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華,洪麗君,殷齊輝
小兒腹瀉病是國內嬰幼兒最常見消化系統(tǒng)性疾病,是造成兒童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病毒感染性腹瀉以A群輪狀病毒性腸炎發(fā)病率最高,在國內小兒腹瀉病病原構成比中,A群輪狀病毒約占40%左右,且較其他病毒感染性腹瀉癥狀重[1]。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好發(fā)于6個月至2歲嬰幼兒,多見于秋冬寒冷季節(jié)。西醫(y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保護腸黏膜療法、恢復腸黏膜損害療法、微生態(tài)療法、抑制腸蠕動療法以及抗病毒療法[2]。但效果欠佳,病程較長,給患兒及家長帶來很大痛苦。筆者結合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癥狀、體征特點,認為其屬中醫(yī)“小兒泄瀉-濕熱泄”范疇,并通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加減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小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療效顯著,現(xiàn)對62例臨床觀察病例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09/2014-02牡丹江市中醫(yī)院兒科收治入院的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122例,中醫(yī)診斷均符合泄瀉診斷,中醫(yī)證候為濕熱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6個月至1歲21例,~1.5歲25例,~2歲16例;中度脫水43例,重度脫水19例。對照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6個月至1歲19例,~1.5歲23例,~2歲18例;中度脫水40例,重度脫水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小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診斷標準[1]。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兒科學》中泄瀉(濕熱證)辨證診斷標準[3]。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醫(yī)泄瀉,證型濕熱證的診斷標準;(2)符合西醫(yī)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3)年齡在6個月至2歲的患兒;(4)患兒及家長配合治療的患兒;(5)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先天性畸形的患兒;(2)合并心、腎、肝、消化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兒;(3)合并嚴重細菌感染性腹瀉的患兒。
1.5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給予喜炎平(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抗病毒及補液對癥治療,口服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加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腸黏膜修復;口服雙歧桿菌(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調節(jié)腸道正常菌群。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葛根芩連湯加減中藥保留灌腸。方法:將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各12 g,藿香、滑石、防風、蒼術各8 g;甘草5 g;神曲、炒麥芽、山楂、茯苓各10 g)煎汁100 mL,將藥汁25 mL抽入注射器中,在注射器頂端接一次性灌腸軟管,藥物溫度控制在37~38℃,在患兒肛周涂擦適量石蠟油,將灌腸管緩慢插入肛門13~17 cm,徐徐推入藥物,然后緩慢拔出灌腸管,每日2次。
1.6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中醫(yī)證侯改善情況(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便常規(guī)、A群輪狀病毒檢測)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中小兒泄瀉療效判定標準[4]。(1)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2)好轉:大便次數(shù)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3)未愈:大便次數(shù)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4.55±1.52)d,對照組為(5.00±1.65)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t=-2.53,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療效比較[n(%)]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群輪狀病毒感染是引起6個月至2歲嬰幼兒嚴重胃腸炎的主要病原體,而年長兒和成人常成無癥狀感染,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傳播或呼吸道傳播,在中國常稱為秋季腹瀉。而西醫(yī)常規(guī)抗病毒藥物干擾素、三氮唑核苷、更昔洛韋和病毒唑等藥物對于免疫功能發(fā)育不完善的嬰幼兒副反應較大,故多選用中藥抗病毒給予靜脈滴注,其中喜炎平可縮短輪狀病毒腹瀉患兒糞便排毒時間,改善輪狀病毒腹瀉急性期癥狀及提高療效[5]。葛根芩連湯和抗病毒口服液均能顯著退熱,改善大便性狀及伴隨癥狀,但葛根芩連湯在治療腹瀉方面效果更好,并兼顧全身癥狀的改善[6]。
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屬中醫(yī)學泄瀉范疇,多有感受風寒之外邪而引起,但2歲以內小兒,臟腑多嬌嫩,形氣未充,尤以脾胃功能差,加之身體生長發(fā)育迅速,所需營養(yǎng)較多,故脾胃功能負擔尤重,脾虛則生濕,2歲以內小兒為純陽之體,風寒之邪入里,迅速入里化熱,濕熱交阻,蘊結脾胃,下注大腸,傳化失司,而出現(xiàn)腹瀉癥狀。針對病因病機給予中藥葛根芩連湯加減進行治療,其中針對病機關鍵濕熱之邪,以葛根、黃芩、黃連為基礎方,其中葛根既能解表又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鍩犰顫瘢ɡ?,使三焦?jié)駸釓男”愣梗较慊瘽裥哑?,和中止嘔,神曲、炒麥芽、山楂三藥合用共奏消食化積之功,以迎合小兒脾胃功能特點。防風既能去除外感風寒之邪又能開郁醒脾,蒼術燥濕健脾,運脾和胃。諸藥合用既能去除外感之邪,清腸燥濕,又能針對小兒生理特點以健運脾胃,脾健則濕去。配以中藥保留灌腸給藥途徑,既發(fā)揮中藥療效,又避免藥液進入胃中而損傷脾胃功能,且直達病所,達到治病的目的。葛根芩連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小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簡便易行,療效肯定,值得臨床推廣。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94-1295.
[2] 鄭通喜.中國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11,05(11):4628.
[3] 蘇樹蓉.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1-73.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289-290.
[5] 黃婉英.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178例[J].醫(yī)藥導報,2009,2(5):596-598.
[6] 沈健,陳建杰.葛根芩連湯治療輪狀病毒腹瀉2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3,1(1):91.
(收稿日期:20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