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80)
(作者電子信箱,劉斌:lbin0226@163.com)
目前,InSAR已成為監(jiān)測地震同震、震后以及震間斷層滑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In-SAR數據處理過程中存在多種誤差的累積使得測量精度受到影響。本文從InSAR形變監(jiān)測數據處理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系統(tǒng)分析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誤差貢獻,探討InSAR誤差干擾項的消除方法。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利用DEM校正InSAR大氣垂直分層延遲相位的方法,進而將這種方法應用于2008年當雄地震同震和震后形變觀測;推導了系統(tǒng)和隨機2種觀測誤差在三維形變場解算模型中的傳播規(guī)律,進而研究了地震三維形變場最優(yōu)解算模型。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系統(tǒng)總結了InSAR形變監(jiān)測數據處理關鍵環(huán)節(jié)的主要誤差項:配準誤差、干涉圖相位噪聲、DEM誤差相位、基線估計殘差相位以及相位解纏誤差等。綜合運用理論推導、數值模擬和實例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這些誤差干擾項對InSAR形變信號提取的影響特征,并給出了相應的誤差校正策略。另外,根據誤差傳播定律,分析了InSAR大氣附加相位對形變信號的影響程度。分析表明:InSAR基線估計殘余相位和大氣延遲相位是影響InSAR觀測準確度的主要因素。
(2)深入研究了InSAR大氣附加相位的空間變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將InSAR大氣延遲相位重新劃分為:空間平均分量,與高程相關分量,以及大氣湍流混合分量。引入變異函數理論,推導出了InSAR大氣延遲相位的變異函數組成結構,并分析得到了重新分類后大氣延遲相位各分量的空間變異特征。通過分析DEM和InSAR大氣延遲相位各分量的實驗變異函數曲線變化特征,提出了基于地形數據的InSAR大氣垂直分層延遲相位校正流程。為了構建基于DEM的最優(yōu)大氣校正模型,本文進一步給出了3種方法確定相位/地形最優(yōu)函數關系,同時評價了這3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
(3)利用MERIS反演的PWV研究了2008當雄地震震中區(qū)域的InSAR大氣延遲相位變化特征,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內的水汽在大尺度上的時空變化微弱;而MERIS水汽產品不能反映小尺度的水汽變化。因此,本文選擇采用DEM校正InSAR同震形變干涉圖,根據校正后的干涉圖,本文發(fā)現:當雄地震除了同震階段產生的構造形變外,地震還導致沿啰朗曲河谷出現了地裂縫、地震滑坡、崩塌等非構造震害現象。通過引入地形校正大氣策略(TCAD),提出了SBAS-TCAD InSAR時序分析算法,有效解決了InSAR時序解纏圖中存在大氣垂直分層殘余延遲相位的問題。進而利用該算法分析了發(fā)震斷層的震后形變演變過程:在震后最初10個月,發(fā)震斷層上盤的形變變化呈現出隨時間按照對數衰減的特征;而發(fā)震斷層下盤的震后形變過程在震后最初6個月內呈現隨時間指數增長的趨勢,而后4個月內表現為對數衰減特征。最后,在同震和震后階段的發(fā)震斷層形變結果分析的基礎上,利用Okada模型反演得到了發(fā)震斷層的同震滑動分布情況。
(4)系統(tǒng)分析了方位向形變測量技術Offset-Tracking和 MAI兩種方法的精度影響因素,并根據這些因素對方位向形變監(jiān)測的影響特征,分別給出了Offset-Tracking和MAI方法監(jiān)測方位向形變的處理流程??偨Y了目前解算地震三維同震形變場的幾類主要構建模型,并評價了這幾類模型的解算穩(wěn)健性問題。根據誤差傳播定律,推導出了不同類別的觀測誤差(偶然誤差和系統(tǒng)誤差)在三維重建模型中的傳播規(guī)律。分別以Bam地震、Hector mine地震和改則地震為例,根據觀測數據類型和質量的不同,針對這幾次典型地震,分別給出了其三維同震形變場解算的最優(yōu)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