻用法,原句后半部還有對仗,翻譯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參考譯文1為黃邦杰譯,參考譯文2為作者翻譯,這兩個譯文不論從語義、文字或對仗來比較,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與原作旗鼓相當。黃邦杰認為翻譯與演技頗相類似,演技精湛的演員絕不會照本宣科,簡單地按著劇本去表現(xiàn)喜怒哀樂、坐立行止,而是巧妙地突出其個性,表現(xiàn)其內心世界。翻譯亦是如此,高明的譯者絕不會拘泥于原句的結構和原詞的表面意義,而必然會悉心揣摩,字斟句酌,曲達原作的意境和風貌。
因此,英漢翻譯實踐中必須注意漢語的語序,考慮漢語句法層的語義結構功能,漢語的語法具有隱含性,語法功能不具有屈折型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段,漢語詞義與思維方式比較執(zhí)著、具體,有時過于明確、凝滯,也就是漢語采用重描寫的語義——功能模式,形散而神不散,重內在的意念發(fā)展,形成意念主軸,而英語詞義和思維方式比較靈活、抽象、含糊,英語重形態(tài)主軸。因此,翻譯實踐中需要重描寫,重語義結構,重語義功能,才能確保語際轉換中實現(xiàn)意義對應轉換,實現(xiàn)語際交際功能和社會效用。
英漢翻譯中語際轉換必須通過語言文字的結構手段進行實現(xiàn),也就是要從語言結構層次剖析語義結構,構成意義上的轉換,需充分考慮詞素形式、散點式語法以及語序規(guī)范性,從而分析語際轉換中的可譯性、不可譯性、兼容性;英語以形態(tài)表意,而漢語則以詞匯表意,需根據實際情況需注意語際轉換的變通性。比如“美人計”不可譯為“beauty trap”,可意譯為“Romeo approach”、“honey trap”或“sex-trap”;“華而不實的東西”可意譯為“white elephant”;“黃色書刊/影片”可意譯為“blue book/press/film”、“pornographic books”或“filthy books”,而“yellow press”意思是“以聳人聽聞的方式報道新聞”。又如英語中的動詞“overpower”意思是“壓倒;克服;使無法忍受”,但是在句子“He was overpowered by the enemy.”和“He was overpowered by the enemy.”中應該考慮語際轉換問題,第一句可以譯為“他在敵人的面前屈服了?!?,而第二句可直譯為“他屈服于她的美貌”,接受者可能理解其意,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所以第二句可以意譯為“他為她的美貌所傾倒。”下面以習語翻譯和長句翻譯實踐為例分析英漢翻譯中重視語際轉換的語言文字結構。
例4: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參考譯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
譯文通過引伸法將“roses(玫瑰)”和“thorns(刺;荊棘)”這兩個具有特征形象的詞譯成了該形象所代表的概念性的詞“酸甜苦辣”。
例5: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the place makes a new man of me.
參考譯文:我每到外面跑一趟生意回來,這個地方都讓我耳目一新,精神煥發(fā)。
譯文中對原文“makes a new man of me”翻譯時作了引伸,進行了抽象的表達。
例6: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get promoted is to be loyal boot-licker of your seniors.
參考譯文:提升的最好辦法是巴結上司。
原文中“boot-licker”意思是“巴結,阿諛奉承,拍馬屁”,不能譯為“添某人的靴子”。
例7:Yesterday Bill was egged and tomatoed by some Gulf War veterans in the street.
參考譯文:昨天大街上海灣戰(zhàn)爭的老兵們向比爾扔雞蛋和西紅柿,對他拉選票表示反對。
譯文采用了增詞法,因為眾所周知,在美國大選時,公眾常向他們不喜歡的巡回演講拉選票的候選人扔雞蛋和西紅柿以表示反對。
例8:He was slightly struck by the cashier,a young and giggling girl with ankles.
參考譯文:他有點被那個年輕漂亮咯咯笑的收款員所打動。
譯文對原文“with ankles”進行了意譯,因為在英美文化中把腳踝的好看與否作為評價女性漂亮與否的標準之一。
例9:Betty cooked her goose when she cheated in the exam.
