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預言了“地球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預言。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媒介十分發(fā)達,不僅有傳統(tǒng)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還有新興的微博、微信等。他們相互交織,既有較量對抗,也有互補融合,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輿情:輿論空間多元、社會思潮多變。
在這種態(tài)勢下,現(xiàn)實社會客觀上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依托于黨報等組成的 “主流輿論場”;一個是完全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而存在的“民間輿論場”。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情背景下,如果沒有主流媒體引領輿論,公眾就只能陷于無所適從的境地。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況,不但不利于黨和政府治國理政,也可能扭曲社會價值觀、影響司法公正,甚至沖擊正常的社會秩序。
主流媒體的責任,就是要為受眾“領航”。媒體發(fā)達,信息海量,這是時下媒體業(yè)態(tài)的真實寫照,但同時也存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現(xiàn)實輿情。當你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一定非常需要“領航燈”來指引,而這個“領航燈”就是主流媒體。
一方面,主流媒體要明辨是非,看清真相。眾所周知,以微博為代表的各種新媒體既是輿論的放大器,也是是非的攪拌機。前不久,北京發(fā)生了一起老外撞大媽的新聞。這本不是什么大新聞,但卻在網(wǎng)絡上傳出“老外扶起摔倒大媽遭訛詐”的新聞,且有圖為證,傳得神乎其神,一時成為了公眾的熱點話題。許多網(wǎng)友對“訛詐”的大媽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還有不少網(wǎng)友將此事引伸到世風日下等道德層面。事實上,這是一起老外無證駕駛無牌摩托車、違反交規(guī)釀成的事故。幸好,《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及時介入報道,這才還原了事件的真實情況,使受眾認清了事件的性質(zhì)。
其實,受眾也清楚,以微博、微信等作為獨立信息源的信息,雖然傳播得快,但卻因沒有及時證實,多半是值得懷疑的。要想證實每個新聞事件,最好的渠道還是主流媒體。理論上,媒體在傳播信息上是平等的,無所謂主流與其他。但在泥沙俱下的現(xiàn)實中,受眾必然對信息來源的媒體有所歸類,從而產(chǎn)生所謂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信息越多,越需要主流媒體的聲音。
當然,主流媒體也要從“老外扶起摔倒大媽遭訛詐”的假新聞里得到啟示:每當突發(fā)事件或熱點問題發(fā)生時,主流媒體應主動介入引領輿論,直面問題不回避,回避了就失去了發(fā)言的平臺,就是媒體的失責。雖然有些突發(fā)事件帶有偶然性,但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回應,經(jīng)過一些不明真相的網(wǎng)民情緒化表述之后,就會把小問題轉(zhuǎn)化成大矛盾、把偶然事件誤讀為必然事件、把分散性事態(tài)聚合成趨勢性事態(tài),造成公眾心神不寧,群情激昂。這種傾向如果得不到糾正將非常危險,有時比事件本身還嚴重。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應當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社會風清氣正。如今媒體業(yè)界競爭激烈,一些非主流媒體缺乏從大局考慮的意識,缺乏對公眾負責、對歷史負責的專業(yè)精神,以追求轟動效應、吸引眼球、娛樂刺激為取向,甚至編造事實,扭曲社會的正確價值觀。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wǎng)友,高調(diào)公開其“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奢華生活,這個被認證為“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jīng)理”的微博,短時間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這是典型的“拜金主義”案例,沖擊社會正常的“勤勞致富”價值觀。
凡此種種,當今社會價值多元,輿論環(huán)境復雜,越是浮云亂涌,越需要浩然正氣。前不久,在沈陽市發(fā)生了一則被人傳為美談的新聞:一位老大爺清晨在街上被一位小伙子撞倒。老大爺說:“小伙子沒事,你上班去!”小伙子看到老大爺受傷了,想帶他上醫(yī)院,老大爺卻說:“我有醫(yī)保,你不用擔心?!笔潞蟊姸嗝襟w跟蹤采訪,才知道老大爺根本就沒有醫(yī)保,因為他只是一家單位的臨時工。老大爺善意的謊言,純粹是為了讓小伙子安心去上班,因為他受傷并不嚴重,而后全國各地先后涌現(xiàn)出“最美爺爺”等典型??梢?,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有多么重要。
事實證明,世界上“最偉大的傳播是價值觀的輸出;真正的輿論影響力,不僅是滿足公眾的觀感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我們主流媒體主動引領輿論,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社會風清氣正。
主流媒體的擔當,就是要為黨和政府“資政”。壯大主流聲音,不僅是受眾的需要,也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需要。當前,社會群體分化日益凸顯,各方利益訴求日漸多樣。黨和政府再好的政策、行為,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同的聲音,這就需要主流媒體及時釋疑解惑、凝聚人心,起到“資政”的作用。
一方面,主流媒體應釋疑解惑,引導輿論。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狀況下,當黨和政府的政策、行為受到質(zhì)疑時,如果主流媒體不能及時傳遞真實的信息,公眾的視線就會從主流媒體身上移開,通過網(wǎng)絡傳播、口頭傳播,或者從境外媒體獲取猜測的信息,甚至是錯誤的信息,進而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事實證明,世界上“最偉大的傳播是價值觀的輸出;真正的輿論影響力,不僅是滿足公眾的觀感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我們主流媒體主動引領輿論,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社會風清氣正。
印象最深的就是2011年甬溫線“7·23” 動車事故。事故發(fā)生后,由于有關部門回應廣大公眾的關切不及時、不到位,以至于微博上出現(xiàn)了包括埋車頭、搶通車、不救人等各種混淆的信息,引起社會輿論的不滿,進而引發(fā)公眾對政府不作為、包庇縱容、監(jiān)管不力的猜忌。在眾聲喧嘩、輿論鼎沸之際,新華社播發(fā)了《鐵道部有關負責人就甬溫線“7·23”事故有關情況答新華社記者問》一文,客觀真實地回應了公眾的關切問題,社會的負面輿論才漸漸得到平息。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應反擊謠言,凝聚人心。一項調(diào)查表明,在通過網(wǎng)絡獲取信息后,70%的人會再通過主流媒體來驗證所獲信息的準確性。如果民眾在主流媒體上獲知真相的渠道多、時間快,網(wǎng)絡謠言自然會被權威信息所替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fā)生了9級大地震,引發(fā)了核輻射等危機,也使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發(fā)生了“鹽震”。一條“吃碘鹽可以防輻射”的謠言引發(fā)了大面積的“搶鹽潮”。事實上,這是一條不良商人利用“地震概念”進行商業(yè)炒作的謠言。事發(fā)后,主流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及時進行反擊。本人所供職的《閩南日報》,作為地方的主流媒體也及時刊發(fā)核輻射的相關防治知識、鹽儲量充足等信息,謠言不攻自破。
事實上,當下的媒體業(yè)界,主流媒體所占的“地盤”遠不及民間輿論。雖然打通“民間輿論場”與“主流輿論場”是大勢所趨,但就目前而言,兩者仍存在一定距離?,F(xiàn)實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都有獲取信息的需求,但每個人所能獲取的信息總是有限的。再見多識廣的人也有視力所不及的地方,再耳根生硬的人也有架不住輿論沖擊的時候。因此筆者以為,在輿論空間多元、社會思潮多變的輿情下,主流媒體一定要履行責任、勇于擔當,積極壯大主流聲音,早日打通兩個“輿論場”。這不但是民之福,也是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