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洲 沈 騎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210023;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200083)
美國語言沖突的制度化考察
潘月洲 沈 騎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210023;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200083)
語言沖突產(chǎn)生于語言利益的差異與對立。美國語言沖突的原因在于主導群體利用語言政策作為同化其他族裔、攫取物質(zhì)利益和維持其優(yōu)勢地位的工具,作為族群競爭的代理和社會控制的機制。文章在介紹制度因素的基礎上,利用斯科特的基于回報遞增、基于承諾遞增和基于日益客觀化等三項制度化框架,分析美國語言沖突的制度化過程。
語言沖突,語言政策,制度因素,制度化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語言種類紛繁多樣,語言沖突與生俱來,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語言沖突的歷史。世界各地由于語言沖突導致政局動蕩、國家分裂不乏其例,然而,美國雖有語言沖突甚至是劇烈的語言沖突,卻依然能保持政局穩(wěn)定,個中原因值得深究,也值得借鑒。本文首先介紹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并介紹語言沖突的內(nèi)涵和種類。其次,探討美國語言沖突的歷史、起因和模式,揭示美國主導群體利用英語作為手段和工具來同化和控制其他族群、攫取經(jīng)濟利益等實質(zhì)。最后,探討了美國語言政策和語言意識形態(tài)中的制度化因素,以及三種制度化過程。
2.1 社會沖突及分類
社會沖突是社會學的一項重要課題。美國社會學家科塞在其《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中“將沖突看作是有關價值、對稀有地位的要求、權力和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以致傷害對方”(科塞1989:前言)??迫岢隽松鐣_突的兩種重要起因:一是物質(zhì)性起因,二是非物質(zhì)性起因。前者指的是由于地位、權力和資源的分配不均而導致的沖突;后者指的是由于價值觀念和信仰的不一致而導致的沖突(侯鈞生2010:209)。
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吸收、繼承和發(fā)展了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沖突理論。他根據(jù)齊美爾關于“作為手段的沖突”和“作為目標的沖突”的論述,提出區(qū)分現(xiàn)實性沖突和非現(xiàn)實性沖突?,F(xiàn)實性沖突指“那些由于在關系中的某種要求得不到滿足以及由于對其他參與者所得所做的估價而發(fā)生的沖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沒有得到的目標的沖突”(科塞1989:35)。在現(xiàn)實性沖突中,沖突不是目的,只是達到某種目標的手段,也存在手段上的功能替代途徑(同上:36),即沖突能被達到同樣目標、實現(xiàn)相同功能的其它方法和途徑所替代。例如,為了實現(xiàn)提高工資或改善工作條件的目標,罷工只是一種手段,也可使用其它途徑達到同樣目標,這種沖突就是現(xiàn)實性沖突。非現(xiàn)實性沖突是沖突一方為“釋放緊張狀態(tài)的需要”而導致的沖突,沖突本身就是目的。例如,為泄私憤而致他人死亡或人身傷害,則是非現(xiàn)實性沖突(侯鈞生2010:210;宋林飛1997)。
產(chǎn)生社會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結(jié)底在于利益的差異和對立,可以說,社會沖突實質(zhì)上是一種利益沖突行為。一方面,利益會使利益主體之間產(chǎn)生差別和對立。另一方面,利益格局的改變會導致沖突。利益主體都會以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運用各種手段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弱勢主體力圖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打破不平等的利益格局;優(yōu)勢主體則竭力維持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繼續(xù)不平等的利益格局,甚至獲得更多的利益。這種利益的較量就產(chǎn)生了沖突行為,使得一方利益主體的行為對另一方利益主體構(gòu)成直接威脅(何俊芳、周慶生2010:7)。個體之間、民族和種族之間以及政黨之間的沖突都是利益的沖突。
