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東北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思{的代表作《喧嘩與騷動》被認為是現(xiàn)代美國文學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因其文本中展現(xiàn)的獨特的時間意識與時間呈現(xiàn)意象,一經出版,便備受評論家的關注。與傳統(tǒng)小說的記敘方式不同,《喧嘩與騷動》以潛意識的混亂的思維為主要線索,小說文本中的時間成為不可預知的東西,主人公在現(xiàn)在與過去中跳躍,故事在主人公的跳躍中被解構、重組、再解構。對《喧嘩與騷動》中時間觀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色,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克納的時間哲學。
除開附錄部分,《喧嘩與騷動》一共分為四大章,每章以具體時間作為標題,小說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班吉在1928年4月7日、昆丁在1910年6月2日、杰生在1928年4月6日以及迪爾西在1928年4月8日的內心獨白,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述南方貴族之家康普生家族沒落與衰敗的故事。
屬于班吉部分的1928年4月7日,正好是復活節(jié)前的星期六。在《圣經·新約》中,基督在這一天從天界下來拯救亡靈,同時為兒童舉行命名儀式,人類在這一天感受到基督帶來的幸福與光明。但班吉的這一天卻充滿了不幸與哀傷,他混亂的意識回憶起自己改名的緣由,冷酷的母親因為害怕白癡兒子玷污娘家的高貴姓氏而將他的名字由“毛萊”改為“班吉”,唯一真心愛護他的姐姐也因故離他而去。屬于昆丁部分的1910年6月2日,對應的是圣經神話中的濯足節(jié),圣父耶和華在這一日告誡圣徒們要彼此相愛。但小說中,昆丁回憶起父親將祖?zhèn)鞯氖直斫o他時,傳達給他虛無主義人生觀,而這成為昆丁精神坍塌并最終自殺的原因之一。屬于杰生部分的1928年4月6日,則與基督受難日相對應,基督用自己的死為人類贖罪,基督的靈魂去往地獄,拯救亡者的靈魂。但是,與基督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相反,小說中的杰生毫無人性并且陰險自私,基督受難日人們哀悼基督之死并自我懺悔,更加襯托出杰生扭曲的人性。屬于迪爾西部分的1928年4月8日,對應的是復活節(jié),基督在這一天死而復活,離開墓穴,帶領圣徒們升入天堂,墓穴中僅剩一條裹尸布。在小說中,迪爾西回憶起小昆丁的出走,人去屋空,小昆丁的房間只剩幾件散落的衣物,基督的升天與小昆丁的出走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將四個不同時間設為四章的標題具有深意,用具體時間作為章節(jié)標題也暗示了時間在這部小說中的重要性。同時,這四個具體的時間與《圣經·新約》中基督在人間最后幾天的遭遇相呼應,從而產生互文性,以基督莊嚴圣潔的品性和無私奉獻的一生來反襯康普生家族后代自私、失敗、互相憎惡的生活,將現(xiàn)代人的生活與基督神話兩相對比,更顯示出康普生家族乃至現(xiàn)代人在無愛的世界中掙扎生活的不幸現(xiàn)狀。
薩特曾評論??思{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他指出《喧嘩與騷動》的真正主題是時間。關于這一點,通過細讀小說文本,分析小說中的四位敘述者對時間的情感傾向便能夠得到證實。
三十三歲的白癡班吉的智力僅如三歲孩童,在他的認知世界中沒有時間概念,一切都是混沌的,因此,他憑借簡單的感官印象感知外界事物,對過去、現(xiàn)在無法區(qū)分。在班吉的意識中,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聯(lián)想與當下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交錯重疊,形成鮮明對應。例如,姐姐凱蒂尚未離開他時,他總是在凱蒂放學時在門口迎接她的歸來,姐姐帶給他的是溫暖與關愛,但當他再次做出這個動作時,卻被誤認為是對一個小女孩的攻擊,并被施以殘忍的閹刑。在班吉混沌的意識中,擁有關愛、暖意的過去世界與充滿冷漠、惡意的當下世界相互重疊,凸顯出班吉此刻的孤獨與悲傷。
而故事中的昆丁則一直致力于抓住時間,他企圖阻擋心理時間的流逝,瘋狂地與時間為敵。從昆丁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將自我囚禁在過去,過去的記憶控制著他所有的言行舉止,他懷念過去的美好,過去的一切成為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為了留住時光,他甚至企圖毀壞父親留給他的手表。昆丁對過往時光的留戀以及他對時光流逝徒勞的反抗,表明時間的不可抗爭性,而他自己在絕望中最終選擇自殺,借此終止自身時間的前進,鎖住他留戀且驕傲的過去。
杰生代表的則是對時間的另一種情感傾向,過去和未來對他而言都似乎不存在,他關注的只是當下,他將自己與過去及未來完全割裂開來,即使是回憶往事,也是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來表示,對他來說,現(xiàn)在的每分每秒都代表著可以攫取的金錢。
迪爾西沒有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割裂開來,而是將現(xiàn)在看作是時間流動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她對康普生家充滿榮耀的過去感到驕傲,但并不沉湎于其中;面對混亂的現(xiàn)實生活,她也并不逃避,而是竭盡所能將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同時,她對未來也不感到畏懼,而是充滿信心。對迪爾西而言,生存本身就飽含意義,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抑或是將來,對她而言,都是充滿意義的存在。四個主人公的時間觀念推動了他們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
福克納的時間觀深受伯格森的“心理時間學說”的影響,其小說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時間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鐘表時間,而是一種流動的心理時間。他認為,鐘表時間展現(xiàn)的僅僅是機械的時間概念,并非人們感受到的真實的時間。對于人們來說,真實、純粹的時間應是心理時間,即人們深層意識中流動、綿延的自我,一種各個時刻互相滲透、綿延的質量概念。正是基于這種時間觀,??思{才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生動呈現(xiàn)主人公的深層意識。
班吉由于智商原因沒有時間意識,他因此成為時間的俘虜,無法區(qū)分過去、現(xiàn)在。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思{對班吉的深切同情,但是對班吉的時間觀,??思{并不認同。昆丁因為對過去的留戀,自主割裂了時間,他的生活中沒有當下,僅有過去,他生活在回憶當中,并力圖阻擋時間的前進,而這必然導致其生命的自我終結。與之相反,杰生只注重現(xiàn)在,過去與未來都被他拋棄,而這也導致了他人性的扭曲。對昆丁和杰生的時間觀,??思{同樣是不認同的。迪爾西樸實的時間觀應當是??思{時間觀的反映,真正的人“既生活在現(xiàn)在,亦生活在過去和未來”,生命是流動的,一個個“過去”不斷地被“現(xiàn)在”所代替,沒有人能夠是他獨立的自己,他是他過去的總和?!缎鷩W與騷動》詮釋的正是??思{的這種時間觀——時間是一種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過去與現(xiàn)在相互交織。
《喧嘩與騷動》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時間是整部小說的主題,它體現(xiàn)了福克納對時間以及現(xiàn)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時間構成了人的實體或存在?,F(xiàn)代人的思維范疇中,“過去”和“未來”存在于人自我意識的“現(xiàn)在”時刻,“過去”和“現(xiàn)在”對人的心理、道德、行為等方面產生了影響。
[1](美)??思{.喧嘩與騷動[M].李文俊,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2]張利萍.談《喧嘩與騷動》中的時間[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3]余順民.不可割裂的時間與不可背叛的傳統(tǒng)——試析《喧嘩與騷動》中人物的時間意識[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1).
[4]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