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斌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和制度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是道路、理論和制度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理論體系,也是一條符合中國革命、改革及現代化建設實際的發(fā)展道路,同時還是一種制度體系的象征。當然,在這里不去探討什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路,什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什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制度,而是強調,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歷史進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更需要方法論的自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為此,全面而系統(tǒng)地梳理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形成的基本條件,深刻地揭示它的科學內涵及其精神實質,這無論是對于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還是對于拓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完善和健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毫無疑問的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方法論是同世界觀相聯系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指導方法論,方法論貫徹世界觀,但世界觀卻更為根本。眾所周知,世界觀指的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則是在一定的世界觀指導下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理念,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實質就是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是有效地統(tǒng)一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重要途徑,離開了實踐,世界觀與方法論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而且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因為它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中國化,也包括了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中國化,同時還包括馬克思主義方法的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方法的中國化更帶有根本性,因為離開了馬克思主義方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中國化就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障礙甚至挫折。歷史表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方法在中國的當代詮釋,體現并蘊含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之中。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構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重要實踐基礎,同時也是它的世界觀基礎。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共產黨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及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過程中,由于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為指導,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及觀點于中國革命、改革及建設的具體實際,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改造道路和建設道路,相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勝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方法論和社會主義建設方法。但在這段歷史時期,由于黨內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偏離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思想傾向,局限于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個別字句或個別結論,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經驗神圣化,嚴重地脫離中國革命及建設實際,既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急躁冒進,也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重大錯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方法論為指導,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出發(fā),深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同時借鑒了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體系。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產物,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眾所周知,當今時代是全球化時代,是世界歷史時代,是現代化的歷史時代。如果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過程中形成的,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則是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的?!爸袊F代化進程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奠定了一系列社會歷史條件,而且事實上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及其發(fā)展邏輯……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向縱深方向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不斷實現由‘哲學—方法論’創(chuàng)新——‘實踐—方法論’創(chuàng)新——‘理論—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邏輯發(fā)展。”[2]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現代化構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又一個重要實踐基礎。可以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就是在不斷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提出的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就是在不斷回答“進行什么性質的中國革命,怎樣進行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實現科學發(fā)展”等基本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正是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國社會現代化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由片面而畸形的現代化向全面而健康的現代化的革命性轉變和整體性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則既貫徹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根本問題,以全新的方法論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具體指的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指的是一條道路和一種制度,同時還是一種方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制度一樣,都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都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正如學術界長期以來重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中國化研究而忽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中國化研究一樣,學術界在重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制度的研究過程中卻事實上忽視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研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其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有效地促進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改革及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從而指導中國革命、改革及現代化建設實踐取得勝利的問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問題盡管重要,但不是首要的問題。其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盡管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的豐富和發(fā)展,但它并非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試錯糾錯的過程中歷史形成的,體現為一種歷史生成,體現為一個不斷深入、不斷發(fā)展和不斷完善、不斷成熟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提出總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是可以理解的。其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相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而言,具有抽象和隱秘的特點,不易把握其精神實質,總結和研究的難度較大,因而其研究的滯后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研究,首先有必要明確其精神實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精神實質在于,它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國化的歷史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在中國革命、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成功運用和科學發(fā)展,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當代詮釋,是具有中國特點和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被中國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方法論原則及經驗總結,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為具體內容的方法論。由此可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內涵豐富:其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絕對視界。當然,馬克思主義方法的中國化則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形成的重要線索,但卻不是唯一線索。其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作為馬克思主義方法中國化的產物,它不同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發(fā)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內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具有較大的繼起性和連貫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其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指的是一種方法論,它是由具體的方法構成的一個方法論體系,內在地包括了解放思想的方法論、實事求是的方法論、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以及求真務實的方法論。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也是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畬嵤隆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3]在這里,毛澤東著眼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域,闡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概念范疇。對此,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盵4]143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指導,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chuàng)和捍衛(wèi)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解放思想的方法論。解放思想指的是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明確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fā)展?!盵4]143在鄧小平看來,解放思想是勢在必行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盵4]312解放思想不是對實事求是的反動,相反,解放思想實質上就是實事求是。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盵4]364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的方法論指導,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國情出發(fā),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方法論。與時俱進,就是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就是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就是一切從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而與時俱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即“創(chuàng)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guī)律。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fā)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統(tǒng)一思想,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盵5]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盵6]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與時俱進的方法論指導,既繼承前人,又突破成規(guī),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跨世紀的歷史發(fā)展。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實質上是一種求真務實的方法論。所謂“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去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所謂“務實”,則是要在這種規(guī)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做、去實踐,求真與務實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必然要求和本質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原則。堅持求真務實,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要求,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求真務實的方法論指導,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tài)文明,逐步實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物質保障。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攻堅、社會加速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時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而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自覺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指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因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此,必須堅持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過程性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fā)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從而在此基礎上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牢牢抓住科學發(fā)展的實踐主題,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必須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一方面,始終將發(fā)展作為實現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著力把握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破解發(fā)展難題,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實現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另一方面,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tǒng)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大關系,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xié)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xié)調,不斷開拓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
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論是推進現代化還是建設社會主義,都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模式,無論是中國過去搞革命還是現在搞建設,都要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為此,必須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一方面,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堅持不懈地推進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必須建設適合中國歷史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
在當代中國,沒有別的方法論能夠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自覺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的指導,我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王浩斌:中國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44.
[3]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澤民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J].求是,2007,(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