2.2 語言沖突
語言沖突也是一種社會沖突,是由語言問題引發(fā)的社會群體、族群或共同體之間的沖突,包括由語言問題引發(fā)的爭斗、戰(zhàn)爭,也包括言論上的爭執(zhí)、爭端等不和諧的現(xiàn)象(同上:16)。具體表現(xiàn)為,在語言選擇、語言文化傳播、接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抗以至于企圖消滅對方語言和文化的存在而引發(fā)的沖突(同上:10),以及利用語言作為手段獲得政治利益和經(jīng)濟利益而引起的沖突。按照上述沖突的分類,我們可以把前者稱為非現(xiàn)實性語言沖突,把后者稱為現(xiàn)實性語言沖突。
不同語言群體間語言利益的差別和對立是導致語言沖突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何俊芳2009)。語言的地位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范圍和程度都影響著語言利益。例如,國語或官方語言的選擇會使被選擇的語言獲得廣泛的應用,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等領域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也使說該語言的群體在教育、就業(yè)等方面獲得巨大的“語言紅利”。其它語言及其群體就會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他們不得不花大力氣來學習官方語言。語言格局的變化會導致語言利益的變化,進而導致語言沖突的產(chǎn)生。例如,巴基斯坦建國后選擇烏爾都語作為唯一的國語,大大提高了烏爾都語的社會地位和應用范圍,使得包括東部孟加拉語在內(nèi)的其它本土語言被邊緣化。孟加拉人多次要求把孟加拉語也列為國語,但都遭到拒絕。這一舉措導致講烏爾都語的人與講其它語言的人之間形成嚴重的對立和沖突,雙方都多次發(fā)動語言運動(官忠明2002),嚴重傷害了東西部的民族關系,最終導致國家分裂。這種沖突是由語言問題引起,若語言問題得到解決,沖突基本可以化解,這是一種非現(xiàn)實性的語言沖突。
現(xiàn)實性語言沖突的事例在世界范圍內(nèi)比比皆是。例如,波羅的海三國從前蘇聯(lián)獨立后,開始在教育、金融、能源、公共交通、政府部門等領域排斥俄語和俄羅斯族人的影響,采用的方法是確認公民身份,“其中的一項手段就是語言測試”,“該考試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模塊”(戴曼純、劉潤清2010)。許多俄羅斯族人因無法通過該考試而得不到公民身份,被迫放棄在上述領域里的工作,從而為這三國人騰出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不僅如此,公共媒體不斷丑化俄語和俄羅斯人,把他們貶低為“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殖民者”(colonizer)和“蘇聯(lián)遺產(chǎn)”(Soviet legacy)(Pavlenko 2011)。這些舉措引起當?shù)囟碜迦撕投砹_斯的極大憤慨。這種以語言為手段而謀求語言以外利益所導致的沖突,我們稱為現(xiàn)實性的語言沖突。
區(qū)分這兩種沖突,對研究美國語言沖突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美國英裔移民勢力把英語作為非現(xiàn)實性沖突手段和現(xiàn)實性沖突手段分別對待不同的族群。首先,把英語作為非現(xiàn)實性沖突手段對待來自西北歐的其他國家移民。例如,英裔移民在賓夕法尼亞對德裔后代、在路易斯安那對法裔后代、在紐約對荷蘭裔后代開辦的唯英語教育,目標是消解其他白人移民語言,防止其它語言勢力超過英語,維護英語和盎格魯文化的獨尊地位。其次,把英語作為現(xiàn)實性沖突手段對待非白人族群。例如,白人勢力利用唯英語政策來壓制印第安各部落,丑化印第安人語言和文化,目的是為攫取印第安人土地尋找借口。在加州,政府利用唯英語政策和法律來剝奪被占墨西哥人的土地。當代唯英語和英語官化運動并不是為了提高少數(shù)族裔的英語水平,而是利用英語來同化移民、維護英語的獨尊地位和白人的語言利益。所以,有學者指出,英語官化運動只具有象征意義(Citrinetal.1990)。
