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少語、舉止木訥的王嘉祐,人稱“王呆子”??伤c大名鼎鼎的寇準成了忘年交,不只因為他是寇準好友王禹偁之子、同年張詠的女婿,而是因為“王呆子”見識非凡,觸動了寇準。
那是1002年初夏,奉詔還京的寇準出任開封知府。十月,向敏中被罷相外放,相位出缺,京城政界普遍看好寇準入朝拜相。一天,寇準為此事問王嘉祐:
“外邊人都怎么評價你老叔我呀?”
“他們都說您當宰相是早晚的事情?!蓖醮鸬馈?/p>
興頭兒上的寇準追問:“你怎么看?”
“王呆子”實話實說:“我覺得吧,叔父大人還不如不當宰相呢,當了宰相,您的聲望肯定會受到損害。”
很有意思,寇準刨根問底:“為什么呢?”
“自古以來,好宰相能夠建功立業(yè)、造福百姓的前提,是君臣關系要像魚水一樣融洽。只有這樣,皇帝才能對宰相言聽計從,宰相才能既建功立業(yè),又博得美名。叔父大人您跟皇帝,能像魚和水嗎?”
“王呆子”的這番言說,讓寇準直點頭。他拍著小王的肩膀說:“你老爹文章甲天下,可是論到深謀遠慮,比你差遠了!”
“王呆子”把相權與皇權的依存關系說得一清二楚,對寇準的脾氣了如指掌。他是個明白人,“王呆子”不呆!寇準不能不對他刮目相看。
通俗說,皇帝與宰相是國家的一、二把手,權力都很大。但說白了,皇帝才是“家天下”公司的董事長,而宰相不過是公司的總經(jīng)理——“高級打工仔”。宰相不能干、不會建功立業(yè)不行,但宰相再怎么能干、有作為,都得合皇帝的心意。從獨斷權力的角度說,皇帝寧可要無能、聽話的宰相,也不要很能干但不聽話、不稱心的宰相。宰相跟皇帝不合拍,冒犯、得罪皇帝,準沒好果子吃。這就叫“伴君如伴虎”。
問題就在于,寇準恰恰是個長于謀國理政,拙于處理君臣、同僚關系之人。他一生不改說實話、辦實事,強勢而又耿直的臭脾氣。往往事情辦得很漂亮、很成功,但又得罪了皇帝及其近臣,使自己很被動、很受傷。
公元1004年8月,寇準拜相。閏九月,遼國蕭太后親率幾十萬大軍侵犯邊境,形勢危急。宋真宗驚慌失措,是戰(zhàn)是和舉棋不定,一度還聽信王欽若想要遷都江南。是寇準力挽狂瀾,勸說、促逼真宗御駕親征,最后以很小的代價訂下“澶淵之盟”,為大宋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安定??軠实哪懫?、能力、功勞,朝野欽服,但一心謀國的他也由此深深刺激、得罪了皇帝及王欽若等。他逼迫皇帝去做不情愿的事情,在皇帝幾次猶豫退卻的關頭,寇準都加以尖銳批評,不留一點情面,這就讓皇帝很沒面子、很不高興。加上王欽若的讒言挑唆,寇準很快敗走麥城。1006年2月,他被解除宰相之職,在相位上只待了一年半。官方給出的罷相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曰“俾從進退之宜,用保初終之分”,一曰“眷言機務,不欲重煩”。這是說,不勞煩您了,為保全咱們君臣情分,請您退下吧!
這叫什么理由呢?隱藏在背后的真相,是皇帝覺得寇準太強勢,惹得皇帝不高興了。相聲名家馬三立有個名段子,說“咱們得讓領導放心,讓領導高興,領導不高興就是我們犯錯誤……”真宗皇帝不高興,那不就是宰相寇準“犯錯誤”了么?你犯這么大的“錯誤”,能不把你拿下么?“王呆子”的話應驗了,誰讓你“不學無術”、不諳官場關系學呢?
十三年之后,寇準再度拜相。但這次僅干了十一個月,他就被趕出京師,并一貶再貶,死于雷州??軠什焕椤罢嬖紫唷保ɡ钯椪Z),但在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帝的情緒、好惡左右著臣子命運的時代,像寇準這種既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又方正慷慨、秉道疾邪的能臣干吏,雖能叱咤風云于一時,終不免仕途坎坷,運交華蓋?!巴醮糇印钡脑挘癫皇橹晾砻园??
【原載2014年2月28日《湘聲報·樂朋專欄》】endprint