參考譯文:貝蒂因考試作弊而葬送了前途/自毀了前程。
原文中“cooked her goose”不能直譯為“煮她的鵝”,意譯為“葬送前途”或“自毀前程”才能做到傳神達意。
例10:Both plants and animals may reach ages where they are no longer able to reproduce,but usually before old age is reached sickness,storm,and slowed reactions to danger will have eliminated many individuals.
學生譯文:植物和動物都能達到不再繁殖的年齡,但通常在老年到來之前,疾病、風暴,對危險的反應遲鈍都會淘汰許多個體。
參考譯文:動植物均可活到不能繁殖的年齡,但由于疾病、暴風雨和對危險反應遲鈍,它們往往未到老年就夭折了。
參考譯文考慮了語態(tài),轉換了表達方式,采用了意譯的方式。
例11:A grass-eating animal cannot exist without grass,a predator without prey,a plant without certain basic chemicals or certain kinds of soil.
學生譯文:一只食草動物離開草不能生存,一只食肉動物不能離開它的捕獵物,一種植物不能離開某些化學元素或某幾種土壤。
參考譯文:食草動物沒有草難以生存,食肉動物沒有獵物難以存活,植物缺少某些化學物質或某種土壤也難以生長。
學生譯文采用了直譯導致譯文機械、生硬,而參考譯文從語言文字結構的角度充分理解了原文中的省略現(xiàn)象,采用重復法技巧使譯文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12:Interestingly,though the rise of the unattractive woman overnight success was attributed more to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ss to ability than was that of attractive overnight success.
學生譯文:然而有趣的是長相平平的女士比長相漂亮的女士一夜之間得到提升,被歸因于有更多的人際關系但能力差。
參考譯文:有趣的是,盡管人們把長相一般的女士一夜之間得到提升歸因于她們人際關系比長相漂亮的女士好,而不是歸因于她們的能力比長相漂亮的女士強。
參考譯文充分考慮了翻譯中語際轉換的變通性,分析了原文中的被動語態(tài)、比較結構和省略現(xiàn)象,采用重復法使譯文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全契合對應。
例13:The large cities absorb the wealth and fashion of the nation.
參考譯文1:大都市是一國財富的集中之地,時髦風尚的觀瞻所系。
參考譯文2:大都市是一國財富的集中之地,風尚(或時尚)的匯聚之所。
譯文中將原文動詞“absorb”進行了詞性轉換,采用分譯法,參考譯文1譯成了名詞詞組“集中之地”和“觀瞻所系”,而參考譯文2譯成了名詞詞組“集中之地”和“匯聚之所”,從譯句工整結構而言譯文2優(yōu)于譯文1,“風尚(或時尚)”對應“財富”,“集中之地”對應“匯聚之所”。
因此,翻譯中進行語際轉換需力求實現(xiàn)構形意義的形式轉換,需再現(xiàn)原文多層面的信息,需對原文詞語的含義、引伸、褒貶、文化意蘊以及詞語、語句在特定的語境中的寓意指向進行深入理解,需考慮語際轉換的變通性,使語序規(guī)范,修辭規(guī)范,符合語感,語句工整,譯文通順、流暢。
三十、四十年代前西方翻譯理論多以語言哲學為理論武器,翻譯評論為美學思辨,外國翻譯理論基本是翻譯理論和文藝美學的結合,我國古代佛經翻譯中提出所謂“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學——美學命題。玄奘的“求真喻俗”原則,馬建忠的“善譯”主張,嚴復的“信達雅”標準,傅雷的“神似”主張,錢鐘書的“化境”學說等都在美學上提出了翻譯理論標準。翻譯美學就是運用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原理對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對原文、譯者、接受者的關系進行研究,對翻譯中審美體驗規(guī)律進行研究,考慮語際轉換中的社會功能。語際轉換中不僅要考慮原文的美學表象要素——形態(tài)美,還要考慮非表象要素——意境、氣勢、韻味、神韻和情態(tài)等。因此,語際轉換中應力求探尋對應式的形態(tài)美,并進行審慎的審美體驗,一味追求譯文的美只能是徒勞無益,嘩眾取寵。