美國的語言沖突始于殖民地時期的語言接觸。美國的語言沖突是一種現(xiàn)實性沖突,或者說是僅僅把語言(英語)當做一種手段的沖突,是掠奪印第安人土地的借口;是英裔群體擔心移民的大量涌入而使權力格局受到挑戰(zhàn),把語言作為同化其他種族的一種工具,成為種族壓制的代理。
殖民者進入北美大陸后,一方面通過欺騙、武力等方式侵占和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另一方面把印第安人描述成好戰(zhàn)的、沒有文化的、需要拯救的低劣民族。這些貶低性的話語成了他們武力攫取印第安人領土的合法理由和借口。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印第安人抵抗白人向西擴張、侵占他們的土地。聯(lián)邦當局把二者之間的矛盾主要歸結(jié)為語言差異造成的,下決心消滅印第安人的語言,對他們的下一代實行唯英語教育,使他們統(tǒng)一使用英語,由此開始了“以毀滅原住民語言為目的、以唯英語教育為特征的語言教育”的先河(蔡永良2007:23)。在唯英語教育中,最臭名昭著的是綁架印第安少年兒童進行集中教育的“印第安寄宿學?!蹦J健?/p>
對待移民語言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其中本杰明·富蘭克林對德語的態(tài)度變化最為引人矚目。德裔移民主要集中在賓夕法尼亞州。為吸引德裔移民團體支持和參加獨立運動,賓州對德語和德裔學校的德英雙語教育采取寬容的、任其自由發(fā)展的態(tài)度。隨著德裔移民的增加,富蘭克林感到英語語言統(tǒng)一受到了威脅,開始在德裔居住區(qū)散發(fā)傳單,表達對德裔人口增長的警覺,警告德裔不學英語會給殖民地帶來混亂和不利之處。他還在提供宗教教育的外衣下,在德裔居住區(qū)開辦英語語言學校。德裔居民開始對此挺有熱情,但當這些“慈善學?!钡耐康谋黄毓夂?他們拒絕送孩子到這些學校來上學(Crawford 2001:11)。Crawford認為,富蘭克林代表的是有財產(chǎn)的英國人及其后裔,擔心將來德裔會通過獨占市場和政治偏袒從而獲得優(yōu)勢。富蘭克林是為自己謀利的商人,他開辦印刷廠,出版美洲的第一份德語報紙和第一本德語圣經(jīng)。只是因為德裔居住區(qū)引進了更高質(zhì)量的德語印刷機,他在商業(yè)競爭中敗北,才開始提防德語、貶低德裔。他稱德裔為“來自萊茵河畔的鄉(xiāng)巴佬”(Palatine Boors),指責德裔不愿為對印第安人的戰(zhàn)爭出資,會阻礙殖民地的發(fā)展。德裔對富蘭克林的言論發(fā)動反擊,1764年全體動員使他在殖民地大會選舉中落敗。后來,富蘭克林改變了對德語和德裔的態(tài)度,支持由公共資金資助的雙語高等教育,也成功贏得德裔對聯(lián)邦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見,語言政治由物質(zhì)利益決定,語言是爭奪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獨尊地位的最佳外衣。
語言本身不是美國社會沖突的主要來源。但從20世紀初美國化運動開始后,英語成為對國家忠誠和國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并被逐漸建構(gòu)成為對國家忠誠和國民身份的象征。說英語的就是美國人,不說英語就是對美國不忠。西奧多·羅斯福就曾懷疑不說英語的移民對美國不忠誠,建議把學不會英語的移民遣送回原籍國(同上:21)。他說:“我們這里只有一種語言存在的空間,那就是英語;我們有一種而且只有一種忠誠,那就是對美國人民的忠誠”。在“愛國”和“忠誠”的大旗下,對德語的限制和禁止很快演變?yōu)閷λ猩贁?shù)民族語種的敵視(Crawford 2001:8;蔡永良2007:188)。結(jié)果是大多數(shù)州實行已久的雙語教育被強行終止,被唯英語教育所取代。
二戰(zhàn)以后,尤其在60年代,人口結(jié)構(gòu)的變化和民權運動等政治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雙語教育發(fā)展的條件。美國從唯英語教育開始轉(zhuǎn)向雙語教育。1968年,《雙語教育法》在國會通過,為英語能力有限的少數(shù)族裔學生接受雙語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但美國政府只是把雙語教育作為過渡性手段,重點資助“過渡性雙語教育”項目,目的是同化少數(shù)族裔學齡兒童,使他們通過雙語教育迅速有效地從母語過渡到英語(潘月洲2014:19)。
