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艷
(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西 安康 725000)
在中國當代文壇中, 李春平是以小說家的文學身份而出現(xiàn)的,所以長期以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主要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上,尤其是官場小說。其實,他是一個多元的作家,不僅小說題材廣泛,有官場小說、情感小說、還有農(nóng)村小說等,而且創(chuàng)作體裁多樣,有小說,還有散文。2011年作家李春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激動得很累》,此書內(nèi)容豐富,包括個人的自述傳,2008年觀看北京奧運會的日記,寫給其他作家作品的序以及一些生活隨筆、評論等,其中有幾篇游記文章甚是精彩,尤為喜歡,例如:《石泉燕子洞》《雞心嶺》《酒之旅》《紫陽的山水之美》。另外,在作者的博客中也有幾篇游記文,《陜南風情——詩意平利》《探訪漩渦古梯田》《西鄉(xiāng)的神樹》等篇篇清新,篇篇惹人。李春平雖然不是專業(yè)的散文寫手,但散文是小說寫作的基礎,在小說里常伴有散文的元素,從散文中亦可看出一個作家的風格,修養(yǎng)。另外,也有評論家曾經(jīng)得出結論:“許多時候,最好的散文都是“‘業(yè)余’的,‘無用’的”,“現(xiàn)在進入我視野的最好的當代散文家,絕大多數(shù)都不是專業(yè)意義上的,反而是客串和業(yè)余的身份,使他們寫出了令人難忘的散文篇章。”[1]因為,散文的寫作,是一種生命的寫作,心靈的寫作,它無需牽強、無需虛構、無需作態(tài)。只有在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話語風度下,散文的精髓便在。我認為李春平的游記散文恰恰就是在這樣一種自然、散漫的情境下完成的,他不是為散文而寫,而是為心靈而寫。作者以他特有的氣質(zhì)、個性、修養(yǎng)、情趣進入游記領域。在這些游記散文里,李春平時時以獨特的審美視角,清新雅逸的文筆描繪自然山水,又憑其淵博學識, 在娓娓而談中追尋一些地方的歷史文化變遷,使文章既有感官之美,又不乏哲思之見解,使人賞心悅目,怡情養(yǎng)性,增長智慧。因此下面就李春平的數(shù)篇游記散文進行賞析,論述其審美特色。
感官之美是作品中處理感官經(jīng)驗的結果,要求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jīng)驗而令讀者如臨其境,如歷其事。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長林非說:“作為散文中一種體裁的游記創(chuàng)作, 從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出來這些迥然相異的文字,既能夠渲染出我眼中的風景,又可以描摹出我心中的風景?!盵2]評論家謝有順也說:“好的散文,往往能使我們感受到,作家的眼睛是睜著的,鼻子是靈敏的,耳朵是豎起來的,舌頭也是生動的,所以,我們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花的開放,田野的顏色,聽到鳥的鳴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能夠聞到氣息,嘗到味道?!盵1]由此可見,好像大家形成一種共識:即對自然感官的書寫在游記散文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于這一點,李春平也認識到了。所以,他的游記不僅僅停留在對游覽過程的記錄, 而是更加注重對所觀景物的描繪。
在對所觀景物的描繪中,李春平善于抓住自然景物最具特征之處, 用行云流水般的清新文筆描繪其感官之美,將山川景物的動人之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給讀者以美的感受。如在《探訪漩渦古梯田》中,作者主要給讀者介紹了漩渦的山,漩渦最具特色的油菜花及稻田,使讀者感到眼前一片青山,一片金黃,清風拂起,稻花撲鼻香。視覺、觸覺、味覺均處于藝術享受之中。“漩渦真是個好地方,目之所及,滿眼是青山綠水,滿眼是梯田壓山,……稻田里油菜花開的時節(jié),田野一片金黃,那是何等絢爛的景象。收獲水稻的季節(jié),稻花飄香,清風習習吹,稻波微微起。”[3]在《陜南風情——詩意平利》中,作者又用極富情感的話語給我們交代了平利山的柔美,水的清澈,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娓娓道來,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平利的詩意,令人陶醉。但是,在《紫陽的山水之美》中,作者則抓住紫陽山的最大特點——雄奇磅礴——展開描述,并且在此基礎上, 賦予景物以神韻、性靈, 將美點發(fā)揮至完美。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向后型的文化,因此文化人‘很少向未來熱戀,卻多對過去深情。’”[1]我認為錢先生的這個判斷是精準的。縱觀中國文學,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大多都是關乎歷史的。文人們在歷史中尋找精神的根基,將挖掘歷史變成一種知識的崇拜。但遺憾的是,他們往往忽視在歷史下面隱藏的情懷、文化和思想,使歷史僅僅成了作品的物質(zhì)、材料外殼而已,缺乏了生命的味道。因此,最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將歷史、文化、情懷、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交錯,在抒發(fā)情懷的過程中表現(xiàn)歷史、文化、思想,在領略文化、歷史、思想的時候感悟情懷。
