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波,王迎寒,劉玉玲,張曉峰,董岫巖,郭洪杰△!
(1.承德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醫(yī)學院)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近年已被公認為特殊的心身疾病[1],臨床癥狀以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行為異常和大便性狀異常改變?yōu)橹饕卣?,臨床常分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腹瀉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2]。據(jù)統(tǒng)計,IBS在西方國家發(fā)病率達到10%-15%,且好發(fā)于45歲以下的中青年。亞洲國家的IBS發(fā)病率稍低于歐美,達到了6.5%-10.1%,且有上升趨勢[3]。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與多種因素有關,發(fā)病機制和病因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針對目前國內外有關IBS的中西醫(yī)治療作一簡述。
基于IBS病因尚不明確,西醫(yī)療法多采用綜合性療法,個體化對癥治療方案。在一般治療即合理飲食、合理休息前提下,采用藥物治療。臨床常用于治療IBS的藥物包括:
1.1 調節(jié)胃腸運動及降低內臟敏感的藥物
1.1.1 胃腸平滑肌選擇性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如匹維溴胺(得舒特)、奧替溴胺、鈣通道拮抗劑等。這類藥物可以抑制進餐之后的胃結腸運動,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從而延緩腸道通過時間和腸道生理性蠕動,達到有效緩解IBS患者腹痛、腹瀉和便秘等癥狀。
1.1.2 5-HT3受體拮抗劑:如阿洛司瓊、鹽酸阿扎司瓊等。這類藥物可有效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減慢腸蠕動,減輕腹痛等與腸功能有關的臨床癥狀。
1.1.3 5-HT4激動劑:如西沙比利。這類藥物可增加腸道平滑肌運動,增強胃排空速率和縮短小腸結腸轉運時間,可以改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腸道癥狀、腹痛及脹氣癥狀。
1.1.4 膽囊收縮素受體拮抗劑:如右氯谷胺。此類藥物可加快胃腸運動及縮短胃排空時間,有效增加排便頻率,從而緩解便秘等癥狀。此外,氯谷胺可有效緩解胃腸高敏感性引發(fā)的IBS。
1.1.5 生長抑素衍生物:如奧曲肽。奧曲肽是人工合成的生長抑素8肽,具有與天然生長抑素相似的生理作用,可抑制胃腸蠕動,減少內臟血流量,抑制腸道過度分泌。小劑量奧曲肽對小腸具有促動力作用。
1.2 微生態(tài)制劑 也叫活菌制劑(Bigone)或生菌劑,具有“患病治病,未病防病,無病保健”等其它藥物不具備的優(yōu)點,可降低腸道的pH值及內毒素水平,對腸內腐敗菌,食物中毒菌等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減輕胃腸道的炎性反應和腸黏膜損傷,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可明顯改善IBS患者腹瀉、腹痛、腹瀉與便秘交替、腹脹等癥狀。
1.3 抗生素類藥物 雖然腸道感染被認為是引發(fā)IBS的發(fā)病因素之一,但IBS發(fā)病是否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仍存爭議。目前,臨床治療IBS應用抗生素屢有報道,但應用抗生素治療IBS尚缺乏充分有效的證據(jù)。Navak等分別用安慰劑與甲硝唑治療IBS患者,甲硝唑組患者癥狀改善更為明顯。但抗生素治療IBS仍應慎重。
1.4 抗抑郁藥物 IBS目前被公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心身疾病。有調查結果顯示,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與IBS發(fā)病高度相關,長期疾病遷延不愈可致病人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反之,心理問題又會加重IBS的臨床癥狀。多慮平、曲米帕明、阿米替林等藥物多被應用治療IBS伴有抑郁和(或)焦慮的患者。一些資料顯示,其治療IBS療效較好,耐受性尚可,但此類藥物起效慢,需要服用一定的療程(3-4個月)。
中醫(yī)將IBS歸屬為“腹痛”、“泄瀉”等范疇[4],治療IBS已取得了一定優(yōu)勢和明顯特色。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編寫的《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關于IBS的標準,中醫(yī)將IBS分肝郁脾虛證、脾虛濕阻證、脾腎陽虛證、脾胃濕熱證[5]。臨床治療可依據(jù)不同的證型采用不同的方藥,并可隨證加減,靈活用藥。臨床可治療IBS的方藥包括健脾化濕湯、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葛根苓連湯、寧腸湯、四神丸和理中湯等方藥。近年實驗研究證明,以上方藥治療IBS均有較好療效。大量臨床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治療IBS毒副作用小、遠期效果好、不易復發(fā)。
綜上所述,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是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腦-腸軸異常、腸道感染、精神心理社會因素、遺傳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參與作用的結果。臨床治療本病多只采用個體化對證治療,近年來中醫(yī)治療IBS已取得較明顯優(yōu)勢。西醫(yī)治療IBS只能根據(jù)對癥治療的原則,雖見效迅速,但采用的西藥靶點單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療周期長,費用昂貴,易復發(fā)。中醫(yī)治療IBS療效慢,但遠期效果好,長期用藥副作用小,復發(fā)率低。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藥物治療IBS的療效,成為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標。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4.422-423.
[2]羅小雨,鐘良.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0,30(6): 321-324.
[3]Chang FY,Lu CL,Chen TS.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sia[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0,16(4):389-400.
[4]毛麗娟,韓樹堂.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診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研究,2011,3(1):30-32.
[5]田力男.淺議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yī)治療[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 (1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