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張知俠,曹 蕾
(咸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黃花蒿(Artemisiaannua)又稱“草蒿、臭蒿”,是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藥用部位為葉子、嫩枝、花蕾。黃花蒿[1-4]中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具有抗菌、抗寄生蟲、解熱以及提高免疫等作用,且無副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青蒿素是一種很好的治療瘧疾病的天然藥物。目前,有關(guān)咸陽產(chǎn)黃花蒿精油的化學成分尚未見報道。作者從黃花蒿的花蕾中提取黃花蒿精油,并對其化學成分進行GC-MS分析,擬為黃花蒿的研究開發(fā)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jù)。
黃花蒿花蕾取自咸陽市郊區(qū)野外,咸陽師范學院張知俠副教授鑒定。
丙酮、無水硫酸鈉、石油醚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GC-MS/QP2010型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日本島津公司;KQ5200DE型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超聲儀器有限公司;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有限公司;GP-52型電子天平(d=0.1 mg),德國塞多里斯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器,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
1.2.1 黃花蒿精油的提取[5-6]
精密稱取干燥后的黃花蒿花蕾粉末27.3 g,置于圓底燒瓶中,加入150 mL蒸餾水,輕輕搖勻使黃花蒿花蕾粉末浸沒,浸泡約3 h。打開熱源,加熱蒸餾約10 h,收集餾出液于錐形瓶中,約20 mL。靜置一段時間后,用無水乙醚萃取2次,分出醚層得油水混合物,再向其中加入無水硫酸鈉約20 g干燥約1 h,除去水分和精油中殘存的溶劑,再用旋轉(zhuǎn)蒸發(fā)器蒸餾,即得黃花蒿精油。
1.2.2 GC-MS分析
取精油樣品進行氣相色譜-質(zhì)譜(GC-MS)檢測,分析黃花蒿精油中的化學成分。
1.2.2.1 氣相色譜條件
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 m×0.25 mm×0.25 μm);載氣為氦氣,流速1.0 mL·min-1;進樣口溫度230 ℃,分流比20∶1;進樣量0.1 μL;柱溫采用程序升溫,初始溫度為50 ℃,保持2 min,以5 ℃·min-1的速率升至220 ℃,保持41 min。
1.2.2.2 質(zhì)譜條件
電子轟擊離子源(EI),離子源溫度200 ℃,電子能量70 eV;電子倍增電壓(EMV) 0.97 kV;GC-MS接口溫度200 ℃,質(zhì)量掃描范圍m/z:29~350,質(zhì)譜檢測起測時間3.0 min,溶劑切斷時間2.3 min。
質(zhì)譜圖計算機檢索譜庫:NIST.147。
本實驗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黃花蒿精油,所得精油為透明、油狀、淡黃色且具有芳香氣味的液體。黃花蒿精油產(chǎn)量為0.8 g,計算其提取率為2.898%。
按1.2.2.1色譜條件,對黃花蒿精油檢測分析,得到黃花蒿總離子流譜圖(圖1)。通過質(zhì)譜圖計算機檢索譜庫NIST.147,得出黃花蒿精油中的化學成分,并以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各成分的相對含量,結(jié)果見表1(峰序號從左至右)。
由表1可知,共鑒定出37個化合物,其中相對含量最高的是桉樹腦(36.43%),其余含量較高的有環(huán)異長葉烯(12.47%)、DL-樟腦(12.34%)、4-萜品醇(5.26%)、環(huán)庚-1,3,5-三烯(4.75%),約占鑒定出化學成分的71.25%。與文獻[1-4]報道的其它類蒿屬植物相比,黃花蒿精油與它們的主要成分(桉樹腦、樟腦、萜品醇、環(huán)庚-1,3,5-三烯、龍腦β-甜沒藥烯、α-蒎烯、蒿酮)相同,但含量的差異比較大,其它大部分黃花蒿精油成分(如峰31~37)是新檢測出來的,這些原有成分及新成分的檢出,為黃花蒿精油在醫(yī)藥、食品、日用化工等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t/min圖1 黃花蒿精油GC-MS分析總離子流圖譜Fig.1 The TIC of GC-MS of essential oil from Artemisia annua buds
表1黃花蒿精油化學成分及其相對含量
Tab.1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Artemisia annua bud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以黃花蒿花蕾為原料,采用水蒸氣蒸餾提取法提取黃花蒿精油,提取率為2.898%。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GC-MS)聯(lián)用儀鑒定精油的化學成分,以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各成分的含量,共鑒定出37個化合物,其中桉樹腦(36.43%)、環(huán)異長葉烯(12.47%)、DL-樟腦(12.34%)、萜品醇(5.26%)、環(huán)庚-1,3,5-三烯(4.75%)等5種成分含量最高,約占鑒定出化學成分的71.25%。GC-MS方法穩(wěn)定可靠,適用于中藥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分析。
[1] 劉向前,倪娜,陳素珍,等.湖南產(chǎn)青蒿和黃花蒿揮發(fā)油GC-MS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06,21(3):107-109.
[2] 趙進,孫曄,田麗娟.不同產(chǎn)地黃花蒿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研究[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5):72-74.
[3] 高志玲,陳艷,謝英輝.黃花蒿揮發(fā)油的體外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10,31(19):209-211.
[4] 李瑞珍,王定勇,廖華衛(wèi).野生黃花蒿種子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南藥學,2007,5(3):230-232.
[5] 魏永生.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分析蕨麻中的脂肪酸成分[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8,17(4):310-313.
[6] 汪茂田,謝培山,王忠東,等.天然有機化合物提取分離與結(jié)構(gòu)鑒定[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