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地震局 張新科
老年人地震應急避險問題的探討
Discussion on earthquake evacuation for aged people
陜西省寶雞市地震局 張新科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全社會關心愛護老年人意識的明顯提高,老年健康、養(yǎng)老、教育、文化、體育等事業(yè)發(fā)展較快。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經(jīng)濟越發(fā)展,社會財富越集中,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嚴重。當?shù)卣饋砼R之時,提高老年人應對地震災害的反應能力,減少老年人在地震災害中不必要的傷亡,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防震減災工作“以人為本,關愛老年人”的具體體現(xiàn)。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性的難題。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201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為1.74億,約占人口總數(shù)的12.8%,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fā)展期,人口老齡化形勢將更嚴重,將呈現(xiàn)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fā)展的新特征。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為2.16億,約占人口總數(shù)的16.7%,年均增長800萬,超過新增人口數(shù)量。65歲以上的空巢老年人口超過5100萬,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約占老年人口11.1%。寶雞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0.3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3.5%,并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60萬,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寶雞人口老齡化的情況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大陸處于地震活躍期,地震頻發(fā),增強老年人應對突發(fā)性地震災害能力顯得更加迫切。
老年人是我國人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特點,遇到地震時極易造成傷害。汶川地震后,據(jù)四川德陽市人民醫(yī)院統(tǒng)計,老年死亡者占死亡人數(shù)的29.7%,老年傷者占受傷人數(shù)的26.9%。震后50天內,140名老年患者占總患者數(shù)27.5%,35位高齡老人(80~103歲)入院時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回想地震經(jīng)歷,反復做噩夢,不能入睡,呼喚親人名字,無安全感,感到強烈的恐懼無助,情緒異常爆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波及寶雞造成33人死亡,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19人,占死亡人數(shù)57.5%,1人被倒塌房屋致死,1人在逃離時被院內支架倒塌砸傷,搶救無效死亡,2人在逃離時跌倒,心臟病突發(fā)死亡,4人因房屋和圍墻倒塌砸傷,搶救無效死亡,11人逃離時被房屋、圍墻倒塌致死。以上現(xiàn)象充分說明老年人在應對地震時存在3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應對地震災害的反應能力低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種機能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導致老年人鑒別聲音能力,聽覺反應能力降低,對事物的反應時間延長,思維感覺能力、適應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思維反應遲緩,在遇到突發(fā)地震災害時不知所措,盲目避險、逃生,認為只要逃出房屋就安全了,逃出后不注意周圍環(huán)境,容易受到傷害。
應對地震災害的行為能力低
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控制能力,身體平衡協(xié)調能力下降。體力活動時易心慌氣喘,活動后恢復時間延長,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減弱,身體適應能力減退。表現(xiàn)為腿腳不靈,行動不便,體弱多病,在地震避險過程中由于緊張、慌亂,很容易摔倒,極易發(fā)生生
命危險。
應對地震災害的心理能力低
俗話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變化復雜,易出現(xiàn)擔憂、疑慮、健忘等狀況。有關資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0.34%的人則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癡呆癥。在地震災害發(fā)生后,老年人容易產(chǎn)生恐慌、害怕、無助等情緒,由于心理負擔加重,容易造成傷亡和心理創(chuàng)傷。
老年人是最容易遭受各種災害威脅的人群,因此增強老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識,使其掌握一些防御災害的本領和逃生技能,一旦面臨地震,則可迅速擺脫險境,確保他們的生存安全。
開展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地震應急避險能力
地震應急演練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防震減災工作與社會聯(lián)系最緊密,與群眾聯(lián)系最密切的社會性工作,在減輕地震災害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發(fā)展,關心愛護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開展老年人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活動,增強老年人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提高老年人對地震災害的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十分重要。組織開展老年人地震應急疏散演練要注意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老年人所處的環(huán)境。演練場地最好在老年社區(qū),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學校,老年活動廣場。二是老年人年齡結構。演練時最好按年齡進行分組,按照60~70,70~80,80~85三個年齡段分組進行。三是老年人身體承受能力。演練時在時間上把握好尺度,時間長,老年人身體承受不了;時間短,容易造成緊張慌亂。
開展應急避險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地震應急避險意識
關心愛護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會的職責,也是我們防震減災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實際體現(xiàn)。目前對老年人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只能利用“科技之春”,防災減災日,唐山、汶川地震紀念日開展,呈現(xiàn)一陣風式的模式。老年人對地震應急避險知識知之甚少,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薄弱。防災減災宣傳要結合老年人的特點,能夠接受的實際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做到穩(wěn)妥、有序、有效,講究方式方法,以防給老年人造成心理壓力,思想負擔。
做好老年人地震應急物資準備,提高地震應急效能
老年人平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應急物品預備,預留出一些應急食物、飲水、藥品、衣服,放在易取的地方,準備一雙行走方便的鞋,帶一個半導體收音機,隨時收聽新聞,以便了解最新地震動態(tài)。患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還要記得隨身帶上一定量的藥品,降糖藥、消心痛硝酸甘油、降壓藥。老年人在地震時,易緊張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這個時候要保持冷靜,如果感到頭暈目眩等常見血壓高的癥狀,可以服用降壓藥。
做好老年人地震應急避險,是保證安全撤離的關鍵
老人們行動不便,所以不用太著急,慢慢走到能躲避的地方,腿腳不靈活的老人可以坐在桌底下。逃出之后,找一個穩(wěn)固的地方稍作休息,向寬闊的馬路附近尋求避災場所,但要避免在房屋、圍墻、電桿、危險物品旁避險,一般應離開房屋高度兩倍以上的距離,這樣比較安全。地震發(fā)生時,如果老人在街上,應該遠離高層建筑物和廣告招牌、霓虹燈架等,可以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包等頂在頭上,或者用手護住頭,盡可能地做好自我防御準備。應遠離電線桿、變壓器、山坡和危房等地,更要遠離過街天橋、油氣站、化工廠、水庫、河流湖泊等,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大地震后容易引發(fā)次生災害的地方。所以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防御措施。地震時老人最容易發(fā)生的是骨折,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處理,減輕老年人痛苦,為醫(yī)生進行有效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地震時如老人哮喘病發(fā),家人與救護者首先應保持鎮(zhèn)靜,讓患者保持坐位或半臥位,解開領扣,松開褲帶,清除口中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若帶有急救藥袋的話,就找找有沒有氣管擴張氣霧劑,應立即讓患者吸入若干次,待病情穩(wěn)定后,用擔架或靠背椅,保持受傷的老人坐位姿勢,快捷安全地轉送醫(yī)院。
地震時如老人腦溢血病發(fā),應立即讓老人平臥,避免震動,盡可能就近治療,不宜長途搬運;如果必須搬運,也應盡量保持平穩(wěn),減少顛簸,保持頭部的穩(wěn)定,減少震動和搖晃;還應將老人的頭歪向一邊,便于嘔吐物流出,防止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有條件的還應立即敷上冰塊,以減輕腦水腫。地震時如老人心臟病發(fā)作,要找個牢固安全的地方讓老人平臥一會兒;幫助其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要保持老人的呼吸道通暢,待穩(wěn)定下來,快速撤離到安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