在20世紀的最后二十年,英語成了美國認同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美國英語”組織等保守勢力的推動下,美國大部分州推行“英語官方化運動”和“唯英語運動”。他們的目的有二:確定英語為官方語言;廢除《雙語教育法》,終止雙語教育,實行“唯英語”教育(亨廷頓2010:122)。1986年加州以全民公決方式規(guī)定英語為官方語言。1998年加州通過旨在結(jié)束雙語教育的227提案,矛頭直指西裔移民。
進入新世紀后,2002年美國通過《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該法有兩大特點:實行統(tǒng)一的英語語言測試;實行問責制。另外,還規(guī)定對達不到年度進步目標的學校停止資助撥款。這樣“客觀上迫使學校忙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標準測試成績”,無暇顧及雙語教育,雙語教育就此勢微(潘月洲2014:19)。
美國幾乎沒有國家層面的語言政策,但有全國性的語言教育政策和語言意識形態(tài)。雙語教育和唯英語教育是其中兩種主要語言教育政策形式,二者雖然形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同化,本質(zhì)上都是同化少數(shù)族裔,維護英語的獨尊和支配地位,是“強迫他們遵從盎格魯-美利堅文化的基本要求”(亨廷頓2010:46)的語言政策的兩種表達。
4.1 引起語言沖突的因素
引起美國語言沖突的因素復雜多樣,其中人口結(jié)構(gòu)與文化的變遷、基于語言的權利訴求以及對同化的態(tài)度改變是主要因素。這些因素引起對國家忠誠、身份認同和英語學習與使用的態(tài)度變化,使得支配群體倍感壓力。支配群體感到財富、聲望和權力分配受到挑戰(zhàn)。亨廷頓(2010:前言)感嘆說:“美國的國民認同在重要性和實質(zhì)內(nèi)容方面發(fā)生了變化?!钡捎谧杂芍髁x意識形態(tài)的構(gòu)建、發(fā)展和“政治正確”的原則,幾乎無人敢發(fā)表種族主義的言論、制定種族主義的政策,于是語言就成了種族歧視、反移民的切入點和替罪羊。語言成了他們反擊的代理。于是雙語教學與移民語言在公共領域的應用就成為社會沖突的犧牲品。
美國在1965年通過新的移民法后,大量移民的涌入導致美國人口結(jié)構(gòu)進一步異質(zhì)化。移民的文化稀釋了主流文化,加劇了語言沖突。少數(shù)族裔爭取語言權利的斗爭也加劇了語言沖突。西班牙語被認為從涉及語言的立法中得到的好處最多,因而最受敵視。因為西裔人口相對于其他族裔來說增速最快,唯英語運動支持者認為多數(shù)移民第一次說同一種語言——西班牙語。亨廷頓(2010:前言)擔心西班牙語會成為美國的第二語言,害怕“美國社會中的拉美化傾向”。因此,大部分保護英語的行動針對西裔族群,西裔是唯英語支持者的主攻對象。
種族和民族同化的態(tài)度變化是美國語言沖突出現(xiàn)的另一個根源。20世紀中葉后,美國作為一個熔爐的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許多族群未能也不愿意達到完全同化。作為對民權運動的回應,美國社會和司法系統(tǒng)越來越重視公民權利和對少數(shù)族裔和個人的保護,這也引起白人團體的反對。許多美國人感到政治權力受到威脅,怨恨他們納稅卻使得移民及其孩子受益。一些本土主義者組織發(fā)起英語官化運動,發(fā)起針對移民的社會服務進行限制的全民公決,制定和通過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州法律,等等。到2002年為止,已有26個州通過法律規(guī)定英語為州官方語言,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多。在教育領域、工作場所、投票場所和政府設施的其它領域,語言少數(shù)民族公民權屢受侵犯(Schmid 2001)。
4.2 美國語言沖突的歷史模式
分析語言政治要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強調(diào)語言政治和非語言因素的相互依存。美國語言沖突通常包括象征性的文化、宗教、種族、或國家認同等爭斗,但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關于同化與多元化的不同理念、對英語官化、對“美國性”的真實含義的爭論,在這些公開辯論的表面之下是爭取社會和經(jīng)濟優(yōu)勢的斗爭(Crawford 2001:10)。