讀李春平的游記散文,就會明顯地感悟到歷史、文化、思想、情懷相互滲透,相互表現(xiàn)。所以,我認為李春平的游記散文,不是導游詞,而是充滿智慧的,有文化味、歷史味、哲思感。如:在《酒之旅》中,作者憑其淵博學識, 在自然清新的記述中追尋安徽貢酒的來歷?!霸瓉恚诠?96年的一次早朝,曹操將這種產(chǎn)自家鄉(xiāng)的美酒進獻給當時的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并獻上釀酒方法。”[4]在這里,講到了曹操,說到了劉協(xié),還論及了歷代文人的飲酒文化,使文章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在《雞心嶺》一文里,作者談到古老的“鹽馬古道”,聯(lián)想到歷史上的戰(zhàn)火連綿。再如:在《石泉燕子洞》里,李春平首先探究了此洞的歷史變遷,對其“燕子洞”名稱進行詳解、遐想,這無疑又增加文章的厚度與廣度,令人咀嚼回味。除此之外,李春平在游記散文中還注重對文化、哲學的思考。如:《西鄉(xiāng)的神樹》一文,作者在給我們描述初春去陜西省漢中市西鄉(xiāng)縣太白洞游覽時見到的一棵古老的楠木樹,“它的上半段已經(jīng)斷掉了,無法知道它的真實高度。剩下一段高十米左右的樹樁矗立在地面,須三人合圍。樹干已經(jīng)完全被燒空了,只剩下一個空空如也的軀殼,……更令人驚愕的是,這副身軀并沒有干枯,而是從軀殼上生長出很多樹椏,郁郁蔥蔥,密如濃發(fā),生機勃勃。”[5]值得稱道的,不是作者對于這顆古楠木的描述,而是作者由此而闡釋了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學,使讀者對于偉大的生命產(chǎn)生一種敬畏感,對于人生之路也有了深刻的見解。不知不覺中,作者通過智者的解析,顯示出了其自身卓越的文化品位,是文章具有了歷史文化的哲思之美。
西方二十世紀的語言學轉向,引起了學術界對語言的研究。人們認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文學的一種載體,也是文學的本體。尤其是散文,作為一種美文,它是一種具有無限藝術張力的文體。因此,語言美,對于散文的審美顯得尤為重要。不過,散文的語言美是多種多樣、富有個性的。有純真質(zhì)樸的美,如巴金先生的散文;有俊俏清新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也有鋪張華麗的美,如徐志摩的。不同的語言,彰顯著作者不同的感受自然,感受人生,感受個體生命的不同。讀李春平的游記散文,字字珠璣,彰顯著一種雅逸清新的語言之美。
李春平游記散文的這種雅逸清新的語言之美,主要在于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的精煉與舒放.。他在游記散文中善于運用排比、偶句,注意長短句的交錯運用, 詞語的參差錯落, 甚至還雜揉幾句文言句式,讀起來抑揚頓挫, 如貫珠傾瀉, 滔滔不絕,形成一種和諧流暢的聲音節(jié)奏, 既傳達出一種情趣和神韻, 又產(chǎn)生了如詩如樂的美感。如《陜南風情——詩意平利》中對平利鄉(xiāng)村的整體評價時,作者言:“信步游覽,目之所至,足之所止,到處是現(xiàn)代鄉(xiāng)村的新風新貌,到處是流行的時代元素。你說它俗,就是俗得平實,俗得質(zhì)樸,俗得親切可人。說它雅,它就雅得高貴,雅得清新,雅得有韻致。俗沒有丟掉時代氣息,雅沒有脫盡人間煙火。所以,平利的鄉(xiāng)村,是美麗的鄉(xiāng)村,是好看的鄉(xiāng)村,也是誘人的鄉(xiāng)村?!盵6]再如《探訪漩渦古梯田》中作者開篇寫道:“漩渦不在水中,而是在陸地上。漩渦不見波浪漣漪,只見層層梯田。漩渦不聞滾滾濤聲,只聞陣陣稻花香。漩渦不是生活逆境,而是滿目秀色。這里所說的漩渦,是指漢陰縣漩渦鎮(zhèn)——一個美麗而富饒的陜南小鎮(zhèn)。在這個耐人尋味的名字里,含著詩意,含著懸念,也含著幾分溫婉的警示。”[3]作者用自然、真切、曉暢的文字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了這一江南小鎮(zhèn),但卻清晰地描畫著清澄的意境, 釀造著雋永的神韻,使地方山水氣韻淋漓再現(xiàn),構成了李春平游記散文的獨特魅力。
[1]謝有順.文學如何立心?[M].北京:昆侖出版社,2013:131;133;161.
[2]林非. 關于散文、游記和雜文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0(1):11.
[3]李春平.探訪漩渦古梯田[N]. 陜西日報,2012-6-19.
[4]李春平.激動得很累[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58.
[5]李春平.西鄉(xiāng)的神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bfe660102elhm.html.
[6]李春平. 陜南風情——詩意平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bfe660102dy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