比如有人將“to perpetrate untold atrocities”譯為“犯下罄竹難書的暴行”,認為又貼切又流暢,頗為欣賞,可黃邦杰認為其實這種譯法并不妥當,因為這“罄竹難書”的民族色彩太濃厚。其實歐洲人在懂得用紙之前不像中國用竹簡紀事,他們用的是羊皮。如果改為‘罄皮難書’,倒還庶幾近似。其實,譯作“犯下數(shù)不清的罪行”,也一樣貼切、流暢。翻譯當然可以用成語,用得恰當,真是通篇生色,但成語用得過多反而容易損害原作的風格,尤其忌用民族色彩太濃的成語。譬如報上登過一篇埃及人寫的文章,譯文竟用了“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一俗語,好像埃及也跟中國一樣有一位賣瓜的王婆,豈不可笑?就像林語堂把《賣花女》中的“阿彌陀佛”譯為“Lord forbid!”,“觀音菩薩”譯為“God of Heaven!”,未免過于荒唐。
下面以濟慈(John Keats)的詩歌《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詩句為例:
原文:
Away!away!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譯文1:
去吧!去吧!我要飛向你,
不用酒神的車輾和他的隨從,
乘著詩歌無形的翅膀,
盡管這混沌的頭腦早已跟隨你,
夜色溫柔,而月后
正登上她的寶座,
周圍是她所有的星星仙子,
但這處那處都沒有光,
一些天光被微風吹入幽綠,
和青苔的曲徑。
譯文2:
去吧!去吧!我要向著你飛去,
不是伴酒神乘虎豹的車駕馳騁,
盡管遲鈍的腦子困惑,猶豫,
我已憑詩神無形的羽翼登程:
已經跟你在一起了!夜這樣柔美,
恰好月亮皇后登上了寶座,
群星仙子把她擁戴在中央;
但這里是一片幽晦,
只有微風吹過蒙的綠色
和曲折的苔徑才帶來一線天光。
譯文3: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飛去,
不與酒神的車輾和他的隨從同行,
乘著詩歌無形的翅膀,
盡管頭腦困頓疲乏,
今宵與你同往,共享夜色溫柔;
而月亮皇后正登上寶座,
星星仙女簇擁在她身旁,
可無奈悠悠黑暗使人愁,
卻見微風吹拂灑下縷縷天光,
流照蒼苔曲徑和那青翠花床。(作者編譯)
譯者在語際轉換中形式美遷移的局限性,翻譯的形式美應該統(tǒng)一于原文的形態(tài)美和原文的內容,應該考慮譯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體驗,以及接受者因素。有關詩歌《夜鶯頌》的譯文1和譯文2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了詩歌詞語的對等,未能考慮到詩歌審美價值的對等,而譯文3為作者進行了編譯,考慮了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限度問題,考慮了翻譯審美的相對性和時代性,考慮了詩歌的韻律和意境,其譯文更像是現(xiàn)代詩歌的味道。
英漢翻譯實踐中需要考慮翻譯的“可譯性(translatability)”和“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前者涉及到了不同語言的文字結構、語義結構、語言的模糊性、慣用法特征、思維表達方式、翻譯方法論以及文化民族特性。翻譯實踐中往往會出現(xiàn)語際轉換障礙,諸如語言文字結構障礙、語義結構障礙、語言慣用法障礙、語言表達法障礙、語義表達障礙以及語言文化信息障礙等,英漢翻譯中探析語際轉換的障礙問題就非常必要。比如“尋花問柳”翻譯就不能停止在文字表面意義上的對等(equivalence),如果是形式對應,應該是“l(fā)ook for flowers and willows”,但這種形式對應雖是等值的,卻忽略了功能意義,考慮到形象比喻,可以翻譯為“womanizing”。因此,語際轉換時應該考慮英漢語言的對比,考慮語際轉換障礙,考慮到雙語轉換的可譯性限度問題,了解文化的滲透性和民族局限性,考慮接受者因素和特點,以有利于語際轉換可譯性障礙的逾越。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與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5.
[4]柴娟.從語際轉換障礙談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作性[J].文學界,2012(6):80+82.
[5]陳淑儀,喬艷麗.翻譯過程中模糊語言美的語際轉換[J].作家,2009(4):14-15.
[6]張偉.翻譯過程中語際轉換的基本機制[J].海外英語,2012(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