美國對少數(shù)族群語言幾乎沒有一致性的政策,這是因為語言政策變化很大。從壓制到限制、到寬容、到同化,取決于與支持該語言背后的勢力的強弱。種族、族群性和同化等概念是建構(gòu)起來的,思考這些概念時要根植在人口模式、政治生態(tài)、經(jīng)濟條件等物質(zhì)現(xiàn)實中。例如,在過去幾十年里,在移民不斷增加和社區(qū)不斷異質(zhì)化的過程中,“雙語主義”和“語言少數(shù)族群”等就獲得了特殊的意義。又如,種族中心主義在十九世紀呈現(xiàn)不同的形式?,F(xiàn)在已很少有人會想到挪威定居移民、契約華工、意大利紡織工人、新墨西哥牧童和拉科塔族戰(zhàn)士,他們曾由于英語水平有限而被定義為同一個階級。對這些族群的態(tài)度和政策,根據(jù)他們的人數(shù)、政治力量、經(jīng)濟地位、區(qū)域位置、土地所有權、軍事實力、“種族”獨特性以及其他特點,而大相徑庭。
從歷史上來看,唯英語運動背后的語言政治可分為兩類:作為族群之間競爭的代理和作為社會控制機制。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歧視,既可作為保持某些族群優(yōu)勢地位的手段,又可作為維護統(tǒng)治精英霸權的一種工具。種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特別是對西裔的恐懼癥,通過語言限制主義的力量來維護主導群體的物質(zhì)利益,其目的是使社會資源,尤其是不同形式的財富、聲望和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加以合法化。這種沖突可能是純粹象征性的,但所涉及的利益是非常真實的:資源、權力和地位。第二類語言政治的功能是強化階級支配、殖民統(tǒng)治或軍事占領。這些包括在“使印第安人文明化”或“移民美國化”的名義下所進行的語言壓制(Crawford 2001:9)??傊?語言政治的起因、影響和思想的正當性各不相同,但它從來不具備獨立支配美國歷史的物質(zhì)力量。
5.1 制度及制度要素
制度是社會互動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包括為社會生活提供穩(wěn)定和意義的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以及相關的活動與資源”(斯科特2010:56)。其中,“規(guī)制性”(regulative)要素、“規(guī)范性”(normative)要素和“文化-認知性”(cultural-cognitive)要素是制度的基礎要素,構(gòu)成制度的三大系統(tǒng);而“活動與資源”是保證制度有效運行的人、物和具有獎懲作用的權力關系。
規(guī)制性系統(tǒng)的作用是制約、規(guī)制和調(diào)節(jié)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規(guī)則、法律和獎懲措施等,其特征是強制,包括使用暴力手段等。規(guī)范性系統(tǒng)包括價值觀和規(guī)范,具體表現(xiàn)為合格證明和資格承認等,其特征是規(guī)范。文化-認知系統(tǒng)包括“關于社會實在的性質(zhì)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構(gòu)意義的認知框架”,表現(xiàn)為共同信念和共同行動邏輯等,其特征是讓人模仿(同上:58-65)。制度的三大基礎要素“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和“文化-認知性”中,規(guī)制性要素是有意識的要素,文化-認知性要素是無意識的要素;前者是合法地實施的要素,后者被視為當然的要素(同上:59)。
制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利益分配,所以人們會竭力尋求能帶來最大利益分配份額的制度規(guī)則。當出現(xiàn)實際利益沖突時,有權力優(yōu)勢的群體會在尋求分配優(yōu)勢的過程中制定社會制度,同時迫使他人遵守制度規(guī)則或限制他人選擇。弱勢群體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尊重制度規(guī)則,不管是否愿意都只能遵守(奈特2009)。
5.2 制度化及美國語言沖突制度化的機制
