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丹丹
(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會話含義中的自然意義與非自然意義這兩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H.P.Grice(1913—1988)在1948年牛津大學哲學學會的一次學術報告上提出的。Grice的理論主要是基于這樣的問題而展開的:為什么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所表達的語言字面意義往往并不是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實交際意義?而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實交際意義是通過對說話者所表達的語言字面意義的否定得來的,這種意義就是本文所想要探討的會話含義中否定表達意義。
英語交際中的否定意義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否定意義可以從句子表面就能輕易看出,即有明顯的表示否定的詞語、派生詞或者否定句型。在人們的日常會話中,還同時存在著隱性否定意義。隱性否定指的是在句子中沒有明顯的否定詞,比如說 “no,never,nobody,nothing”,或者說一些前綴 “in-,un-,non-”等帶有否定意義的派生詞。會話含義中的否定是一種隱性的表達,由此,隱性否定的意義可以這樣界定:凡是對事物做出“反對、否認、否定、拒絕、抑制、禁止、阻礙、言非、示否、批評”等意義的判斷都屬于否定意義,即把對事物的屬性或關系的否定判斷、對言語及其行為的消極評價及表達出來的消極態(tài)度與肯定相對、相反的意思,統(tǒng)稱為否定意義。否定意義的表達形式可以是一個會話中的話輪、一個句子、一個短語或者一個詞。為了更好地理解會話含義中否定意義的表達,必須先要了解會話含義以及合作原則。
格賴斯(Grice)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提出了“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文中著重論述了“合作原則”的具體內容以及如何制約“會話含義”產生的過程。他注意到人們在實際會話中常不遵守這些原則,有時故意違反某種準則,這就使得聽話者要通過說話者的字面意義推測出話語的真正含義,產生會話含義[1]。會話含義主要解釋人如何通過具體的語境識別說話人話語背后的意圖,和說話人怎樣讓聽話人懂得自己的意圖等問題[2]。
格賴斯認為,人們在話語交際中,所要傳達的往往要比實際上所說的多,這種說話者所傳達的超出字面的意思就稱為會話含義。會話雙方之所以能夠進行交流是因為遵守合作原則,這些原則使雙方在會話中互相配合,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格賴斯不僅研究了含義與意義之間的關系,而且為了得出合乎需要的會話含義提出了著名的 “合作原則及相關準則”?!昂献髟瓌t”指的是要盡量使你的話語在發(fā)出時能夠符合你當時所參與的交談的共同目的或方向,也就是說,合作原則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次交談的目標,雙方在會話過程中都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遵守一種合作原則,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個共同目標[3]。它包含四個準則:量的準則——話語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質的原則——話語內容是真實的;關系準則——要說與特定語境中話題有關的內容;方式準則——表達方式要清楚明白,簡潔而有條理[1]。格萊斯認為交際的雙方必須遵從這些準則才能配合默契,交際才能順利地進行,如果違反了這些準則,就可能產生誤解。
人們在日常交際中的正常交流需要遵從一些質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違反這個合作原則就表明說話者另有他意隱含其中,需要進行語用推理,也就違反了合作原則,違反合作原則會產生會話含義。那么,違反合作原則如何形成會話含義中的否定表達意義?分述如下:
量的準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4]即量的準則要求會話中的信息不多也不少。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會遵守合作原則,正面運用合作原則的話語的實例如下:
(1)Rita:Do you known the man under the tree?
Alice:Sure,he is my father.
這場對話完全從正面執(zhí)行了會話原則,Alice的回答完全執(zhí)行了會話原則的數(shù)量準則,回答簡練,讓聽話人一聽就能理解。但是有時候人們在交際中,會違反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提供的信息過多或者是不足,例如:
2.1.1給予過多的信息量
在日常交際中,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說話人有時不便直接表達自己的意圖,便通過給對方過多的或與談話主題毫不相干的信息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使對方從這多余的信息中悟出說話者的意圖來。實例如下:
(2)A:Emma,recently,I haven’t got the salary yet.But I have bought so many things,especially the clothes,the food.But I have to pay the rent in three days.And…
B:What?
A:Can you borrow me some money?從上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說話人A說了那么多的話,反復強調他花了多少錢,再加上還沒發(fā)工資,是想讓聽話人明白自己現(xiàn)在很缺錢,其實最后那句才是他或她的真正意圖:你可以借我一些錢嗎?
2.1.2給予過少的信息量(3)A:When is Cynthia’s farewell party?
B:Sometime next week.
在這段對話中,說話人A和B都明白B知道Cynthia的告別晚會具體在什么時間舉行,但是B的回答違反了數(shù)量準則,其隱含意義就是:我不想告訴你Cynthia的告別晚會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話人A再追問下去,便會引起B(yǎng)的不快,所以A如果領會到B的隱含意義便不會再追問下去。
從以上兩段對話可以看出,如果交際中信息量太少的話,會產生會話隱含意義。
質的準則指的是我們所說的話應該力求真實,尤其是不要說那些虛假的和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如:
(4)Mary:Would you give us a lecture on the current affairs this afternoon?
John:I’m afraid I am busy today.
當Mary知道John今天不忙,而且John也知道Mary是知道他今天不忙,在這種情況下,John的話語顯然違反了質量準則,其會話含義是“我不愿意下午作時事報告?!?/p>
相關準則指的是在關系范疇下,只能提出一個準則,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話應該是相關的,如果違反了說話要有關聯(lián)的這個準則,就會產生會話隱含意義。例如:
(5)Kate:My boy friend is sure to come here tonight and he doesn’tforget my birthday,don’t you think so?
Bruce:It has been 11:40 p.m now.在上述實例中,說話人 Bruce沒有直接回答問話人Kate的問題,而是說了一句表面上看同問話毫無關系的話,這違反了關系準則,從而產生了會話隱含意義。說話人Bruce并不是想告訴問話人Kate現(xiàn)在幾點,而是提醒:時間已經(jīng)太晚了,你的男朋友不可能來了,勸她放棄幻想。
方式準則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避免晦澀;(2)避免歧義;(3)簡練;(4)井井有條。 ”[2]如果違反了以上要求,在會話中就會產生會話隱含意義。
(6)Mary:Shall we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John:Yes.But I veto I-C-E-C-RE-A-M.
Mary是知道John能夠正確讀出ice-cream這個詞,John也認為Mary是知道他能夠正確讀出ice-cream這個詞,在這種情況下,John的話語顯然公然違反了方式準則,因為他沒有直截了當?shù)匕l(fā)出ice-cream這個字,而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把它拼了出來,其會話含義是“我不想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討論ice-cream?!?/p>
從以上的例子和分析中我們知道,在遵循合作原則的同時,會話雙方因不同的原因并不總是嚴格地遵守這些準則。當這些原則公然受到鄙視時往往我們的言語變得間接,會話含義,即隱含在字面意義中的說話者的真實含義就有可能產生。在這種情況下聽者便可以從說出的話中推導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正確分析和理解會話含義中的否定意義,使會話在更加友好的氛圍中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有助于言語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也將有助于提高我們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1]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2]黃蓉,張貫之.會話含義在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的應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49-51.
[3]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C]//colep,Mogan.Eds.SpeechActs.London:AcademicPress,1976.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