制度化是一種歷時性過程,指群體和組織的社會行為向被普遍認可的模式的轉(zhuǎn)化過程,是社會行為受制度制約向規(guī)范化、有序化的整合過程。其核心含義,一是指人類社會行為的定型化與模式化;二是社會行為受制度所制約。制度化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對某種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價值判斷;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提供規(guī)范(吳增基等2006)。
斯科特(2010)確認了基于回報遞增、基于承諾遞增、基于客觀化的三種制度化觀,也就是制度化的三種基礎機制。下面以此為框架來探討美國語言沖突制度化的機制和動因。
5.2.1 基于回報遞增的制度化
基于回報遞增的制度化觀點認為,存在一種路徑選擇,即如果堅持同樣的方向,進一步選擇就會得到獎賞;如果選擇替代途徑就要付出成本。該制度化觀點強調(diào)的是物質(zhì)激勵的作用,如果某種行為按照一定的模式完成,行為人就得到獎賞;不按該種模式,就受到懲罰。這種制度觀對行為者也有學習、模仿和促進效應作用。
在殖民地時期,白人殖民者丑化、貶低印第安人,說他們“野蠻無知”、處在“黑暗深淵里”,要用英語開化、“拯救他們罪惡的靈魂”,這一切都是搶占印第安人土地的借口,為野蠻掠奪尋找合理性。建國后,白人向西部擴張,跑馬圈地,多次與印第安部族發(fā)生戰(zhàn)爭,強迫印第安人放棄肥沃的土地、把他們押送到貧瘠的“保留地”居住。這一切都是在讓印第安人學習英語的幌子下、為攫取土地和財富而進行的侵略行為。為徹底消滅印第安語言和文化,美國政府有計劃地實行針對印第安人子女的唯英語教育,所以有學者稱之為“毀滅文化的教育”。
美墨戰(zhàn)爭后,美國強占了本屬于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這里的墨西哥人成了被征服者。起初,墨西哥人占加州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白人統(tǒng)治階層還能尊重墨西哥人,1849年的加州憲法也確認了西班牙語的權利?!疤越馃帷焙?加州涌入大批白人淘金者,墨西哥裔人口漸漸變?yōu)樯贁?shù),但加州大部分土地仍然掌握在說西班牙語的墨西哥裔手中。1851年的加州土地法要求土地所有者用英語證明他們的所有權,無法證明的土地將被沒收。這使得不會說英語的墨西哥裔被剝奪的土地高達1400萬畝,其中有近40%被迫賣掉去付說英語的律師的律師費(Crawford 2001)。1855年,加州正式終止西班牙語教育。1878年,加州重訂憲法,150名制憲代表中沒有一個是墨西哥裔。從此,墨西哥裔在加州就失去發(fā)言權。
美國歷史中的唯英語政策使白人群體攫取和獲得了巨額財富、保證了其優(yōu)勢地位。從一次又一次的利益回報中,白人群體把唯英語做法加以制度化,并把它推廣到就業(yè)、教育、公共事業(yè)等領域,以維護白人群體的利益回報、確保他們的優(yōu)勢地位不受挑戰(zhàn)。唯英語政策的本質(zhì)在于維護白人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和壟斷地位,其最深層的根源在于美國主流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和歧視。馬戎(2004:82)指出:“在種族偏見和歧視的背后有兩類動機在起作用:一是種族和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自認為在遺傳和生理上是‘優(yōu)等族群’,而其它族群則是‘劣等民族’。二是希望保持本族群對資源的壟斷,在‘社會分層’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地位”。白人群體的優(yōu)勢地位和種族歧視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瑟羅曾推算出1960年白人因就業(yè)中存在的種族歧視而獲得的純收益為150億美元,并且明確指出白人因此不會心甘情愿地結(jié)束就業(yè)中的種種歧視政策的”(同上)。
5.2.2 基于承諾遞增的制度化
研究規(guī)范性制度要素的學者們認為,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把價值觀承諾或忠誠灌入到其運作機制或程序中,這樣“組織通過體現(xiàn)一套特殊的價值觀,獲得了一種‘人格結(jié)構(gòu)’、一種特殊身份”(斯科特2010:28)。這里突出了承諾或忠誠機制在制度化過程中的作用,承諾的核心要素包括規(guī)范和價值觀、結(jié)構(gòu)與程序以及行動者。這種制度化觀強調(diào)了身份的作用(同上:131)。具體來說,組織通過一套機制,把問題“我(們)是誰?在這種情景中我(們)的適當行為方式是什么?”制度化了,內(nèi)化成行為者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形成了特定規(guī)范。
殖民地時期,英格蘭殖民者就開始營造非英裔對盎格魯新教文化的認同。英語教育成了他們“使印第安人文明化”的工具,他們“爭取原住民的子女,教會他們英語和英國生活方式,開化原住民,讓他們皈依基督教”(蔡永良2007:83)。由于英裔移民及后代占人口的主體,盎格魯新教文化“規(guī)定了教育、語言、法律、福利和信仰領域的公共政策”,成為美國社會的主導和核心文化。其他移民基本上來自西北歐,文化上和種族上接近英裔移民,移民很快融入美國社會?!敖y(tǒng)治者的期待就左右著進入的群體——移民、被征服者或被奴役者,他們都將遵從這種核心文化?!?麥格2007:126)這種假定在19世紀末的“美國化運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并逐漸被制度化,成為占據(jù)支配地位的一種規(guī)范,被稱為“盎格魯遵從”(Anglo-conformity)。建國后,英裔白人主流社會構(gòu)建以盎格魯-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為核心的具有美國特色的國民身份認同,其中包括“英語、基督教、宗教義務、英式治理、新教價值觀”等成分(亨廷頓2010:前言)。并以此作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來要求和同化其他族群和后來的移民,維持和確保了英裔白人的文化統(tǒng)治地位。
5.2.3 隨著日益客觀化而出現(xiàn)的制度化
思想觀念、共同信念、價值觀等要素經(jīng)過日益客觀化、習慣化或物質(zhì)化而沉淀下來,成為外在于行為者的事實,并向第三方傳遞、擴散,成為社會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隨著客觀化日益增加的制度化觀強調(diào)的是思想觀念(信念、圖式和各種預設)在制度化過程中的作用,回答了5.2.2部分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這些事情該如何被完成?!?/p>
從殖民地時期的“唯英語教育”、“語言一致”、“盎格魯遵從”與“同化”,到“美國化”、“美國身份認同”與“熔爐論”,再到20世紀下半葉的雙語教育、唯英語和英語官化運動,都體現(xiàn)了美國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雖然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但用英語來同化異族的這一根本目的沒有變化。說英語成為美國公民身份的當然要求和組成部分。唯英語和英語官化運動的支持者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里是美國,請說英語”。英語作為同化工具經(jīng)過長期的制度化已成了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
社會沖突包括現(xiàn)實性沖突和非現(xiàn)實性沖突兩種。語言沖突是一種社會沖突,產(chǎn)生于沖突雙方語言利益的差異和對立。語言沖突分為以語言為目標的沖突和以語言為手段的沖突,即非現(xiàn)實性語言沖突和現(xiàn)實性語言沖突。引起語言沖突的因素很多,人口結(jié)構(gòu)的變化、少數(shù)族裔的語言權利訴求以及他們對同化態(tài)度的改變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優(yōu)勢群體利用英語作為手段和工具來同化其他族裔和消解其他族裔語言、攫取經(jīng)濟利益和保持優(yōu)勢地位,從而導致與少數(shù)族裔之間的語言沖突。美國語言政策和語言意識形態(tài)中含有豐富的制度要素內(nèi)容,通過“基于回報遞增”、“基于承諾遞增”和“日益客觀化”三種制度化過程,英語日益成為同化工具和手段,其工具性作用被制度化成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語言沖突被控制在最小范圍內(nèi)。語言沖突的制度化具有豐富的研究內(nèi)容,有待挖掘,對其充分研究將有助于多語社會控制和減少語言沖突。
Citrin, J., B.Reingold, E.Walters & D.P.Green.1990.The “Official English” movement and the symbolic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J].WesternPoliticalQuarterly43(3): 553-60.
Crawford, J.2001.AtWarwithDiversity[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Pavlenko, A.2011.Language rights versus speakers’ right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Western language rights approaches in Eastern European contexts [J].LanguagePolicy(10): 37-58.
Schmid, C.L.2001.ThePoliticsofLanguage:Conflict,IdentityandCulturalPluralisminComparativePerspectiv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蔡永良.2007.美國的語言教育與語言政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戴曼純、劉潤清.2010.波羅的海國家的語言政策與民族整合[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4):17-24.
官忠明.2002.巴基斯坦獨立后的語言問題之一[J].南亞研究季刊(1):59-61.
何俊芳.2009.論語言沖突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40-44.
何俊芳、周慶生.2010.語言沖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侯鈞生.2010.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第三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杰克·奈特.2009.制度與社會沖突(周偉林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科塞.1989.社會沖突的功能(孫立平等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
馬丁·麥格.2007.族群社會學(祖力亞提·司馬義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
馬戎.2004.民族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潘月洲.2014.美國語言政策中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2):17-21.
塞繆爾·亨廷頓.2010.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程克雄譯)[M].北京:新華出版社.
宋林飛.1997.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W·理查德·斯科特.2010.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zhì)利益(姚偉、王黎芳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2006.現(xiàn)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 吳詩玉)
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論壇征文啟事
暨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講習班通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論壇”暨“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講習班”定于2014年12月13日~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其中12月13日為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論壇;12月14日~18日召開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講習班。
論壇暨講習班學術委員會主席:Geoffrey N.Leech院士
成員(按字母順序):Y.GU (顧曰國)、Chu-ren HUANG(黃居仁)、Tony McEnery、Elena Semino
主辦/承辦委員會主席:胡開寶
首屆論壇暨講習班特邀主講人(按字母順序):
Dr.Vaclav Brezina (Lancaster Univ.)
Dr.Dana Gablasova (Lancaster Univ.)
Prof.Yueguo Gu (the Chinese Academy)
Prof.Kaibao H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Prof.Churen Huang (HKPU)
Prof.Elena Semino (Lancaster Univ.)
Prof.Jiajin Xu (BFSU)
Prof.Xunfeng Xu (HKPU)
Dr.Zhen Fengcha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首屆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論壇具體事宜:
1.論壇主題
(1) 語料庫語言學基本理論研究
(2) 基于語料庫的話語分析
(3) 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譯學研究
(4) 多模態(tài)語料庫研究
(5) 基于語料庫的外語教學研究
2.論壇征文
(1) 論文摘要:中/英文,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發(fā)至:hc520@sina.com.cn
(2) 論文錄用通知:2014年11月15日
(3) 參會費用:普通與會者800元人民幣(學生500元人民幣)
(4) 報到時間:2014年12月12日
3.論壇工作語言:英語、普通話
誠邀同仁參與本屆論壇,并宣讀論文展示您的最新學術成果!
中英語料庫語言學講習班具體事宜:
1.學費(包括資料費):人民幣2000元
2.付款方式:報到時(2014年12月13日)一次性支付,講習班將出具正式收款憑證。
3.上課地點:上海交通大學外語樓
4.食宿:可幫助聯(lián)系安排食宿,費用自理。
5.報名方式:請于2014年11月13日之前將報名回執(zhí)發(fā)送郵箱:hc520@sina.com.cn
潘月洲,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生、東南大學亞太語言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與外語教育。電子郵箱:panyuezhou8@163.com。沈騎,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戰(zhàn)略與語言政策學。電子郵箱:shenqi928@hotmail.com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語言安全問題與語言規(guī)劃研究”(編號12CYY016)資助。
H319
A
1674-8921-(2014)09-0042-06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